照明设计/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材

照明设计/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艳,吴爱莉,欧俊锋,曾颖 著,常大伟 编
图书标签:
  • 照明设计
  • 环境艺术设计
  • 高等院校教材
  • 中青新世纪
  • 设计原理
  • 光环境
  • 建筑照明
  • 室内照明
  • 景观照明
  • 照明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02249
版次:2
商品编码:108500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分门別类地对环境设计概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照明设计、陈设设计、展示设计以及家具设计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照明设计/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材》融入当今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内容完整、体例新颖、图文并茂,并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适用面广泛,是一套既有系统学术研究成果,又贴近新世纪设计教学实踐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总论
1 光环境与光文化
1.1 概述
1.2 照明设计与环境设计
1.3 照明设计与光文化
2 照明设计的目的与分类范畴
2.1 照明设计的目的
2.2 照明设计的分类范畴
3 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3.1 概念及影响
3.主 人工照明
3.3 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的关系
4 照明设计的安全性

第2章 环境艺术照明设计基础
1 光与视觉、知觉
1.1 视觉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1.2 视觉对光的反应
2 光与色
2.1 光与色的基本概念
2.2 光线对色彩的影响
2.3 照明设计中一般的色彩处理方式
3 光的基本性质
4 光的度量
4.1 光的度量
4.2 亮度的限界
4.3 最佳墙面亮度
4.4 最佳顶棚亮度
4.5 照明的均匀性
4.6 最佳亮度值
5 眩光的防止与利用
5.1 眩光的类型

第3章 光源与灯具
1 光源的选择
1.1 概述
2 灯具的分类与选择

第4章 环境艺术照明的要求
l 照度的分布
1.1 照明的均匀性
1.2 日光和人工光源的亮度斗衡
2 光源的位置与舒适感
3 阴影的美学效果
4 光源的要求一一绿色照明
4.1 绿色照明的理念
4.2 绿色照明的要求
5 时间的概念
……
第5章 照明设计的程序、策略与实务
第6章 艺术照明的方式与方法
第7章 室内环境艺术照明的要求与实倪分析
第8章 室外环境艺术照明的要求与实倪分析

建筑空间叙事:光影与材料的交织艺术 图书名称: 建筑空间叙事:光影与材料的交织艺术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建筑设计中,光线与构成材料如何共同编织出具有丰富层次感和情感深度的空间体验。不同于侧重技术规范或单一设计元素的传统读物,本书将空间叙事作为核心理论框架,探讨设计师如何运用光影的动态变化和材料的触觉、视觉属性,引导使用者的感知流线,最终实现对建筑意图的深刻理解。 第一部分:空间的诞生与光线的形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空间概念在建筑史中的演变,从早期的庇护所到现代主义的透明体量,再到后现代对场所精神的回归。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理解光线作为“第四维度”的视角。 1.1 光的本质与感知基础: 我们不再将光视为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塑造体积、定义界限和传达情感的媒介。本章详细阐述了人眼对亮度、色温(开尔文值)和显色指数(CRI)的生理反应机制,并引入了“感知阈值”的概念,分析光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空间使用者对安全感、开放度或私密性的判断。 1.2 自然光的几何学与时间性: 太阳光是永恒的设计师。本章通过对不同纬度、不同朝向的建筑案例分析,揭示了自然光如何随季节和日照角度变化,赋予空间以“时间感”。内容包括: 天光捕捉技术: 探讨了天窗、光导管(Light Pipes)在深进平面中均匀分配光照的精密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反射和漫射处理避免眩光。 阴影的雕塑作用: 深入分析了硬质光(如正午直射光)与柔和光(如多云天气)在材料表面投射出的动态阴影形态,这些阴影如何充当临时的“建筑构件”,引导视线。 1.3 人工照明的层次构建: 本章系统梳理了从环境光、任务光到重点光的经典照明层次理论。重点关注于如何利用色温(冷暖光)的对比来划分功能区域,以及使用窄光束角(Beam Angle)聚光灯来强调艺术品或结构细节,从而实现“视觉上的焦点引导”。 第二部分:材料的语汇与光影的对话 材料是承载光线的载体。本书强调,材料的选择不仅仅关乎美观或耐久性,更关乎其与特定光照条件下的交互反应。 2.1 表面纹理与漫反射率: 详细区分了光滑表面(如抛光金属、玻璃)与粗糙表面(如清水混凝土、粗粝石材)对光线的反射特性。高反射率的材料如何放大空间亮度、但也易产生眩光;低反射率的哑光材料如何吸收光线,营造沉静、内敛的氛围。本章提供了详尽的材料光泽度(Gloss Unit)参考表。 2.2 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的序列: 对玻璃、膜结构、磨砂板等介质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实现“视觉渗透”而非“物理穿透”,例如,在入口区域使用磨砂玻璃,既保证了隐私,又暗示了内部空间的存在,形成一种期待感。 2.3 结构材料的内在光感: 专注于木材、金属和混凝土在光照下的“老化”或“变色”过程。 木材的呼吸: 分析了不同木材(橡木、胡桃木)的纤维方向如何影响光线在微观层面的散射,以及油脂和清漆处理对色调的永久性影响。 金属的温度: 对拉丝铝、铜和锈蚀钢(Corten Steel)在不同色温照明下的视觉“温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金属的冷峻感或温暖感如何被光线所“加热”或“冷却”。 第三部分:空间叙事:光、材料与使用者体验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通过光影与材料的精准控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1 序列与节奏的营造: 建筑体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控制照明强度(照度)的渐变和材料的更替,来控制使用者在空间中移动的速度和注意力分配。例如,在通道中使用连续的垂直光带(Wall Washing)来加快行进感,而在休息区使用低照度的重点照明来暗示停留。 3.2 场所精神的物质化: 探讨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如何影响光线和材料的选择。例如,在干燥炎热地区,厚重的材料和深邃的阴影(如地中海建筑)如何成为必需的叙事元素;而在北欧,对均匀、柔和的自然光的追求如何定义了其建筑美学。 3.3 动态叙事与可编程环境: 关注新兴技术如何增强叙事能力。本书探讨了LED技术带来的色彩饱和度和动态控制的可能性,但批判性地提醒读者,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空间的核心意图,而非仅仅追求视觉的炫技。重点分析了“环境适应性照明”的设计策略,即照明系统如何根据时间、天气或使用者活动进行微调,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3.4 案例剖析:光影的精妙平衡: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建筑(博物馆、高端住宅、公共广场)的深度案例研究,系统拆解其照明和材料方案,揭示成功的“空间叙事”是如何通过对光线和材料的每一个细微调整而达成的。 本书的价值: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如何设计灯光”的层面,聚焦于“如何通过光与材料共同定义一个可感知的世界”。它为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他们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触摸、且富有情感张力的建筑空间体验。阅读本书,将使读者具备以叙事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驾驭光影与材料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提到它在行业前沿技术更新速度上的滞后感。当我翻到关于LED技术和新兴控制协议的部分时,明显感觉到内容停留在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点。现在的照明行业迭代速度极快,从DALI到最新的无线协议,从高显色性测试标准(TM-30)的实际应用到动态照明的软件编程逻辑,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本书的讲解虽然准确,但缺少了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下一个热点”的探讨。一个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教你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更要为你明天面对的挑战做好准备。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能耗优化、可持续设计原则与照明技术结合的深入讨论,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的能源效率计算层面。它更像是一部经典的老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但缺少了现代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视觉语言。

