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套装上中下册)+中医典籍丛刊:黄帝内经太素+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套装上中下册)+中医典籍丛刊:黄帝内经太素+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冰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经典医籍
  • 养生
  • 中医理论
  • 素问
  • 太素
  • 王冰
  • 中医典籍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林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15206998
商品编码:18075631135
ISBN:9787515206998
商品编码:18075427621

具体描述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上中下册)
            定价108.00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开本32
作者(明) 马莳, 撰
装帧平装
页数361
字数980000
ISBN编码9787515214092

  • ISBN:9787515206998
  • 商品编码:18075427621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一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19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早于王冰编订《素问》,呈现了《内经》的版本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是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次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以1924年兰陵堂刊萧延平校勘本为底本,以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影印的《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补入第十六卷、第二十一卷及第二十二卷部分内容,共计二十五卷。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目录卷一(佚)
卷第二(卷末缺)
摄生之二
顺养
六气
九气
调食
寿限
卷第三(卷首缺)
阴阳
调阴阳
阴阳杂说
卷第四(佚)
卷第五(卷首缺)
人合
阴阳合
四海合
十二水
卷第六(卷首缺)
藏府之
五藏命分
藏府应候
藏府气液
卷第七(佚)
卷第八(卷首缺)
经脉之一
经脉病解
阳明脉解
卷第九
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脉行同异
经络别异
十五络脉
经脉皮部
卷第十
经脉之三
督脉
带脉
阴阳乔脉
任脉
冲脉
阴阳维脉
经脉标本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
  • 作者:校注:(唐)王冰
  • 定价:48
  • 出版社:中医古籍
  • ISBN号:978751520699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92
  • 字数:4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系唐代王冰重新整理编次《黄帝内经·素问》并注释而成。王冰以《内经训解》为依据进行编次注释,并补入其师旧藏7篇大论,将《黄帝内经·素问》原卷改编为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对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搜寻经论,迁移补充。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十年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经》为底本。

