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译 者: | |||||||||||
|
目 录
第1章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1
1.1 网络空间的新作用和新机遇 1
1.2 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的新挑战 3
1.3 战略目标与原则 4
1.3.1 五大目标 4
1.3.2 四项原则 5
1.4 九项战略任务 6
1.5 战略意义影响深远 9
1.5.1 中国领导的中国自信 9
1.5.2 国家网络强国的战略基石 10
1.5.3 国家网络治理的解决之道 10
1.5.4 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支撑点 10
1.5.5 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特色 11
第2章 网络安全法 13
2.1 立法背景与意义 13
2.2 基本内容 14
2.2.1 相关概念 14
2.2.2 法律框架 15
2.3 法律特色 18
2.3.1 网络安全基本大法 18
2.3.2 三项基本原则 19
2.3.3 六大显著特征 19
2.3.4 九类网络安全保障制度 20
2.3.5 惩罚措施 23
2.3.6 全社会参与者 24
2.4 十大热点话题 25
第3章 从不同角度看《网络安全法》 29
3.1 国家角度 29
3.2 国家网信部门角度 32
3.3 国家公安部门角度 34
3.4 网络用户角度 36
3.5 网络运营者角度 37
3.5.1 承担社会责任 38
3.5.2 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 38
3.5.3 做好网络安全运行工作 38
3.5.4 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39
3.5.5 违法信息传播的阻断 40
3.5.6 网络经营者可能涉及的具体罪名 40
3.6 网络产品和安全服务提供者角度 42
3.6.1 服务要符合国标的强制性要求 42
3.6.2 产品销售许可制度 43
3.6.3 限制发布网络安全信息 44
3.6.4 禁止网络犯罪和支持协助犯罪 44
3.6.5 安全服务人员行业准入制度 44
3.7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角度 45
3.7.1 关键基础设施的范围 45
3.7.2 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46
3.7.3 严格的日常安全保护义务 46
3.7.4 特殊的安全保障义务 47
3.7.5 重点行业需要关注的十项重点工作 48
第4章 《网络安全法》配套法律法规 50
4.1 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 50
4.1.1 基本概念 50
4.1.2 立法目的 51
4.1.3 哪些出境数据需要评估 51
4.1.4 哪些数据禁止出境 52
4.1.5 评估频率和责任主体 52
4.1.6 网络运营者需要关注什么 53
4.2 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 54
4.2.1 审查对象 54
4.2.2 审查用户 54
4.2.3 审查内容 55
4.2.4 审查工作流程 55
4.2.5 第三方机构管理 56
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56
4.3.1 出台背景 56
4.3.2 作用意义 57
4.3.3 主要内容 58
4.3.4 重点内容 59
4.4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 59
4.4.1 网络安全法 59
4.4.2 两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刑的主要内容 61
4.4.3 两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刑的规定 64
4.4.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66
4.5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66
4.5.1 安全保护意识的三种思维方式 67
4.5.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范围 67
4.5.3 运营者履行的安全保护 68
4.5.4 核心部门的责任 69
4.6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70
4.6.1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背景 70
4.6.2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要做什么 70
4.6.3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不能做什么 71
4.6.4 真实身份认证 72
4.7 网络安全法执法典型案例 72
第5章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时代 77
5.1 等级保护2.0时代 77
5.1.1 网络安全的现状 77
5.1.2 如何理解等级保护2.0 79
5.1.3 开展等级保护的重要意义 81
5.2 信息安全和等级保护 82
5.2.1 信息安全保障 82
5.2.2 信息安全模型 82
5.2.3 等级保护 86
5.3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内容 88
5.3.1 角色及其职责 88
5.3.2 工作环节 89
5.3.3 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 91
5.3.4 实施等级保护的基本原则 92
5.4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依据 93
5.4.1 国家法律和政策依据 93
5.4.2 公安机关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依据 94
5.5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标准体系 96
5.5.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体系 99
5.5.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主要标准简介 103
5.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工作现状 106
第6章 等级保护 107
6.1 定级 107
6.1.1 基本工作概述 107
6.1.2 如何理解定级对象 109
6.1.3 如何理解安全保护等级 110
6.1.4 定级工作如何开展 113
6.1.5 等级如何审批和变更 117
6.2 备案 118
6.2.1 备案需要什么资料 118
6.2.2 备案工作流程 118
6.2.3 如何受理备案 119
6.2.4 公安机关受理备案要求 119
6.2.5 定级不准怎么办 120
6.3 建设整改 120
6.3.1 基本工作概述 120
6.3.2 如何整改安全管理制度 124
6.3.3 如何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127
6.3.4 如何制定整改方案 131
6.4 等级测评 132
6.4.1 基本工作概述 133
6.4.2 测评工作流程有哪些 134
6.4.3 测评指标知多少 141
6.4.4 测评结果是如何研判的 142
6.4.5 谁来开展等级测评 144
6.4.6 如何规避测评风险 146
6.4.7 读懂测评报告 148
6.5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151
6.5.1 体系架构 151
6.5.2 等级保护指标数量 153
第7章 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 155
7.1 信息安全管理 155
7.1.1 基本概念 155
7.1.2 基本内容 156
7.1.3 安全管理原则 158
7.1.4 安全管理方法 159
7.1.5 重点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159
7.1.6 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160
7.2 信息安全治理 161
7.2.1 安全治理行动原则和模型 161
7.2.2 安全治理过程 162
7.3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163
7.3.1 风险管理常见名称 163
7.3.2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164
7.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66
7.4.1 法规依据 166
7.4.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内容 167
7.4.3 风险评估准备阶段 169
7.4.4 资产识别阶段 169
7.4.5 威胁识别阶段 171
7.4.6 脆弱性识别阶段 173
7.4.7 风险分析阶段 173
7.4.8 风险评估所需资料 174
7.5 信息安全风险处置 176
7.5.1 风险处置流程 176
7.5.2 风险降低 178
7.5.3 风险保留 178
7.5.4 风险规避 179
7.5.5 风险转移 179
7.5.6 风险接受 179
7.5.7 风险沟通 179
7.5.8 风险监视 180
第8章 网络安全事件管理和应急响应 181
8.1 法规依据 181
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81
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82
8.1.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83
8.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184
8.1.5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185
8.1.6 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85
8.2 网络安全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186
8.2.1 七类网络安全事件 186
8.2.2 四级网络安全事件 186
8.3 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88
8.3.1 多层组织机构 188
8.3.2 十大保障措施 188
8.4 监测和预警 190
8.4.1 预警分级 190
8.4.2 预警监测 190
8.4.3 预警研判和发布 190
8.5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191
8.5.1 发生事件要及时报告 191
8.5.2 四级别应急响应 191
8.5.3 应急结束后的通报制度 192
8.6 如何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192
