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革命+垃圾DNA 内莎凯里套装2本 生物的进化 表观遗传学将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遗传的革命+垃圾DNA 内莎凯里套装2本 生物的进化 表观遗传学将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遗传学
  • 进化论
  • 表观遗传学
  • 生物学
  • DNA
  • 基因
  • 科学
  • 科普
  • 内莎凯里
  • 生命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景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17498
商品编码:20400808649

具体描述

  

遗传的革命

编辑推荐

表观遗传学时代
生物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生命的《时间简史》,以非基因视角解读生命
何谓表观遗传学?
为何基因序列不变而遗传性改变?
解读非基因遗传的表达——长寿、衰老、肿瘤!
20世纪,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包括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几乎都是围绕着“DNA-RNA-蛋白质”这一中心法则开展研究工作。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2000年6月26日,当科学家向全球宣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时,大家都认为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基本可以进入收官阶段。
但是,当DNA编码的基因序列被科学家破译后,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譬如:人体内所有细胞的基因组都一样,为何会出现执行不同功能的器官?为何基因组一致的同卵双胞胎,在某些方面的基因表达却完全不同?为何儿童期甚至胚胎期受到的刺激,会导致影响人一生的后果?干细胞可分化为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称为医学治疗的未来,但为何只有干细胞被寄予厚望,与它的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其他细胞则不行?
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答案,在基因组编码规则之上,还有一双看不见的调控之手,它可以使具有完全相同基因编码序列的细胞或个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学有可能会颠覆我们对地球上生物结构和行为的理解。它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为什么仅用遗传密码理论不足以解释一个生物体如何进化与发育的行为,以及大自然和营养物如何共同作用以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本书通过纵观表观遗传学领域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以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的方式,对表观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易于理解的介绍。
本书以实例为据,对现代生物学中**革命性的表观遗传学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解读,将超微观、抽象、严谨的内容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本书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奠定了它在遗传学界的重要地位,它将*现代生物学迈向更新的高度,它将颠覆人类对生命、健康、长寿、疾病的传统认知和理解,堪称生命的《时间简史》。

 

 

内容推荐

《遗传的革命》对遗传学领域中具革命性的表观遗传学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讲解。用例子为引导,将教科书般严谨的内容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本书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奠定了其在遗传学界的重要地位,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拓展知识的学习材料。
《遗传的革命》,全书共分16章。第1章:丑陋的蟾蜍和优雅的男人;第2章:我们如何学会把球推上山;第3章:我们以前所了解的生命;第4章: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生命;第5章:为何同卵双胞胎会不完全一样;第6章:父亲们的原罪;第7章:生殖游戏;第8章:性别战争;第9章:X染色体的后代;第10章:信使不代表全部;第11章:与内部的敌人战斗;第12章:全在头脑中;第13章:走下斜坡;第14章:女王万岁;第15章:绿色革命;第16章:前方的路。
《遗传的革命》重点研究了非编码DNA,表观遗传修饰,如基因甲基化、乙酰化等是如何影响人类遗传的;通过荷兰饥饿冬天事件、小鼠实验、蜜蜂雌雄遗传、果蝇突变,分析了与人类相关的肥胖、衰老、癌症等诸多问题;提出表观遗传用药可与基因治疗互补,更好地保护人类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

《遗传的革命》由英国人内莎凯里编写。内莎凯里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客座教授,毕生研究生物技术和药学,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近二十年。

 

目录

目录
000 □致谢
000 □前言
000 □ 第1章丑陋的蟾蜍和优雅的男人
000 □ 第2章我们如何学会把球推上山
000 □ 第3章我们以前所了解的生命
000 □ 第4章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生命
000 □ 第5章为何同卵双胞胎会不完全一样
000 □ 第6章父亲们的原罪
000 □ 第7章生殖游戏
000 □ 第8章性别战争
000 □ 第9章X染色体的后代
000 □ 第10章信使不代表全部
000 □ 第11章与内部的敌人战斗
000 □ 第12章全在头脑中
000 □ 第13章走下斜坡
000 □ 第14章女王万岁
000 □ 第15章绿色革命
000 □ 第16章前方的路
000 □词汇表
第25章被征服的德国:1945年5—8月
跋:反思勒热夫之战
注释

