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与事故典型案例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书籍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工艺 预

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与事故典型案例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书籍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工艺 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预拌混凝土
  • 混凝土质量
  • 施工工艺
  • 质量控制
  • 事故案例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技术
  • 工程管理
  • 预拌站
  • 混凝土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键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3691
商品编码:19228431089

具体描述

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与事故典型案例

定价: ¥39.00 作者: target='_blank' style='margin: 0.0px;padding: 0.0px;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4b4b4b;'>黄荣辉
  • I S B N :978-7-111-58369-1
  • 条码书号:9787111583691
  • 上架日期:2017/11/3
  • 出版日期:2017/11/1
  • 版       次:1-1
  • 出 版 社: style='margin: 0.0px;padding: 0.0px;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4b4b4b;'>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丛 书 名: style='margin: 0.0px;padding: 0.0px;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4b4b4b;'>
  • 页     数:231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一些预拌混凝土企业在生产、运输、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从这些真实案例中剖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给出事故处理的方法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本书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减少事故发生起到了指导作用,可作为建设行业人员培训用书,还可作为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目       录

前言

第1章裂缝 

案例1.1某化工厂地上露天热污水池工程池壁裂缝 

案例1.2某市图书音像配送中心地下室C60混凝土剪力墙开裂 

案例1.3某高层建筑剪力墙开裂 

案例1.4某20m预制预应力大梁开裂 

案例1.5某框架工程无粘结预应力大梁开裂 

案例1.6厚壁梁及墙式结构由于表面冷却及收缩,施工后30d

产生裂纹 

案例1.7地面混凝土初凝前被雨水侵袭而开裂 

案例1.8超长混凝土地面无分割,产生无规则裂纹 

案例1.9混凝土施工冷缝造成楼面开裂 

案例1.10梁板结构因施工不当产生裂纹 

案例1.11某大型设备基础浇筑后4个月出现裂缝 

案例1.12某水处理吸水池混凝土池壁产生裂纹 

案例1.13某电影院楼座大梁产生裂纹 

案例1.14某工程大梁14d拆模后开裂 

案例1.15某大桥由于预应力钢筋孔道中冲洗水未排净,

水结冰使混凝土结构产生纵向裂缝 

案例1.16某工程的混凝土烟囱内表面沿全高出现严重的

竖向裂缝 

案例1.17某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九层楼板拆模28d后

出现大面积贯通裂缝 

案例1.18某工厂大型设备基础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裂缝 

案例1.19某工程梁板柱同时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柱与

梁板交界处出现横向裂纹 

案例1.20梁板结构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出现顺筋裂纹 

案例1.21混凝土地面设计不当,导致开裂 

案例1.22厂房混凝土地面施工后数月出现裂纹 

案例1.23大梁拆模后出现枣核状裂纹 

案例1.24某市医院地下室工程混凝土外墙裂纹 

第2章混凝土不正常凝结 

案例2.1外加剂计量秤故障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2由于使用脱硫灰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3

某搅拌站将喷油灰掺入混凝土,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4

某工程混凝土由于泵送剂严重超量,C40混凝土柱

浇筑后4d未终凝

案例2.5初春季节浇筑的某C30P8混凝土游泳池底板工程,

出现上硬下软和“橡皮土”现象,且混凝土养护

过程中,表面出现泛白霜现象 

案例2.6聚羧酸型泵送剂对环境温度敏感,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7外加剂渗漏到搅拌站储水池中,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8搅拌站待料斗内粘结外加剂粉剂,造成混凝土

