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 林语堂

苏东坡传 - 林语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记
  • 苏轼
  • 宋代文学
  • 林语堂
  • 历史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学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书城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97052
商品编码:1831309442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苏东坡传

定价:35.00元

作者: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3897052

字数:350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自由的灵魂!
  ★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

★林语堂先生得意的作品,欣赏的人物!
  ★能带给人们力量、激动、温暖和希望的大师传奇
  ★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
  ★一部用诗词书画讲述坎坷仕途的经典传记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内容提要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只因襟怀苍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代表的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跃然纸上,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原序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章·文忠公 002
第二章·眉 山 016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026
第四章·应 试 037
第五章·父与子 045

壮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神、鬼、人 056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 071
第八章·拗相公 091
第九章·人的恶行 112
第十章·两兄弟 120
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127
第十二章·抗暴诗 148
第十三章·黄 楼 157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 165
老 练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东坡居士 180
第十六章·赤壁赋 193
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201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 213
第十九章·太后恩宠 223
第二十章·国 画 235
第二十一章·谦退之道 245
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256
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269

流放岁月
宋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276
第二十五章·岭南流放 287
第二十六章·仙 居 299
第二十七章·域 外 307
第二十八章·终 了 319
附录一 年 谱
附录二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译者序

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并以《京华烟云》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序言


原 序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其实这项理由和项理由也无大差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那就是,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苏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
     他开起玩笑来,不分敌友。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词将他刺痛,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为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地道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供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资料来源可查书后参考书目。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我译英诗,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不加冗长的注解,含义仍然晦涩难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


林语堂


《大唐狄公案》:盛唐气象下的悬疑史诗 作者:高罗佩 (Robert van Gulik) 关于本书 《大唐狄公案》并非一部单纯的中国古代断案小说,它是一部融合了唐代社会风貌、司法制度、风土人情与缜密推理的恢弘巨著。由荷兰汉学家、音乐家、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以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巧妙地植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之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狄公探案”系列。 本书收录了数个独立而精彩的案件,核心人物便是人们熟知的唐代名臣——狄仁杰(狄公)。他不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更在小说中化身为一位集智慧、仁爱与果敢于一身的“东方福尔摩斯”。 核心特色与时代背景 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对盛唐气象的精准描摹。高罗佩在创作时,深入研究了唐代的法律、官制、日常生活乃至风俗习惯,力求还原一个既充满诗意又兼具人间烟火气的历史场景。 一、历史的厚重感: 小说背景设定在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强盛的时期之一。狄公的办案轨迹横跨大唐的各个角落:从繁华的都城长安,到偏远的江南水乡,再到边陲的险峻之地。读者跟随狄公的脚步,可以领略到唐代的建筑风格、驿站制度、科举文化,以及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习性。 二、司法与哲学的交融: 狄公的断案过程,远非简单的线索拼凑。他深谙儒家“慎刑”之道,讲究“情理兼顾,慎重人命”。每一次审讯,都是一次对人性弱点、社会矛盾的深刻剖析。他不仅要查明“谁是凶手”,更要探究“为何发生”,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与道德的平衡。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司法中“德主刑辅”的思想精髓。 三、多元化的案件设计: 狄公面对的案件类型极其丰富,绝非单一的谋杀或盗窃。例如,可能涉及: 离奇的鬼神传说: 表面上是山精作祟,实则是利用迷信掩盖的罪行。 复杂的遗产争夺: 牵扯到大家族的内部纷争、姻亲关系的纠葛和古代的财产继承法。 边境的政治阴谋: 涉及对朝廷忠诚度的考验和对异族势力的防范。 每一个案件都结构精密,线索层层递进,充满误导与反转,要求读者必须像狄公一样,保持极度的冷静与洞察力。 主要人物群像 狄仁杰(狄公): 本书的灵魂人物。他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洞悉官场潜规则,但始终保持着一颗正直的心。他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上,擅长“攻心为上”,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逻辑推理,总能在看似无解的迷雾中找到真相。 沙陀(随从/助手): 狄公身边的得力助手,通常是经验丰富、武艺高强的捕快或卫士。他负责执行命令、收集现场物证,并时常作为狄公的“陪衬”人物,通过提出一些相对直白的疑问,引出狄公更深层次的思考。 地方官吏与百姓: 故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地方官员,有的贪腐无能,有的恪尽职守,他们共同构成了狄公办案时必须周旋的社会环境。而形形色色的证人、受害者和嫌疑人,则展现了唐代社会阶层的多元面貌。 叙事风格与阅读体验 高罗佩的文笔典雅,却又不失现代悬疑小说的节奏感。他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与西方侦探小说的逻辑推演。 阅读《大唐狄公案》,读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破解谜团的快感,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漫游。读者仿佛亲自踏入了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亲身感受唐朝法律的威严与人情的复杂。每一个案件的解决,都伴随着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批判,使本书在娱乐性之余,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优秀的侦探小说,更是一部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司法实践的“侧写”。 这本书为世界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典推理小说的独特窗口,其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侦探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苏东坡传》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沉浸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位时代的旁观者。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时而如行云流水,轻快洒脱,时而又如老友叙谈,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他对于苏东坡生活细节的描摹,尤其是对美食、饮酒、交游等方面的刻画,更是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活气息。读到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做出“东坡肉”的故事,我忍不住会心一笑,也更加敬佩他那种苦中作乐的旷达。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的描述,并没有流于对朝代更迭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于展现苏东坡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个人选择和内心挣扎。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不易。林语堂先生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性格相结合,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苏东坡的生平,更理解了他之所以成为苏东坡的原因。这本书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也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它教会我在喧嚣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评分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犹如一部穿越时空的邀请函,让我得以走进北宋文坛的璀璨星空,遇见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文人雅士。从开篇的序言到扉页的墨迹,都能感受到一种醇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苏东坡的才情、豁达以及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深感好奇,而林语堂的笔触,恰恰为我揭开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面纱。他不仅仅是记载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是在字里行间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画卷,从政治风云的波诡云谲,到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再到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无不生动鲜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亲历着苏东坡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他与命运的抗争,以及他那份独有的、不屈的生命韧性。林语堂先生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对人物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平实的叙述,将苏东坡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苏东坡,一个在逆境中依然能找到生活乐趣的智者。

