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收割 中信出版社

反收割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加雷斯·戴尔 著,张慧玉,杨 梅,印家甜 译
图书标签:
  • 反收割
  • 金融
  • 投资
  • 理财
  • 财富管理
  • 风险控制
  • 中信出版社
  • 个人金融
  • 投资策略
  • 金融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8931
商品编码:21060707998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Road to Ru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从“苏黎士的乌鸦”精巧的危机预测方式到金融的诸神黄昏;大量与全球金融业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谈话的精彩片段!本书揭露了全球精英试图对投资者掩盖其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锁定全球金融体系。普通人如何保卫财富?



1.本书具有*性。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家和风险管理师,畅销书作者,在资本市场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为美国国防部、中情局以及国际性对冲基金公司提供咨询,在资本市场实战经验丰富。

2.从“苏黎士的乌鸦”令人叹为观止的预测方式到金融的诸神黄昏;内含大量作者与全球金融业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谈话的精彩片段,窥见全球金融精英的决策动机和思路,理解全球金融市场真实运行逻辑。 3.本书揭露了全球精英试图对投资者掩盖其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锁定全球金融体系。全球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危机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囤积现金和硬资产,普通人也能从本书中找到应对危机的安全指南。
《反收割:应对金融精英的秘密计划》揭露了全球精英试图对投资者掩盖其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锁定全球金融体系。目前,全球金融崩溃的迹象见露端倪,政府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印刷钞票来注入流动性和支撑资产,而是准备关闭银行、关闭交易。而且,全球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危机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囤积现金和硬资产。当证券交易所关门、自动取款机停工、货币市场资金冻结、资产管理人员受命不抛售证券、强加负利率、取款被拒绝时,精英们已经把硬资产收入囊中。
《反收割:应对金融精英的秘密计划》作为保障财富安全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思想更智慧、行动更迅速,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避免遭受财富损失。