评分

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关于空间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的章节。这本书在处理“光的叙事性”方面,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它详细罗列了各种照度值和配光曲线,但当真正面对一个复杂的商业空间,比如一个需要引导人流、凸显品牌调性的零售店,或者一个旨在放松和冥想的SPA环境时,书中提供的公式和案例似乎缺乏一种“灵光乍现”的指导。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光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光与人体心理学关联的深度剖析。比如,如何利用渐变的光带来模拟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如何通过微妙的色温变化来影响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和购买意愿。现在的教材更像是工具箱,里面摆放着各种精良的工具,但缺少了关于“如何用这些工具雕刻灵魂”的秘诀。它更偏向于技术手册,而非艺术指南,对于我这种追求光影魔术的实践者来说,显得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照明设计》的教材,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环境艺术设计这个领域,灯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翻阅了几页,发现它在基础理论的铺陈上还是下了功夫的,比如对光的基本物理特性的介绍,还有不同光源类型的详尽对比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建立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是至关重要的。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花里胡哨的效果图,而是耐心地带你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光、那种色温。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不同照明标准和规范时所展现的严谨性,这在实践中是绝对不能马虎的环节。然而,在涉及现代数字控制系统和智能照明集成应用方面,感觉篇幅略显单薄,也许是教材出版时间的限制,但在这个时代,单纯的静态照明设计已经远远不够用了。整体来看,它像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内功心法”入门手册,强调的是基本功的打磨,对于想快速上手炫技的朋友可能稍显沉闷,但对于想成为一个有深厚底蕴的设计师来说,这些基础知识绝对是打地基的关键。

评分

从排版和图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是略显保守了。在当代设计教材的设计趋势中,视觉冲击力和信息图表的直观性越来越重要。这本教材的插图多以传统的平面图、立面图和一些相对静态的节点大样图为主,虽然清晰易懂,但在表现三维空间中光线流动和动态变化的能力上,表现平平。例如,如果能大量引入基于渲染软件的动态光轨模拟截图,或者关键案例的“前后对比”照片集锦,我相信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现在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阅读一本专业的规范手册,需要读者自己在大脑中进行大量的空间重构。对于需要快速理解复杂照明场景布局的新手而言,这种略显“文字化”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也使得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打了折扣。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教材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无可辩驳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电气安全、基础光学和常规照明设计手法上,它几乎可以作为行业标准的参考书来使用。对于需要通过考试或者希望建立教科书式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是极佳的选择。它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然而,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能够引领潮流、突破常规限制的创意照明设计师,那么你可能需要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的专业期刊、案例分析报告,并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软件模拟和实际现场观察。它是一块非常好的基石,但要盖起宏伟的高楼,光有基石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那些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创新砖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