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ISO9001:2015內審員實戰通用教程
:55.00元
作者:張智勇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11545026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正文共分3個部分。第1部分對質量管理體係係列標準做瞭概括性論述,並對過程方法、七項質量管理原則,以及ISO9001:2015的理解作瞭詳細的講解。第2部分講述內部質量管理體係審核,通過對審核方案管理、審核實施的詳細講解,使讀者掌握質量管理體係內部審核的全過程,同時對內審員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技巧與方法,做瞭詳細說明。第3部分講述管理評審,從管理評審計劃的製訂、管理評審的實施、管理評審報告的編寫幾個方麵詳細地介紹瞭管理評審的全過程。本書所附的光盤中,附錄1、附錄2對ISO9001:2015新增要求——風險管理、知識管理,做瞭詳細講解。附錄3對ISO9001:2015的審核要點作瞭講解,並配上審核案例分析。附錄4為讀者提供瞭17份審核檢查錶,包括部門審核檢查錶以及用過程方法編製的審核檢查錶。附錄5、附錄6針對ISO9001:2015的文件編寫要求進行瞭講解。附錄7、附錄8是針對內審員的訓練練習題。本書在進行理論講述時,輔以瞭大量實用性案例。
目錄
前言
第1部分 ISO 9001:2015標準的理解
第1章 質量管理體係國際標準介紹 2
1.1 ISO組織簡介 2
1.1.1 ISO/TC 176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 2
1.1.2 IEC與ISO的關係 2
1.2 ISO 9000族標準的曆史沿革與構成 2
1.2.1 ISO 9000族標準的曆史沿革 2
1.2.2 ISO 9000族標準的構成 3
1.3 ISO 9001:2015標準修訂情況 4
1.3.1 質量管理原則的變化 4
1.3.2 ISO 9001:2015結構的變化 5
1.3.3 ISO 9001:2015術語與定義的變化 10
1.3.4 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係要求的變化 10
1.3.5 ISO 9001:2015與其他管理體係標準的關係 11
1.4 過程方法(流程管理) 12
1.4.1 什麼是過程 13
1.4.2 什麼是過程方法 16
1.4.3 PDCA循環 18
1.4.4 ISO 9001:2015 PDCA過程模式圖 20
1.4.5 過程方法應用指南 21
1.4.6 單一過程分析圖——烏龜圖 23
1.4.7 過程流程圖 25
1.4.8 過程績效指標的建立 26
1.4.9 過程及過程績效指標案例 29
1.5 七項質量管理原則 38
1.5.1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38
1.5.2 領導作用 39
1.5.3 全員積極參與 40
1.5.4 過程方法 40
1.5.5 改進 41
1.5.6 循證決策(基於證據的決策方法) 42
1.5.7 關係管理 43
1.6 質量管理體係重要術語 44
1.6.1 關於ISO 9001標準中的術語的說明 44
1.6.2 産品、服務 45
1.6.3 質量 46
1.6.4 質量方針 49
1.6.5 質量目標 49
1.6.6 質量管理 50
1.6.7 質量管理體係 51
1.6.8 監視、測量 52
第2章 ISO 9001:2015標準的理解 54
2.1 引言(標準條款:0) 54
2.1.1 總則(標準條款:0.1) 54
2.1.2 質量管理原則(標準條款:0.2) 57
2.1.3 過程方法——總則(標準條款:0.3——0.3.1) 57
2.1.4 策劃—實施—檢查—處置循環(標準條款:0.3.2) 59
2.1.5 基於風險的思維(標準條款:0.3.3) 60
2.1.6 與其他管理體係標準的關係(標準條款:0.4) 62
2.2 範圍、規範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標準條款:1、2、3) 62
2.3 組織環境(標準條款:4) 64
2.3.1 理解組織及其環境(標準條款:4.1) 64
2.3.2 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標準條款:4.2) 65
2.3.3 確定質量管理體係的範圍(標準條款:4.3) 66
2.3.4 質量管理體係及其過程(標準條款:4.4) 69
2.4 領導作用(標準條款:5) 72
2.4.1 領導作用和承諾——總則(標準條款:5.1——5.1.1) 72
2.4.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標準條款:5.1.2) 73
2.4.3 質量方針(標準條款:5.2) 74
2.4.4 組織崗位、職責和權限 (標準條款:5.3) 76
2.5 策劃(標準條款:6) 77
2.5.1 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標準條款:6.1) 77
2.5.2 質量目標及其實現的策劃(標準條款:6.2) 79
2.5.3 變更的策劃(標準條款:6.3) 86
2.6 支持(標準條款:7) 87
2.6.1 資源——總則(標準條款:7.1——7.1.1) 87
2.6.2 人員(標準條款:7.1.2) 87
2.6.3 基礎設施(標準條款:7.1.3) 88
2.6.4 過程運行環境(標準條款:7.1.4) 89
2.6.5 監視和測量資源(標準條款:7.1.5) 91
2.6.6 組織的知識(標準條款:7.1.6) 94
2.6.7 能力(標準條款:7.2) 95
2.6.8 意識(標準條款:7.3) 97
2.6.9 溝通(標準條款:7.4) 99
2.6.10 形成文件的信息(標準條款:7.5) 100
2.7 運行(標準條款:8) 107
2.7.1 運行策劃和控製(標準條款:8.1) 107
2.7.2 産品和服務要求(標準條款:8.2) 108
2.7.3 産品和服務的設計和開發(標準條款:8.3) 112
2.7.4 外部提供的過程、産品和服務的控製(標準條款:8.4) 122
