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军装界的教父,一件普通的军装穿在英气逼人的他的身上,就成了个性、时尚和格调的象征。松垮的军帽、长长的围巾、夹紧的马鞭、飞行员墨镜和造型各异的玉米烟斗都是他的时尚利器,成就了“二战”一代型男。
他是爱做秀的能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光芒四射。从被迫撤离菲律宾时放的那句狠话“我会回来的”,到涉水登陆莱特岛、“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上用五支钢笔签下自己的大名,再到战后据日时期习惯性的叉腰动作,他永远都是镜头追逐的焦点。
20世纪初,刚刚晋升为中尉的他便奔赴菲律宾,而后又作为上尉征战于墨西哥,*终以将军的身份参加了三次大型战争。
他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而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士兵。他又不仅仅是一个士兵。因为他为美国人展示了一个佼佼者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为荣誉、无畏和理想主义等概念灌注了新的意义。他肩上的五星勋章所见证的伟绩足以让他那些卑劣自私的缺点都变得无关紧要。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尔不群。他*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美国天赋异禀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在他英勇无畏、坚定刚毅的硬汉外表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桀骜不驯、急躁敏感、常常泣下沾襟的一面。他渴望公众的赞誉,却因得罪新闻界而不得人心。“二战”结束之后,他对于战败的日本表现得十分宽容,却因两位日本将军与他作对而处决了他们。20 世纪40 年代,他凭借在堪培拉、马尼拉和东京的战役东山再起,成为民族英雄,但从未在华盛顿政坛中出人头地。
在丘吉尔眼中,他是一名“战果辉煌的指挥官”;在蒙哥马利看来,他是“二战”时期美国“无畏的战士”;对于阿兰·布鲁克子爵来说,他可谓是“战争催生出来的伟大的将军和军事家”。在美好的年华里,他为我们描述了一段跨越了整个世纪的传奇,而那才是他应该被我们铭记的模样。这段传奇开篇于血雨腥风的1863 年,萌芽在田纳西州一座战火纷飞的山坡上。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美国*名通俗历史作家、*名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他的经典著作《光荣与梦想》浓缩了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还有《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后的雄狮》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1种文字和盲文。
开场白 起床号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超群。没有哪个军人能比他更令人捉摸不透、让人生气。他浮夸、专横、决绝,如同羽翼鲜亮的火烈鸟一般顽固不化,还试图用诡谲而幼稚的把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然而,他*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这个国家*具天赋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越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序幕 集合预备号
一种说法认为,作为不列颠人,麦克阿瑟家族是阿瑟王传奇中的一部分,起源自公元6世纪。他们虽然没有称王也没有出任过圆桌骑士,但曾率领基督教战士抵挡过撒克逊人的入侵。另一则民间故事将他们的家族历史追溯到了另一位阿瑟的身上,也就是阿盖尔的埃丹·麦克格拉布汉国王和他的王后(中世纪凯尔特斯特拉斯克莱德王国的公主)之子身上。这就将麦克阿瑟家族的起源归结为公元8~9世纪之间。与之相反,第三种*不可信的传言则将查理曼大帝视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祖先。
*一章 崭露头角、享誉盛名 1880~1917
“我的*一段记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喜欢这样说,“是一阵冲锋号的声音。”多么令人感到好奇啊。这段*初的记忆竟会如此的恰如其分、毫厘不爽。不过,这与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却截然相反。他在书中写道,自己的“*一段记忆”是在赛尔登堡到温格特堡之间长达300 英里的行军路上与“老兵彼得·里普利”一起“带领纵队跋涉”——尽管这不太可能,因为他那时候只有4 岁。然而,他对于自己童年的那段不太可靠的记忆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恰恰相反,这些记忆完美地阐释了他对于军队——特别是对于19 世纪80 年代的边防军——充满乐观色彩的记忆。
第二章 冲锋陷阵 1917~1918
这就是他的*一场大战。无论用何种标准来检验,他的表现都令人钦佩。他本可以和其他高官一起留在瓦德奈农场上——肖蒙那些恼怒的参谋都说那里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他的师长却不那么认为。在熟练地事先准备好文书、分配好职权之后,新准将选择给白垩土战壕里的步兵们树立一个领导的典范。梅诺尔说道:“麦克阿瑟是这支军队里*嗜血的战士。我有时候也会害怕我们会失去他,因为在麦克阿瑟指挥的每一场战斗中, 士兵们都能在身边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力荐之下,准将又获得了一枚银星奖章。
