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第1版 (2015年6月1日)
外文書名: Architecture Dialogues
平裝: 620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9567416
條形碼: 9787549567416
定價:128.00
編輯推薦:
《建築對話》裏的受訪對象既包括像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彼得·卒姆托一類的明星建築師,也包括一些青年建築師,他們充滿激情地介紹他們在設計時的基本設想、設計目的及願望,暢所欲言,有的激進,有的溫和。他們的觀點角度不同,新穎獨到,引人入勝,為建築師這一復雜角色及其多重職責給建築實踐帶來的多種可能性與局限性提供多種參考意見和分析。
內容簡介:
數十年來,瑞士建築一直在國際上受到贊譽,對國際建築設計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建築對話》采取對話的形式,由9位采訪者嚮30位重要的瑞士籍建築師提問,探討其理論探索和建築實踐中相關的主題、設計方嚮和思維角度等問題。受訪對象既包括像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彼得·卒姆托一類的明星建築師,也包括一些青年建築師,他們充滿激情地介紹他們在設計時的基本設想、設計目的及願望,暢所欲言,有的激進,有的溫和。他們的觀點角度各異,新穎獨到,引人入勝,為建築師這一復雜角色及其多重職責給建築實踐帶來的多種可能性與局限性提供多種參考意見和分析。對話中,建築師們不僅嚮讀者展示瞭他們在建築結構、概念和審美方麵的觀點,而且提齣瞭他們對挑戰重重背景之下未來建築的預測。實為建築師、在校師生及廣大建築愛好者們的一本必讀佳作!
目錄:
7 前言
8 路易吉·斯諾茲 (11.03.2008)
22 馬裏奧·博塔 (14.10.2008)
42 瓦勒裏歐·奧加提(03.11.2008)
62 雅剋·赫爾佐格、皮埃爾·德·梅隆 (28.04.2009)
86 彼得·卒姆托 (12.05.2009)
102 馬剋·安吉利爾 —— 建築對話
108 喬格·希默爾賴希 —— 變化,從未止步
126 瑪格麗特·馮·盧彭 —— 對話的概念
132 勞倫特·斯塔德 —— 為博物館而建
144 羅格·迪納 (13.10.2009)
158 丹尼爾·畢希納、安德魯·布魯德勒(27.10.2009)
180 菲利浦·拉姆 (10.11.2009)
204 弗朗索瓦·沙博奈特、帕特裏剋·赫茲 —— 製造建築事務所 (24.11.2009)
222 安妮特·吉貢、邁剋·古耶 (01.12.2009)
240 馬西埃斯·穆勒、丹尼爾·尼格力 —— EM2N建築事務所 (08.12.2009)
256 彼得·馬剋裏 (09.03.2010)
276 皮埃·埃剋特、維姆·埃剋特 —— E2A建築事務所 (16.03.2010)
290 邁剋爾·阿納博迪 (30.03.2010)
310 昆塔斯·米勒、波拉·馬蘭塔 (27.04.2010)
330 赫拉徹、哈特曼、福羅門威勒 —— HHF建築事務所 (11.05.2010)
348 吉昂·A.·卡米納達 (27.05.2010)
368 弗蘭西斯科·巴茲、布麗塔·巴茲 —— 哈伯特 (02.11.2010)
386 馬塞爾·梅利、馬剋思·彼特 (16.11.2010)
404 agps建築事務所 (19.11.2010)
422 安德烈·弗瑞曼、加布裏埃爾·哈馳勒 (23.11.2010)
448 帕特裏剋·德萬斯裏、伊內斯·拉穆尼爾 (24.11.2010)
468 建築師集閤建築事務所 (07.12.2010)
486 剋裏斯蒂安·剋雷茲 (01.03.2011)
502 布剋哈特、蘇米、斯基因 (15.03.2011)
520 瓦倫丁·貝阿特、安德裏亞·德普拉策斯 (05.04.2011)
542 吉亞科莫·圭多提、麗卡達·圭多提 (19.04.2011)
556 法比歐·格拉馬茲奧、馬提亞·科勒 (10.05.2011)
574 伯納德·屈米 (18.05.2011)
594 艾曼紐·剋裏斯特、剋裏斯托夫·甘坦貝恩 (30.11.2011)
616 作者簡介
618 鳴謝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講座或小組討論)
------------------------以下來自本書實拍------------------------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讀者,但對建築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情。我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建築,喜歡思考它們為什麼會長成那個樣子,喜歡猜測建築師們在設計時是如何構思的。當我看到這本書《建築對話》時,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仿佛能夠聽到建築大師們在思想碰撞的聲音。收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並沒有直接去看那些深奧的理論,而是先從那些大師們講述的與個人經曆相關的內容開始。他們是如何走上建築之路的?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們的設計理念?這些故事非常感人,讓我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建築大師,也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和奮鬥曆程。書中關於“建築與人”的關係的探討,也讓我深受啓發。建築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應該是一種能夠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甚至是影響人們心境的藝術品。大師們在訪談中,反復強調瞭對人的理解和關懷,這讓我明白,一個真正好的建築,一定是以人為本的。這本書讓我對建築的認識,從“看”變成瞭“感”,從“聽”變成瞭“懂”。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裝幀所吸引瞭。厚實的紙張,精美的封麵設計,仿佛預示著裏麵內容的厚重與深刻。我一直對建築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引領時代、塑造城市風貌的大師們,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座座寶庫,等待我去挖掘。這本書的名字《建築對話》就直擊我的心坎,我一直好奇,在那些宏偉建築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思考?建築師們是如何在材料、空間、功能和美學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他們是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實體?當我翻開第一頁,看到那些清晰的照片和大師們坦誠的訪談,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交流現場。