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增订版) 张玉书,陈廷敬,宏源 编 社科文献

康熙字典(增订版) 张玉书,陈廷敬,宏源 编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书,陈廷敬,宏源 编
图书标签:
  • 康熙字典
  • 字典
  • 汉语词典
  • 古籍
  • 字书
  • 陈廷敬
  • 张玉书
  • 社科文献
  • 清代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931
商品编码:2095556611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曾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收字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多的一部字典。

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宏源新勘本《康熙字典(修订版)》,一经面世获得了巨大反响。近日,现编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近60万字的增订内容,历时十余年,完成了其姐妹篇《康熙字典(增订版)》一书的编撰工作。

《康熙字典》原书收字47,035字,去除重复,收字46961字。在目前国际发布的Unicode字符编码涉及表意文字共发布了ABCD四个字符区,计75974个单字。两者相比较,《康熙字典(增订版)》共增加《康熙字典》原书未收字29014字。

 

作者简介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于热河,谥号文贞。

王宏源,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创始人,现任北京市正字典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83-1991年,王宏源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1997-1999年,就读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 2010年,工作于加拿大多伦多IBM实验室任软件工程师;2011年赴台北创业。2004年成立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创立北京市正字典藏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0获D一届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2012年,获批海淀区“海英计划”人才专项企业名单。2012年7月,入选北京“聚集工程”,被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康熙字典(增订版)》内容的,关于另一本古代典籍的详细图书简介。 --- 《说文解字》:汉字形、音、义的源头活水 作者: 许慎 出版社: 某知名古籍整理出版社(此处不具体指代任何一家出版社,旨在强调古籍的权威性) 字数: 约 1500 字(此处为简介的估算长度,实际内容将围绕下文展开) 引言:探寻汉字之根脉 汉字,这一绵延数千载的表意文字系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核心载体。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承载着古代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与审美情趣的活化石。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汉字形体的演变、意义的流转,使得后世学习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窥见其最初的造字逻辑与内在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东汉大学者许慎呕心沥血撰成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便以其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屹立于中国文字学史的巅峰。这部成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形体、阐述造字原理的字典,更是研究上古汉语、古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圭臬。 一、结构之妙:六书的开创性理论体系 《说文解字》最引人注目,也是其学术地位得以确立的基石,在于许慎提出的“六书”理论。他突破了前代对文字的零散记载,首次将汉字的构造规律系统化、理论化。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以严谨的逻辑,将已有的汉字归纳为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其中,前四种是造字的“体”——即字形是如何产生的;后两种则是用字的“用”——即字义是如何扩展和借用的。 象形与指事: 许慎认为,文字的起源在于对具体事物的描摹(象形)和抽象概念的点画指示(指事)。他通过对“日”“月”“山”“水”等字的细致剖析,揭示了早期文字直观性、图画性的本质。这为后世理解汉字的“本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会意与形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不能仅限于描摹实物,必须表达复杂的概念。会意字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的意义组合,形成新义,如“信”(人言为信)。而形声字,则体现了汉字系统化的成熟,通过“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极大地提高了造字的效率和数量,占据了后世文字的绝大多数。 转注与假借: 许慎对“转注”和“假借”的界定,虽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其意义在于开创了对汉字引申和借用现象的探讨。转注被理解为意义上的相互联系,假借则揭示了语音在文字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套理论框架,即便是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文字学研究绕不开的起点。 二、体例之精:收录与释解的典范 《说文》共收录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对每个字都进行了结构分析、音韵标注和意义阐释,其工作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形体分析(解字): 许慎坚持“因形见义”的原则。他从独体字入手,剖析合体字的构造,力求追溯到每个字的“始文”或“本义”。这种对字形结构的细致描摹与考证,使得《说文》成为研究汉字演变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音韵标注(注音): 在汉代,隶书已盛行,但许慎仍努力保留了部分先秦古音的线索。他采用反切法来标注字音,为后世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尽管受限于时代,其注音并非完全准确,但其尝试的开创性价值无可替代。 义项阐释(释义): 每一个字的释义都以一个最原始、最核心的意义为准,即“本义”。这种以“本义”统摄引申义的编纂思路,使后人能清晰地把握一个字义由简到繁的演变脉络。例如,对“走”字的解释,首先回归到其本义“跑”,再引申至“行走”等义项。 三、文字背景:汉代经学与古文字学的交汇点 《说文解字》的诞生,并非孤立的文字学行为,而是深植于汉代经学复兴和古文字学萌芽的土壤之中。许慎身处经学大师辈出的时代,他深知文字的讹变与义理的失传之间存在深刻关联。 汉代,隶书已经取代了篆书成为官方正书,字形发生了剧烈的简化和定型。篆书的结构美感和表意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许慎撰写《说文》,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以说儒者之不见”(阐明儒家学者所不了解的)。他力图通过恢复对古文字构造的理解,来正本清源,回归先秦典籍中的“真义”。 此外,许慎对“古文”“籀文”等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引证,显示出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古文字学意识,开始将文字视为一种具有历史分期和流变性的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研究。 结语:超越字典的文化史 《说文解字》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字典的范畴。它是中国文字学的“百科全书”和“理论基础”。它为后来的字典编纂(如宋代的《集韵》、明清时期的字典编修)提供了标准范式,更为现代学者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音韵变迁乃至古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钥匙。 研习《说文》,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汉字内心世界的门扉,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以最朴素的智慧,将自然万物与人类思想,凝练于方寸笔画之间,最终铸就了这一独步古今的文字体系。阅读此书,不仅是学习字形字义,更是与两千年前的智慧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一部名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的研究专著中,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完全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聚焦于宋朝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衣食住行、交游宴饮乃至精神信仰上的微观世界。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片段,描绘得如同电影镜头一般鲜活。比如,书中对一盏宋瓷茶盏的描述,从胎土的细腻度到釉水的流淌痕迹,再到饮茶时的心境变化,层层递进,让人仿佛能嗅到那股淡淡的茶香。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个体化的生活细节,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使得这种“小切口”的叙事,最终折射出了宋代文化的精致与脆弱。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一群有血有肉、追求雅致生活的鲜活个体,他们对美的执着和对功名的纠结,至今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那种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文化气息,令人沉醉。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探讨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文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系列观点碰撞的记录,而非线性的论述。每一篇文章都像是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直击传统叙事结构的靶心。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位作者对“意识流”技巧的解构,他将乔伊斯的文本比喻成一个正在自我崩塌的语言迷宫,分析得入木三分,充满了后结构主义的思辨色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跳跃性的,你可能在一段晦涩难懂的符号学分析后,突然被一句极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所击中,这种认知上的反差让人兴奋。它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一切既定的文学范式,去体验语言在承载意义时的那种挣扎与可能性。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更像是一副挑战思维边界的工具,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维度和未曾察觉的隐含意义。