 

 

前言

有时候,当我们阅读生物学书籍时,会不由自主地认为“生物学”这三个字能够解释一切。例如,当2000年6月26日研究者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全部完成时,人们做出的反应如下。
“我们今天正在学习上帝创造生命所用的语言。”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我们如今有希望达成医学方面任何曾有过的期望。”
——英国科学部长,塞恩斯伯里勋爵(Lord Sainsbury)
“我认为成功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甚至比实现人类登月更伟大。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成就,更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迈克尔德克斯特(Michael Dexter),
威康信托基金会(The Wellcome Trust)
听着以上和其他类似的话语,你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2000年6月以后,研究者应该可以放松一下了,因为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大部分问题应该都可以简单地从基因图谱中得到答案。毕竟,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的蓝图。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理解这本说明书,然后再加上一些细节而已。
不幸的是,这些语句的论断都为时过早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一般把DNA(脱氧核糖核酸)作为一套模板进行理解,就像是工厂里生产汽车部件的模具一样。在工厂里,金属或塑料被上千次注入同一个模具里,于是,只要没有故障发生,会产出上千个一模一样的汽车部件。
但DNA并不是这样的。与其说它是模具,倒不如说像一个剧本。举个例子,想想《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吧,1936年乔治丘克(George Cukor)导演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和诺玛希勒(Norma Shearer)主演的该剧的电影版。60年后,巴兹鲁曼(Baz Luhrmann)则拍摄了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anes)主演的另一部电影。这两版电影都是采用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剧本,但两者看起来截然不同。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
而这正是细胞阅读DNA中基因编码时所发生的事情。完全相同的剧本产出了不同的产物。这个事实对人类健康有着广泛的影响,如同我们稍后看到的案例研究一样。在这些案例中,请牢牢记住一点,这些人的DNA蓝图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他们的DNA并没有变化(突变),他们生命历程的改变是源于环境的影响。
奥黛丽赫本是20世纪*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时尚、优雅并拥有一副可爱的精致到几乎脆弱的骨架,她在《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塑造的霍莉戈莱特丽(Holly Golightly)的形象让她深入人心,甚至那些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有所耳闻。可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完美的美女却是由一个可怕的困境创造出来的。奥黛丽赫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荷兰饥饿冬天(Dutch Hunger Winter)事件的幸存者。该事件在她十六岁的时候结束,但其后遗症,包括身体的不健康状态,在她的余生一直困扰着她。
荷兰饥饿冬天,从1944年11月一直持续到1945年春天。这段时间西欧出现了严寒,使经过4年战争摧残的人民更加难以生活。而处于西方的荷兰因为正处于德国控制下而处境更糟。德国实行的粮食封锁导致荷兰人民口粮的严重不足。人们每天摄入的热量仅能达到每日正常需求量的30%。人们靠吃草和郁金香球茎充饥,并烧掉了能找到的每样家具来取暖,在绝望中苦苦求生。截止1945年5月恢复食品供应时,已有超过20 000人丧生。
而这段可怕的匮乏时期也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研究案例。荷兰幸存者的定义很明确,就是群体内所有人都在完全相同的时间里遭遇过一段时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因为荷兰拥有优秀的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记录保存能力,流行病学家得以据此对饥荒造成的长期影响进行跟踪调查。而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垃圾DNA

编辑推荐

垃圾DNA?

探索非编码基因的遗传密码,

解读基因组中“暗物质”存在的意义!

 

数十年来,我们基因组里有98%的DNA因为没有编码蛋白质而被称为“垃圾”。直到*近,这些垃圾区域重要且显著的功能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从罕见的遗传疾病到唐氏综合征,从常见的病毒感染到衰老过程——还没算上六个指头的猫(以及人类中的同症状者)——由基因组中暗物质导致的影响是常见、多样和本质性的。

科学家们在这个备受争议的领域中快速增长的知识已经提供了治疗失明的成功疗法,并挽救了被DNA指纹宣判了死刑的无辜的人,而且很可能带来对包括肥胖在内的很多医学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革命。

在内莎?凯里,也是畅销书《遗传的革命》的作者看来,这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一个可能会奠定人体复杂性观念的图书。