局部缓凝 

案例2.9采用泵送剂对混凝土二次流化,造成混凝土局部缓凝 

案例2.10某混凝土公司浇筑的混凝土60h缓凝 

案例2.11低温时节,缓凝品种选择不恰当,造成混凝土缓凝,

表面“起壳”现象 

案例2.12某市一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终凝时间不一致 

案例2.13混凝土速凝事故 

案例2.14混凝土假凝事故 

案例2.15两种泵送剂相遇,造成混凝土缓凝 

案例2.16采用超缓凝剂对混凝土二次流化,造成混凝土

异常超缓凝 

第3章离析、泌水、堵泵 

案例3.1聚羧酸应用不当引起的离析、泌水 

案例3.2水下灌注桩浇筑后,拔出导管时,桩顶面冒水和

气泡 

案例3.3罐车驾驶员交接班时未检查洗车水是否倒尽,

致使混凝土离析 

案例3.4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引起混凝土泌水 

案例3.5采用滚筒筛水洗砂,混凝土泌水 

案例3.6低温时节,聚羧酸减水剂配制的大流动性混凝土

坍落度滞后增大,混凝土离析堵管 

案例3.7细骨料太粗,导致混凝土泌水 

案例3.8使用高温水泥导致混凝土堵泵 

案例3.9冬季施工泵管中有残余冰块,导致堵泵 

第4章混凝土冬期施工病害 

案例4.1冬期施工(冬施)混凝土梁板不及时覆盖受冻 

案例4.2冬施时未对老混凝土加热,致使新老混凝土交界处

有冰纹,结合不良 

案例4.3冬施混凝土外加剂过量,造成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 

案例4.4越冬工程基础、地下室底板冻胀鼓裂 

案例4.5冬施未对基土防冻胀保温进行验算,造成筏板

起鼓开裂 

案例4.6冬施采用错误方法除去待浇筑混凝土模板内的积雪,

险酿质量事故 

案例4.7冬施用吹风机除雪,积雪吹入柱模中,造成混凝土

柱下部1m多高都是雪 

案例4.8混凝土浇筑前未收听未来5天天气预报,混凝土未加

防冻剂;混凝土用粉煤灰不合格,浇筑混凝土后突然

大幅降温,内外因致使混凝土面层受冻 

案例4.9混凝土运输车中的冰块混入混凝土拌合物中,造成

结构隐患 

第5章混凝土耐久性病害 

案例5.1混凝土冬期施工掺盐导致混凝土开裂 

案例5.2盐碱地区混凝土受腐蚀 

案例5.3混凝土碱骨料反应 

案例5.4某水电站大坝冻融事故 

案例5.5含氧化镁骨料引起混凝土破坏 

案例5.6含硫酸盐骨料对混凝土工程的损坏 

案例5.7某市快速干道隔声板混凝土基础盐剥蚀 

案例5.8某市物流公司混凝土地面冻融剥蚀 

案例5.9某建筑物混凝土碳化开裂 

案例5.10某铸钢车间使用26年后,屋面板、桁架先后发

现裂缝,随后混凝土陆续剥落,钢筋腐蚀 

第6章其他原因造成的病害 

案例6.1高效减水剂原料不合格,造成混凝土引气量过大 

案例6.2粉煤灰只检细度就入仓,造成混凝土“闷罐” 

案例6.3水泥需水量超标,造成混凝土不合格 

案例6.4混凝土发生急凝 

案例6.5搅拌站同时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和萘系高效减水剂

生产混凝土,导致混凝土和易性不良 

案例6.6粉状材料入错仓,造成混凝土不合格 

案例6.7某工程清水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 

案例6.8某医院加速器室C40自密实混凝土墙,由于混凝土

生产后期砂石质量失控致使放射性混凝土出现严重

蜂窝、“狗洞” 

