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特价书,有些显旧,请注意!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依据,记述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计27年间毛泽东的生平、业绩,以及他的各种重要活动,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决策过程,重要思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分1-6卷,共297万字。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昨天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共3卷),经过修订后也再次出版。这标志着《毛泽东年谱》全部面世。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一部记述毛泽东同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决策、工作方法和各种活动,反映了他领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从这部年谱的记述中,还可以了解毛泽东同志在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这部年谱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熊华源之前在《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上曾表示,《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出版,将全面地反映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生平、业绩、风范,同已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相衔接,将形成一部完整的《毛泽东年谱》。在他看来,《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既是研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生平、业绩和风范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的一个缩影。特殊的题材和内容,赋予这部年谱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这部年谱的出版,将填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这对于史学界、理论界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2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和战胜遇到的各种严重挑战与困难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思想和政治智慧,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
人物年谱的编纂原则是实事求是,有事即载,无事即阙,有对写对,有错写错。另外,年谱作为一种存史资料,引用的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
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六卷,建国后部分)的宏大体量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翻开第一卷,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和初步建设。作者以极为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态度,勾勒出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领导国家发展的轨迹。从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到抗美援朝的坚定出兵,再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相关的会议记录、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决策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历史教科书中的片段,感受到史实的鲜活与立体。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年谱,更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发展史,它以一种极其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书中的细节之处,如一些内部讨论的场景,或者对于特定事件的反复权衡,都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领导者决策的艰巨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源。
评分深入阅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六卷,建国后部分),我逐渐被书中那股严谨求实的学风所打动。作者团队对史料的挖掘和考证,可以说是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调整的部分。书中详细记载了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处理阶级矛盾、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我可以看到,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等诸多挑战时,他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策略智慧。同时,我也看到了在一些重大决策过程中,所经历的反复讨论、不同意见的碰撞,以及最终的权衡与取舍。这让我对那个时代领导者所肩负的重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年谱中的一些论述,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政策思路,以及这些政策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翻阅《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六卷,建国后部分)的几卷,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详实程度和梳理的精密度。作者团队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将零散的历史碎片,通过严格的考证和梳理,编织成了一部连贯而富有逻辑的史学著作。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部分尤为关注。书中的记载,无论是对于一些重要会议的决策过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都显得格外谨慎和全面。通过对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一系列指示、谈话的详细呈现,我得以更加细致地理解那个复杂动荡的十年。很多我们过去只能从二手资料中了解到的事件,在这部年谱里,都有了来自第一手的、经过严格核实的记录。这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轮廓,而是有了具体的细节和深刻的感悟。同时,我也注意到,年谱在呈现史实时,也时常带有分析和解读,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六卷,建国后部分)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初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局势的描绘所吸引。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到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再到处理台湾问题和边界问题,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决策和事件,都在年谱中得到了系统性的记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点,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讲话、书信等,来展现他作为国家领导人是如何思考和决断的。我发现,通过阅读这些细节,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下,走出自己道路的。年谱中的一些论述,对于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审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评分不得不说,读完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六卷,建国后部分)的几卷,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喧嚣与沉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大跃进”时期的一些记载,作者并未回避其中的曲折和争议,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当时的一些决策思路和实际执行情况。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我得以一窥当时领导层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困境。书中对于毛泽东同志在不同阶段的讲话、批示以及与其他领导人的书信往来,都进行了详尽的收录和解读。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思维的演变,以及他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持续探索。有时候,读到某些充满理想主义的论述,或是面对严峻现实的无奈,都会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让读者能够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决策。我发现,通过阅读这些年谱,我对那个时代的一些概念,比如“自力更生”、“群众运动”等,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