引 言 /001

第*章 末日来临 /019

谈 话 /021

冰-9 /029

打烊了 /041

货币骚乱 /050

第二章 一种货币、一个世界、一套秩序 /063

世界货币 /068

世界税收 /082

世界秩序 /092

休克主义 /100

第三章 心灵的沙漠城市 /103

洛斯阿拉莫斯 /105

资本和复杂性 /108

复杂性 /118

反 馈 /122

第四章 前震: 1998 年 /131

金钱机器 /133

专 家 /136

贪 婪 /143

旋 涡 /147

(未被) 吸取的教训 /159

后 果 /166

第五章 前震: 2008 年 /175

新的危机 /177

第二个后果 /191

第六章 地震: 2018 年 /197

无脸人 /199

黄金的力量 /209

美元短缺 /217

地震: 2018 年 /224

第七章 精英的篝火 /229

角马和母狮 /231

苹果和猫 /237

债务帝国 /247

死胡同 /253

第八章 资本主义、法西斯与民主 /257

重新思考熊彼特 /259

新禁卫军 /269

新法西斯主义 /283

货币的联系 /289

第九章 当心黑马 /295

倒计时钟 /297

不一致 /307

科隆纳宫 /310

结 语 /321

致 谢 /332

注 释 /334

詹姆斯·里卡兹(James Rickards),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情报部门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威胁顾问,曾任五角大楼首次金融战争演习协调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金融经济学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战略情报》(Strategic Intelligence)时事通讯编辑。著有畅销书《金钱之死》(The Death of Money)和《货币战争》(Currency Wars)等,其作品已被译为14种语言。
★如果你好奇金融的众神黄昏是什么样的,那么你来对地方了……《反收割:应对金融精英的秘密计划》作者里卡兹相信——并且提供了与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谈话的精彩片段——目前的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正处于破产边缘,世界金融精英已经有一个继承体系,并正在为其添砖加瓦。
——《福布斯》拉夫·本科
  前言之第一部分:苏黎世的乌鸦(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克斯·索马瑞(Felix Somary)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1年,索马瑞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德语区。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学和经济学。他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学,并在奥地利经济学派之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门下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曾在比利时占领区担任央行行长,但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富有的个人和机构的私人银行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迁居苏黎世,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大部分时间都在华盛顿特区担任瑞士金融事务特使,并向战争部提供金融咨询建议。
  索马瑞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货币专家。他经常应邀为中央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意见。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银行忽略了。
  索马瑞能在他人志得意满时预见金融灾难,这种诡异的能力让他获得了“苏黎世的乌鸦”的绰号。在希腊神话中,乌鸦与预言之神阿波罗经常联系在一起。在《旧约·列王记》中,上帝吩咐乌鸦供养先知以利亚。索马瑞也许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先知。索马瑞回忆录的英文版就是《苏黎世的乌鸦》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马瑞不仅先于他人预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准确地警告了这些大灾难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他亲历了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战争期间的货币乱象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他于1956年去世,在布雷顿森林时代完结之前。
  在预测极端事件方面,索马瑞的成功来自类似于本书中所用的分析方法。当时使用的名称和现在不同——在他参与市场活动的年代,复杂性理论和行为经济学还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东西。尽管如此,从他的著作中还是可以一窥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贾克铁路与贝叶斯统计预测世界大战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他回忆录中的“桑贾克铁路”一章,该章描述了在190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索马瑞努力组建一个财团来发放一笔商业贷款。贷款将用于打造一条从波斯尼亚到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的铁路。这个铁路项目本身无关紧要。维也纳的支持者聘请索马瑞就其财务的可行性做出报告。
  拟议的路线穿过一个叫作“新帕扎尔的桑贾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奥斯曼省。这条路线需要维也纳向奥斯曼庄严朴特(Sublime Porte)申请许可。
  接下来发生的事震惊了维也纳。从莫斯科到巴黎,各国外交部强烈抗议。索马瑞写道:“奥地利—匈牙利申请一个铁路特许权,俄国—法国联盟的反应却是无比强烈的抗议风暴——最后还采取了政治报复,建议修建一条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的铁路。”
  这一铁路事件发生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前,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六年。然而,仅仅根据法国和俄国的反应,索马瑞就正确推断出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让地缘政治变得如此紧张,那么更大的事情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这必然会导致战争。
