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Java核心技术 卷II:高级特性(原书第10版)2 java编程思想 计算机基础

正版包邮 Java核心技术 卷II:高级特性(原书第10版)2 java编程思想 计算机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凯S.霍斯特曼 著,陈昊鹏 译
图书标签:
  • Java
  • Java核心技术
  • Java编程思想
  • 计算机基础
  • 编程
  • 技术
  • 书籍
  • 原书
  • 第10版
  • 高级特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3319
商品编码:2082542468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本书是Java领域有影响力和价值的著作之一,由拥有20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Java技术专家撰写(获Jolt大奖),与《Java编程思想》齐名,10余年全球畅销不衰,广受好评。第10版根据JavaSE8全面更新,同时修正了第9版中的不足,系统全面讲解了Java语言的核心概念、语法、重要特性和开发方法,包含大量案例,实践性强。 目录Catalog 目  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Java SE 8的流库 1 
1.1 从迭代到流的操作 1 
1.2 流的创建 3 
1.3 f?ilter、map和f?latMap方法 6 
1.4 抽取子流和连接流 8 
1.5 其他的流转换 8 
1.6 简单约简 9 
1.7 Optional类型 11 
1.7.1 如何使用Optional值 11 
1.7.2 不适合使用Optional值的方式 12 
1.7.3 创建Optional值 13 
1.7.4 用f?latMap来构建Optional值的函数 13 
1.8 收集结果 15 
1.9 收集到映射表中 19 
1.10 群组和分区 23 
1.11 下游收集器 24 
1.12 约简操作 28 
1.13 基本类型流 29 
1.14 并行流 34 
第2章 输入与输出 39 
2.1 输入/输出流 39 
2.1.1 读写字节 39 
2.1.2 完整的流家族 42 
2.1.3 组合输入/输出流过滤器 45 
2.2 文本输入与输出 48 
2.2.1 如何写出文本输出 49 
2.2.2 如何读入文本输入 51 
2.2.3 以文本格式存储对象 52 
2.2.4 字符编码方式 55 
2.3 读写二进制数据 57 
2.3.1 DataInput和DataOutput接口 57 
2.3.2 随机访问文件 59 
2.3.3 ZIP文档 63 
2.4 对象输入/输出流与序列化 66 
2.4.1 保存和加载序列化对象 66 
2.4.2 理解对象序列化的文件格式 70 
2.4.3 修改默认的序列化机制 75 
2.4.4 序列化单例和类型安全的枚举 77 
2.4.5 版本管理 78 
2.4.6 为克隆使用序列化 80 
2.5 操作文件 83 
2.5.1 Path 83 
2.5.2 读写文件 85 
2.5.3 创建文件和目录 87 
2.5.4 复制、移动和删除文件 88 
2.5.5 获取文件信息 89 
2.5.6 访问目录中的项 91 
2.5.7 使用目录流 92 
2.5.8 ZIP文件系统 95 
2.6 内存映射文件 96 
2.6.1 内存映射文件的性能 96 
2.6.2 缓冲区数据结构 103 
2.6.3 文件加锁机制 105 
2.7 正则表达式 106 
第3章 XML 117 
3.1 XML概述 117 
3.1.1 XML文档的结构 119 
3.2 解析XML文档 122 
3.3 验证XML文档 132 
3.3.1 文档类型定义 133 
3.3.2 XML Schema 139 
3.3.3 实用示例 142 
3.4 使用XPath来定位信息 154 
3.5 使用命名空间 159 
3.6 流机制解析器 162 
3.6.1 使用SAX解析器 162 
3.6.2 使用StAX解析器 166 
3.7 生成XML文档 170 
3.7.1 不带命名空间的文档 170 
3.7.2 带命名空间的文档 170 
3.7.3 写出文档 171 
3.7.4 示例:生成SVG文件 172 
3.7.5 使用StAX写出XML文档 174 
3.8 XSL转换 181 
第4章 网络 191 
4.1 连接到服务器 191 
4.1.1 使用telnet 191 
4.1.2 用Java连接到服务器 193 
4.1.3 套接字超时 195 
4.1.4 因特网地址 196 
4.2 实现服务器 198 
4.2.1 服务器套接字 198 
4.2.2 为多个客户端服务 201 
4.2.3 半关闭 204 
4.3 可中断套接字 205 
4.4 获取Web数 211 
4.4.1 URL和URI 211 
4.4.2 使用URLConnection获取信息 213 
4.4.3 提交表单数据 220 
4.5 发送E-mail 228 
第5章 数据库编程 232 
5.1 JDBC的设计 232 
5.1.1 JDBC驱动程序类型 233 
5.1.2 JDBC的典型用法 234 
5.2 结构化查询语言 234 
5.3 JDBC配置 239 
5.3.1 数据库URL 240 
5.3.2 驱动程序JAR文件 240 
5.3.3 启动数据库 240 
5.3.4 注册驱动器类 241 
5.3.5 连接到数据库 242 
5.4 使用JDBC语句 244 
5.4.1 执行SQL语句 244 
5.4.2 管理连接、语句和结果集 247 
5.4.3 分析SQL异常 248 
5.4.4 组装数据库 250 
5.5 执行查询操作 254 
5.5.1 预备语句 254 
5.5.2 读写LOB 259 
5.5.3 SQL转义 261 
5.5.4 多结果集 262 
5.5.5 获取自动生成的键 263 
5.6 可滚动和可更新的结果集 263 
5.6.1 可滚动的结果集 264 
5.6.2 可更新的结果集 266 
5.7 行集 269 
5.7.1 构建行集 270 
5.7.2 被缓存的行集 270 
5.8 元数据 273 
5.9 事务 282 
5.9.1 用JDBC对事务编程 282 
5.9.2 保存点 283 
5.9.3 批量更新 283 
5.10 高级SQL类型 285 
5.11 Web与企业应用中的连接管理 286 
第6章 日期和时间API 288 
6.1 时间线 288 
6.2 本地时间 291 
6.3 日期调整器 294 
6.4 本地时间 295 
6.5 时区时间 296 
6.6 格式化和解析 299 
6.7 与遗留代码的互操作 302 
第7章 国际化 304 
7.1 Locale对象 304 
7.2 数字格式 309 
7.3 货币 314 
7.4 日期和时间 315 
7.5 排序和范化 321 
7.6 消息格式化 327 
7.6.1 格式化数字和日期 327 
7.6.2 选择格式 329 
7.7 文本文件和字符集 331 
7.7.1 文本文件 331 
7.7.2 行结束符 331 
7.7.3 控制台 331 
7.7.4 日志文件 332 
7.7.5 UTF-8字节顺序标志 332 
7.7.6 源文件的字符编码 333 
7.8 资源包 333 
7.8.1 定位资源包 334 
7.8.2 属性文件 335 
7.8.3 包类 335 
7.9 一个完整的例子 337 
第8章 脚本、编译与注解处理 352 
8.1 Java平台的脚本 352 
8.1.1 获取脚本引擎 352 
8.1.2 脚本赋值与绑定 353 
8.1.3 重定向输入和输出 355 
8.1.4 调用脚本的函数和方法 356 
8.1.5 编译脚本 357 
8.1 前言/序言Foreword/Preface 前  言致读者本书是按照Java SE 8完全更新后的《Java核心技术 卷Ⅱ 高级特性(原书第10版)》。卷Ⅰ主要介绍了Java语言的一些关键特性;而本卷主要介绍编程人员进行专业软件开发时需要了解的高级主题。因此,与本书卷Ⅰ和之前的版本一样,我们仍将本书定位于用Java技术进行实际项目开发的编程人员。 
编写任何一本书籍都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我们非常乐意听到读者的意见。当然,我们更希望对本书问题的报告只听到一次。为此,我们创建了一个FAQ、bug修正以及应急方案的网站http:// horstmann.com/corejava。你可以在bug报告网页(该网页的目的是鼓励读者阅读以前的报告)的末尾处添加bug报告,以此来发布bug和问题并给出建议,以便我们改进本书将来版本的质量。 
内容提要本书中的章节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你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可以按照任意顺序阅读这些章节。 
在第1章中,你将学习Java 8的流库,它带来了现代风格的数据处理机制,即只需指定想要的结果,而无须详细描述应该如何获得该结果。这使得流库可以专注于优化的计算策略,对于优化并发计算来说,这显得特别有利。 
第2章的主题是输入输出处理。在Java中,所有I/O都是通过输入/输出流来处理的。这些流(不要与第1章的那些流混淆了)使你可以按照统一的方式来处理与各种数据源之间的通信,例如文件、网络连接或内存块。我们对各种读入器和写出器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它们使得对Unicode的处理变得很容易。我们还展示了如何使用对象序列化机制从而使保存和加载对象变得容易而方便,及其背后的原理。然后,我们讨论了正则表达式和操作文件与路径。 
第3章介绍XML,介绍怎样解析XML文件,怎样生成XML以及怎样使用XSL转换。在一个实用示例中,我们将展示怎样在XML中指定Swing窗体的布局。我们还讨论了XPath API,它使得“在XML的干草堆中寻找绣花针”变得更加容易。 
第4章介绍网络API。Java使复杂的网络编程工作变得很容易实现。我们将介绍怎样创建连接到服务器上,怎样实现你自己的服务器,以及怎样创建HTTP连接。 
第5章介绍数据库编程,重点讲解JDBC,即Java数据库连接API,这是用于将Java程序与关系数据库进行连接的API。我们将介绍怎样通过使用JDBC API的核心子集,编写能够处理实际的数据库日常操作事务的实用程序。(如果要完整介绍JDBC API的功能,可能需要编写一本像本书一样厚的书才行。)*后我们简要介绍了层次数据库,探讨了一下JNDI(Java命名及目录接口)以及LDAP(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 
Java对于处理日期和时间的类库做出过两次设计,而在Java 8中做出的第三次设计则极富魅力。在第6章,你将学习如何使用新的日期和时间库来处理日历和时区的复杂性。 
第7章讨论了一个我们认为其重要性将会不断提升的特性—国际化。Java编程语言是少数几种一开始就被设计为可以处理Unicode的语言之一,不过Java平台的国际化支持则走得更加深远。因此,你可以对Java应用程序进行国际化,使得它们不仅可以跨平台,而且还可以跨越国界。例如,我们会展示怎样编写一个使用英语、德语和汉语的退休金计算器。 