《垃圾DNA》对非编码基因作了深入介绍。展示了科学家们在学术领域逐渐发现的证据,提示这些所谓的“垃圾DNA”的变异和调节与一些难治性疾病有关。并用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垃圾DNA”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且不可预料的作用,其作用覆盖从单个基因的微调到整个染色体的关闭。这些功能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关于“基因”的定义。

《垃圾DNA》是内莎?凯里续《遗传的革命》出版之后又一部具有高学术性的相关遗传学经典力作。作者以令人信服的笔触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垃圾DNA”的涵义,及其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和生命进化的关系。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紧跟科学家的脚步迅速进入“垃圾DNA”的领域。而这个具有快速发展的且颇受争议的领域,还有广袤的未知在等着我们去开发与探索。

内容简介

《垃圾DNA》在写作上继承了内莎?凯里一贯的风格:内容翔实、风趣幽默。她基于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在本书中明确而令人信服地为读者全面介绍了“垃圾DNA(非蛋白编码DNA)”的涵义,及其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哺乳动物性别和进化的关系。为证明“垃圾DNA”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且多样的作用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据。与《遗传的革命》一样,本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拓展知识的学习材料。

《垃圾DNA》全书共分20章。第1章:为何暗物质是有意义的;第2章:当暗物质事实上变得更黑暗;第3章:所有的基因都去哪儿了;第4章:不速之客;第5章:随着我们变老一切都在减少;第6章:二才是完美的数字;第7章:用垃圾来涂抹;第8章:玩个长时间的游戏;第9章:给暗物质加点颜色;第10章:为什么父母爱垃圾;第11章:有任务的垃圾;第12章:启动,上调;第13章:无人之地;第14章:ENCODE项目——走向垃圾DNA的大科学;第15章:无头的皇后、奇怪的猫和肥胖的小鼠;第16章:非翻译区中的迷失;第17章:为什么积木比模型好;第18章:迷你也能很强大;第19章:有用的药物;第20章: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作者简介

《垃圾DNA》由英国人内莎?凯里编写。内莎?凯里,爱丁堡大学病毒学博士,曾任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分子生物学高级讲师。她在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工作了13年,现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客座教授。她的学习背景非常丰富:免疫学学士、病毒学博士、人类遗传学博士后和分子生物学教授。复合的学术背景也给予了她比普通专攻一门的研究者更广泛的眼界和行业经验,同时从女性视角观察和描述问题也使其著作更加细腻易于理解。

 

目录

000 □致谢

000 □作者按

000 □对基因组暗物质的介绍

 

000 □ 为何暗物质是有意义的

000 □ 当暗物质事实上变得更黑暗

000 □ 所有的基因都去哪儿了?

000 □ 不速之客

000 □ 随着我们变老一切都在减少

000 □ 二才是完美的数字

000 □ 7  用垃圾来涂抹

000 □ 玩个长时间的游戏

000 □ 给暗物质加点颜色

000 □ 10 为什么父母爱垃圾

000 □ 11 有任务的垃圾

000 □ 12 启动,上调

000 □ 13 无人之地

000 □ 14  ENCODE项目

——走向垃圾DNA的大科学

000 □ 15 无头的皇后、奇怪的猫和肥胖的小鼠

000 □ 16 非翻译区中的迷失

000 □ 17 为什么积木比模型好

000 □ 18 迷你也能很强大

000 □ 19 有用的药物(有时候)

000 □ 20 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000 □附录:与垃圾DNA有关的人类疾病

 

前言

 

作者按

 

 

 

其实写一本关于垃圾DNA的书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它的含义一直都在不断地演变。有部分原因是新的数据会不停地改变我们的旧有观念,结果就是,只要一个垃圾DNA被证明事实上具有一定的功能,有些科学家就会说(在逻辑上完全正确)它不再是垃圾。但使用这种方法有可能掩盖掉这些年来我们对基因组的理解产生了何等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

与其花时间在这里纠缠不清,我决定采取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方法,使用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把任何不能编码蛋白的序列都定义为垃圾,如同它在过去*初的定义一般(20世纪下半叶)。纯粹主义者会尖叫抗议,但就这样决定了。问3个不同的科学家什么是“垃圾”DNA,我们可能会得到4个不同的答案。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就简单一点利大于弊。