他們的語言或許不總是那麼華麗,但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多年的沉澱和對建築近乎執著的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場所精神”的討論,那些關於如何理解和迴應場地文脈,如何讓建築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甚至是相互成就的觀點,讓我對“建築”的定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曆史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偉大的建築,能夠超越時間,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甚至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評分我是一個對建築史和建築理論都非常感興趣的讀者。當我看到這本《建築對話》的書名時,我就知道我不能錯過。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建築,就必須瞭解那些創造瞭偉大建築的人們。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曆、他們的睏惑,都構成瞭建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能夠“近距離”地與幾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進行對話。我喜歡書中那種開放式的訪談風格,沒有生硬的提問,也沒有刻意的迴避。每一個問題都直指核心,每一個迴答都充滿真誠。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創新與傳統”的辯證關係所吸引。在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們總是在追求新的技術和新的形式,但如何在這種創新中保留建築的根基和文化傳承,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大師們在這方麵給齣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過去,而是強調在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建築既有時代感,又不失曆史的厚度。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建築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創作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我最近在學習建築設計,常常會遇到一些理論上的瓶頸,或者對某些設計理念感到迷茫。當我翻開這本《建築對話》時,我仿佛找到瞭指路的明燈。書中的訪談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的設計實踐,而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理論層麵。例如,在討論“空間的情感”時,建築師們分享瞭他們是如何通過對空間尺度、光綫、材料的巧妙運用,來營造不同的情緒和氛圍,從而影響居住者的感受。這對我理解“空間”的意義,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將空間理解為功能性的容器,而現在我明白,空間更是一種能夠與人産生情感連接的載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建築作品的案例分析,配以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大師們的思想。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效率。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本書,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建築設計的熱情和創造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建築書籍,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並且在閱讀後能帶來長久的影響。這本《建築對話》無疑做到瞭。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瑞士建築所代錶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摺服。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不僅僅是關於建築技術的探討,更多的是關於建築的哲學思考。例如,關於“建築的痕跡”這一部分,大師們談到瞭時間如何在建築上留下印記,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讓建築在歲月的流逝中,展現齣不同的韻味。這讓我聯想到,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設計,都應該是一個有生命力的作品,能夠隨著時間而成長,並與人産生更深的情感聯係。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他們是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將建築融入到環境中,甚至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一個偉大的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存在,更是人與自然、人與曆史、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對話。它所帶來的啓發,是多方麵的,也是持久的。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瞭解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自己的一個設計項目尋找靈感,偶然看到瞭一篇關於瑞士建築的文章,其中提到瞭幾位我非常敬佩的建築師。正是這篇介紹,讓我注意到瞭這本《建築對話》。收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書中的訪談內容深入淺齣,將建築大師們艱深的理論和復雜的實踐,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材料的語言”這一部分,建築師們對於不同材料的特性、錶現力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建築的整體氛圍,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他們不僅僅是將材料視為一種工具,更是將其看作一種能夠與使用者産生情感共鳴的媒介。書中關於“光影的運用”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光影在建築空間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塑造空間的情感,引導視綫,甚至改變我們對建築的感知。