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莎士比亚全集:亚历山大版本(柯林斯出版)》平装版,坦率地说,拿到手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它试图走的是一种经典与实用兼顾的路线。封面设计采用了一种相对朴素的深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初看起来是挺有分量的,让人联想到图书馆里那些年代久远的精装本。然而,实际的触感却有点让人失望。平装的书页边缘处理得不够精细,几次翻阅后,书脊就开始出现轻微的拱起,对于一部想要“完整收藏”的经典作品来说,耐用性令人担忧。我购买它的主要驱动力是想系统地研读莎翁的全部剧作和十四行诗,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便于携带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版式上确实做到了紧凑,通过小一号的字号和合理的行距,尽可能多地塞进了内容,但这种“塞”的代价是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那些长篇的独白部分,眼睛需要不断地在小字间跳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而且,作为亚历山大版本,它在文本的选择和校订上,自然带有其时代的烙印,虽然历史价值无可厚非,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缺乏一些现代注释和背景资料的辅助,使得初次接触某些晦涩词汇或典故时,体验不够友好。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手机上查阅那些跳出来的生词,这极大地打断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个“够用”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让人愿意捧着炉火边细细品味的传世之作。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物理产品的角度来评价,这本平装书的耐用性是令人担忧的。它的装订方式似乎更偏向于那种可以一次性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不是可以经常翻阅、反复参照的文学巨著。我试着将它完全摊开放在桌面上阅读,它很难保持平坦,总是有力地往回收拢,这使得我必须用手或重物压住书页,这在阅读那些需要做批注或圈画的段落时尤其烦人。而且,考虑到莎翁作品的复杂性,读者通常需要对照不同场景或不同角色的台词,这意味着需要频繁地在剧作之间来回翻阅。每次这样操作时,我都小心翼翼,生怕过度的弯折会加速书脊的损坏。纸张的颜色偏黄,虽然这有时被美化为“复古”,但实际上在室内人造光下,这种泛黄让文本的对比度降低,加剧了前述的阅读疲劳问题。最终感觉,我买的与其说是一套完整的莎士比亚作品集,不如说是一个承载了这些文字的、略显粗糙的载体。它履行了“收录了内容”的承诺,但完全没有考虑如何让读者舒适、愉悦、长久地与这些内容相处。
评分说实话,选择这个柯林斯平装版,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它相对亲民的价格,希望能以较低的成本将莎翁全集收入囊中。然而,便宜往往意味着某些地方的妥协,这本书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抓狂的是它对诗歌的处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的韵文部分,其韵律和节奏感是其魅力所在,但在这个版本中,为了追求版面的紧凑,诗行的断裂感和分行处理显得非常随意。很多原本应当清晰划分的韵脚结构,被压缩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其内在的音乐性。我尝试着朗读了几段十四行诗,发现由于排版上的压迫感,原有的抑扬顿挫完全被打乱了,读起来佶屈聱牙,失去了诗歌应有的流动性。这对于想通过朗读来体会莎翁语言魅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此外,缺乏任何形式的导读或人物索引,也使得初次接触莎翁作品的读者在面对众多名字相似或背景复杂的角色时,会感到迷茫。我得承认,我更希望它能牺牲一点便携性,换取更宽阔的页边距和更清晰的文本结构,让文字能够“呼吸”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紧紧地塞在页面的中央。
评分这本书的“亚历山大文本”定位,对我而言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我尊重历史文本的价值,想看看早期的学者是如何整理和呈现这些不朽作品的;另一方面,这种历史感也带来了强烈的疏离感。我发现,很多现代版本在注释和背景信息的引入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帮助读者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语境,但这本书几乎完全是原汁原味地呈现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拐杖”。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古典文学背景知识,否则阅读体验会变成一场持续的“考古”。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一些剧作中关于法律、贵族头衔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隐喻,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哪怕是最基础的脚注,都会让整个过程变得顺畅许多。装帧上的另一个槽点是,由于是平装,而且纸张较薄,书的整体重量分布不均。当你读到前几部作品时,书的前半部分比较厚重,拿在手里总觉得重心偏前,长时间持握很不舒服,很容易造成手腕疲劳。它更像是一本被设计用来“快速查阅”而不是“深入研读”的工具书,这与我对《莎士比亚全集》的期望——即一种长期的、深入的陪伴——是相悖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是冲着“完整性”去的,毕竟名字里就带着“The Complete Works”。收到实物后,我首先翻阅了那些我相对熟悉的悲剧和喜剧,比如《哈姆雷特》和《仲夏夜之梦》。在文本的呈现上,我感觉这套亚历山大版本继承了十九世纪末期文本整理的一些特点——它相当忠实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手稿解读,这本身是学术上的价值。但对于一个追求轻松阅读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种忠实有时会转化为阅读障碍。我注意到,某些词汇的选择和拼写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主流版本(比如牛津或企鹅的版本)略有出入,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风格和演变的问题。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排版方面,很多地方的标点符号使用显得比较陈旧,尤其是在处理对话时的语气和停顿时,现代读者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重新断句。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偏薄,在光线不足的地方阅读时,隐约能看到对页的字迹,虽然不至于完全影响阅读,但总让人觉得不够“干净”。对于莎士比亚这种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视觉上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质感是能直接影响阅读心情的因素。这本书在这些细节上,明显地流露出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痕迹,缺乏那种精心打磨后的尊重感。
评分第十节 “军阀”与“财阀”的渊源
评分第二节 神权的迷信与日本国体
评分英国不错的出版社,字迹稍小,不过内容丰富
评分第四节 封建制度与佛教思想
评分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评分二
评分第五节 封建制度与社会阶级
评分第三节 皇权神授思想与神授思想的时代化
评分字超小呀。看不下去呀。贵在全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