  这一推断是贝叶斯统计的一个完美例子。实际上,索马瑞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于战争概率的假设——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是50%。在桑贾克铁路事件发生后,贝叶斯定理的数学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会增大,战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当代情报分析员称这些事件为“标志和警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假设的强度会让战争看似不可避免。贝叶斯定理能够让分析师先于公众得出结论。
  放在今天,桑贾克铁路正呼应着对于从里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竞争,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过昔日奥斯曼帝国的桑贾克。当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罗斯和德国。新的索马瑞在哪里?新的“乌鸦”又是谁?
  案例二: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
  索马瑞还使用过备受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1913年,当时的七大列强要求索马瑞重组中国的货币体系。他拒绝了这一职务,因为他觉得欧洲即将发生更为紧迫的货币危机。在1924年到1939年席卷全球的剧烈通货紧缩发生前十年,他写道:欧洲人觉得中国人很可笑5:他们拒绝纸币,还在秤上称量金属货币。欧洲人认定他们比我们落后五代人——实际上他们比我们还领先一代。在蒙古皇帝的统治下,他们经历过发行数十亿纸币用于资助军事和庞大公共工程的繁荣,最终只落得通货紧缩的苦果——随后这种印记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
  索马瑞也展示了其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精通。关于1914年7月,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向德皇的弟弟(英王的表哥)保证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一事,他做了如下分析:无疑英王和他表哥的谈话是真诚的,但我不确定英王对于时局有多了解。我六年前就已经看到,很有才干的统治者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内幕人士了解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带有误导性的。相比于英王的判断,我更信任《泰晤士报》。我代表委托我管理资产的那些朋友,将银行存款和证券兑换成了黄金,投资到瑞士和挪威。几天后战争就爆发了。今天,行为心理学家会把英王的错误观点描述为认知失调或确认偏误。索马瑞没有使用这些术语,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边精英的泡沫中。他们经常是最后发现危机迫在眉睫的人。
  索马瑞的备忘录于1960年在德国出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才完成。这两本书都已绝版很久,只有在特种书店才能找到。
  英文版出版一年后,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一天内暴跌20%,我们迎来了金融复杂而市场脆弱的新时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预见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甚至更多。
  这本书利用索马瑞的方法——病因学、心理学、复杂性和历史——在苏黎世的乌鸦停下的地方,我们重新捡起了金融荒唐史。
  第一部分:引入:苏黎世的乌鸦(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克斯·索马瑞(Felix Somary)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1年,索马瑞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德语区。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学和经济学。他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学,并在奥地利经济学派之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门下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曾在比利时占领区担任央行行长,但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富有的个人和机构的私人银行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迁居苏黎世,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大部分时间都在华盛顿特区担任瑞士金融事务特使,并向战争部提供金融咨询建议。
  索马瑞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货币专家。他经常应邀为中央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意见。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银行忽略了。
  索马瑞能在他人志得意满时预见金融灾难,这种诡异的能力让他获得了“苏黎世的乌鸦”的绰号。在希腊神话中,乌鸦与预言之神阿波罗经常联系在一起。在《旧约·列王记》中,上帝吩咐乌鸦供养先知以利亚。索马瑞也许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先知。索马瑞回忆录的英文版就是《苏黎世的乌鸦》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马瑞不仅先于他人预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准确地警告了这些大灾难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他亲历了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战争期间的货币乱象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他于1956年去世,在布雷顿森林时代完结之前。
  在预测极端事件方面,索马瑞的成功来自类似于本书中所用的分析方法。当时使用的名称和现在不同——在他参与市场活动的年代,复杂性理论和行为经济学还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东西。尽管如此,从他的著作中还是可以一窥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贾克铁路与贝叶斯统计预测世界大战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他回忆录中的“桑贾克铁路”一章,该章描述了在190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索马瑞努力组建一个财团来发放一笔商业贷款。贷款将用于打造一条从波斯尼亚到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的铁路。这个铁路项目本身无关紧要。维也纳的支持者聘请索马瑞就其财务的可行性做出报告。
