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 | 作者 | 王希 |
| 定價 | 15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47372 | 齣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3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原則與妥協》旨在為四百年來美國憲政的精神與實踐提供一種大跨度的曆史敘事,從“權力”“權利”及二者的“互動”著眼,討論美國憲法原則的起源和變化,梳理其發展的動力與機製。作者提齣,在不危及作為立國之本的核心原則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團藉由談判和“妥協”,在憲法的原則與實踐兩個方麵不斷推陳齣新,使之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要,這正是美國憲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萬字,集中於觀察和探討“911”之後十餘年中美國憲政的新發展,既有因“金錢政治”和“種族政治”等傳統問題齣現的新挑戰,也有反對恐怖主義的國傢安全措施對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響,以及福利權、醫保權和同性戀者平等婚姻權等數種“新公利”帶來的新睏境。在此基礎上,作者總結近十年來的研究與思考,為美國憲政史敘事提供瞭新的思路與視角。 |
| 作者簡介 | |
| 王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博士,哈佛大學杜波伊斯研究所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曆史係教授。 |
| 目錄 | |
| “權力”與“權利”的博弈(2014年版前言) 美國憲法的政治學(2005年版前言) 活著的憲法(2000年版前言) 章 美國憲政的起源和基礎 一 殖民地政治體製的形成 二 “光榮革命”與殖民地憲政 三 殖民地居民的權利 四 美國革命的憲政意義 第二章 聯邦憲法的形成 一 州憲法的製定 二 《邦聯條例》的製定與實施 三 聯邦憲法的製定 四 聯邦憲法的內容分析 五 聯邦憲法的批準 六 聯邦的建立和《權利法案》的産生 第三章 早期憲政的演進 一 政黨體製的形成與閤法化 二 傑斐遜式共和憲政的實踐 三 司法審查原則的確立 四 傑剋遜時代二 元聯邦製的睏擾 第四章 奴隸製、內戰與美國憲法 一 早期憲政中的奴隸製問題 二 西進運動與奴隸製問題的激化 三 內戰時期的憲化 四 奴隸解放的憲政意義 第五章 重建與新憲政秩序的建立 一 重建初期的理論與實踐 二 激進重建和彈劾約翰遜的風波 三 重建憲法修正案的實施 四 高法院與重建憲政 第六章 工業化時期的憲政發展 一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的憲政 二 高法院與自由競爭的經濟秩序 三 工業化期間的公利 四 進步運動與美國憲政 第七章 羅斯福新政與美國憲政 —20世紀初期憲政發展的起伏 二 羅斯福新政的憲政意義 三 高法院對新政的限製 四 改組高法院的政治 第八章 20世紀初至60年代美國公利的演變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公利 二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的“復活” 三 冷戰初期的公利 四 運動與憲政革命 第九章 冷戰時代的美國憲政 一 冷戰與總統憲政的齣現 二 “水門事件”與“帝王總統”憲政的衰落 三 沃倫法院與公利的聯邦化 四 20世紀末公利的睏惑, 第十章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與美國憲政 一 美國總統選舉製度的演變 二 2000年總統選舉的過程 三 選後訴訟的政治 四 關於美國總統選舉製度民主性的思考 第十一章 9·11時代的愛國主義與選舉民主 一 9·11與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 二 布什的戰爭與憲法約束力的限度, 三 競選資金的改革與選舉“民主性”的修補 四 軟錢政治與選舉民主的博弈 第十二章 “色盲”憲法中的種族政治 一 圍繞“肯定性行動”政策的爭議:1990年代 二 “肯定性行動”遭遇的新挑戰:1990— 三 《1965年選舉權法》與選舉民主 四 謝比爾縣案與《選舉權法》的虛空化 第十三章 在21世紀追求幸福——關於福利權、健康權和婚姻平等權的憲法爭論 一 不是贈與,而是權利:“福利權”與公民的社會權利 二 圍繞醫療保障的“權利”與“權力”之爭 三 關於同性婚姻權的憲法爭議 附錄一 美利堅閤眾國憲法 附錄二 美國各州加邦的日期 附錄三 美國曆任總統和曆屆國會兩院黨派力量對比(1789—2014) 附錄四 美國聯邦高法院法官(1789—2014) 參考文獻和書目 案例索引 總索引 2000年版後記 2014年版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不瞭解美國的憲法及其曆史,就無從理解美國的政治與社會,《原則與妥協》提供瞭*理想的導讀。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名字《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它點齣瞭美國憲法最核心、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點:它既是一份關於崇高原則的宣言,又是一部在現實政治土壤中不斷生長、演變的實踐性文件。我一直認為,任何一部偉大的法律,如果脫離瞭它所處的社會現實,就會變成冰冷的條文。而美國憲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部“活著的憲法”,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它在堅持核心原則的同時,也容納瞭並且學會瞭如何進行“妥協”。“妥協”並非意味著原則的喪失,而是在復雜的社會現實麵前,如何以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來推進社會進步,同時又維護最根本的價值。這本書的“增訂版”讓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的洞察,或許是對近年美國政治生態變化,如民粹主義抬頭、司法解釋的爭議等,在憲法精神和實踐層麵帶來的新挑戰,以及這些挑戰是如何通過新的“妥協”得以應對或加劇的。這不僅是對美國憲法的梳理,更是對人類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通過智慧與博弈來維係社會秩序的一種深刻反思。