同样,我使用“基因”这个词来描述编码蛋白的那些DNA序列。这个定义会贯穿本书的始终。

在我的*本书《遗传的革命》出版后,我意识到不同的读者对基因名称的需求差异很大。有些人喜欢知道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哪个基因,但对于其他读者而言,这或许会干扰阅读的流畅性。所以这次,我只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具体的基因名称。

 

媒体评论

你基因组里只有2%的部分能够编码并产生蛋白质——生命依赖的基本分子。那么你基因组里其他的98%的部分是干什么的呢?

——内莎·凯里,《遗传的革命》一书作者

 

引人入胜、内容翔实、风趣幽默,读者们会非常喜欢内莎?凯里的《垃圾DNA》。

——莎朗?Y. R.登特(Sharon Y. R. Dent)

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University of Texas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凯里明确了两点内容: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总是暂时的和不断发展的,以及染色体的功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垃圾DNA》为变化迅速且越来越神秘的基因组提供了一个前沿且详尽的指南。

——琳达?格迪斯(Linda Geddes)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幽默而全面的《垃圾DNA》,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阅读本书的读者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复杂的主题。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凯里为她阐述的主题付出了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对一个我们将来肯定会不断接触到的主题进行了完美的介绍。

——马克?迪斯托(Mark Diston)

“登记”网站(The Register)

 

《垃圾DNA》是一本很好的与生命科学、遗传学相关的入门读物。

——《科学家》(The Scientist)

 

该领域的*本科普概述……(凯里)对垃圾DNA的历史及其在基础和应用科学方面的影响都有着很好的把握。她具备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比喻成形象事物的天分,而这使非专业人士可以读懂这本书成为可能。

——埃尔夫?阿克塞尔?卡尔森(Elof Axel Carlson)

《生物学评论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与《遗传的革命》一书一样,作者以自己的研究经验为基础,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带领读者对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进行了一次探索之旅。尽管这些‘暗物质’在学术领域仍有巨大的争议存在,但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仍不失为我们探索基因组秘密的一个有用的新视角。”

——韦亚东,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

 

 

 

“本书成功地对一个快速发展而且颇具学术争议的领域进行了全面的科普介绍,即使读者没有该领域的背景知识也能读懂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会发现基因组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所以,只要对生命科学感兴趣,这本书就很适合你阅读。”

——孙明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对基因组暗物质的介绍

 

 

 

想象一下现在你手里有一个戏剧、一部电影、一部电视节目的剧本。当然,完全可能有人仅仅把剧本当成一本书来看。但是,如果它被用来产生某些东西的时候,它会变得更有力量。在被大声朗读出来,甚至被表演出来时,它就不再仅是页面上的一串字符而已了。

DNA就是如此,它是*杰出的剧本。仅使用4个简单的字母,它就携带了生命的所有编码,从细菌到大象、从啤酒酵母到蓝鲸。但试管中的DNA是很无聊的,它完全没有用处。而细胞或动物开始用它进行生产的时候,DNA就会变得令人兴奋。DNA被作为制造蛋白的编码,这些蛋白对呼吸、进食、排泄废物、生殖和所有其他生命特有的活动都至关重要。

蛋白的功能是如此重要,以至于20世纪的科学家使用它们来界定基因的含义。基因就是能够编码蛋白的DNA序列。

让我们来怀念一下历史上*伟大的剧作家威廉姆·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我们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理解莎士比亚的著作,因为英语从他去世的那个世纪起已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诗人仅书写了他需要演员说的那些话。

例如,莎士比亚不会像下面这么写剧本:

 

 

事实上,他只写了划线部分的单词:

 

就是“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smell as sweet(即使给玫瑰换个称谓,它依然芳香如故)”。

但如果看看我们自己的DNA剧本,它并不像莎士比亚那些划了线的词语那么清晰和紧凑。相反,每个编码蛋白的区域就像是漂浮在“废话海洋”上的一个词。

多年来,科学家们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DNA不编码蛋白。这些非编码的部分被误会成“垃圾DNA”。但渐渐的,这个看法已经被一大堆理由逼迫得站不住脚了。

