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
《致加西亚的信》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近8亿册。100年来,这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内容简介
This tale of a soldieras self-reliance during the Spanish American War is historyas greatest motivational lesson, now collected with Elbert Hubbardas most treasured inspirational works. A Message to Garcia touched so profound a chord in readers that,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 1899, it becam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works in human history. A Message to Garcia tells the story of an American soldier charged with delivering a critical message to a leader of Cuban rebel forces during the Spanish American War. In Hubbardas account, he delivered the urgent missive with no questions asked, no complaining, and no hedging. The enduring and almost unbelievably simple message of the essay is this: When asked to perform a task, donat ask How...? or Why...? or Wouldnat it be better if,...? Just do itaand you will become more valued and respected than you ever imagined possible.
美西战争发生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在一个油布制的口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忠诚、敬业、勤奋,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作者简介
Elbert Hubbard was born in 1859 in Bloomington, Illinois, and never received more than a grade-school education. A self-made man in many respects, Hubbard filled in the gaps in his knowledge through voracious reading, a passion which became manifest in the founding of the Roycroft Shop, a publishing house specializing in deluxe bindings. He wrote a series of 182 biographies under the series title Little Journeys to Homes of the Great and also published two magazines, The Philistine and The Fra, producing much of the content himself. Elbert Hubbard and his wife, Alice, were traveling to England on the Lusitania and went down with the ship when it was struck by a German torpedo on May 7th, 1915.
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父亲既是农场主又是乡村医生。哈伯德年轻时曾供职于巴夫洛公司,是一个很成功的肥皂销售商,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于是在1892年,他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但不久,他辍学开始徒步旅行英国。他在伦敦遇到了威廉·莫瑞斯,并且喜欢上了莫瑞斯的艺术与手工业出版社,即凯姆斯科特(KeLmscott)出版社。
回到美国后,他试图找到一家出版商来出版自己那套名为《短暂的旅行》的自传体丛书。当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后,他决定自己来出版这套书,于是罗依科罗斯特(Roycroft)出版社诞生了。哈伯德不久就被证明是一个既高产又畅销的作家,名誉与金钱相继而来。
随着出版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哈伯德罕见的经营天赋和写作才华闻名于世,他被称为“东奥罗拉的圣人”。人们纷纷慕名来到东奥罗拉来访问这位非凡的人物。最初观光客都在他住处的四周住宿,但人越来越多,已有的住宿设施无法容纳了,为此,还特地盖了一座旅馆。在旅馆装修时,哈伯德让当地的手工艺人做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没想到游客们非常喜欢这种家具,于是,一个家具制造产业由此诞生了。
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到1910年就拥有了500多名员工,同时出版《菲士利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也达到顶峰。
一切都随着阿尔伯特和他的妻子爱丽斯在海上的不幸遇难而结束。公司的重担落在了儿子伯特身上。尽管伯特十分努力地工作,但依然抵挡不了公司的衰落。
今天,罗依科罗斯特人生产的东西正在被人们疯狂地收藏;罗依科罗斯特公司的装订术、冶炼术和家具制造工艺也以其固有的魅力和独特的制造工艺为人们所喜欢。阿尔伯特·哈伯德这个名字也因《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而声名远扬。
前言/序言
穿越历史的智慧:关于成功、奉献与人性的经典文集 引言:在时代的洪流中,探寻永恒的价值 本书精选了一系列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它们并非仅仅是励志口号的堆砌,而是对人类精神、职业道德以及个人成长的深刻反思与引导。这些文字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却以其穿透人心的洞察力,持续为现代人指明方向。本集旨在梳理那些关于“如何达成目标”、“何谓真正的奉献”以及“如何发挥个体潜能”的普世智慧。 第一部分:奉献精神与执行力的哲学——超越任务的使命感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一种积极主动、不问缘由的执行哲学。我们深入剖析了那种“只管去做,不必多问”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个体在接到任务时,首要考量的是如何克服一切困难,成功交付结果,而非探究任务的合理性或自身的舒适区。 核心文本解析: 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关于“使命感”的论述。这些论述强调,真正的成功者并非等待完美的条件,而是能够在逆境中创造条件。这涉及到对“责任”的重新定义:责任不是被动地接受指派,而是主动地承担起将愿景变为现实的重任。 克服分析瘫痪 (Analysis Paralysis): 许多人在开始行动前,被过多的信息和潜在的风险所困扰。本部分的内容引导读者跳出过度分析的陷阱,强调行动的价值远高于空想。它鼓励人们培养“先尝试,后修正”的实干精神。 个体能动性与环境塑造: 阐述了优秀员工或领导者如何通过其坚定的意志力,将平庸的环境转化为富有成效的平台。这不是关于抱怨环境的不足,而是关于如何成为环境的积极塑造者。 专注的力量: 深入探讨了目标设定的纯粹性。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核心目标的绝对专注显得尤为困难。本部分的经典论述提供了一种过滤噪音、聚焦重点的方法论,确保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节点上。 第二部分:人际互动与领导力的艺术——在合作中实现卓越 成功的实现往往离不开与他人的有效协作。本部分聚焦于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持久信任、发挥团队潜能的基石。它并非教授圆滑世故的技巧,而是揭示了真诚、理解与沟通在建立高效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 核心文本解析: 我们细致审视了那些关于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和合作的亘古不变的法则。这些法则超越了简单的“礼貌”,深入到心理学的层面,解释了人类驱动力的本质。 理解他人的世界观: 成功的沟通始于倾听,但更深层次在于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动机、恐惧和渴望。本部分提供了如何构建这种深层同理心的框架,从而化解冲突,达成共识。 权威的建立与维护: 探讨了真正的权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不是来自于职位赋予的权力,而是源于能力、正直和言行一致。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其影响力来自于其对团队的承诺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批评的艺术与自我反思: 阐述了如何给予建设性的反馈,使其成为进步的催化剂而非士气的打击。同时,重点强调了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一个真正寻求成长的人,必须首先是自己最严格的评判者。 第三部分:个人成长与精神纪律——构建内在的韧性 这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深度探索。它关注的不是外在的成功指标,而是支撑这些指标的内在品质:自律、毅力以及对卓越的持续追求。 核心文本解析: 本部分的选篇鼓励读者进行深刻的内省,发现并清除阻碍个人发展的心理障碍。 自律的本质: 自律被重新定义为“为长远目标而牺牲眼前享乐的能力”。这些文本提供了培养习惯的力量的方法,强调微小的、持续的努力如何累积成巨大的飞跃。我们研究了如何设定清晰的个人标准,并坚持不懈地维护这些标准。 面对失败的态度: 经典论述揭示了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从未失败,而在于他们如何对待失败。失败是信息,而非终点。本部分提供了从挫折中快速恢复并提取教训的实用心态。 追求卓越而非完美: 区分了“完美主义的陷阱”和“对卓越的承诺”。前者是拖延的借口,后者是持续进步的动力。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既定标准的不满,以及对更高标准的永不满足的追求。 结论:跨越时代的行动指南 本精选集汇聚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精华思想。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成功不是运气的结果,而是清晰的目标、坚定的执行力、真诚的人际互动以及不屈的内在精神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阅读这些文字,便是与那些最杰出的头脑进行对话,获得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份随时可以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它们呼吁读者放下浮躁,回归本质,以一种更加负责任、更具使命感的方式,去迎接生活和职业中的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