2.7.5 生産和服務提供——生産和服務提供的控製(標準條款:8.5——8.5.1) 128
2.7.6 標識和可追溯性(標準條款:8.5.2) 131
2.7.7 顧客或外部供方的財産(標準條款:8.5.3) 133
2.7.8 防護(標準條款:8.5.4) 135
2.7.9 交付後的活動(標準條款:8.5.5) 138
2.7.10 更改控製(標準條款:8.5.6) 139
2.7.11 産品和服務的放行(標準條款:8.6) 140
2.7.12 不閤格輸齣的控製(標準條款:8.7) 142
2.8 績效評價(標準條款:9) 145
2.8.1 監視、測量、分析和評價——總則(標準條款:9.1——9.1.1) 145
2.8.2 顧客滿意(標準條款:9.1.2) 146
2.8.3 分析與評價(標準條款:9.1.3) 148
2.8.4 內部審核(標準條款:9.2) 151
2.8.5 管理評審(標準條款:9.3) 153
2.9 改進(標準條款:10) 154
2.9.1 總則(標準條款:10.1) 154
2.9.2 不閤格和糾正措施(標準條款:10.2) 156
2.9.3 持續改進(標準條款:10.3) 163
第2部分 內部質量管理體係審核
第3章 審核概論 166
3.1 與審核有關的術語與定義 166
3.2 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的目的 171
3.3 各類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的區彆 173
3.4 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的特點 174
3.5 質量管理體係審核原則 174
3.6 內部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的組織管理 176
第4章 內部審核員 178
4.1 內審員的條件 178
4.2 內審員的個人行為要求 178
4.3 內審員的作用 179
4.4 內審員的知識和技能 179
4.4.1 管理體係審核員的通用知識和技能 179
4.4.2 質量管理領域審核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180
4.4.3 審核組長的通用知識和技能 181
4.5 內審員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182
4.5.1 審核工作方法 182
4.5.2 審核技巧 183
4.6 現場審核活動的控製 185
4.7 有利與有害的審核員特質 186
4.8 內審員應剋服的不良習慣 187
4.9 成功審核的幾個要點 187
4.10 審核中可能見到的人物類型及對策 187
第5章 審核方案管理 190
5.1 審核方案管理概述 190
5.1.1 審核方案的內容 190
5.1.2 審核方案管理概述 191
5.2 確立審核方案的目標 192
5.2.1 確定審核方案目標時考慮的因素 192
5.2.2 審核方案目標示例 193
5.3 建立審核方案 193
5.3.1 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的作用和職責 193
5.3.2 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的能力 194
5.3.3 確定審核方案的範圍和詳略程度 194
5.3.4 識彆和評估審核方案風險 197
5.3.5 建立審核方案的程序 198
案例5-1:年度審核方案 198
5.3.6 識彆審核方案資源 199
5.4 實施審核方案 200
5.4.1 規定每次審核的目標、範圍和準則 200
5.4.2 選擇審核方法 201
5.4.3 選擇審核組成員 201
5.4.4 為審核組長分配每次的審核職責 202
5.4.5 管理審核方案結果 203
5.4.6 管理和保持審核方案記錄 203
5.5 監視審核方案 204
5.5.1 審核方案監視的內容 204
5.5.2 審核方案的修改 204
5.6 評審和改進審核方案 204
案例5-2:內部質量管理體係審核控製程序 205
第6章 審核實施 210
6.1 審核實施概述 210
6.2 審核的啓動 211
6.2.1 與受審核方建立初步聯係 211
6.2.2 確定審核的可行性 211
6.3 審核活動的準備 212
6.3.1 審核準備階段的文件評審 212
6.3.2 編製審核計劃 212
案例6-1:內部審核計劃 214
案例6-2:職能分配矩陣錶 216
6.3.3 審核組工作分配 218
6.3.4 準備工作文件 218
案例6-3:各部門通用審核檢查錶 223
案例6-4:産品研發部審核檢查錶 229
案例6-5:質量部審核檢查錶 235
案例6-6:“産品設計和開發過程”審核檢查錶 242
6.4 審核活動的實施 248
6.4.1 舉行會議 248
案例6-7:會議怎麼開? 249
6.4.2 審核實施階段的文件評審 251
6.4.3 審核中的溝通 252
6.4.4 嚮導的作用和職責 253
6.4.5 信息的收集和驗證(現場審核) 254
6.4.6 形成審核發現 258
案例6-8:不符閤報告 261
6.4.7 準備審核結論 262
6.4.8 舉行末次會議 263
案例6-9:末次會議怎樣開? 265
6.5 審核報告的編製和分發 265
6.5.1 審核報告的編製 265
6.5.2 審核報告的分發 267
案例6-10:審核報告 267
案例6-11:不符閤項分布錶 269
6.6 審核的完成 271
6.7 審核後續活動的實施 271
6.7.1 糾正措施在內部審核中的重要性 271
6.7.2 糾正措施要求的提齣 272
6.7.3 糾正措施的批準 272
6.7.4 糾正措施的實施 272
6.7.5 糾正措施的跟蹤和驗證 273
第3部分 管 理 評 審
第7章 管理評審 276
7.1 管理評審概述 276
7.2 管理評審與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的比較 279
7.3 管理評審的實施過程 279
7.4 管理評審案例 280
案例7-1:管理評審計劃 280
案例7-2:管理評審會議議程 282
案例7-3:管理評審報告 284
參考文獻 286
附錄——光盤部分
附錄1 風險管理
附1.1 概述
附1.2 明確環境信息
附1.3 風險識彆
附1.4 風險分析
附1.5 風險評價
附1.6 風險應對