第8章讨论了三种处理代码的技术。脚本机制和编译器API允许程序去调用使用诸如JavaScript或Groovy之类的脚本语言编写的代码,并且允许程序去编译Java代码。可以使用注解向Java程序中添加任意信息(有时称为元数据)。我们将展示注解处理器怎样在源码级别或者在类文件级别上收集这些注解,以及怎样运用这些注解来影响运行时的类行为。注解只有在工具的支持下才有用,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根据需要选择有用的注解处理工具。 
第9章继续介绍Java安全模型。Java平台一开始就是基于安全而设计的,该章会带你深入内部,查看这种设计是怎样实现的。我们将展示怎样编写用于特殊应用的类加载器以及安全管理器。然后介绍允许使用消息、代码签名、授权以及认证和加密等重要特性的安全API。*后,我们用一个使用AES和RSA加密算法的示例进行了总结。 
第10章涵盖了没有纳入卷Ⅰ的所有Swing知识,尤其是重要但很复杂的树形构件和表格构件。随后我们介绍了编辑面板的基本用法、“多文档”界面的Java实现、在多线程程序中用到的进度指示器,以及诸如闪屏和支持系统托盘这样的“桌面集成特性”。我们仍着重介绍在实际编程中可能遇到的*为有用的构件,因为对Swing类库进行百科全书般的介绍可能会占据好几卷书的篇幅,并且只有专门的分类学家才感兴趣。 
第11章介绍Java 2D API,你可以用它来创建实际的图形和特殊的效果。该章还介绍了抽象窗口操作工具包(AWT)的一些高级特性,这部分内容看起来过于专业,不适合在卷I中介绍。虽然如此,这些技术还是应该成为每一个编程人员工具包的一部分。这些特性包括打印和用于剪切粘贴及拖放的API。 
第12章介绍本地方法,这个功能可以让你调用为微软Windows API这样的特殊机制而编写的各种方法。很显然,这种特性具有

《深度解析:Java开发者的进阶之路》 第一章:Java内存模型与并发编程的精髓 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Java内存模型(JMM)的底层运作机制。我们将详细剖析JMM的八种原子操作,以及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在保证多线程环境下数据一致性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Java内存模型的透彻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编写出线程安全、高效的并发程序。 1.1 Java内存模型(JMM)详解 1.1.1 JMM的构成:主内存与工作内存 主内存(Main Memory):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对象的实例变量、静态变量等。 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每个线程独有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线程访问的共享变量的副本。 线程间通信:通过主内存进行。线程将数据写入主内存,其他线程再从主内存读取。 1.1.2 JMM的八种原子操作 `lock` (锁定):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把一个变量标识为一条线程独占。 `unlock` (解锁):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解除了主内存变量的锁定。 `read` (读取):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把一个变量从主内存传输到工作内存中。 `load` (载入):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把read操作得到变量值放入工作内存的变量副本中。 `use` (使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把工作内存中的一个变量的值传递给执行引擎,或者被虚拟机使用。 `assign` (赋值):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把一个值赋给工作内存中的变量。 `store` (存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把工作内存中的一个变量的值传送到主内存中。 `write` (写入):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把store操作得到的值放入主内存的变量中。 原子性保证:JMM规定,除了`read`、`load`、`use`、`assign`、`store`、`write`这六个操作外,其他的操作都是不可中断的。 指令重排序的理解:在不改变程序的(单线程)执行结果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性能,虚拟机可能会对指令进行重排序。JMM通过内存屏障来限制指令重排序。 1.1.3 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 作用:阻止屏障前后的指令重排序。 种类: `Load Barrier` (Load Fence):在屏障之前的load指令不能重排序到屏障之后,防止指令乱序导致读取到旧数据。 `Store Barrier` (Store Fence):在屏障之后的store指令不能重排序到屏障之前,防止指令乱序导致其他线程读取到未完成写入的数据。 `Full Barrier` (Full Fence):兼具Load Barrier和Store Barrier的功能。 与Happens-Before的关系:内存屏障是实现Happens-Before原则的重要机制。 1.1.4 Happens-Before原则 核心思想:如果一个操作A happens-before另一个操作B,那么在多线程的执行过程中,A的可见性就会被B看到,并且A的执行结果对B是可见的。 八种Happens-Before规则: 1. 程序顺序规则:在同一个线程内,按照程序代码的顺序,前面的操作Happens-Before后面的操作。 2. 监视器锁规则:一个锁的unlock操作Happens-Before同一个锁的下一个lock操作。 3.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入操作Happens-Before该变量的后续读取操作。 4. 传递性规则:如果A Happens-Before B,且B Happens-Before C,那么A Happens-Before C。 5.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调用Happens-Before该线程的第一个操作。 6. 线程终止规则:一个线程的最后一个操作Happens-Before另一个线程的isAlive()方法返回false。 7. 线程中断规则: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Happens-Before被中断线程的InterruptedException捕获。 8. 对象销毁规则:一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Happens-Before它的finalize()方法被调用。 应用:理解Happens-Before原则是编写正确并发程序的关键。 1.2 Java并发编程模型 1.2.1 线程的创建与管理 `Thread` 类:直接继承`Thread`类,重写`run()`方法。 `Runnable` 接口:实现`Runnable`接口,重写`run()`方法,再将其传递给`Thread`构造函数。 `Callable` 接口与`Future`:用于执行有返回值的异步任务,并可以获取执行结果。 线程生命周期:新建、就绪、运行、阻塞、终止。 线程池(`ExecutorService`):高效管理线程的创建、复用和销毁,避免线程创建和销毁带来的开销。 `FixedThreadPool`:固定大小线程池。 `CachedThreadPool`:可伸缩线程池。 `ScheduledThreadPool`:定时或周期执行任务的线程池。 `SingleThreadExecutor`:单线程执行器。 1.2.2 线程安全 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多个线程访问共享数据,并且至少有一个线程修改该数据,导致最终结果依赖于线程的执行顺序。 三大安全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不可分割的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都不完成。 可见性(Visibility):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能够被其他线程及时看到。 有序性(Ordering):程序执行的顺序在多线程环境下仍然保持一致。 1.2.3 锁机制 `synchronized`关键字: 修饰方法:为对象加锁,保证方法内所有操作的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 修饰代码块:对指定的对象进行加锁。 锁的升级:轻量级锁、偏向锁、重量级锁。 `Lock`接口与`ReentrantLock`: 提供更灵活的锁机制,如公平锁、非公平锁、中断等待、定时等待、尝试获取锁等。 `tryLock()`:非阻塞地尝试获取锁。 `lockInterruptibly()`:可中断地获取锁。 条件变量(`Condition`):用于线程间的协作,实现`wait`/`notify`/`notifyAll`的功能,但提供了更精细的控制。 1.2.4 juc包(Java Concurrency Utilities) `Atomic`类:提供原子操作的类,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等,通过CAS(Compare-And-Swap)算法实现无锁并发。 `CountDownLatch`: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操作。 `CyclicBarrier`:允许一组线程互相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屏障点,然后才能继续执行。 `Semaphore`:控制同时访问某个资源的最大线程数。 `BlockingQueue`:阻塞队列,用于线程间安全地传递数据。 `ArrayBlockingQueue`:固定大小的阻塞队列。 `LinkedBlockingQueue`:基于链表的阻塞队列。 `PriorityBlockingQueue`:优先级阻塞队列。 `SynchronousQueue`:容量为零的阻塞队列。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的`HashMap`实现,采用分段锁(Segment)或基于CAS的无锁算法,提供高效的并发访问。 