目录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高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系列著作:洞悉生命奥秘,传承千古智慧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生命奥秘孜孜不倦地探索,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便是这份探索中最璀璨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宇宙观、人生观的百科全书。本系列著作,汇集了多部权威《黄帝内经》版本及其重要注疏,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精细的“内经”世界,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结晶。 一、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套装上中下册):精微辨析,阐发真义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作为一套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的辨析能力,在《黄帝内经》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本套装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内容详实,涵盖了《内经》的精华要义。 上册:探寻《内经》的宏观脉络与精微理论。 上册主要围绕《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框架展开,重点阐释其宇宙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作者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的考证与阐发,揭示了古人如何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生命科学体系。其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深刻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核心理念。同时,对五行生克制化、相乘相侮等关系的阐述,不仅是理解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更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为理解人体气血运行、病邪侵袭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图。 中册:聚焦病因病机,揭示疾病的发生与演变。 中册深入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即病因与病机。作者详细梳理了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起居失宜、情志过极等)的致病机制,并结合《内经》原文,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析,阐明其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最终引发疾病。对“邪气”概念的深入剖析,不仅包括了外界的致病因素,更强调了人体自身抵抗力的重要性。病机方面,详细阐述了虚实、寒热、表里、升降、开合等基本病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读者理解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通过对不同疾病模型的分析,如“风为百病之长”、“湿性从革”等,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病因的特殊性及其对病机的影响。 下册:精研治则治法,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保健。 下册则将理论付诸实践,重点阐述《黄帝内经》中的治则治法与养生之道。作者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内经》提出的“治未病”、“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解读。针对不同的病证,如外感病、内伤病、杂病等,《内经》所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以及针灸、药物、导引、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本册中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更值得一提的是,下册也着重强调了《内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深邃思想,包括顺应四时养生、调摄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身心健康指导。通过学习本册,读者不仅能掌握古人治疗疾病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养生延寿的秘诀,实现身心和谐。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以其精细入微的注证,深刻发微的阐释,将《黄帝内经》这部古籍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是中医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佳作。 二、 《中医典籍丛刊:黄帝内经太素》:原貌再现,系统梳理 《中医典籍丛刊:黄帝内经太素》以其严谨的版本校订和精良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了《黄帝内经太素》这部重要典籍的原貌。 《黄帝内经太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结合其临床实践和学识,进行整理、注释和补充而成的著作。与《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篇章相比,《太素》在内容上更加系统,条理更加清晰,尤其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和归纳。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黄帝内经太素》原文的忠实呈现。通过精密的校勘和考证,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剔除后世的訛误和衍文。这对于研究《太素》的版本历史、理解其原意至关重要。 在内容上,《太素》保留了《内经》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拓展。例如,在脏腑学说方面,《太素》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并结合具体病证进行了阐释。在经络学说方面,不仅详细列举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主治,还进一步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病证传变中的作用。在病因病机方面,《太素》对内、外、不内外因进行了更全面的分类,并深入分析了各种病因致病的过程和机理。在治法方面,《太素》不仅继承了《内经》的八法,还根据具体病证,提出了更加详细和可操作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针对虚证的补法,针对实证的泻法,以及寒热、表里、升降等辨证治疗的原则。 此外,《太素》还包含了不少对《内经》原文的补充和发挥,例如在养生、饮食、导引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具体和实用的指导。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医典籍丛刊:黄帝内经太素》的出版,为中医界提供了研究《太素》的重要文本,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太素》的窗口,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三、 《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集注大成,洞见深邃 《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是中医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黄帝内经》注本,汇集了历代医家对《素问》的研究成果,并由唐代医家王冰进行了重新整理、注释和增补。 王冰的《素问》注本,是《黄帝内经》流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对《素问》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释,更重要的是,他吸收了前代医家如张仲景、陶弘景等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素问》的精义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和阐释。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王冰的注本,将《素问》原文与注释紧密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原文的同时,能够立即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其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阐释了《素问》的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等。王冰的注,往往能够揭示《素问》原文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更具指导意义。 “重广补注”的含义,体现在王冰对前代注本的继承与发展。他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重广”,即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补和完善。同时,他的注释具有“补注”的性质,即弥补了前人注释的不足,或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发。这使得《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注本,为后世研究《黄帝内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冰的注本,对于理解《素问》的整体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将《素问》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原文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互印证。他的注释,往往能够将分散的理论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黄帝内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王冰的注本还体现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在注释中,常常结合临床实际,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理论,使得《素问》的医学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应用价值。 《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不仅是研究《黄帝内经》的权威参考,更是理解中医发展脉络,学习中医理论的必读经典。它将古老的智慧与深刻的见解相结合,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医医学殿堂的宝贵之门。 结语: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本系列著作,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共同构筑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内经”知识体系。无论是对《内经》基础理论的精微辨析,对《太素》的系统梳理,还是对王冰注本的深度解读,都旨在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领略古圣先贤的智慧光芒,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提供启示与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行文间距、字号大小的选取都经过了精心计算,即便是长时间的密集阅读,眼睛也相对舒适。更值得称赞的是,在引文和注释之间的区分非常明确,读者可以很轻松地在正文和解读之间来回切换,而不会产生阅读上的混乱感。这种清晰的视觉层次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对比不同章节内容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友好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太多在不同版本间来回翻找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可以更专注于内容的理解和思辨。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知识积累上,总觉得那些古代的论述太过玄妙,难以把握其实质。但是,自从开始研读这套书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生命观和哲学思维的窗口。书中对于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描述,那种整体论的视角,非常震撼。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体悟“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来得深刻和持久。我感觉自己开始真正触及到古人对健康的深层理解,这对我个人的养生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我深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种生命力的有力传承与弘扬。它不仅仅服务于专业的医学研究者,更像是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更多对传统智慧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能够安全且有引导地踏入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与学术担当,这是一种超越一般商业出版物的精神价值。我由衷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这样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具备现代出版水准的优秀古籍整理本面世,让经典之光得以持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编者在注释和考证上确实做了大量的功课,很多地方的解释深入浅出,将晦涩难懂的古文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阐释出来,同时又不失原著的精髓。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辨析,处理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时代医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这对于深入研究古代医学思想极具价值。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脉络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梳理方式,使得原本复杂的理论体系变得条理分明,让人在阅读时能够紧跟其思路。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构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不再害怕面对那些浩瀚的古籍。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典雅,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拿到手上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清晰,印刷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出版社的专业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而且,作为一套经典著作,能够有如此精良的硬件配置,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过程。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厚重感,这对于一个喜爱古籍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