第三章 重返校园 1919~1935
坐镇华盛顿的陆军总参谋佩顿·C. 马奇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长着一对薄嘴唇的知识分子。他在菲律宾时曾在阿瑟·麦克阿瑟手下服役,后来赴法国参战期间又长期与潘兴不和。1919 年春天,马奇将军决心一定要让西点军校“恢复生机”,压制校园霸凌,改革课程大纲,为军事教育注入现代化的活力。他表示自己需要寻找一位新校长,一位聪慧过人、魅力四射的军官,“可以深入理解自己的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大事的脉搏,拥有自由的观念,及有能力改变指挥的心理。”出于对潘兴的反感,他想要找一个和肖蒙总部的作风不一样的人选。想起自己的老指挥官,他找来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第四章 肩扛旗帜 1935~1941
1935 年之后,一个更具有诱惑力的可能性从天而降。目前,在菲律宾职务*高的美国人依旧是总督。塔夫脱是*一个担任此职的人,而现任的菲律宾总督名叫弗兰克·墨菲。不过,一旦菲律宾采用联邦共和国体制, 担任这一*高职务的美国人就会成为高*专员。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希望墨菲能够留任,无非就是给他换个称谓而已。而麦克阿瑟则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担此重任,恰巧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正在认真地考虑指派他来接任。
第五章 撤退 1941~1942
军队术语称撤退为“机动防御”。即便是在*好的条件下,这也不是一件易事。深入俄国的拿破仑军团、葛底斯堡战役后的李将军北弗吉尼亚军队以及1940 年被希特勒纵队击溃的甘末林法军——都是被敌人乘胜追击时士气低落的例子。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麦克阿瑟撤退巴丹半岛的行动都可谓是*树一帜。潘兴称它是“一项杰作,是整个军事史中*伟大的行动之一”。*近,D·克莱顿·詹姆斯还在书中称这一次的撤退行动“比计划中的更加困难,或者应该说途中经历了更多罕见的、不可预见的灾难性意外”。
第六章 雨林战争 1942~1944
当耀眼的旭日光芒穿透大洋洲的雨林、朝着澳大利亚步步逼近时,麦克阿瑟对自己狠下了心。时间是他的敌人。在和时间对抗的过程中,他在墨尔本独*无二的地位给他带来的无尽指责已然成为他的累赘。理查德·H. 罗维尔和小阿瑟·M. 施莱辛格写道:“如今的将军必须身兼外交官、政府官员、勤勉的政客、运输系统独裁者和公关专家数职——此外还要具备战略家和谋士的能力。”麦克阿瑟不得不与美国驻堪培拉的租借法案专员商讨,征用英国的弹药以供澳大利亚的武器使用,批准建造强大的新型澳大利亚军舰的计划,并为科廷的飞机生产部门提供建议,告知当地军备实业家该生产哪一种飞机。
第七章 身居高位 1944~1945
在理论上,麦克阿瑟是高尚的,甚至是慈悲的。作为一个仁慈的独裁者,他同情农民,痛斥外居的地主,认可社会立法—当然是在这些法规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前提之下。然而,若是那些压迫者是他的朋友,他的立场就不太一样了。如今,他正面对着通敌卖国者的问题。他与奥斯梅尼亚之间的疏远以及他无法“与其合作”的自我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局势的复杂化。毕竟奥斯梅尼亚是共和国的总统。
第八章 *后一岗 1945~1950
杜鲁门总统未与身旁参谋商榷,就任命了麦克阿瑟为盟军驻日*高统帅。事后他也会后悔这一决定,但在太平洋战区的美国老兵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看来,将军无疑是个热门人选。如果民意调查可信的话,这位新的盟军驻日*高统帅已经成为1945年盛夏美国人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之一,仅次于艾森豪威尔。他本人显然也很享受自己作为日本总督的角色,称其为“战神赋予老战士的*后一份礼物”。
第九章 日落的枪声 1950~1951
在新的战争刚刚打响的那几个小时里,他的心绪总是奇怪地起伏不定。面对新的挑战,他变得兴高采烈。*近才在东京停留过的乔治·马歇尔认为*高统帅比上一次相见时“苍老了许多”,可如今拉里·邦克却发现他“精神焕发……就像一匹重新披上马具、拉动救火车的马”。另外一位副官认为将军“年轻了10 岁”,而西博尔德则评论道:“尽管将军年事已高,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的急不可耐。”
第十章 召回 1951
在总统与将军的论战中,*常被提起的就是“军事思想”。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在麦克阿瑟的身上遍寻不着。拥有军事思想的人往往都是直率迟钝之辈,相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不喜欢空想。将军认为战争可以并且应该被废除。然而,只要战争持续存在,他就会从浪漫、神秘和宗教的角度去看待它—如同一个摩尼教教徒在基督教和伪基督之间挣扎。塞缪尔·P. 亨廷顿写道:“职业军人存在于一个灰色的世界中。麦克阿瑟的宇宙非黑即白,充满了喧嚣和碰撞的色彩……相比尚武精神,麦克阿瑟更喜欢好战精神。”
第十一章 葬礼的安息号 1951~1964
麦克阿瑟过分美化了自己的葬礼。他当然要为这场仪式悉心筹划(凡事都要经过细致的策划),但他的指令,从美军的棺材到没有任何勋章的衬衫,都低调得不像他的风格。故意为之的朴素风格让人不禁心生怀疑。先他4 个月去世的肯尼迪总统曾经劝他,他需要“一场与他相配的国葬”, 由西点军校的学员们来担任显著角色。听了这一席话,将军笑着答道: “的确,我也想要看到那样的场面。”
致 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