1.2.5 线程间的通信与协作 共享变量:最直接的通信方式,但需要注意线程安全问题。 `wait()`、`notify()`、`notifyAll()`:配合`synchronized`使用,实现线程间的等待与唤醒。 `BlockingQueue`:通过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进行数据传递。 `CompletableFuture`:用于构建异步计算任务,支持任务组合、依赖关系设置、结果回调等,极大地简化了复杂异步流程的处理。 第二章:JVM内存管理与性能调优 本章将深入探讨Java虚拟机(JVM)的内存结构、垃圾回收(GC)机制以及性能调优策略。通过理解JVM的内部运作,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提升程序运行效率,并诊断和解决常见的性能瓶颈。 2.1 JVM内存结构 2.1.1 程序计数器 (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作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Java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 特点:线程私有,是唯一一个不会发生`OutOfMemoryError`的区域。 2.1.2 Java虚拟机栈 (JVM Stacks) 作用:描述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区域,每个方法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 栈帧组成: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 内存模型:后进先出(LIFO)。 异常:`StackOverflowError`(栈帧过多)、`OutOfMemoryError`(栈扩展失败)。 2.1.3 本地方法栈 (Native Method Stacks) 作用:与JVM栈类似,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C/C++等)分配内存。 特点:与Java虚拟机栈共享一部分方法调用栈。 2.1.4 堆 (Heap) 作用:用于存放对象实例,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区域。 堆的细分: 新生代 (Young Generation): Eden空间:对象创建的第一个区域。 Survivor空间 (S0和S1):用于存放从Eden空间中存活下来的对象。 GC过程:Minor GC(发生在新生代)。 老年代 (Old Generation): 存放新生代中经过多次Minor GC仍然存活的对象。 GC过程:Major GC/Full GC(发生在老年代,通常伴随新生代的GC)。 永久代 (PermGen) / 元空间 (Metaspace): 存储类信息、常量池、方法元数据等。 Java8变化:永久代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元空间(Metaspace),元空间在本地内存中分配,不受JVM堆大小限制。 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 2.1.5 方法区 (Method Area) 作用:存储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方法代码等。 运行时常量池 (Runtime Constant Pool):方法区的一部分,用于存放编译期间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2.2 垃圾回收(GC)机制 2.2.1 垃圾回收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过程:标记可达对象,然后清除未被标记的对象。 缺点:产生内存碎片。 标记-复制算法(Mark-Compact): 过程:将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区域,然后清空旧区域。 优点: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缺点:浪费一半空间。 标记-整理算法(Mark-Sweep-Compact): 过程:先标记可达对象,然后将存活对象往一端移动,最后清除端边界以外的对象。 结合了标记-清除和标记-复制的优点。 2.2.2 垃圾回收器 Serial收集器:单线程收集器,STW(Stop-The-World)暂停时间较长。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多线程收集器,适用于吞吐量优先的场景。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追求最短STW停顿时间,适用于对响应时间要求高的应用,但可能产生内存碎片。 G1(Garbage-First)收集器:区域化垃圾回收器,能够预测GC的停顿时间,适用于大堆内存的应用。 ZGC/Shenandoah:低延迟的垃圾回收器,目标是实现毫秒级的停顿。 2.2.3 GC触发时机 Young GC(Minor GC):发生在新生代,当Eden空间不足时触发。 Old GC(Major GC)/ Full GC:发生在老年代,当老年代空间不足或满足特定条件时触发。 2.2.4 GC日志分析 通过JVM参数 `-Xloggc:gc.log` 和 `-XX:+PrintGCDetails` 来输出GC日志。 分析GC日志可以了解GC的频率、耗时、内存分配情况,为性能调优提供依据。 2.3 JVM性能调优 2.3.1 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的排查 堆溢出: 原因:对象过多,没有及时被回收。 排查:使用Heap Dump分析工具(如Eclipse Memory Analyzer、JProfiler)查找内存泄漏源。 永久代/元空间溢出: 原因:类加载过多,或者字符串常量池过多(Java8之前)。 排查:检查类加载机制,或使用`-XX:MaxMetaspaceSize`参数限制元空间大小。 2.3.2 性能瓶颈的定位 CPU占用过高: 原因:死循环、频繁的GC、算法效率低下。 定位:使用CPU Profiler工具(如JVisualVM、JProfiler)分析线程的CPU使用情况。 响应时间过长: 原因:I/O阻塞、数据库查询慢、锁竞争、GC停顿。 定位:通过Thread Dump分析锁竞争情况,GC日志分析GC停顿时间。 2.3.3 JVM参数调优 堆内存设置:`-Xms`(初始堆大小)、`-Xmx`(最大堆大小)。 垃圾回收器选择: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GC(如`-XX:+UseG1GC`)。 新生代与老年代比例:`-XX:NewRatio`。 Eden与Survivor比例:`-XX:SurvivorRatio`。 2.3.4 常用性能分析工具 JVisualVM:JDK自带的性能分析工具,集成多种功能。 JProfiler:功能强大的商业级性能分析工具。 Eclipse Memory Analyzer (MAT):用于分析Heap Dump文件。 Arthas:阿里巴巴开源的Java诊断工具,提供动态诊断能力。 第三章:网络编程模型与通信协议 本章将深入剖析Java网络编程的核心,从底层的TCP/IP协议栈到上层的HTTP协议,再到更高级的网络通信模型。我们将详细介绍Java NIO(New I/O)的非阻塞I/O模型,以及Netty等高性能网络框架的应用,帮助读者构建高效、可靠的网络应用程序。 3.1 TCP/IP协议栈基础 3.1.1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 OSI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模型: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3.1.2 TCP协议 特性:面向连接、可靠传输、面向字节流。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建立和关闭TCP连接的过程。 三次握手:SYN -> SYN-ACK -> ACK。 四次挥手:FIN -> ACK -> FIN -> ACK。 滑动窗口与流量控制:保证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拥塞控制:避免网络拥塞。 3.1.3 UDP协议 特性:无连接、不可靠传输、面向报文。 应用场景:DNS、DHCP、在线游戏、音视频流等。 3.2 Java IO与NIO 3.2.1 Java IO(阻塞式I/O) 模型:同步、阻塞。 类: `InputStream`/`OutputStream`:字节流。 `Reader`/`Writer`:字符流。 `BufferedInputStream`/`BufferedReader`等:缓冲流,提高读写效率。 `ObjectInputStream`/`ObjectOutputStream`:对象序列化流。 缺点:每个连接都需要一个线程,在高并发场景下资源消耗大。 3.2.2 Java NIO(New I/O) 模型:非阻塞、事件驱动。 核心组件: Channel:数据传输的通道,如`SocketChannel`、`ServerSocketChannel`、`FileChannel`。 Buffer:数据读写的缓冲区,如`ByteBuffer`。 Buffer的属性:capacity(容量)、limit(界限)、position(位置)、mark(标记)。 Buffer的操作:`put()`、`get()`、`flip()`、`rewind()`、`clear()`。 Selector:用于多路复用器,可以管理多个Channel,在一个线程中处理多个连接。 SelectionKey:表示Channel向Selector注册的事件。 事件类型:`OP_CONNECT`、`OP_ACCEPT`、`OP_READ`、`OP_WRITE`。 NIO的优势:提高IO效率,减少线程数量,适用于高并发场景。 3.3 网络通信模型 3.3.1 阻塞式I/O模型(BIO) 工作方式:一个客户端连接对应一个线程,线程在等待IO操作时会阻塞。 优点:简单易懂,适合低并发场景。 缺点:线程开销大,无法处理高并发连接。 3.3.2 非阻塞式I/O模型(NIO) 工作方式:一个线程可以管理多个Channel,通过Selector轮询是否有就绪的Channel。 优点:资源消耗低,适合高并发场景。 缺点:编程模型相对复杂。 3.3.3 Reactor模型 单线程Reactor:一个线程负责所有IO事件的响应。 多线程Reactor:主Reactor负责接收连接,并将连接交给多个SubReactor处理IO读写。 主从Reactor模型:更常用于服务器端,主Reactor监听服务端端口,接收新连接后,将连接注册到SubReactor,SubReactor负责处理该连接的读写事件。 3.3.4 Proactor模型 工作方式:应用程序将IO操作的请求交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完成后会回调应用程序。 