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6月1日)
外文书名: Architecture Dialogues
平装: 62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9567416
条形码: 9787549567416
定价:128.00
编辑推荐:
《建筑对话》里的受访对象既包括像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彼得·卒姆托一类的明星建筑师,也包括一些青年建筑师,他们充满激情地介绍他们在设计时的基本设想、设计目的及愿望,畅所欲言,有的激进,有的温和。他们的观点角度不同,新颖独到,引人入胜,为建筑师这一复杂角色及其多重职责给建筑实践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与局限性提供多种参考意见和分析。
内容简介:
数十年来,瑞士建筑一直在国际上受到赞誉,对国际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对话》采取对话的形式,由9位采访者向30位重要的瑞士籍建筑师提问,探讨其理论探索和建筑实践中相关的主题、设计方向和思维角度等问题。受访对象既包括像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彼得·卒姆托一类的明星建筑师,也包括一些青年建筑师,他们充满激情地介绍他们在设计时的基本设想、设计目的及愿望,畅所欲言,有的激进,有的温和。他们的观点角度各异,新颖独到,引人入胜,为建筑师这一复杂角色及其多重职责给建筑实践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与局限性提供多种参考意见和分析。对话中,建筑师们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建筑结构、概念和审美方面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他们对挑战重重背景之下未来建筑的预测。实为建筑师、在校师生及广大建筑爱好者们的一本必读佳作!
目录:
7 前言
8 路易吉·斯诺兹 (11.03.2008)
22 马里奥·博塔 (14.10.2008)
42 瓦勒里欧·奥加提(03.11.2008)
62 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 (28.04.2009)
86 彼得·卒姆托 (12.05.2009)
102 马克·安吉利尔 —— 建筑对话
108 乔格·希默尔赖希 —— 变化,从未止步
126 玛格丽特·冯·卢彭 —— 对话的概念
132 劳伦特·斯塔德 —— 为博物馆而建
144 罗格·迪纳 (13.10.2009)
158 丹尼尔·毕希纳、安德鲁·布鲁德勒(27.10.2009)
180 菲利浦·拉姆 (10.11.2009)
204 弗朗索瓦·沙博奈特、帕特里克·赫兹 —— 制造建筑事务所 (24.11.2009)
222 安妮特·吉贡、迈克·古耶 (01.12.2009)
240 马西埃斯·穆勒、丹尼尔·尼格力 —— EM2N建筑事务所 (08.12.2009)
256 彼得·马克里 (09.03.2010)
276 皮埃·埃克特、维姆·埃克特 —— E2A建筑事务所 (16.03.2010)
290 迈克尔·阿纳博迪 (30.03.2010)
310 昆塔斯·米勒、波拉·马兰塔 (27.04.2010)
330 赫拉彻、哈特曼、福罗门威勒 —— HHF建筑事务所 (11.05.2010)
348 吉昂·A.·卡米纳达 (27.05.2010)
368 弗兰西斯科·巴兹、布丽塔·巴兹 —— 哈伯特 (02.11.2010)
386 马塞尔·梅利、马克思·彼特 (16.11.2010)
404 agps建筑事务所 (19.11.2010)
422 安德烈·弗瑞曼、加布里埃尔·哈驰勒 (23.11.2010)
448 帕特里克·德万斯里、伊内斯·拉穆尼尔 (24.11.2010)
468 建筑师集合建筑事务所 (07.12.2010)
486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01.03.2011)
502 布克哈特、苏米、斯基因 (15.03.2011)
520 瓦伦丁·贝阿特、安德里亚·德普拉策斯 (05.04.2011)
542 吉亚科莫·圭多提、丽卡达·圭多提 (19.04.2011)
556 法比欧·格拉马兹奥、马提亚·科勒 (10.05.2011)
574 伯纳德·屈米 (18.05.2011)
594 艾曼纽·克里斯特、克里斯托夫·甘坦贝恩 (30.11.2011)
616 作者简介
618 鸣谢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讲座或小组讨论)
------------------------以下来自本书实拍------------------------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建筑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且在阅读后能带来长久的影响。这本《建筑对话》无疑做到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瑞士建筑所代表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折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探讨,更多的是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例如,关于“建筑的痕迹”这一部分,大师们谈到了时间如何在建筑上留下印记,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让建筑在岁月的流逝中,展现出不同的韵味。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设计,都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作品,能够随着时间而成长,并与人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系。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建筑融入到环境中,甚至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对话。它所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也是持久的。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了。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与深刻。我一直对建筑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引领时代、塑造城市风貌的大师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座宝库,等待我去挖掘。这本书的名字《建筑对话》就直击我的心坎,我一直好奇,在那些宏伟建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考?建筑师们是如何在材料、空间、功能和美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些清晰的照片和大师们坦诚的访谈,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交流现场。他们的语言或许不总是那么华丽,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多年的沉淀和对建筑近乎执着的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场所精神”的讨论,那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回应场地文脉,如何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甚至是相互成就的观点,让我对“建筑”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建筑,能够超越时间,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瑞士建筑的独特情感。瑞士的建筑,在我看来,总是带着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它们简洁、纯粹,却又不失温情与力量。这本书恰恰汇聚了多位瑞士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回避建筑设计中那些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在预算的限制下实现创意,如何在面对复杂的场地条件时找到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建筑的生命力。大师们的回答,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一位建筑师的访谈所打动,他谈到了在项目初期,如何通过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要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深思。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建筑的美学,但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是强调一种源于功能、结构和材料本身的美。这种朴素而深刻的美学观,让我对“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设计的启迪和人文的滋养。