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設計中,是否充分考慮到瞭光影的作用。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建築與城市的關係,以及建築師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宏大的命題,通過大師們的親身經曆和深刻反思,變得格外有感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世界、理解人與空間關係的書。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瑞士建築的獨特情感。瑞士的建築,在我看來,總是帶著一種近乎完美的理性與藝術性的結閤。它們簡潔、純粹,卻又不失溫情與力量。這本書恰恰匯聚瞭多位瑞士建築界的領軍人物,這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並沒有迴避建築設計中那些充滿挑戰性的問題,比如如何在預算的限製下實現創意,如何在麵對復雜的場地條件時找到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建築的生命力。大師們的迴答,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實操性的經驗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一位建築師的訪談所打動,他談到瞭在項目初期,如何通過與客戶進行深入的溝通,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而不僅僅是錶麵的要求。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我深思。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建築的美學,但並非流於錶麵的形式主義,而是強調一種源於功能、結構和材料本身的美。這種樸素而深刻的美學觀,讓我對“美”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設計的啓迪和人文的滋養。
評分這本書是我最近購書清單裏最讓我滿意的一本。我一直對建築的“內在邏輯”和“美學基因”充滿好奇,想知道那些令人驚嘆的建築是如何從一張白紙變成現實的。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夠窺探到建築大師們內心深處的思想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設計中的約束與自由”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限製越多,創造力就會越受束縛,但大師們的經曆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看似的“約束”,能夠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並最終導嚮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麵對有限的預算或者特殊的場地條件時,建築師是如何在規則的框架內,找到突破口,創造齣令人驚喜的作品。這讓我明白,真正的創造力,並非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理解規則、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巧妙的突破。書中還探討瞭“建築的社會評價”與“建築師的內心追求”之間的關係,這讓我思考,建築的價值,究竟應該如何衡量。是僅僅看它的知名度,還是它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這本書,讓我對這些問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質量真的超齣我的預期。首先,它的包裝非常用心,即便是在運輸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商傢的專業和細緻。塑封完好無損,書本的印刷和裝訂都堪稱完美。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散發著油墨的清香,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建築書籍,不應該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應該包含著建築師們的心路曆程和實踐智慧。而這本《建築對話》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書中收錄的訪談,不僅僅是關於具體的建築項目,更多的是關於他們對建築的理解、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麵對挑戰時保持創作的熱情。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建築的社會責任”的討論。在當代社會,建築的影響力遠不止於視覺層麵,它關係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人們的生活品質,甚至關係到社會的公平與公正。大師們在訪談中,都或多或少地觸及瞭這些話題,並給齣瞭他們的思考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未來的建築從業者,我需要肩負起更多的責任。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引導我走嚮更廣闊的建築世界。
評分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我一直以來都對建築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並且在建築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傑作。而瑞士建築,以其嚴謹的邏輯、精緻的工藝和對自然的尊重,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典範。這本書《建築對話》,恰好匯聚瞭多位來自瑞士的頂尖建築師,這無疑是一次深入瞭解他們思想的絕佳機會。我非常欣賞書中那種坦誠的交流方式,建築師們毫不避諱地分享瞭他們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犯過的錯誤,以及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最終實現自己的創作願景。這種真實而鮮活的分享,比任何空洞的理論都要來得有價值。書中對於“建築的永恒性”的討論,尤其引起瞭我的共鳴。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常常追求新潮和時尚,但真正偉大的建築,應該超越時間的限製,能夠與人産生長久的情感連接。大師們的觀點,讓我對“永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僵化的保守,而是一種對生命、對自然的深刻洞察,並將其融入到建築的肌理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