优点:应用程序无需关心IO操作的完成,更加高效。 Java实现:AIO(Asynchronous I/O)。 3.4 高性能网络框架 - Netty 3.4.1 Netty的架构 EventLoopGroup:用于处理网络事件,通常包含BossGroup和WorkerGroup。 Bootstrap:用于配置和启动Netty应用程序。 ChannelPipeline:处理入站(Inbound)和出站(Outbound)事件的处理器链。 ChannelHandler:处理具体的网络事件,如连接建立、数据读写等。 ByteBuf:Netty提供的内存池化的缓冲区,比`ByteBuffer`更高效。 3.4.2 Netty的核心功能 TCP/UDP支持:提供高效的TCP和UDP通信实现。 粘包/拆包处理:提供各种解码器(`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等)解决TCP协议的粘包/拆包问题。 SSL/TLS支持:提供安全通信的实现。 HTTP支持:提供HTTP协议的编解码器。 序列化/反序列化:支持多种序列化协议。 3.4.3 Netty的应用场景 构建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 实现微服务间的RPC通信。 开发实时通信应用。 3.5 常用通信协议 3.5.1 HTTP协议 原理: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返回响应。 方法:GET、POST、PUT、DELETE等。 状态码:2xx(成功)、3xx(重定向)、4xx(客户端错误)、5xx(服务器错误)。 Headers:包含元数据信息。 Body:传输实际数据。 3.5.2 WebSocket协议 原理: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全双工通信,一次连接,多次通信。 应用场景:在线聊天、实时数据推送、游戏等。 3.5.3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协议 原理:允许程序调用另一个地址空间(通常是另一台计算机)中的过程或函数,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 常用RPC框架:Dubbo、gRPC、Thrift。 第四章:分布式系统原理与实践 本章将深入探讨分布式系统的核心概念、设计模式以及常见的技术挑战。我们将从一致性、可用性、容错性等方面展开,并介绍分布式事务、服务治理、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帮助读者构建健壮、可扩展的分布式系统。 4.1 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4.1.1 何为分布式系统 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协同工作,对外表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优点:高可用性、高并发性、可扩展性、资源共享。 挑战:一致性、容错性、并发控制、网络延迟、节点故障。 4.1.2 CAP定理 一致性(Consistency):所有节点在同一时刻看到相同的数据。 可用性(Availability):任何请求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响应。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在网络分区(网络不可达)的情况下,系统仍能继续运行。 结论:在分布式系统中,CAP三个特性不可能同时满足,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个。 4.1.3 BASE理论 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系统在出现不可预知的故障时,允许损失部分可用性,即允许部分用户暂时无法访问。 软状态(Soft State):允许系统中的数据存在中间状态,并且这个中间状态不影响系统的整体可用性。 最终一致性(Eventually Consistent):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副本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能够达到一致的状态。 4.2 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问题 4.2.1 强一致性 定义:任何读操作都能返回最新的写操作结果。 实现方式:Paxos、Raft等共识算法。 缺点:可用性受损,性能较低。 4.2.2 弱一致性 定义:读操作可能返回旧数据,系统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致。 实现方式:最终一致性。 优点:可用性和性能较高。 4.2.3 线性一致性(Linearizability) 定义:系统的操作顺序与全局时间顺序一致,并且所有节点都能看到相同的操作顺序。 比强一致性更严格。 4.3 分布式事务 4.3.1 分布式事务的挑战 跨多个节点、多个数据库的原子性操作。 难以保证ACID特性。 4.3.2 解决方案 两阶段提交(2PC): 过程:协调者发送准备请求,参与者执行事务并响应,协调者根据参与者的响应决定提交或回滚。 缺点:同步阻塞,可用性低,协调者单点故障。 三阶段提交(3PC): 改进:在2PC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时”机制,降低了阻塞的概率。 缺点: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阻塞,复杂性增加。 TCC(Try-Confirm-Cancel)模式: 过程:每个业务服务实现Try、Confirm、Cancel三个接口。 优点:业务隔离性好,灵活性高。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 原理:通过消息队列实现最终一致性。 流程:发送方发送消息到消息队列,接收方处理消息并完成事务,通过ACK确认消息已被处理。 关键:消息的可靠发送和幂等性处理。 4.4 服务治理 4.4.1 服务注册与发现 原理:服务提供者向注册中心注册自身信息,服务消费者从注册中心查找服务。 常用注册中心:ZooKeeper、Consul、Etcd、Nacos、Eureka。 4.4.2 服务路由与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实例,提高系统吞吐量和可用性。 算法:轮询、随机、加权轮询、一致性哈希。 服务路由:根据一定的规则将请求路由到指定的服务实例。 4.4.3 服务容错与降级 熔断(Circuit Breaking):当服务出现故障时,快速失败,阻止请求继续发送到故障服务,保护系统。 降级(Degradation):当系统压力过大或服务不可用时,提供一个备选方案,牺牲部分功能以保证核心功能可用。 限流(Rate Limiting):限制单位时间内请求的数量,防止系统被大量请求冲垮。 4.5 分布式架构模式 4.5.1 微服务架构 理念:将大型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通过轻量级机制通信。 优点:技术多样性、独立部署、易于扩展、团队自治。 挑战:服务间通信、分布式事务、服务治理。 4.5.2 SOA(面向服务架构) 理念:强调服务的重用性,通常通过ESB(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集成。 4.6 分布式一致性协议 4.6.1 Paxos算法 原理:一种在不可靠节点上达成一致的算法。 难点:理解和实现都比较复杂。 4.6.2 Raft算法 原理:比Paxos更易于理解和实现的一致性算法。 核心概念:Leader、Follower、Candidate。 主要流程:Leader选举、日志复制。 应用:ZooKeeper、etcd等分布式协调服务。 第五章:现代Java开发实践与设计模式 本章将聚焦于现代Java开发中的高级主题和设计模式。我们将探讨函数式编程在Java中的应用,Lambda表达式、Stream API的强大功能,以及响应式编程的思想。同时,还将深入剖析经典的GoF设计模式,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在Java项目中应用这些模式,以编写出更优雅、可维护的代码。 5.1 函数式编程在Java中的应用 5.1.1 Lambda表达式 概念:匿名函数,可以看作是代码块的语法糖。 语法:`(参数列表) -> {方法体}`。 函数式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的接口,Lambda表达式可以赋值给函数式接口类型的变量。 常用函数式接口:`Runnable`、`Callable`、`Comparator`、`Predicate`、`Consumer`、`Supplier`、`Function`。 5.1.2 Stream API 概念:对集合进行一系列声明式的操作,以函数式风格处理数据。 核心思想:数据源 -> 中间操作 -> 终端操作。 中间操作: `filter()`:过滤元素。 `map()`:映射元素。 `flatMap()`:扁平化流。 `sorted()`:排序。 `distinct()`:去重。 终端操作: `collect()`:将流收集到集合。 `forEach()`:遍历流。 `reduce()`:归约操作。 `anyMatch()`、`allMatch()`、`noneMatch()`:匹配操作。 `findFirst()`、`findAny()`:查找操作。 惰性求值与短路:中间操作是惰性求值的,只有终端操作触发时才会执行;部分终端操作具有短路特性。 5.1.3 方法引用(Method References) 概念:Lambda表达式的另一种简写形式,当Lambda表达式只是调用一个已经存在的方法时可以使用。 类型: 静态方法引用:`ClassName::staticMethodName`。 实例方法引用:`objectName::instanceMethodName`。 构造器引用:`ClassName::new`。 特定类型实例的任意方法引用:`ClassName::instanceMethodName`。 5.1.4 Optional类 概念:用于解决NullPointerException的容器类。 创建:`Optional.of()`、`Optional.ofNullable()`、`Optional.empty()`。 常用方法:`isPresent()`、`get()`、`orElse()`、`orElseThrow()`、`ifPresent()`、`map()`、`flatMap()`。 5.2 响应式编程 5.2.1 响应式编程思想 关注点:数据流、变化、事件。 核心:异步、非阻塞、事件驱动。 对比:命令式编程(顺序执行) vs 响应式编程(事件流处理)。 5.2.2 RxJava 概念:一个用于Java的库,实现异步和事件驱动的编程。 核心组件: Observable:发出事件的源头。 Observer:订阅Observable,接收事件。 