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的前半生》是最早公開齣版發行的溥儀曆經七年磨洗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後的近半個世紀,《我的前半生(全本)》《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我的前半生(批校本)》相繼公開齣版。《我的前半生》在國內外的廣為傳播,為中外讀者瞭解中國近、現代史提供瞭窗口。也因為書中末代皇帝與時俱進的自覺改造世界觀的自我形象,使《我的前半生》産生瞭恒久的思想魅力。
目錄
序
《我的前半生》是怎樣問世的(代序)
第一章 我的傢世
一 醇賢親王的一生
二 外祖父榮祿
三 慈禧太後的決定
四 攝政王監國
五 親王之傢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一 登極與退位
二 帝王生活
三 母子之間
四 毓慶宮讀書
五 太監
六 我的乳母
第三章 紫禁城內外
一 袁世凱時代
二 丁巳復闢
三 北洋元老
四 不絕的希望
五 莊士敦
六 結婚
七 內部衝突
八 遣散太監
九 整頓內務府
十 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 在北府裏
十二 三岔口上的抉擇
十三 由“使館區”到“租界”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動
一 羅振玉的努力
二 我和奉係將領之間
三 謝米諾夫和“小諸葛”
四 東陵事件
五 領事館、司令部、黑龍會
六 鄭孝胥的理想
七 “行在”生活
第五章 潛往東北
一 不靜的“靜園”
二 日本人意見分歧
三 夜見土肥原
四 白河偷渡
五 在封鎖中
六 所見與所思
七 會見闆垣
第六章 僞滿十四年
一 傀儡戲開場
尊嚴與職權
三 訂立密約以後
四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
五 第三次做“皇帝”
六 幻想的破滅
七 吉岡安直
八 幾個“詔書”的由來
九 傢門以內
十 大崩潰
第七章 在蘇聯
疑懼和幻想
二 放不下架子
三 我不認罪
第八章 由疑懼到認罪
第九章 接受改造
新的一章
補充注釋
人物索引(前六章)
精彩書摘
三 母子之間
我人宮過繼給同治和光緒為子,同治和光緒的妻子都成瞭我的母親。我繼承同治兼祧光緒,按說正統是在同治這邊,但是光緒的皇後——隆裕太後不管這一套。她使用太後權威,把敢於和她爭論這個問題的同治的瑜、殉、瑨三妃,打人瞭冷宮,根本不把她們算做我的母親之數。光緒的瑾妃也得不到庶母的待遇。遇到一傢人同座吃飯的時候,隆裕和我都坐著,她卻要站著。直到隆裕去世那天,同治的三個妃和瑾妃聯閤起來找王公們說理,這纔給她們明確瞭太妃的身份。從那天起,我纔管她們一律叫“皇額娘”。
我雖然有過這麼多的母親,但並沒有得過真正的母愛。今天迴想起來,她們對我錶現齣的最大關懷,也就是前麵說過的每餐送菜和聽太監們匯報我“進得香”之類。
事實上我小時候並不能“進得香”。我從小就有胃病,得病的原因也許正和“母愛”有關。我六歲時有一次栗子吃多瞭,撐著瞭,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隆裕太後隻許我吃糊米粥,盡管我天天嚷肚子餓,也沒有人管。我記得有一天遊中南海,太後叫人拿來乾饅頭,讓我喂魚玩。我一時情不自禁,就把饅頭塞到自己嘴裏去瞭。我這副餓相不但沒有讓隆裕悔悟過來,反而讓她布置瞭更嚴厲的戒備。他們越戒備,便越刺激瞭我搶吃搶喝的欲望。有一天,各王府給太後送來貢品,停在西長街,被我看見瞭。我憑著一種本能,直奔其中的一個食盒,打開蓋子一看,食盒裏是滿滿的醬肘子,我抓起一隻就咬。跟隨的太監大驚失色,連忙來搶。我雖然拼命抵抗,終於因為人小力弱,好香的一隻肘子,剛到嘴又被搶跑瞭。
我恢復瞭正常飲食之後,也常免不瞭受罪。有一次我一連吃瞭六個春餅,被一個領班太監知道瞭。他怕我被春餅撐著,竟異想天開地發明瞭一個消食的辦法,叫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我的雙臂,像砸夯似的在磚地上暾瞭我一陣。過後他們很滿意,說是我沒叫春餅撐著,都虧那個治療方法。
……
序言
《我的前半生》到一九八七年已經發行瞭一百六十餘萬冊,齣版也已經二十三年瞭。現在的讀者距離此書所寫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中年以下的讀者大都不熟悉那個年代。齣版社為瞭使讀者能更好地瞭解書中的內容,請李文達同誌又做瞭一些必要的注釋,以重新付梓。我認為這種著眼點很好,所以也附驥濡筆寫瞭這篇序。
最近,聽說有一些人對此書成書有一些議論。我認為,隻要把此書成書的過程和而後溥儀與文達同誌真誠閤作的經過加以說明,那些議論是可以消除的。
過去我也曾為《前半生》寫過一篇所謂的序,說明它是供撫順戰犯管理所所方研究參考的。那篇《前半生》,並非現在讀者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那篇《前半生》,是溥儀和我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經過認罪階段,努力總結自己的前半生,各自寫齣瞭一些東西之後,所方對我們的學習改造,尤其是對溥儀的特殊經曆和他那幾年以來的思想變化頗為重視,讓我幫他去寫的。其中最大部分是由他口述,由我執筆,每天擠齣時間去做的。大緻是從他的傢世、齣身到他當上末代皇帝,以及到一九五七年為止的一切思想變化過程。那篇東西我記得大約有四十多萬字。因為那篇東西隻是由親身經曆的一些素材積纍而成,充其量不過是一篇自己檢查過去的雜記賬而已.根本是不能稱其為什麼書的。
現在在社會上公開發行的《我的前半生》,其實並不是我們閤作的那一本,而是由李文達同誌以它作藍本,經過去粗取精和廣徵博引之後,在一九六四年三月纔真正印成書。
……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遠不止是瞭解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作者在敘述上非常有技巧,通過大量的史實細節和生動的生活場景,將溥儀的每一次身份轉變、每一次人生抉擇都描繪得真實可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他在僞滿時期作為“皇帝”的描寫,那種被操縱、被利用的無力感,以及他內心深處對自由和尊嚴的渴望,被作者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這些部分,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壓抑,替溥儀感到不值,也為那個時代的悲劇感到惋惜。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批判或同情,而是試圖去理解溥儀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復雜性。他對於溥儀晚年在新中國接受改造的經曆的描寫,也充滿瞭人文關懷。從一個曾經的“末代皇帝”到一個普通的公民,這個轉變過程中的心理鬥爭,以及最終融入社會的喜悅,都寫得非常感人。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溥儀如何學習勞動技能,如何與其他普通人交流,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努力適應新生活的積極一麵。這種轉變,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也看到瞭人性的韌性。它讓我反思,在曆史的洪流中,個人是如何被裹挾,又是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的。整本書就像是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而溥儀隻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抹色彩,他的悲歡離閤,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波詭雲譎。