  拟议的路线穿过一个叫作“新帕扎尔的桑贾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奥斯曼省。这条路线需要维也纳向奥斯曼庄严朴特(Sublime Porte)申请许可。
  接下来发生的事震惊了维也纳。从莫斯科到巴黎,各国外交部强烈抗议。索马瑞写道:“奥地利—匈牙利申请一个铁路特许权,俄国—法国联盟的反应却是无比强烈的抗议风暴——最后还采取了政治报复,建议修建一条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的铁路。”
  这一铁路事件发生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前,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六年。然而,仅仅根据法国和俄国的反应,索马瑞就正确推断出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让地缘政治变得如此紧张,那么更大的事情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这必然会导致战争。
  这一推断是贝叶斯统计的一个完美例子。实际上,索马瑞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于战争概率的假设——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是50%。在桑贾克铁路事件发生后,贝叶斯定理的数学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会增大,战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当代情报分析员称这些事件为“标志和警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假设的强度会让战争看似不可避免。贝叶斯定理能够让分析师先于公众得出结论。
  放在今天,桑贾克铁路正呼应着对于从里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竞争,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过昔日奥斯曼帝国的桑贾克。当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罗斯和德国。新的索马瑞在哪里?新的“乌鸦”又是谁?
  案例二: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
  索马瑞还使用过备受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1913年,当时的七大列强要求索马瑞重组中国的货币体系。他拒绝了这一职务,因为他觉得欧洲即将发生更为紧迫的货币危机。在1924年到1939年席卷全球的剧烈通货紧缩发生前十年,他写道:欧洲人觉得中国人很可笑5:他们拒绝纸币,还在秤上称量金属货币。欧洲人认定他们比我们落后五代人——实际上他们比我们还领先一代。在蒙古皇帝的统治下,他们经历过发行数十亿纸币用于资助军事和庞大公共工程的繁荣,最终只落得通货紧缩的苦果——随后这种印记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
  索马瑞也展示了其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精通。关于1914年7月,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向德皇的弟弟(英王的表哥)保证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一事,他做了如下分析:无疑英王和他表哥的谈话是真诚的,但我不确定英王对于时局有多了解。我六年前就已经看到,很有才干的统治者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内幕人士了解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带有误导性的。相比于英王的判断,我更信任《泰晤士报》。我代表委托我管理资产的那些朋友,将银行存款和证券兑换成了黄金,投资到瑞士和挪威。几天后战争就爆发了。今天,行为心理学家会把英王的错误观点描述为认知失调或确认偏误。索马瑞没有使用这些术语,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边精英的泡沫中。他们经常是最后发现危机迫在眉睫的人。
  索马瑞的备忘录于1960年在德国出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才完成。这两本书都已绝版很久,只有在特种书店才能找到。
  英文版出版一年后,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一天内暴跌20%,我们迎来了金融复杂而市场脆弱的新时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预见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甚至更多。
  这本书利用索马瑞的方法——病因学、心理学、复杂性和历史——在苏黎世的乌鸦停下的地方,我们重新捡起了金融荒唐史。
  前言之第一部分:苏黎世的乌鸦(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克斯·索马瑞(Felix Somary)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1年,索马瑞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德语区。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学和经济学。他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学,并在奥地利经济学派之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门下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曾在比利时占领区担任央行行长,但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富有的个人和机构的私人银行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迁居苏黎世,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大部分时间都在华盛顿特区担任瑞士金融事务特使,并向战争部提供金融咨询建议。
  索马瑞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货币专家。他经常应邀为中央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意见。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银行忽略了。
  索马瑞能在他人志得意满时预见金融灾难,这种诡异的能力让他获得了“苏黎世的乌鸦”的绰号。在希腊神话中,乌鸦与预言之神阿波罗经常联系在一起。在《旧约·列王记》中,上帝吩咐乌鸦供养先知以利亚。索马瑞也许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先知。索马瑞回忆录的英文版就是《苏黎世的乌鸦》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马瑞不仅先于他人预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准确地警告了这些大灾难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他亲历了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战争期间的货币乱象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他于1956年去世,在布雷顿森林时代完结之前。