案例6.9混凝土压光地面硬化后,表面出现若干不规则

小裂缝或浅坑 

案例6.10压光混凝土地面由于掺加混合材料而起灰 

案例6.11混凝土运输车无标识,错用混凝土造成返工 

案例6.12泵车驾驶员未核查业主生产委托单,导致一层柱错浇

混凝土 

案例6.13某建筑群两栋楼同时施工,罐车驾驶员到现场不

“唱票”,泵车驾驶员不核查发货单和标识牌,致使

C10混凝土注入墙柱结构中 

案例6.14润管稀砂浆注入结构,混凝土结构部分无强度 

案例6.15混凝土运输过程中采用“砂浆”法,造成结构

混凝土分层 

案例6.16某混凝土公司C40混凝土超时(7h)使用,浇筑的

混凝土大梁强度不合格 

案例6.17初春时节,某搅拌站供应的混凝土中发现冰块,险酿

质量事故 

案例6.18某工程六层以上C60、C50混凝土柱主体验收时,

各层皆有1~2根柱不合格 

案例6.19罐车错进站,导致C10混凝土错入C30混凝土

剪力墙结构中 

案例6.20某混凝土公司搅拌站,由于计量系统失灵,导致生产的

混凝土不合格,浇筑的数个工程中的梁、板、柱拆除

返工,损失严重 

案例6.21采用两种水泥搅拌混凝土,造成混凝土墙面起皮、

脱落 

案例6.22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异常损失 

案例6.23混凝土灌注桩静压局部强度不合格 

案例6.24采用脱硝粉煤灰、掺假粉煤灰、浮黑灰,导致混凝土

拌合物有异味、颜色异常或强度不合格 

案例6.25生石灰混入骨料中,致使混凝土箱梁表面局部爆裂 

案例6.26导管中有硬化混凝土残渣,导致水下灌注桩堵管、断桩 

案例6.27混凝土墙体施工质量差,导致表面回弹值偏低 

案例6.28低温时节,混凝土坍落度变化异常 

案例6.29骨料吸水率不同,造成混凝土坍落度变化 

案例6.30由于穿墙螺栓止水环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混凝土水池渗漏 

案例6.31由于原材料质量下降,造成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差,难以调整 

案例6.32原材料变化,外加剂未随之调整,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 

案例6.33外加剂应用不当,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 

案例6.34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与亚硫酸盐相遇,放出有刺激性气体 

案例6.35四个岗位的小错误,酿成错浇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大错误 

案例6.36不按要求使用润管剂,混凝土楼板出现不规则的软弱层缺陷 

案例6.37雨后模板内雨水集中处,出现多处混凝土缓凝点 

案例6.38混凝土表面析出白色物 

案例6.39某客运专线箱梁外观出现分层纹路、花斑、气泡、色泽不一 

案例6.40企业老板图便宜,私自进废水泥,酿成600m3混凝土无强度 

案例6.41气温下降时,混凝土地面压光出现小气泡 

第7章安全事故 

案例7.1长时间连续作业,酿成事故 

案例7.2泵车支腿地面塌陷,致使翻车 

案例7.3泵车因支腿支撑处与基坑边距离小于安全距离而翻入基坑,造成严重事故 

案例7.4泵车布料杆离高压线太近,触电起火,车毁人亡 

案例7.5泵车布料杆与工地脚手架相撞,造成臂杆弯折断落,将下部两名作业工人砸死 

案例7.6泵管带压拆卸,将操作工人大腿崩折 

案例7.7由于擅自违规修理泵车臂杆,留下事故隐患而

引发事故 

案例7.8泵车作业前先支杆,后支腿,泵车倾翻掉入基坑 

案例7.9驾驶员疲劳驾驶,酿成事故 

案例7.10车辆拐弯不减速,造成倾翻 

案例7.11车轮陷入施工现场回填土沟中,发生倾翻事故 

案例7.12罐车超速行驶,将行人撞伤、撞亡 

案例7.13罐车起车时不瞭望、不启动喇叭声提醒,致使车后部质量检查员被甩下,造成重伤 

案例7.14冬季清理车辆,驾驶员从高处摔下受伤 

案例7.15清站工在搅拌机内作业时搅拌混凝土操作手开动机器,造成清站工致残 

案例7.16搅拌站带式输送机将作业工人卷入,造成上肢残疾 

参考文献 

 


