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说实话,最初买这套书时,我主要是冲着它的“观止”二字去的,心想能被编入“观止”之列的,想必错不了。拿到手后,第一印象是装帧朴实大气,很符合古典文献的气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套书的精髓在于其注释的“注”与“译”之间的平衡艺术。很多古文选本,要么译文过于白话,失了古文的韵味,要么注释过于简略,无法支撑起深入理解。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拿捏得极好。它的译文,读起来像是文雅的现代散文,而不是生硬的直译;而注释部分,则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你身边,为你娓娓道来典故的出处、用典的妙处,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剖析,比如排比、对仗、对比的运用,都通过具体的例证解释得非常清晰。对于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是课堂学习的极佳补充,它能让你从“知道”一篇古文的意思,提升到“理解”一篇古文的艺术高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训练。
评分
☆☆☆☆☆
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工作忙碌,时间碎片化,所以对阅读工具的要求很高,需要那种“短小精悍”又能“内涵丰富”的。这套《古文观止译注》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的篇目长度适中,非常适合在通勤路上或睡前阅读。更妙的是,它采用的排版方式,使得原文、译文、注释可以一目了然地对照。我无需频繁翻页或查阅别的工具书,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阅读和理解流程。这种高效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即使遇到不太熟悉的典故,注释也能迅速给出背景介绍,让我不会因为一个词语的卡顿而打断了整体的阅读节奏。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体现了编者极高的诚意。可以说,它成功地降低了欣赏中国古典散文的门槛,让原本被视为“高冷”的文学体裁,变得亲切而易于亲近。
评分
☆☆☆☆☆
这本《古文观止译注》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宝典,我过去对那些古奥的文字总是望而却步,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读起来就像在听天书。但是自从接触了这本书,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仅仅是把那些经典篇目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那详尽的译注部分。译文的处理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和古雅,又用现代汉语清晰地阐释了句意,让人读起来毫无障碍。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往往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语境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比如解析一篇策论时,注释里会细致地讲到当时朝堂的政治格局,这使得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变得水到渠成。这本书的选篇也十分精到,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几乎涵盖了各个时期散文的精华,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对于想要系统提升自己古文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架起了一座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坚实桥梁。每次读完一篇,总有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那种学到真本事的踏实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感受,是一种对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触摸。阅读那些关于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的篇章时,如果没有准确的理解,很容易流于表面。而这套译注,通过精准的文字解读,将那些两千年前的喜怒哀乐、忠义气节,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它的译注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翻译,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引导。编者似乎在告诉我们,读古文,不只是为了应试或装点门面,更是为了汲取古人修身养性、处理世事的智慧。特别是对于那些关于为官之道、处世哲学的文章,其译注的深度和洞察力,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反思当下社会中的许多现象。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人的心性也随之沉淀下来,变得更加平和、睿智。
评分
☆☆☆☆☆
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对于优秀教材的需求是极为苛刻的。我试过很多不同的古文选本,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不适合作为入门材料;要么过于简化,失去了原文的力度。这套《古文观止译注》则是一个完美的折中点。它既有足够的学术深度支撑,同时译注的清晰度和系统性,又使其成为理想的教学辅助读物。特别是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它提供的多维度解析,能够帮助他们不仅掌握“说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我欣赏它对“语感”的培养作用。通过反复对比原文与译文的结构差异,学习者可以逐步建立起对古汉语特有语序和表达习惯的直觉判断。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逻辑严密,使得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从诵读、理解到赏析,每一步都有坚实的文本基础作为依托。在我看来,它已然超越了一般选本的范畴,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古典散文研究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