  在预测极端事件方面,索马瑞的成功来自类似于本书中所用的分析方法。当时使用的名称和现在不同——在他参与市场活动的年代,复杂性理论和行为经济学还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东西。尽管如此,从他的著作中还是可以一窥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贾克铁路与贝叶斯统计预测世界大战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他回忆录中的“桑贾克铁路”一章,该章描述了在190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索马瑞努力组建一个财团来发放一笔商业贷款。贷款将用于打造一条从波斯尼亚到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的铁路。这个铁路项目本身无关紧要。维也纳的支持者聘请索马瑞就其财务的可行性做出报告。
  拟议的路线穿过一个叫作“新帕扎尔的桑贾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奥斯曼省。这条路线需要维也纳向奥斯曼庄严朴特(Sublime Porte)申请许可。
  接下来发生的事震惊了维也纳。从莫斯科到巴黎,各国外交部强烈抗议。索马瑞写道:“奥地利—匈牙利申请一个铁路特许权,俄国—法国联盟的反应却是无比强烈的抗议风暴——最后还采取了政治报复,建议修建一条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的铁路。”
  这一铁路事件发生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前,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六年。然而,仅仅根据法国和俄国的反应,索马瑞就正确推断出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让地缘政治变得如此紧张,那么更大的事情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这必然会导致战争。
  这一推断是贝叶斯统计的一个完美例子。实际上,索马瑞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于战争概率的假设——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是50%。在桑贾克铁路事件发生后,贝叶斯定理的数学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会增大,战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当代情报分析员称这些事件为“标志和警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假设的强度会让战争看似不可避免。贝叶斯定理能够让分析师先于公众得出结论。
  放在今天,桑贾克铁路正呼应着对于从里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竞争,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过昔日奥斯曼帝国的桑贾克。当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罗斯和德国。新的索马瑞在哪里?新的“乌鸦”又是谁?
  案例二: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
  索马瑞还使用过备受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1913年,当时的七大列强要求索马瑞重组中国的货币体系。他拒绝了这一职务,因为他觉得欧洲即将发生更为紧迫的货币危机。在1924年到1939年席卷全球的剧烈通货紧缩发生前十年,他写道:欧洲人觉得中国人很可笑5:他们拒绝纸币,还在秤上称量金属货币。欧洲人认定他们比我们落后五代人——实际上他们比我们还领先一代。在蒙古皇帝的统治下,他们经历过发行数十亿纸币用于资助军事和庞大公共工程的繁荣,最终只落得通货紧缩的苦果——随后这种印记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
  索马瑞也展示了其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精通。关于1914年7月,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向德皇的弟弟(英王的表哥)保证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一事,他做了如下分析:无疑英王和他表哥的谈话是真诚的,但我不确定英王对于时局有多了解。我六年前就已经看到,很有才干的统治者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内幕人士了解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带有误导性的。相比于英王的判断,我更信任《泰晤士报》。我代表委托我管理资产的那些朋友,将银行存款和证券兑换成了黄金,投资到瑞士和挪威。几天后战争就爆发了。今天,行为心理学家会把英王的错误观点描述为认知失调或确认偏误。索马瑞没有使用这些术语,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边精英的泡沫中。他们经常是最后发现危机迫在眉睫的人。
  索马瑞的备忘录于1960年在德国出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才完成。这两本书都已绝版很久,只有在特种书店才能找到。
  英文版出版一年后,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一天内暴跌20%,我们迎来了金融复杂而市场脆弱的新时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预见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甚至更多。
  这本书利用索马瑞的方法——病因学、心理学、复杂性和历史——在苏黎世的乌鸦停下的地方,我们重新捡起了金融荒唐史。
  第一部分:引入:苏黎世的乌鸦(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克斯·索马瑞(Felix Somary)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1年,索马瑞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德语区。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学和经济学。他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学,并在奥地利经济学派之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门下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曾在比利时占领区担任央行行长,但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富有的个人和机构的私人银行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迁居苏黎世,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索马瑞大部分时间都在华盛顿特区担任瑞士金融事务特使,并向战争部提供金融咨询建议。