评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读完的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赞助人的传记。这本书的史料搜集之扎实,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把佛罗伦萨所有档案馆的资料都翻了个底朝天。它不仅仅罗列了美第奇家族如何资助了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更深入挖掘了赞助行为背后的权力逻辑、家族荣誉感,以及文艺复兴思潮对个人财富观的重塑。最吸引我的是关于“品味”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资本的论述。书中通过分析几份私人信函和宴会开支清单,揭示了艺术品收藏不再仅仅是个人爱好,而是巩固家族地位、影响城邦政策的隐形武器。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信息密度极大,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理解那种复杂交织的权力与美学关系时,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史的简单认知,原来赞助人才是那台驱动历史巨轮的隐形引擎。

评分

近期接触了一本颇为冷门的关于古代冶金技术的著作,这本书的风格极其严谨和技术化,充满了化学公式、物理分析和考古发掘报告的引述,完全是面向专业人士的深度研究。我原本对冶金术了解不多,抱着好奇心翻开,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被那种对物质世界极限探索的激情所感染。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汉代炒钢法与后世坩埚炼钢法的工艺对比,特别是对不同时期铁器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光谱分析数据,图表之多令人乍舌。虽然很多专业名词需要反复查阅,但这恰恰体现了其学术的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古代落后”论调是多么站不住脚,那些古老的工匠们,凭借着对火候和材料的直觉与经验,竟然能够达到如此精密的程度,这简直是对人类智慧的最高礼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无可辩驳的科学数据,重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充满智慧的古代工业文明的图景。

评分

最近在整理旧书架时,偶然翻到了一本《万国博览会图志》,这本厚重的册子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十九世纪社会风貌博物馆。封面已经有些泛黄,但内页的插图却依然清晰可见,那些蒸汽时代的庞然大物,那些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简直被那些奇特的机械装置迷住了,尤其是那些描绘着远东展区的版画,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略显刻板的想象,却也透露出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了那些展品本身,更在于它捕捉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那种对技术进步的狂热崇拜,对全球交流的渴望,以及那种潜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殖民色彩。阅读它,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机,亲眼目睹了世界如何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起来,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和视觉的冲击力。光是研究那些建筑细节和服饰图样,就能花上大半天时间,真正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珍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