附1.7 風險監督、檢查和改進
附錄2 知識管理
附2.1 概述
附2.2 知識管理的實施
附錄3 ISO 9001:2015標準的審核要點與審核案例分析
附3.1 組織環境(標準條款:4)
附3.1.1 理解組織及其環境(標準條款:4.1)
附3.1.2 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標準條款:4.2)
附3.1.3 確定質量管理體係的範圍(標準條款:4.3)
附3.1.4 質量管理體係及其過程(標準條款:4.4)
附3.2 領導作用(標準條款:5)
附3.2.1 領導作用和承諾——總則(標準條款:5.1——5.1.1)
附3.2.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標準條款:5.1.2)
附3.2.3 方針(標準條款:5.2)
附3.2.4 組織崗位、職責和權限(標準條款:5.3)
附3.3 策劃(標準條款:6)
附3.3.1 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標準條款:6.1)
附3.3.2 質量目標及其實現的策劃(標準條款:6.2)
附3.3.3 變更的策劃(標準條款:6.3)
附3.4 支持(標準條款:7)
附3.4.1 資源——總則(標準條款:7.1——7.1.1)
附3.4.2 人員(標準條款:7.1.2)
附3.4.3 基礎設施(標準條款:7.1.3)
附3.4.4 過程運行環境(標準條款:7.1.4)
附3.4.5 監視和測量資源(標準條款:7.1.5)
附3.4.6 組織的知識(標準條款:7.1.6)
附3.4.7 能力(標準條款:7.2)
附3.4.8 意識(標準條款:7.3)
附3.4.9 溝通(標準條款:7.4)
附3.4.10 形成文件的信息(標準條款:7.5)
附3.5 運行(標準條款:8)
附3.5.1 運行策劃和控製(標準條款:8.1)
附3.5.2 産品和服務的要求(標準條款:8.2)
附3.5.3 産品和服務的設計和開發(標準條款:8.3)
附3.5.4 外部提供的過程、産品和服務的控製(標準條款:8.4)
附3.5.5 生産和服務的提供——生産和服務提供的控製(標準條款:8.5—8.5.1)
附3.5.6 標識和可追溯性(標準條款:8.5.2)
附3.5.7 顧客或外部供方的財産(標準條款:8.5.3)
附3.5.8 防護(標準條款:8.5.4)
附3.5.9 交付後的活動(標準條款:8.5.5)
附3.5.10 更改控製(標準條款:8.5.6)
附3.5.11 産品和服務的放行(標準條款:8.6)
附3.5.12 不閤格輸齣的控製(標準條款:8.7)
附3.6 績效評價(標準條款:9)
附3.6.1 監視、測量、分析和評價——總則(標準條款:9.1——9.1.1)
附3.6.2 顧客滿意(標準條款:9.1.2)
附3.6.3 分析與評價(標準條款:9.1.3)
附3.6.4 內部審核(標準條款:9.2)
附3.6.5 管理評審(標準條款:9.3)
附3.7 改進(標準條款:10)
附3.7.1 總則(標準條款:10.1)
附3.7.2 不閤格和糾正措施(標準條款:10.2)
附3.7.3 持續改進(標準條款:10.3)
附錄4 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采購部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2:生産部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3:設備管理部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4:營銷部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5:倉庫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6:人力資源部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7:企業管理部(含文控中心)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8:公司高層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9:“供應商開發與管理過程” 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0:“采購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1:“監視和測量設備控製過程” 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2:“培訓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3:“閤同評審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4:“設備管理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5:“文件控製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6:“顧客滿意度調查過程”審核檢查錶
案例附4-17:“産品檢驗過程”審核檢查錶
附錄5 ISO 9001:2015文件編寫說明
案例附5-1:産品設計和開發控製程序
附錄6 流程圖繪製
附錄7 ISO 9001:2015標準理解練習題
附7.1 單項選擇題
附7.2 多項選擇題
附錄8 質量管理體係審核知識練習題
附8.1 單項選擇題
附8.2 多項選擇題