新视野:现代建筑材料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建筑行业专业人士、材料工程师、结构设计师以及关注绿色建筑和材料科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建筑材料革新、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前沿技术应用的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聚焦于突破传统材料的局限性,探索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新型材料的研发、性能评估、标准制定及其在未来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潜力。 第一部分:高性能与智能材料的崛起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建筑材料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前沿——高性能混凝土(HPC)的超高强度、耐久性设计及其微观结构调控。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优化骨料级配、引入先进外加剂(如新型高性能减水剂和抗裂纤维)以及采用反应性粉末技术,实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大幅提升。书中不涉及传统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常见事故分析,而是着重于下一代混凝土的“主动性”。 自修复与传感材料: 探讨了植入式或内生式修复机制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实现路径,例如利用微胶囊技术或微生物诱导的碳酸钙沉淀。同时,详细介绍了集成光纤传感器、压电材料等,使结构材料具备环境监测、应力预警和损伤识别的智能功能。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力学特性: 深入研究UHPC的纤维增强机理、本构关系建模以及在超薄结构和复杂构件中的应用潜力,侧重于其极高的抗拉强度和韧性设计,而非标准预拌产品的生产流程。 新型胶凝材料体系: 全面介绍地聚合物(Geopolymer)混凝土作为低碳替代品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以工业副产品(如粉煤灰、矿渣)为基础的激发体系、固化动力学、长期性能衰减模型以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表现。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在建筑材料中的实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环境责任感的建筑材料生态系统。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内减少碳足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实现“零废弃”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低碳/零碳水泥替代技术: 详尽考察了钙矾石水泥(C-S-H)、硅酸盐水泥的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以及替代性胶凝材料(如碱激发材料)的工业化瓶颈与突破口。我们侧重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材料寿命评估,而非传统波特兰水泥的生产工艺规范。 建筑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 系统梳理了建筑垃圾、工业副产品转化为高性能骨料、轻质填料或新型胶凝材料的先进技术路线。这包括对混合废弃物进行精细化分选、热活化处理以及在特定高性能体系中进行定量替代的案例分析。 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与设计: 介绍了如何运用严谨的LCA方法学,对不同材料方案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强调“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体视角,指导工程师做出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材料选择决策。 第三部分:数字化与先进制造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融合 本部分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驱动建筑材料研发的范式转变,从传统的试错法转向数据驱动的精确设计和制造。 计算材料学与材料基因组计划: 介绍了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以及机器学习模型,加速新型胶凝体系、外加剂分子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探索。目标是实现“按需设计”高性能材料,而非依赖经验积累。 增材制造(3D打印)与结构集成: 深入研究了适用于大型结构件的特种浆料配方设计,包括对打印速度、层间粘结强度、快速固化机理的控制。重点在于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复杂、优化结构的材料性能。 材料的质量溯源与数字孪生: 阐述了结合物联网(IoT)、区块链技术,实现材料从原材料采集、中试、运输到最终应用的全程数字化质量追踪。这为验证材料的长期性能和透明度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传统的产品出厂检验流程形成互补。 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前瞻性和深度。它严格避开了对常见预拌产品(如普通强度等级、特定配方的预拌商品)的日常质量检验规程、现场搅拌操作规范或针对性的质量通病案例的详细叙述。相反,它将目光投向材料科学的尖端研究、环境工程的解决方案以及工业4.0在材料制造中的应用,为行业带来知识的迭代与思维的升级。通过对基础理论、先进实验方法和未来趋势的系统梳理,本书致力于成为推动建筑材料领域迈向高性能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重要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工艺,特别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混凝土最终性能的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性能要求的预拌混凝土,在生产时是如何通过调整配合比、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来达到设计要求的。例如,关于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有哪些特殊的工艺和注意事项?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通过优化外加剂的使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强其耐久性,以及如何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问题?在施工工艺方面,我特别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在运输、浇筑、养护等环节的质量。比如,在炎热夏季或寒冷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容易出现哪些质量问题,又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来规避?书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商品砂浆等特殊产品的生产和施工,是否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丰富的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每一个工艺步骤,并且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中的技巧和经验,例如如何进行二次搅拌,如何控制浇筑速度和分层厚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养护方式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外观检查和初步的质量评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工艺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我本来期望能从中获得关于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深度剖析,比如一些常见的质量缺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我想了解具体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强度不足、离析等问题,并且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来学习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潜在的质量隐患。比如说,我想知道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高温或低温施工时,混凝土质量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另外,关于混凝土的耐久性,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例如如何通过合理配合比设计和外加剂的使用来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我对材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比如不同种类水泥、骨料、外加剂的性能差异,以及它们对混凝土质量的最终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检验混凝土质量的常用方法和标准,例如立方体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测试的详细步骤和数据解读,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实操性强、内容翔实的指导手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预拌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质量难题,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很多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我最想知道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深度分析报告。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例如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工程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是如何进行调查取证,又是如何确定责任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披露事故发生背后的技术原因、管理原因,甚至是人为操作失误。比如,在某个工程中,由于原材料不合格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最终造成了结构安全隐患,这本书是否会详细分析当时的材料检测环节是否存在漏洞?又或者,是因为施工队伍的野蛮施工,破坏了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导致了质量事故,书中是否会披露具体的施工操作错误,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我更关心的是,在事故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如何进行修复,如何评估损失,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事故案例来总结教训,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防止类似事故的重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对潜在的质量风险有更强的预判能力,从而更好地规避质量事故的发生。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吸引我的是“质量控制管理”这几个字,我一直对如何系统性地管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充满好奇。在我的设想中,这本书应该会详细阐述一套完整的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进厂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配料精度、搅拌时间、出厂温度的监控,再到运输过程中的离析、坍落度损失的控制,最后到施工现场的卸料、浇筑、振捣、养护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管理流程和技术要求。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质量管理案例,分享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比如他们是如何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如何进行员工培训,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在遇到质量问题时,他们是如何进行追溯、分析和改进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比如提供一些质量控制检查表、记录表格的范本,或者在某些关键工序上,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控制参数和检查标准。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例如智能搅拌站、在线监测系统等,书中是否有提及,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更精细化的质量管理的?我想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风险。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预拌混凝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质量管理策略。我理解的“质量控制管理”不仅仅是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检查,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层面,阐述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责任的界定,以及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在合同谈判阶段就充分考虑质量要求,以及如何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为混凝土的质量打下基础?我期望看到一些关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如何识别、评估和控制与预拌混凝土质量相关的风险。例如,供应商的风险、生产设备的风险、运输过程的风险、现场施工的风险等等,并且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质量改进的工具和方法,比如PDCA循环、标杆管理、统计过程控制(SPC)等,以及它们在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此外,对于混凝土的后期使用和维护,例如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来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书中是否也会有所涉及?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质量管理视角,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有效地实现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全面把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