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转型中的地方: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
:78.00元
作者:周黎安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3227651
字数:480000
页码:44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奇迹,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过去,重新认识和估价中国经济、政治和其他制度所包含的独特因素。本书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地方的职能、性质与治理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中国体制运行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内在逻辑以及未来的改革路径。本书基于严格的理论与实证方法,打开地方这个“黑箱”,聚焦于地方官员个体的激励、行为及其影响,从行政发包制和官员政治锦标赛两个核心概念出发,解析了中国治理所蕴涵的灵活性、动员能力和潜在的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以及增长模式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官员激励与治理提供一个崭新而系统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框架。版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和引用。
内容提要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与中央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目录
1 导论
2 行政发包制
3 转型中的地方分权
4 转型中的财政分成
5 政治锦标赛
6 中国特色的政经互动
7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
8 从政企关系到官商关系
9 当行政发包制遇上政治锦标赛
10 治理的改革
附录:内部的激励与治理理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周黎安,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转型与发展等。
序言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其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和有启发性。作者在治理方面所展现的洞察力,实在是令人惊叹。他并没有将治理看作是一个静态的、理想化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责任政府”的论述,让我对地方政府在回应社会需求、解决公共问题方面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协同治理”模式的探讨,他详细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如何在一个相对松散的治理网络中进行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治理的效率和有效性。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在环境治理、基层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实践,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素材的堆砌,更是作者理论分析的有力支撑。我读到关于“嵌入式治理”的部分时,更是深有感触,它揭示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与社区、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融入到地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之中。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方式,显然比“空中楼阁”式的指令更能取得实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螺旋上升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地方政府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官员激励和治理这两个看似独立但实则紧密相连的领域。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影响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是最高层的政策,在地方层面也可能出现“走样”的情况。书中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解读,让我对地方官员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他们是如何在责任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的。我读到关于“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内容时,更是觉得受益匪浅。它揭示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书中对“治理的‘韧性’”的探讨,也让我思考,在面对各种冲击和挑战时,地方政府如何才能保持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种对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深刻把握,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多维度的,尤其是它对官员激励与治理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简直是点睛之笔。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公共管理中的治理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地方政府治理中应用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是合理的政策也可能难以有效执行。书中对“考核指标的异化”这一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追溯了这种异化的根源,以及它如何导致了“数据造假”、“形式主义”等一系列治理难题。我读到关于“问责制”的部分时,更是对其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惩罚,更涉及到权力的分配、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公民的参与。书中对“激励相容”原则的阐释,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让官员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持一致的激励机制。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并存,为我们理解地方政府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地方政府在转型时期的复杂动态。我尤其被书中对官员激励机制的细致描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种激励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激励手段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地方官员的行为模式。比如,书中对“政绩考核”这一普遍存在的激励工具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既指出了其在推动地方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深刻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过度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期可持续性等弊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框架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融贯的分析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地方政府的决策中心,亲身体验着各种内外因素的博弈。书中对“锦标赛模式”的探讨,让我对地方官员之间的竞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竞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公平。同时,书中对“非物质激励”,如晋升机会、社会声誉等,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对于理解复杂的人性驱动力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地方政府运作的全新视角,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对地方政府转型的理解,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我尤其被书中对“改革动力”的分析所打动。他没有将改革简单地归因于某种外部压力,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内外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或阻碍着改革的进程。书中对“制度惯性”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变革往往会遭遇如此大的阻力,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克服这种惯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利益集团”在改革中的作用的分析,他并没有回避这一敏感话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并指出了如何平衡不同利益诉求,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书中对“改革的‘试错’机制”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小范围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来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改革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改革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改革路径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