Subscriber:Observer的扩展,可以处理`onNext`、`onError`、`onComplete`、`onSubscribe`。 Operator:用于转换、组合、过滤Observable的各种操作符。 应用:简化异步操作、事件处理。 5.3 GoF设计模式 5.3.1 创建型模式 单例模式(Singleton):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实现方式:饿汉式、懒汉式(双重校验锁)。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类。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其具体的类。 建造者模式(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与其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原型模式(Prototype):通过复制原型实例来创建新实例。 5.3.2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桥接模式(Bridge):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 组合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外观模式(Facade):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简化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 享元模式(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5.3.3 行为型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 命令模式(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以用不同的请求来参数化客户,或支持请求的排队、日志记录和撤销操作。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给定一个语言,定义表示其文法的解释器。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无须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结构。 中介者模式(Mediator):定义一个对象,包装了一系列如何交互的对象。 备忘录模式(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之后恢复对象。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状态模式(State):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策略模式(Strategy):定义一系列算法,把它们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访问者模式(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 5.4 现代Java的开发实践 5.4.1 模块化开发(Java 9+) 概念:将应用程序分解为模块,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优点:更清晰的代码结构、更强的封装性、更好的性能。 5.4.2 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 JUnit:Java中最流行的单元测试框架。 Mockito:用于创建模拟对象的框架,方便进行单元测试。 Testcontainers:用于在Docker容器中运行数据库、消息队列等依赖项,进行集成测试。 5.4.3 构建工具 Maven:基于项目对象模型(POM)的项目管理和构建工具。 Gradle:一个更灵活、功能更强大的构建自动化工具。 5.4.4 代码质量与静态分析 SonarQube:用于代码质量检查、漏洞扫描和代码覆盖率分析。 Checkstyle:用于强制执行代码风格规范。 PMD:用于检测Java代码中的潜在问题。 第六章:Spring框架深度解析与应用 本章将对Spring框架进行深度解析,涵盖其核心概念、IoC(控制反转)与DI(依赖注入)的原理、AOP(面向切面编程)的应用,以及Spring MVC、Spring Boot、Spring Cloud等主流生态。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高效地使用Spring及其生态,构建现代化Java应用。 6.1 Spring框架核心概念 6.1.1 IoC(Inversion of Control)与DI(Dependency Injection) IoC:将对象的创建和管理权从应用程序转移到Spring容器。 DI:Spring容器通过构造函数、Setter方法或接口注入等方式,将依赖的对象“注入”到目标对象中。 Bean:Spring容器管理的对象。 BeanFactory与ApplicationContext:Spring IoC容器的两种主要实现。`ApplicationContext`是`BeanFactory`的子接口,提供了更多高级功能。 6.1.2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概念: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事务管理、安全检查)从核心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通过“切面”统一管理。 核心概念: 切面(Aspect):封装横切关注点的模块。 连接点(Join Point):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点,如方法调用、方法执行、异常抛出。 切入点(Pointcut):匹配连接点的表达式,用于定位横切关注点。 通知(Advice):在连接点处执行的代码,包括前置通知(Before)、后置通知(After)、返回通知(AfterReturning)、异常通知(AfterThrowing)、环绕通知(Around)。 目标对象(Target Object):被AOP增强的对象。 代理(Proxy):Spring AOP的核心,通过JDK动态代理或CGLIB代理实现。 6.1.3 Spring事务管理 编程式事务管理:通过代码手动控制事务的开始、提交和回滚。 声明式事务管理:通过XML配置或注解(`@Transactional`)来管理事务,更简洁方便。 事务传播行为(Propagation Behavior):定义在方法调用时,事务应如何与已有的事务交互。 6.2 Spring MVC 6.2.1 DispatcherServlet Spring MVC的核心控制器,负责接收HTTP请求,将其分发给合适的处理器。 6.2.2 HandlerMapping 根据请求URL查找处理器的映射器。 6.2.3 Controller 处理具体业务逻辑的组件。 6.2.4 ModelAndView 包含模型数据和视图名称的容器。 6.2.5 ViewResolver 根据视图名称解析出具体的视图对象。 6.2.6 RESTful Web Services 通过`@RestController`、`@GetMapping`、`@PostMapping`等注解,方便地构建RESTful风格的API。 6.3 Spring Boot 6.3.1 自动配置(Auto-configuration) Spring Boot根据类路径中的jar包,自动配置应用程序的各个组件。 Starter POMs:简化依赖管理,提供预定义的依赖集合。 6.3.2 嵌入式Web服务器 内嵌Tomcat、Jetty、Undertow,无需单独部署WAR文件。 6.3.3 外部化配置 支持通过属性文件(`application.properties`、`application.yml`)、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等配置应用程序。 6.3.4 Actuator 提供应用程序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如健康检查、指标、日志等。 6.4 Spring Cloud 6.4.1 微服务架构的支持 Spring Cloud为构建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组件和解决方案。 6.4.2 服务注册与发现(Eureka、Consul、Nacos) 集成服务注册中心,实现服务的动态注册和发现。 6.4.3 服务调用(OpenFeign、RestTemplate) 提供声明式服务调用客户端,简化微服务间的通信。 6.4.4 网关(Spring Cloud Gateway、Zuul) 提供API网关,负责请求路由、身份验证、限流等。 6.4.5 分布式配置(Spring Cloud Config、Nacos) 实现配置的集中管理和动态刷新。 6.4.6 服务熔断与降级(Hystrix、Resilience4j) 提供容错机制,增强系统的健壮性。 6.4.7 分布式事务(Seata) 支持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6.4.8 链路追踪(Spring Cloud Sleuth、Zipkin) 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请求链路追踪。 6.5 Spring Data JPA/MyBatis 6.5.1 Spring Data JPA 简化Java Persistence API(JPA)的使用,通过接口定义自动生成SQL。 Repository接口:提供CRUD操作和自定义查询方法。 6.5.2 MyBatis-Spring 集成MyBatis持久化框架,简化MyBatis与Spring的整合。 6.6 Spring Security 6.6.1 认证(Authentication) 用户身份的验证过程。 6.6.2 授权(Authorization) 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控制。 6.6.3 安全配置 通过Java配置或XML配置来定义安全规则。 第七章:数据库技术精要与Java集成 本章将深入探讨关系型数据库和NoSQL数据库的核心原理、设计范式以及在Java中的集成实践。我们将重点关注SQL优化、索引原理、事务隔离级别,并介绍JDBC、MyBatis、JPA等Java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Redis、MongoDB等NoSQL数据库的应用。 7.1 关系型数据库原理与实践 7.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表(Table)、行(Row)、列(Column)。 关系模型:实体、属性、关系。 