8.6.1 总则 192
8.6.2 角色及职责 193
8.6.3 预防、监测和预警机制 193
8.6.4 应急处置流程 194
8.6.5 保障措施和监督管理 196
8.7 如何做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96
8.7.1 做到六个必须 196
8.7.2 抓好七个关键点 198
8.7.3 防止三大问题出现 200
8.7.4 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200
第9章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 202
9.1 法规依据 202
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2
9.1.2 关于加快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建设的通知 203
9.1.3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204
9.1.4 关于加强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04
9.1.5 关于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204
9.1.6 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 205
9.2 信息通报中心 205
9.2.1 信息通报中心组建 205
9.2.2 信息通报中心职责 205
..
参考文献 273第八章 附则 272参考文献 273
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感兴趣的学者,我一直都在关注法律法规与技术实践的结合点。夏冰老师的《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和标准的梳理,更是在尝试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书中对于《网络安全法》的解读,我认为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更重要的是对立法精神和治理目标的深入挖掘,这对于理解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至关重要。而等级保护2.0作为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好法律的宏观指导性与等级保护2.0的技术细则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理论层面构建起一个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指导技术实践的理论框架。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在实施等级保护2.0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化解决方案的探讨?这对于推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于这些复杂关系的精妙阐释,以及其独特的学术见解。
评分这本《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由夏冰老师撰写,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广大网络安全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对于许多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法律条文常常显得遥远而抽象,而等级保护2.0的各项要求又繁多且复杂。如何将这两者有效衔接,落实到日常的安全工作中,一直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网络安全法》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对照等级保护2.0的标准来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例如,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的设计方面,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和部署相应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是否会提供关于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策略、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它能够成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的重要参考。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表、流程图或者案例分析,那将极大地提升其阅读体验和应用价值。
评分这本《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无疑是夏冰老师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网络安全发展、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深受相关法律法规影响的从业者,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并深入解读这两大核心体系的书籍。在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同类著作后,夏冰老师的这部作品立刻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次对网络安全治理逻辑的深度剖析。从书籍的整体框架来看,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呈现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巧妙地将《网络安全法》与等级保护2.0이라는更加具体的实践框架相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更为清晰、可操作的网络安全蓝图。我个人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等级保护2.0的核心要素,比如“一个中心、三层四项、五层结构”等概念进行更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地到具体的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实践中,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平衡法律的宏观指导性与等级保护的微观技术性,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法律高度又能指导实践的完整视角。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关于如何有效合规、如何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评分从一个企业信息安全负责人的角度来看,夏冰老师的《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这本书,简直是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我们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合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过去,我们常常在法律合规和实际技术落地之间感到茫然。是先满足法律要求,还是优先考虑技术能力?法律条文晦涩难懂,等级保护2.0的具体要求又过于繁杂,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夏冰老师的叙述方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帮助我们这些非法律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快速理解《网络安全法》的核心要义,以及它对我们企业运营的指导作用。而对于等级保护2.0的深入解读,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框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策略和技术路线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安全审计、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实操性建议,以及如何在内部建立起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机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鲜的技术,而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顺思路,看清方向,从而有效地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评分读完夏冰老师的《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巧妙地连接了实际操作。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掌握了各种安全技术,却不知道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公司的整体安全策略和合规要求中。这部作品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夏冰老师在书中对《网络安全法》的解读,不仅仅是法律术语的解释,更是对其背后精神和立法意图的深刻洞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有这些法律规定,以及它们对于企业安全建设的根本性意义。而对于等级保护2.0的阐述,则显得尤为接地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安全层面(如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和不同级别(如一级到五级)之间关系的梳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和实施具体的安全措施。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或者说是思路指引,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际的安全工作内容,并且如何通过等级保护的体系来量化和评估安全成果。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在工作中更加自信地开展各项安全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