  索马瑞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货币专家。他经常应邀为中央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意见。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银行忽略了。
  索马瑞能在他人志得意满时预见金融灾难,这种诡异的能力让他获得了“苏黎世的乌鸦”的绰号。在希腊神话中,乌鸦与预言之神阿波罗经常联系在一起。在《旧约·列王记》中,上帝吩咐乌鸦供养先知以利亚。索马瑞也许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先知。索马瑞回忆录的英文版就是《苏黎世的乌鸦》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马瑞不仅先于他人预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准确地警告了这些大灾难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他亲历了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战争期间的货币乱象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他于1956年去世,在布雷顿森林时代完结之前。
  在预测极端事件方面,索马瑞的成功来自类似于本书中所用的分析方法。当时使用的名称和现在不同——在他参与市场活动的年代,复杂性理论和行为经济学还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东西。尽管如此,从他的著作中还是可以一窥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贾克铁路与贝叶斯统计预测世界大战
  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他回忆录中的“桑贾克铁路”一章,该章描述了在190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索马瑞努力组建一个财团来发放一笔商业贷款。贷款将用于打造一条从波斯尼亚到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塞萨洛尼基)的铁路。这个铁路项目本身无关紧要。维也纳的支持者聘请索马瑞就其财务的可行性做出报告。
  拟议的路线穿过一个叫作“新帕扎尔的桑贾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奥斯曼省。这条路线需要维也纳向奥斯曼庄严朴特(Sublime Porte)申请许可。
  接下来发生的事震惊了维也纳。从莫斯科到巴黎,各国外交部强烈抗议。索马瑞写道:“奥地利—匈牙利申请一个铁路特许权,俄国—法国联盟的反应却是无比强烈的抗议风暴——最后还采取了政治报复,建议修建一条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的铁路。”
  这一铁路事件发生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前,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六年。然而,仅仅根据法国和俄国的反应,索马瑞就正确推断出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让地缘政治变得如此紧张,那么更大的事情会无可避免地发生,这必然会导致战争。
  这一推断是贝叶斯统计的一个完美例子。实际上,索马瑞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于战争概率的假设——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是50%。在桑贾克铁路事件发生后,贝叶斯定理的数学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会增大,战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当代情报分析员称这些事件为“标志和警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假设的强度会让战争看似不可避免。贝叶斯定理能够让分析师先于公众得出结论。
  放在今天,桑贾克铁路正呼应着对于从里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竞争,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过昔日奥斯曼帝国的桑贾克。当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罗斯和德国。新的索马瑞在哪里?新的“乌鸦”又是谁?
  案例二: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
  索马瑞还使用过备受约瑟夫·熊彼特青睐的历史—文化方法。1913年,当时的七大列强要求索马瑞重组中国的货币体系。他拒绝了这一职务,因为他觉得欧洲即将发生更为紧迫的货币危机。在1924年到1939年席卷全球的剧烈通货紧缩发生前十年,他写道:欧洲人觉得中国人很可笑5:他们拒绝纸币,还在秤上称量金属货币。欧洲人认定他们比我们落后五代人——实际上他们比我们还领先一代。在蒙古皇帝的统治下,他们经历过发行数十亿纸币用于资助军事和庞大公共工程的繁荣,最终只落得通货紧缩的苦果——随后这种印记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
  索马瑞也展示了其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精通。关于1914年7月,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向德皇的弟弟(英王的表哥)保证英国和德国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一事,他做了如下分析:无疑英王和他表哥的谈话是真诚的,但我不确定英王对于时局有多了解。我六年前就已经看到,很有才干的统治者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内幕人士了解到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带有误导性的。相比于英王的判断,我更信任《泰晤士报》。我代表委托我管理资产的那些朋友,将银行存款和证券兑换成了黄金,投资到瑞士和挪威。几天后战争就爆发了。今天,行为心理学家会把英王的错误观点描述为认知失调或确认偏误。索马瑞没有使用这些术语,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边精英的泡沫中。他们经常是最后发现危机迫在眉睫的人。
  索马瑞的备忘录于1960年在德国出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才完成。这两本书都已绝版很久,只有在特种书店才能找到。
  英文版出版一年后,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一天内暴跌20%,我们迎来了金融复杂而市场脆弱的新时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预见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甚至更多。
  这本书利用索马瑞的方法——病因学、心理学、复杂性和历史——在苏黎世的乌鸦停下的地方,我们重新捡起了金融荒唐史。