也许,转变该观点*根本的原因是源于我们细胞中垃圾DNA那惊人的总量。其中一个*大的冲击来自2001年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的时候,人们发现人类细胞中98%以上的DNA被划入了垃圾的行列。它不编码任何蛋白。上面使用的莎士比亚的比喻实际上是一个精简了的模型。在基因组里,乱七八糟的文字的比例约为前面提到的乱序剧本的4倍。每一个有意义的字母都对应着超过50个字母的垃圾文字。

还有一个类似的比喻。请想象下我们去参观一个汽车厂,这家汽车厂也许像法拉利那么高端。如果我们看到只需要两个人就能造好一辆炫酷的红色跑车,而同时又有98个人在一旁无所事事的话一定很惊讶。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为什么这在我们的基因组里是合理存在的?当然,你可以说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往往不是完美的——比如我们人类就确实不需要阑尾(本书中作者多次以阑尾为例说明人体确实存在一些无功能的器官,但此观点尚存争议,因为有研究者认为阑尾在免疫和消化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功能。)——但这次似乎不完美得有点过头了。

事实上,在我们的汽车厂里,更可能的情况应该是,由两个人组装一辆汽车,其他的98个人做着其他一切使这家企业运转的工作。融资、记帐、宣传产品、处理养老金、打扫厕所和汽车销售等,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垃圾DNA在我们基因组里工作的模式。我们可以把蛋白作为生命所需的*终物质,但如果没有垃圾DNA的话,它们永远不会被正确地生产和整合出来。确实,两人就能制造汽车,但他们不能保证公司可以出售汽车,也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强大且成功的品牌。同样,如果没有汽车被生产出来,就算有98个员工在展厅拖地板和磨破嘴皮子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每个组件各司其职的时候整个组织才能运转。而这,就是我们基因组的模式。

另一个来自基因组测序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是,使用经典的基因模型无法解释人类极其复杂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智力和行为。在编码蛋白的基因的数量上,人体跟简单而微小的蠕虫几乎具有相同的数量(大约20 000个)。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蠕虫的基因跟人类基因可以直接等效。

当研究人员想在DNA水平上深入分析人类与其他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很明显,基因不能提供解释。事实上,遗传物质只有一个特征与复杂性相关。这个*的随着动物复杂性增加而增加的就是垃圾DNA区域。一个生命体越复杂,垃圾DNA所占的百分比就越高。只有现在,科学家们才真正开始关注这个有争议的观点,就是垃圾DNA可能是进化复杂性的关键。

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数据所引出的问题是很明显的。如果垃圾DNA是如此的重要,那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不编码蛋白,它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逐渐接受了垃圾DNA其实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观点,所以对下面的叙述我们并不会感到吃惊。

它们中的一些在染色体(我们的DNA被打包成的巨大分子)中形成特殊的结构。这种垃圾DNA保护我们的DNA不被解体和受损。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些区域不断缩小,*后缩小到临界程度。之后,我们的遗传物质就变得很容易遭遇潜在的灾难性的重排,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或癌变。其他结构类型的垃圾DNA在细胞分裂成子细胞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均分时作为锚点。(“子细胞”是指由亲代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其他的则作为绝缘结构,限制了特定区域染色体的基因表达。

但是我们很多的垃圾DNA并不仅仅具有上面提到的功能。它确实不编码蛋白质,但它却编码另外一种分子,我们称之为RNA。垃圾DNA里面有很大一类在细胞内建造工厂,来帮助蛋白质的合成。其他类型的RNA分子负责将制造蛋白质所需的原料转移到工厂里面。

另外有些垃圾DNA是来自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入侵,它们已经如遗传间谍般融入了人类染色体中。这些早已死去的生物的残留物对细胞有着潜在的危险,有些在个体中,而有的甚至存在于广泛的人群中。哺乳动物细胞已进化出多种机制来使这些病毒元件保持沉默,但有的时候这些系统可以被打破。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是相对良性的,比如特定种系小鼠毛色的改变,也可以是很严重的,比如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就在前几年,人们认识到垃圾DNA的一个主要作用其实是调节基因的表达。有时候,它在个体上会有巨大的、明显的效果。比如,一个垃圾DNA就可以决定雌性动物能否保持正确的基因表达模式。它的作用也可以是在群体中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虎斑猫颜色特征的控制。在极端的例子中,该机制也能解释为什么有同样遗传性疾病的同卵双胞胎女性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症状。在某些情况下,情况可以极端到双胞胎中的一个罹患了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而另一个则是完全健康的。