评分

初读《苏东坡传》,就被林语堂先生那汪洋恣肆的笔力所折服。他笔下的苏东坡,仿佛不再是遥远的古代人物,而是如同身边的长者,带着亲切的笑容,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林语堂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通,使得他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苏东坡的诗文,并将之融入叙事之中,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书中对于苏东坡的友人、亲人的描写,也同样精彩,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情感羁绊。我尤其欣赏林语堂先生在处理苏东坡的政治失意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同情。他并没有回避苏东坡的错误或过失,而是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去解读,去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苏东坡。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是一本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深刻启示的书。

评分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我喜欢林语堂先生的叙事节奏,他能够张弛有度地在宏大叙事和细微之处之间切换,让读者既能把握历史的脉络,又能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苏东坡的几次贬谪经历的描写,尤其令人动容。林语堂先生并没有将这些写成简单的苦难史,而是着重展现了苏东坡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蜕变,展现了他如何在困顿中保持乐观,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这本书最大的闪光点。我被苏东坡的智慧、才情、豁达和对人生的热爱所深深打动。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哲学家。林语堂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永恒的经典形象,一个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共鸣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也更加敬佩那些用生命书写传奇的先贤。

评分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与其说是一位历史人物,不如说是一位精神导师。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感受的,又是如何应对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苏东坡的遭遇而扼腕叹息,也会因为他的豁达和幽默而开怀大笑。林语堂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进去。尤其是书中对苏东坡诗词、书画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些艺术作品,更是在解释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苏东坡在屡遭贬谪,命运多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创造艺术,去关怀民生,这种精神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