7.1.2 SQL语言 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CREATE`、`ALTER`、`DROP`。 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SELECT`、`INSERT`、`UPDATE`、`DELETE`。 DCL(Data Control Language):`GRANT`、`REVOKE`。 TCL(Transaction Control Language):`COMMIT`、`ROLLBACK`、`SAVEPOINT`。 7.1.3 数据库设计范式 第一范式(1NF):列不可分。 第二范式(2NF):在1NF基础上,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第三范式(3NF):在2NF基础上,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 BCNF:比3NF更严格,任何非主属性都不能完全函数依赖于任何一组属性(该组属性不是候选码)。 7.1.4 事务与隔离级别 ACID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 隔离级别: `Read Uncommitted`(读未提交):可能发生脏读。 `Read Committed`(读已提交):可能发生不可重复读。 `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可能发生幻读。 `Serializable`(串行化):最高隔离级别,避免所有并发问题,但性能最低。 7.1.5 索引原理与优化 索引的作用:加快数据检索速度,但会增加写操作的开销。 常见索引类型:B-Tree、Hash、全文索引。 索引优化: 选择合适的列建立索引。 避免在低选择性的列上建立索引。 复合索引的列顺序。 覆盖索引。 定期维护索引。 7.1.6 SQL语句优化 理解执行计划(Explain):分析SQL语句的执行过程。 避免全表扫描:通过索引提高查询效率。 优化JOIN操作:选择合适的JOIN类型和连接顺序。 减少子查询:尽量使用JOIN代替子查询。 选择性排序:利用索引进行排序。 7.2 Java数据库访问技术 7.2.1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API:`Connection`、`Statement`、`ResultSet`等。 驱动加载:`Class.forName()`。 连接池:DBCP、HikariCP等,提高数据库连接的复用效率。 SQL注入防范:使用预编译语句(`PreparedStatement`)。 7.2.2 MyBatis 核心:SQL Mapper框架,将SQL语句与Java代码解耦。 XML配置:定义SQL语句。 Mapper接口:Java接口,与XML文件一对一映射。 动态SQL:`if`、`choose`、`when`、`otherwise`、`foreach`等标签,实现SQL语句的动态生成。 缓存机制:一级缓存(Session级)、二级缓存(Mapper级)。 7.2.3 JPA(Java Persistence API) 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将Java对象映射到数据库表。 实体类(Entity):使用`@Entity`注解标识。 注解:`@Table`、`@Id`、`@Column`、`@GeneratedValue`、`@ManyToOne`、`@OneToMany`等。 EntityManager:用于执行持久化操作。 JPQL(Java Persistence Query Language):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 7.3 NoSQL数据库 7.3.1 NoSQL概述 特点:非关系型、模式灵活、易于扩展、高性能。 四大分类:键值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列族数据库、图数据库。 7.3.2 键值数据库(Key-Value Database) Redis: 数据结构:String、List、Set、Sorted Set、Hash、Bitmaps、HyperLogLog。 应用场景:缓存、消息队列、排行榜、计数器。 持久化:RDB(快照)、AOF(追加日志)。 集群:主从复制、哨兵模式、Redis Cluster。 7.3.3 文档数据库(Document Database) MongoDB: 数据模型:文档(JSON/BSON格式)。 集合(Collection):文档的容器。 特性:灵活的模式、易于存储复杂数据结构。 应用场景:内容管理系统、电商平台、日志记录。 7.3.4 列族数据库(Column-Family Database) HBase: 数据模型:稀疏、分布式、多维度的Map。 应用场景:大数据分析、实时读写场景。 7.4 数据库连接池 7.4.1 连接池的必要性 创建数据库连接开销大,复用连接可显著提升性能。 7.4.2 常用连接池 HikariCP:目前最流行、性能最好的连接池之一。 DBCP(Database Connection Pool):Apache Commons DBCP。 C3P0:另一个常用的数据库连接池。 7.4.3 连接池配置 `maximumPoolSize`:最大连接数。 `minimumIdle`:最小空闲连接数。 `connectionTimeout`:连接超时时间。 `idleTimeout`:连接空闲超时时间。 第八章:软件架构设计与演进 本章将聚焦于软件架构的设计理念、原则以及常见的架构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单体应用向微服务演进,理解领域驱动设计(DDD)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如何构建可扩展、高可用、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8.1 软件架构设计的基石 8.1.1 架构目标与质量属性 目标:满足业务需求,并具备良好的非功能性特性。 质量属性: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易于修改、修复和增强。 可扩展性(Scalability):能够应对增长的用户量和数据量。 可用性(Availability):系统能够持续提供服务。 性能(Performance):系统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安全性(Security):保护系统和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 可测试性(Testability):易于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8.1.2 架构原则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 SoC):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关注点,每个关注点负责一部分功能。 高内聚、低耦合(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 内聚:模块内部的元素紧密相关,功能集中。 耦合: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应尽量降低。 封装(Encapsulation):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对外提供清晰的接口。 抽象(Abstraction):提炼事物的共性,忽略不重要的细节。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8.2 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 8.2.1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特点:所有功能都打包在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中。 优点:开发简单,部署方便,易于测试。 缺点:随着功能增加,代码库变得庞大,难以维护、扩展和部署。 8.2.2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特点:将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组小型、独立的、松耦合的服务。 优点:技术多样性,独立部署,易于扩展,团队自治。 缺点:增加了系统复杂性,需要强大的服务治理能力。 8.2.3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 特点:系统中的组件通过事件进行通信,响应事件的变化。 优点:松耦合,高可扩展性,实时性强。 关键组件:事件生产者、事件消费者、事件总线/消息队列。 8.2.4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 特点: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优点:职责清晰,易于维护。 8.2.5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特点:将业务功能封装成独立的、可重用的服务,并通过标准化的协议进行通信。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SOA中常用的集成组件。 8.3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 8.3.1 核心概念 领域(Domain):软件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域。 模型(Model):对领域进行抽象和表达。 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领域专家和开发团队之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一个模型在其中有明确定义的上下文。 8.3.2 DDD的战术设计模式 实体(Entity):具有唯一标识的对象。 值对象(Value Object):没有唯一标识,由其属性值来区分的对象。 聚合(Aggregate):一组具有共同边界的对象,作为数据修改的一致性单元。 聚合根(Aggregate Root):聚合的入口,负责管理聚合内部的对象。 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封装领域中的业务逻辑,当逻辑不适合放在实体或值对象中时使用。 领域事件(Domain Event):表示领域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 工厂(Factory):用于创建复杂的聚合或实体。 仓库(Repository):用于聚合的持久化和检索,提供对聚合根的访问。 