附8.3 案例分析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沒有那種傳統教材的冷峻和說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對麵,語重心長地跟你分享他多年摸爬滾打的心得體會。作者的文筆幽默又不失分寸,時常穿插一些生動的比喻和恰到好處的個人洞察,這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枯燥感。我常常在閱讀一些相對枯燥的章節時,因為被作者某句精闢的總結或獨到的見解逗樂或引發深思,從而重新提起精神繼續深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知識和思維模式。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如何通過考試,更是在塑造一種積極、批判性和以結果為導嚮的職業素養。一本好的教材,其語言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強大的學習驅動力,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就能感覺到這絕對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教材。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但又巧妙地融入瞭質量管理體係的一些核心視覺元素,那種藍與白的經典配色,透露齣一種專業和嚴謹的氣質。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和行距都經過瞭精心設計,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使是長時間盯著看,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圖錶和示意圖上的處理,那些流程圖和模型的可視化效果做得非常齣色,復雜的概念通過圖形的輔助,一下子就變得清晰明瞭,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大量理解和記憶體係框架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同類的書籍往往在印刷細節上敷衍瞭事,導緻內容傳達的效率大打摺扣,但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投入瞭大量的精力,讓人從拿起書的那一刻起,就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和敬意。這種對細節的把控,也側麵反映瞭作者團隊對“質量”二字所蘊含的真正價值的深刻理解。
評分我嘗試著從內容邏輯性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教程,發現它的章節劃分和知識點串聯簡直是一氣嗬成,根本不像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部經過精心編排的、循序漸進的實戰演練手冊。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條文,而是從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企業管理者普遍麵臨的痛點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們進入到質量管理思維的構建過程。每一個知識模塊之間的過渡都非常平滑,前一個章節的結論無縫銜接到下一個章節的起點,使得整個學習路徑看起來異常流暢和自然。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具體審核技巧時所采用的那種“情景再現”的方式,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虛擬的溝通場景,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去思考審核員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各種復雜人際關係和突發狀況。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備的結構設計,確保瞭讀者不僅能理解“是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以及“怎麼做”。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它對“通用性”的把握。雖然書名指嚮瞭特定的標準和角色,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其中蘊含的管理哲學和思維方式,遠遠超越瞭特定體係的範疇。書中對於“係統性思維”、“流程化控製”以及“持續改進”的論述,是任何追求卓越運營的組織都需要的核心能力。這意味著,即使我的工作職責未來有所變動,或者我們組織采用的是其他管理標準,這本書所傳授的核心方法論依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可遷移性。它教會的不是如何死記硬背規則,而是如何建立一套自我發現問題、自我修復問題的機製。這種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和構建適應性係統的訓練,纔是這本書能帶給我的,超越瞭單純的“考試通過”價值,使其成為瞭我案頭一本可以時常翻閱的、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工具書。
評分說實話,我過去閱讀過不少關於管理體係的資料,很多要麼過於理論化,把人繞得雲裏霧裏,要麼就是流於錶麵,教瞭一些空洞的口號。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美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與實操的落地性。作者在闡述條文要求時,並沒有簡單地復製粘貼標準原文,而是用極其精煉且貼近企業日常運營的語言進行瞭解讀,真正做到瞭“去術語化”的翻譯。更關鍵的是,它提供瞭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論,比如如何設計一套高效的審核檢查錶,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以及如何撰寫齣既客觀又具有指導價值的觀察記錄。這些都不是教科書上能輕易找到的“秘籍”,而是經驗的沉澱。每次我按照書中的建議去準備或實施某項工作時,都能感受到自己信心倍增,因為我知道自己手中握著的不是一堆理論,而是經過市場檢驗的實戰工具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