评分我是一个对建筑史和建筑理论都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这本《建筑对话》的书名时,我就知道我不能错过。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建筑,就必须了解那些创造了伟大建筑的人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困惑,都构成了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与几位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进行对话。我喜欢书中那种开放式的访谈风格,没有生硬的提问,也没有刻意的回避。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每一个回答都充满真诚。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创新与传统”的辩证关系所吸引。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总是在追求新的技术和新的形式,但如何在这种创新中保留建筑的根基和文化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大师们在这方面给出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强调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建筑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历史的厚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创作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最近在学习建筑设计,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论上的瓶颈,或者对某些设计理念感到迷茫。当我翻开这本《建筑对话》时,我仿佛找到了指路的明灯。书中的访谈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的设计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例如,在讨论“空间的情感”时,建筑师们分享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对空间尺度、光线、材料的巧妙运用,来营造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从而影响居住者的感受。这对我理解“空间”的意义,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空间理解为功能性的容器,而现在我明白,空间更是一种能够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载体。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建筑作品的案例分析,配以精美的图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大师们的思想。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本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创造力。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自己的一个设计项目寻找灵感,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瑞士建筑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几位我非常敬佩的建筑师。正是这篇介绍,让我注意到了这本《建筑对话》。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书中的访谈内容深入浅出,将建筑大师们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践,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材料的语言”这一部分,建筑师们对于不同材料的特性、表现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氛围,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们不仅仅是将材料视为一种工具,更是将其看作一种能够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媒介。书中关于“光影的运用”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光影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塑造空间的情感,引导视线,甚至改变我们对建筑的感知。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光影的作用。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宏大的命题,通过大师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变得格外有感染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理解人与空间关系的书。
评分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并且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杰作。而瑞士建筑,以其严谨的逻辑、精致的工艺和对自然的尊重,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典范。这本书《建筑对话》,恰好汇聚了多位来自瑞士的顶尖建筑师,这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他们思想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欣赏书中那种坦诚的交流方式,建筑师们毫不避讳地分享了他们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犯过的错误,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景。这种真实而鲜活的分享,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要来得有价值。书中对于“建筑的永恒性”的讨论,尤其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新潮和时尚,但真正伟大的建筑,应该超越时间的限制,能够与人产生长久的情感连接。大师们的观点,让我对“永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僵化的保守,而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并将其融入到建筑的肌理之中。
评分这本书是我最近购书清单里最让我满意的一本。我一直对建筑的“内在逻辑”和“美学基因”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是如何从一张白纸变成现实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建筑大师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计中的约束与自由”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限制越多,创造力就会越受束缚,但大师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看似的“约束”,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最终导向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面对有限的预算或者特殊的场地条件时,建筑师是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找到突破口,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作品。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创造力,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理解规则、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巧妙的突破。书中还探讨了“建筑的社会评价”与“建筑师的内心追求”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思考,建筑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衡量。是仅仅看它的知名度,还是它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改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质量真的超出我的预期。首先,它的包装非常用心,即便是在运输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商家的专业和细致。塑封完好无损,书本的印刷和装订都堪称完美。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建筑书籍,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包含着建筑师们的心路历程和实践智慧。而这本《建筑对话》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收录的访谈,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建筑项目,更多的是关于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创作的热情。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建筑的社会责任”的讨论。在当代社会,建筑的影响力远不止于视觉层面,它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大师们在访谈中,都或多或少地触及了这些话题,并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从业者,我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建筑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读者,但对建筑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我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建筑,喜欢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成那个样子,喜欢猜测建筑师们在设计时是如何构思的。当我看到这本书《建筑对话》时,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仿佛能够听到建筑大师们在思想碰撞的声音。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并没有直接去看那些深奥的理论,而是先从那些大师们讲述的与个人经历相关的内容开始。他们是如何走上建筑之路的?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们的设计理念?这些故事非常感人,让我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建筑大师,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奋斗历程。书中关于“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建筑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应该是一种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甚至是影响人们心境的艺术品。大师们在访谈中,反复强调了对人的理解和关怀,这让我明白,一个真正好的建筑,一定是以人为本的。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认识,从“看”变成了“感”,从“听”变成了“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