8.4 架构演进与重构 8.4.1 如何识别架构债务 代码复杂性增加、修改困难、Bug频发、性能下降。 8.4.2 架构重构策略 渐进式重构:在不中断现有功能的情况下,逐步改进架构。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逐步用新的微服务替换旧的单体应用的功能。 8.4.3 从单体到微服务的迁移 拆分策略:按照业务能力、领域边界进行拆分。 数据迁移:处理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通信机制:选择合适的RPC或消息队列。 8.5 架构决策与权衡 8.5.1 技术选型:根据业务需求、团队能力、生态系统等因素进行权衡。 8.5.2 权衡:在不同的架构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一致性与可用性,性能与成本。 第九章:DevOps文化与敏捷开发实践 本章将深入探讨DevOps文化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以及敏捷开发在现代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将涵盖持续集成(CI)、持续交付(CD)、自动化测试、基础设施即代码(IaC)等关键技术,并介绍敏捷开发中的Scrum、Kanban等主流方法论,帮助读者构建高效、协同的开发和运维流程。 9.1 DevOps文化与核心理念 9.1.1 DevOps的定义 一种文化、一种运动、一种实践,旨在打破开发(Dev)和运维(Ops)之间的孤岛,通过自动化和协作,缩短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并提供高质量的软件。 9.1.2 DevOps的核心原则 协作(Collaboration):促进开发、测试、运维、安全等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自动化(Automation):自动化构建、测试、部署、监控等流程。 持续反馈(Continuous Feedback):从生产环境中获取反馈,用于改进产品和流程。 度量(Measurement):通过关键指标来衡量系统和流程的表现。 共享(Sharing):共享知识、工具和最佳实践。 9.1.3 CALMS模型 Culture (文化) Automation (自动化) Lean (精益) Measurement (度量) Sharing (共享) 9.2 DevOps的关键实践 9.2.1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CI) 理念:开发人员频繁地将代码集成到共享代码库中。 流程:每次集成都会自动进行构建和测试。 工具:Jenkins、GitLab CI/CD、GitHub Actions、Travis CI。 好处:尽早发现集成问题,降低集成风险。 9.2.2 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 CD) 理念:确保代码从版本控制到生产环境的发布过程是自动化和可重复的。 目标:代码随时可以部署到生产环境,但部署到生产环境的时机由人工决定。 流程:CI -> 自动化测试 -> 准备部署。 9.2.3 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CD) 理念:在持续交付的基础上,当所有自动化测试通过后,代码自动部署到生产环境。 特点:进一步加速软件交付速度。 9.2.4 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 IaC) 理念:将基础设施的管理(如服务器、网络、存储)通过代码进行定义和自动化。 工具:Terraform、Ansible、Chef、Puppet。 好处: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实现环境的一致性。 9.2.5 自动化测试 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端到端测试(E2E)、性能测试。 重要性:保证代码质量,降低回归风险。 9.2.6 监控与日志 监控:实时关注系统运行状态,收集性能指标。 日志: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信息,用于故障排查。 工具:Prometheus、Grafana、ELK Stac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Splunk。 9.2.7 配置管理 目标:集中管理应用程序的配置,并使其易于更新和分发。 工具:Spring Cloud Config、Consul、Etcd。 9.3 敏捷开发方法论 9.3.1 敏捷宣言 核心价值观: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9.3.2 Scrum 角色: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开发团队。 事件:Sprint(冲刺)、Sprint计划会议、每日站会、Sprint评审会议、Sprint回顾会议。 工件:产品待办事项列表(Product Backlog)、Sprint待办事项列表(Sprint Backlog)、增量(Increment)。 9.3.3 Kanban 理念:可视化工作流程,限制在制品(WIP),关注流动。 看板(Kanban Board):用于可视化工作项的流程。 关键指标:吞吐量(Throughput)、周期时间(Cycle Time)、前置时间(Lead Time)。 9.3.4 Lean开发(精益开发) 核心思想:消除浪费,最大化价值。 七种浪费:中间产品、等待、运输、过度加工、库存、运动、缺陷。 9.4 持续改进与反馈循环 9.4.1 建立反馈机制 从用户、生产环境、内部团队获取反馈。 9.4.2 retrospectives(回顾会议) 团队定期反思,识别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9.4.3 A/B测试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功能,评估其效果。 第十章:软件项目管理与生命周期 本章将概述软件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从需求分析到部署维护,并介绍项目管理中的关键活动和方法。我们将探讨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环节,并介绍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帮助读者理解软件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0.1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10.1.1 项目启动(Initiation) 目标: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可行性,并获得项目授权。 关键活动: 项目章程(Project Charter):正式授权项目的存在,并说明项目的高层级需求。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评估项目的技术、经济、法律、运营等可行性。 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识别并分析项目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10.1.2 项目规划(Planning) 目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指导项目的执行。 关键活动: 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收集、定义和记录项目的详细需求。 需求类型: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 需求获取方法:访谈、问卷、用户故事、用例图。 范围管理(Scope Management):定义项目交付的成果(Product Scope)和项目工作(Project Scope)。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更小的、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 进度管理(Schedule Management):确定项目活动、排序活动、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里程碑(Milestones):项目中的关键时间点。 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识别项目中对总工期影响最大的活动序列。 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估算、预算和控制项目成本。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识别、分析、规划应对措施和监控项目风险。 风险登记册(Risk Register):记录已识别的风险。 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识别、获取和管理项目所需的人力、设备、材料等资源。 沟通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规划、管理和控制项目信息的沟通。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确保项目交付的成果符合既定质量标准。 采购管理(Procurement Management):管理项目所需的外部采购。 10.1.3 项目执行(Execution) 目标:按照项目计划执行项目工作,产出项目可交付成果。 关键活动: 指导和管理项目工作:执行项目计划中定义的工作。 管理项目团队:领导、激励和管理项目团队成员。 实施质量保证:确保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进行采购:管理供应商和合同。 管理沟通:分发项目信息。 实施风险应对:执行已计划的风险应对措施。 10.1.4 项目监控与控制(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目标:跟踪、审查和报告项目进展,以识别偏差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 关键活动: 工作绩效信息收集:收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数据。 绩效报告:向利益相关者汇报项目状态。 变更控制:管理对项目范围、进度、成本等的变更请求。 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 CCB):负责审批变更请求。 