評分一口氣讀完這本書,心裏百感交集,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的筆力非常紮實,對曆史事件的考證嚴謹,同時又善於將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溥儀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刻畫,那種從帝王到普通人的巨大落差,以及他內心深處對尊嚴、自由和歸屬感的追尋,被描繪得非常動人。他曾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卻又時刻受到他人的擺布;他渴望正常人的生活,卻又被沉重的曆史身份所束縛。這種矛盾和掙紮,貫穿瞭他的一生。書中的許多場景,都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在宮廷中的孤獨,他對新時代的好奇與適應,以及他晚年迴憶往事時的復雜情緒。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溥儀,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瞭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溥儀形象。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個十足的罪人,而是一個被曆史洪流裹挾,努力求生、適應變化,並最終找到自己位置的普通人。這本書讓我對那個復雜的時代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跌宕有瞭更深刻的感悟。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身處曆史巨變中的個體,也依然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最終書寫瞭屬於自己的獨特篇章。
評分這次讀完這本書,真是讓我有一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見證瞭王朝的興衰,以及一位末代皇帝的跌宕人生。書的開篇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儀式感和等級森嚴的紫禁城,從那個含著金鑰匙齣生的小皇帝,到後來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身影,每一個階段的描繪都極其細膩,仿佛能聽到宮殿內迴蕩的腳步聲,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料氣息。作者對溥儀童年時期的刻畫尤為生動,那些在深宮大院中既是帝王又是孩童的矛盾,以及他懵懂中對外界世界的渴望,都寫得十分到位。隨著故事的推進,我看到瞭他如何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從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淪為一個普通人,這種巨大的落差感,以及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迷茫,都被作者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書中對於那個時代大背景的描繪也十分宏大,從清末的衰敗,到民國的動蕩,再到僞滿時期的傀儡身份,每一個曆史節點都與溥儀的個人命運緊密相連,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曆史的必然與偶然。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時使用的那些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筆觸,讓溥儀這個復雜的人物形象立體起來,不再是刻闆的帝王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普通人,隻不過他的命運被曆史推嚮瞭一個極其特殊的軌道。整本書的敘事流暢,語言優美,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吸引力,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又捨不得那麼快結束。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仿佛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溥儀一個人,更是將他置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去展現曆史的車輪是如何碾過一個個個人命運的。作者在細節的挖掘上做得非常齣色,無論是宮廷內的規矩禮儀,還是社會變遷帶來的種種新事物,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那個時代特有的一些氛圍的捕捉,比如軍閥混戰時期的混亂與不安,或是日本人侵略時期那種壓抑與抗爭。這些宏大的曆史背景與溥儀個人的經曆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戲劇性。看著他從紫禁城的少年皇帝,到北洋政府的退位象徵,再到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每一個身份的轉變都充滿瞭無奈和諷刺。書中對於溥儀與傢中女性的關係,以及他與其他曆史人物的互動,也都寫得相當精彩,使得人物關係網更加豐富,曆史事件的脈絡也更加清晰。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關鍵曆史事件時,那種旁觀者的客觀與冷靜,但同時又充滿瞭對人物命運的關懷。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或隨波逐流,或奮力掙紮而構成。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一種樸實中帶有力量的敘述。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講述著溥儀的故事,一點一滴,循序漸進。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溥儀情緒變化時的細膩筆觸,他如何從一個年少氣盛的少年,逐漸變得成熟,又如何在時代的巨變中,體會到人生的苦澀與無奈。書中對於他作為“臣子”和“父親”的雙重身份,以及在不同政權下的處境,都寫得十分具有層次感。我看到瞭他曾經的驕傲與失落,看到瞭他內心的掙紮與妥協。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的政治事件時,錶現齣瞭難得的平衡和客觀,既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過度渲染個人的悲劇。相反,他更多地是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溥儀的行為,去探尋他內心的邏輯。例如,書中對溥儀與日本人周鏇,以及後來接受審判的經曆,都寫得非常真實,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在極端環境下所做的種種努力和選擇。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人物並非是簡單的善惡標簽可以概括的,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局限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一個故事,更引發瞭我對曆史、對人性、對時代多層麵的思考,是一本真正有分量的傳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