成千上万的垃圾DNA片段被认为参与了调控基因表达的网络。它们就像是遗传剧本的舞台导演一样,只是其指导对象的复杂性是我们在剧院里无法想象的。它绝对不是“出去,被熊追赶”那么简单。而应该是类似于“如果在温哥华和珀斯的暴风雨中表演《哈姆雷特》,就应该重读《麦克白》这一行的第四音节。除非有个业余演员在蒙巴萨表演《理查三世》而且基多在下雨。”

研究人员刚刚才开始揭开垃圾DNA庞大网络中的奥秘和关联的一角。这个领域仍极具争议。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科学家声称有些武断的说法严重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他有些人则觉得有整整一代科学家(甚至更多)被困在一个过时的模型中而无法看到或者理解这个新领域。

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可以用来探索垃圾DNA功能的手段还比较落后。这有时会让研究人员很难使用实验来检验他们的假设。确实,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时间还相对较短。但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实验室的板凳跟机器旁退出来,去草坪转转。实验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因为自然和进化已经使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来尝试各种变化。即使仅仅在我们这个物种出现和繁衍的时间段,也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测试。因此,我们将在本书中利用人类遗传学的火炬来探索黑暗。

可以有许多方法来开始我们的探究基因组暗物质之旅,这里,让我们用一个有些奇怪但不容置疑的事实来开始。一些遗传病是由垃圾DNA的突变引起的,这应该是我们进入隐藏的基因组宇宙的*好起点。

 

  


《生命的奥秘:从微观到宏观的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遗传学的特定分支或某几位科学家的发现,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跨越生命科学多个核心领域的宏大叙事。它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复杂性、演化历程及其潜在未来的综合性导览。我们试图勾勒的,是生命从最基础的物质构成到复杂的生态系统,再到物种长久演变所遵循的普适法则。 第一部分:物质的低语——生命的基础构成与运作机制 本部分将从细胞这个生命的基本单元入手,但会着重于探究细胞内部那些常常被简化处理的、却至关重要的动态过程。我们不会详细铺陈基因的编码和突变机制,而是关注那些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我们会深入探讨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捕获与释放中的精妙平衡,剖析细胞如何利用化学梯度驱动生命活动,这是一种跨越界限的物理化学现象。随后,我们将转向细胞膜——这个看似简单的屏障——如何通过高度选择性的通道和受体,实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维持细胞内部的稳态。 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蛋白质折叠的艺术。蛋白质的最终功能与其三维结构的精确性息息相关。我们会探讨分子伴侣蛋白在确保折叠正确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错误折叠如何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隐形推手。这不仅是生物化学的问题,更是一种物理学上的构象动力学挑战。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构。 第二部分:时间的刻度——演化的宏伟画卷 演化论是理解生命多样性的核心框架,但本书将避开经典的物种形成案例分析,转而探讨驱动演化速度与方向的深层环境因素。我们关注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如超级大陆的裂解、大规模火山活动或小行星撞击——如何作为强大的选择压力,瞬间重塑生物圈的结构。 我们将探讨适应性的边界。何种限制决定了一个物种的潜在演化路径?例如,某些生物为了应对极端环境(如深海热泉或南极冰层下),所发展出的独特生化工具,它们是否代表了生命化学可能性的终点,还是仅仅是庞大参数空间中的一小部分样本? 此外,我们将讨论宏观演化中的随机性与必然性。在深远的时间尺度上,哪些事件是完全偶然的“历史的偶然”,而哪些“趋同演化”的现象(例如,不同谱系独立演化出相似的解决策略)表明存在着演化上的“最优解”?这是一种对演化路径可预测性的哲学和科学探讨。 第三部分:生态的编织——相互关联的生命网络 生态学不仅是物种间的捕食与竞争,更是一种信息和能量在复杂网络中流动的系统科学。本部分将聚焦于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韧性。 我们将剖析生物多样性如何充当生态系统的“保险单”。当环境压力增加时,具有更多物种和基因变异的生态系统,其功能崩溃的风险为何更低?我们将通过系统动力学的视角,考察物种间的反馈回路——正反馈如何导致爆发性增长或崩溃,负反馈如何维持微妙的平衡。 我们还会关注跨界循环。例如,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共同调控全球范围内的氮、磷等关键元素的流动。这揭示了生命活动对地球化学循环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作用力。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网络结构和信息流的效率,而非单个物种的生态位。 第四部分:未来的回响——人类世与生命科学的前沿 在探寻了生命的基础和历史之后,我们必须审视当代。本部分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的未来方向,这些方向超越了基因组学的直接应用。 我们将探讨复杂疾病模型的建立。现代医学正从研究单一靶点转向理解多因素交互作用。如何利用计算模型来模拟器官系统间的复杂交互,预测药物干预的连锁反应,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后,我们会展望生物工程的伦理边界与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关于编辑生命蓝图的讨论,而是关于我们能否设计出能够自我修复、适应性更强的生物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危机。重点在于系统层面的干预和设计,而非个体技术的精细操作。 全书旨在提供一种广阔的、整合性的视角,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信息论的原理熔铸于生命科学的熔炉之中,展示生命现象的深刻复杂性与内在统一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视角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教条化的。它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穿插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这不仅让内容保持了极强的新鲜感,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它不只是在解释过去,更是在预测未来。当我读到某些部分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科研工作者在面对未知领域时那种既敬畏又渴望征服的心态。这种代入感是非常强烈的,它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线,而是充满曲折和惊喜的探索之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提供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们思考生命本质的方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认知框架。