范围核实:正式确认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 风险监控:跟踪已识别的风险,识别新风险。 10.1.5 项目收尾(Closing) 目标:正式结束项目的所有活动。 关键活动: 最终产品、服务或结果的移交:将项目成果交付给客户或运营部门。 项目审计:审查项目的经验教训。 项目档案的归档:整理和存档所有项目文档。 经验教训总结(Lessons Learned):记录项目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未来的项目提供参考。 团队解散:正式结束项目团队的活动。 10.2 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 10.2.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特点:线性、顺序的开发过程,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适用场景:需求明确、稳定的项目。 10.2.2 敏捷方法论(Agile Methodologies) 特点:迭代、增量、灵活,强调与客户的持续协作。 代表:Scrum、Kanban。 适用场景:需求不确定、变化快的项目。 10.2.3 混合方法(Hybrid Methodologies) 结合瀑布模型和敏捷方法的优点。 10.2.4 项目管理工具 Jira:流行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 Trello:简单易用的看板式项目管理工具。 Microsoft Project:功能强大的项目管理软件。 Asana:协作式项目管理平台。 10.3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 10.3.1 QA的职责 确保软件的质量符合预期的标准。 包括测试、代码审查、流程改进等。 10.3.2 测试策略 单元测试(Unit Testing):测试代码的最小单元。 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ing):测试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对整个系统进行端到端的测试。 验收测试(Acceptance Testing):由客户或用户进行的测试,以确认系统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10.4 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10.4.1 变更控制流程 变更请求(Change Request, CR):提出变更需求。 变更分析:评估变更的影响。 变更审批:由CCB决定是否批准。 变更实施:执行批准的变更。 变更验证:确认变更已按预期实施。 10.5 沟通与协作 10.5.1 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避免误解,提高效率,促进团队协作。 10.5.2 沟通渠道 会议、邮件、即时通讯工具、项目管理平台。 10.5.3 团队协作 建立信任,明确角色和职责,鼓励知识共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是真的高,让人感觉每一分钱都花得值。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Java内存管理和性能调优的章节。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讲解了Java内存区域的划分(堆、栈、方法区等),以及对象在内存中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各种垃圾回收算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比如Serial、Parallel、CMS和G1收集器,并提供了实际的调优案例,教我们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垃圾回收器,以及如何通过JVM参数来优化垃圾回收的效率。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Java应用的性能瓶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监控和分析JVM的运行状态来定位和解决性能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教会我“怎么做”,更教会我“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我成为一名更资深的Java开发者非常有帮助。

评分

终于把这本书啃完了,感觉大脑被狠狠地拓展了一番。这本书的讲解风格非常严谨,每一步的推导都清晰明了,尤其是在讲解多线程和并发编程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来剖析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比如线程池的创建、同步机制的原理、以及各种锁的适用场景,都讲得非常透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CompletableFuture`的讲解,它提供了一种声明式的方式来处理异步编程,大大简化了代码的编写,而且在性能上也有显著提升。书中对于JVM内存模型和垃圾回收机制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对Java的底层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写出更高效、更健壮的代码至关重要。当然,这本书的难度不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实践,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你会发现自己在Java开发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向Java编程的更深层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积薄发”,每一页都充满了作者对Java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设计模式时,那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像有些书只是简单罗列一下模式的定义和 UML 图,这本书会深入分析每个模式的应用场景、优点、缺点,以及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巧妙运用。比如,在讲到工厂模式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如何创建对象,还详细阐述了它如何解耦了客户端代码和具体实现类,使得代码更易于扩展和维护。而且,书中还引入了一些比较高级的设计原则,比如依赖倒置原则、里氏替换原则等,并结合具体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遵循这些原则来写出更具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代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写出“能运行”的代码很容易,但写出“优秀”的代码则需要对设计原则和模式有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技术书籍。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Java语言的核心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泛型和注解部分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在很多Java书籍中往往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泛型的类型擦除机制、编译时检查以及它如何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和可读性,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而对于注解,书中不仅介绍了JDK内置的注解,还教会了我们如何自定义注解,以及如何利用反射机制来处理这些自定义注解,这在很多框架开发中都非常有用。这本书的例子非常贴合实际开发场景,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资深开发者一起探讨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Java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Java的理解停留在基础的语法和面向对象思想的层面,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Java更广阔的天地。书中关于Java I/O流的讲解,从基本的字节流、字符流,到更高级的NIO(非阻塞I/O),以及Netty框架的初步介绍,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理解NIO的Reactor模式和Proactor模式,让我明白了高性能网络编程的奥秘。此外,书中对Java反射机制的详尽阐述,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一些动态代理和AOP(面向切面编程)相关的技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PI,而是通过分析底层原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Java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从而能够写出更高效、更优雅的代码。

评分

书非常棒,到货也很快

评分

因为要送朋友,所以买了同一本书,不过购买平台不同,上面这本我是在这家店买的,纸质差,切边不齐且毛糙,下面这本是我一年前买的,翻了好久,是这个样子,我也没法证明谁真谁假,大家见仁见智吧,不建议为了便宜这几块钱而来这家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拿到边角有损坏

评分

书拿到边角有损坏

评分

因为要送朋友,所以买了同一本书,不过购买平台不同,上面这本我是在这家店买的,纸质差,切边不齐且毛糙,下面这本是我一年前买的,翻了好久,是这个样子,我也没法证明谁真谁假,大家见仁见智吧,不建议为了便宜这几块钱而来这家店。

评分

还可以,新书包装,尚未拆封。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