評分我一直對美國憲法的曆史淵源及其內在的邏輯非常著迷,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我感興趣的幾個關鍵點。一方麵是“原則”,指的是那些奠基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民主與自由理念,它們構成瞭美國憲法的靈魂;另一方麵是“妥協”,這直接指嚮瞭憲法在製定和執行過程中所必然麵臨的復雜性,不同利益集團、不同政治派彆的訴求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談判和讓步中被整閤進憲法框架的。而“實踐”則說明瞭這本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分析,而是會深入到憲法在現實政治中是如何運作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在曆史的長河中,美國憲法的核心原則是如何被不同時期、不同政府、不同社會力量所解讀和踐行的,以及在這些實踐過程中,那些看似僵化的原則又是如何通過“妥協”而獲得瞭生命力,並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增訂版”意味著作者可能對當代的政治議題,例如黨派對立、社會不公等,與憲法精神和實踐之間的關係進行瞭更新的分析,這對於理解當代美國社會麵臨的挑戰,以及憲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評分拿到這本《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可能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來審視美國政治的運作。我們往往習慣於將美國政治描述為充滿衝突和分歧,但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在這衝突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精神”和“實踐”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是通過“妥協”得以實現的。這讓我聯想到,在任何一個復雜的社會體係中,如果沒有妥協,原則就可能淪為空談,而實踐則可能走嚮失控。美國憲法的核心精神,比如民主、自由、平等,這些宏大的原則是如何在實際政治操作中得以體現?又是在怎樣的現實壓力下,需要進行怎樣的妥協?書中或許會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和理論分析,為我們揭示這種精神與實踐之間的張力關係,以及妥協如何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增訂版”尤其吸引我,它意味著作者對這本書的內容進行瞭更新,很可能包含瞭對近年來美國政治格局變化,例如黨派極化加劇、社會運動興起等現象,與憲法精神和實踐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討,這對於理解當下美國乃至全球的政治發展趨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這本《原則與妥協》就像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瞭美國憲法這部偉大的法律文獻背後那些復雜而生動的麵孔。我尤其對書中對“妥協”這一概念的解讀感到興趣。我們都知道,一部憲法是不同勢力、不同利益群體博弈的結果,而“妥協”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它不是簡單的利益讓步,而是在堅持核心原則的前提下,為瞭實現更宏大的目標而進行的智慧博弈。書中或許會深入剖析製憲會議上那些激烈的辯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是如何被反復打磨,最終構成憲法條文的。我對那些充滿智慧的政治傢們,如何在維護自身立場的同時,又能看到大局,並願意為瞭一個共同的未來而犧牲一部分眼前利益感到由衷的敬佩。這不僅僅是曆史的敘述,更是一種關於政治智慧的啓示。我也期待書中能有對憲法解釋的曆史演變進行分析,看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最高法院是如何通過判例來詮釋憲法的原則,並與現實社會的需求相結閤,再次形成新的“妥協”。這種動態的解釋過程,正是憲法能夠曆久彌新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原則與妥協”,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張力十足的命題,尤其是在美國憲法這樣一部塑造瞭現代民主製度基石的文獻麵前。我一直對國傢是如何構建、權力是如何製衡、以及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如何被納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框架中感到好奇。美國憲法,作為一部經曆瞭數百年風雨洗禮的文本,其生命力恰恰在於它既堅守瞭核心的民主原則,又在實踐中不斷地與現實妥協,尋求平衡。這本書的“增訂版”也讓我看到瞭作者持續的關注和研究,或許包含瞭對近年美國政治和社會變化與憲法精神之間關係的思考。北京大學齣版社的齣品,也通常意味著有一定的學術嚴謹性和深度,這讓我對這本書的解讀方嚮和內容質量有瞭較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曆史脈絡,讓我們理解那些奠基性的原則是如何被提齣、辯論、最終寫入憲法的,以及在曆史的進程中,這些原則又是如何經曆各種挑戰和修改,與現實的社會需求和政治力量進行著一場永無止境的“妥協”。這不僅僅是對美國政治製度的理解,更是對人類如何構建穩定有序社會的一種深刻反思,這種反思對於我們理解我們自己的製度演變,甚至國傢未來的發展方嚮,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