评分

我必须要夸赞一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它有一种罕见的、既严肃又充满激情的混合体。作者在阐述那些关于生命复杂性的观点时,那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是能穿透纸页的。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吸收,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充满激情的导师面对面交流的体验。很多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的悬念或深刻的哲学思考,促使我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着二次加工和联想。它有效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的生物学概念与前沿的生命科学猜想。特别是对于某些被传统观念边缘化的理论,作者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严谨性去重新挖掘它们的价值。阅读它,仿佛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知识高地上,俯瞰着生命演化过程中那些错综复杂、却又无比和谐的内在联系。

评分

这本集子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我一拿到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非同凡响。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能带着你深入到生命最核心的秘密中去。我记得我最开始翻阅时,就被那种清晰流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即便是面对复杂的生物学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比喻或者生活化的例子来加以阐释。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跟得上思路,而不是在术语的迷雾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跨越亿万年的史诗故事。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细胞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积累起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结构。它挑战了我们对“完美设计”的固有认知,揭示了生命在权衡利弊中的那种充满妥协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仔细回味那些精妙的论述,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阅读体验中的至高享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抱有好奇心的人,它会彻底颠覆你对生命起源和形态的看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一绝,它不像那种堆砌信息的百科全书,而更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有着清晰的主线和引人入胜的支线叙事。它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已知的“固定”的生命蓝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曾经被视为“无用”的领域,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审视。这种探究“被忽略的角落”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在科学探索中,许多被视为噪音或者冗余的部分,往往隐藏着最关键的线索。这种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个小型智力挑战赛,作者不断地抛出问题,然后引导你通过逻辑的阶梯去寻找答案,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和批判性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维盛宴。

评分

老实说,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遗传”和“进化”听起来就意味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图表。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用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笔触,将原本冰冷的科学原理包裹得温暖而富有张力。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欲与理解力的平衡之道,每一个转折点都设计得恰到好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时间尺度的把握。它能让你瞬间感受到,在你今天抱怨生活琐事的时候,在你身体内部,仍然有数不清的生命进程在以极其缓慢而坚定的步伐进行着,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对照,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在告诉你“这是科学事实”,而是在邀请你一起参与到这场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之中。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周围的花草树木,甚至镜子里的自己,都多了一层更深邃、更具历史感的理解。那种知识带来的充实感,是其他娱乐性读物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