《收割者:隐藏的危机与自保之道》 在这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面临着 unseen 的风险。本书并非讨论农作物或生物的收割,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收割”现象——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人性弱点,以及技术漏洞,悄无声息地攫取他人价值、数据、甚至自由的种种行为。 第一部分:收割的图景——我们身处何方?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下“收割”现象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审视,为何在看似信息透明的社会中,收割者依然能够游刃有余? 数据洪流中的掠夺者: 探讨个人数据如何被收集、分析、利用,以及在数字经济中,我们的信息价值是如何被“收割”的。这包括但不限于定向广告的精准推送背后,用户行为画像的形成与商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如何悄然影响我们的认知;以及大型科技公司在数据垄断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信息不对称下的诱惑与陷阱: 分析各种以信息差为基础的欺诈手段。从“杀猪盘”式的网络诈骗,到看似高回报的投资骗局,再到虚假信息传播对个人判断的误导,我们将揭示信息不对称如何被收割者利用,制造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人性弱点中的盈利者: 深入挖掘收割者如何精准捕捉并利用人性的普遍弱点,例如贪婪、恐惧、好奇心、从众心理、以及对权威的信任等。我们将分析,为何在面对诱惑时,许多人会轻易落入圈套,以及这些弱点在营销、舆论操纵等方面是如何被放大的。 技术演进中的新型收割: 审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区块链技术等)在催生新型收割方式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当技术变得更加强大和普及时,如何可能被用于制造更具迷惑性的虚假信息、更复杂的网络攻击,以及对个人隐私更深层次的侵蚀。 第二部分:收割的逻辑——为何我们会被收割? 理解收割的运作机制是避免被收割的关键。本部分将揭示收割者背后的逻辑和策略。 精密的目标筛选与画像: 收割者并非盲目行动,他们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精准锁定易受攻击的目标群体。我们将解析,收割者如何构建用户画像,预测用户行为,并制定个性化的收割方案。 情绪与认知的操纵艺术: 深入剖析收割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术,影响目标的情绪和认知。这包括制造紧迫感、利用权威背书、营造信任假象,以及通过重复和放大信息来固化某些观念。 精心设计的骗局架构: 分析各种骗局的常见套路和层层递进的运作模式。从最初的接触、建立信任,到逐步升级的利益诱惑,再到最终的收割,我们将解构这些骗局的内在逻辑。 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 探讨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中,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如何为收割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将分析,哪些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以及监管机构在应对新型收割挑战时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部分:自保的智慧——如何抵御收割?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后,本书的重点将转向赋能读者,提供切实有效的自保策略和方法。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辨别能力: 强调在信息爆炸时代,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我们将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识别虚假信息、辨别营销套路,以及不受他人情绪和观点的影响。 构建数字世界的防火墙: 提供一系列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的实用建议。这包括强密码设置、双因素认证的使用、警惕不明链接和文件、以及管理个人隐私设置等。 识别并规避高风险行为: 引导读者认识到哪些行为模式容易被收割者盯上,例如过度追求高回报、轻信陌生人、以及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等。我们将提供理性决策的框架,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建立健康的风险认知与心理防线: 探讨如何在信息干扰和情绪诱惑下,保持冷静和理性。我们将提供应对恐惧、贪婪等情绪的心理调适方法,以及在面临困境时寻求正规渠道帮助的途径。 了解法律权益与求助途径: 鼓励读者了解自己在数字世界中的法律权益,以及在遭遇收割行为时,如何寻求正义和救济。我们将提供相关的法律常识和求助渠道信息。 结论:走向清醒与自主的数字生活 《收割者:隐藏的危机与自保之道》并非一本充斥着恐惧论调的书籍,而是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每一位读者看清潜藏在数字生活中的“收割”现象。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唤醒您的警惕,增强您的辨别力,最终赋能您在这复杂的信息时代,掌握自我保护的主动权,实现真正清醒、自主、安全的数字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人财产和隐私的保护,更是对个体尊严和信息自由的捍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真的要为《反收割》这本书点个大大的赞!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总是让人充满期待,而这本书,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收割”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还比较局限,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比较粗暴的、直接的利益获取方式。但这本书,通过作者非常精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收割”在当代社会更加隐蔽、更加普遍的存在形式。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用生硬的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收割”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用户习惯收割”的那部分。他详细地剖析了各种产品和服务,是如何通过设计和运营,来“收割”我们的日常习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们忠实的“用户”,甚至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行为模式。这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每天的通勤路上、睡前时间,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消费和娱乐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被“收割”的逻辑?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揭示了这些“收割”行为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心理学原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被收割”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反收割”的智慧,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商业逻辑无处不在的时代,更加从容地应对。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样的书籍,绝对是功德无量。

评分

这本书,真的,怎么说呢,它就像是在我原本模糊的认知地图上,用一支鲜艳的笔,画出了一个个之前从未注意过的“陷阱”和“捷径”。《反收割》这本书,经过中信出版社的精心呈现,让我对“收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可能只将它看作是经济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或者是一种比较负面的商业行为,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个概念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穿透力,他不会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直白、但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剖析了各种“收割”现象的本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收割”的论述印象深刻。他详细地解释了我们的每一次在线互动,每一次信息分享,都可能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我们往往对此浑然不觉。这种“被收割”的感觉,并不是因为作者渲染了恐慌,而是因为他提供的分析逻辑太过于严谨和真实,让我不得不去面对。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思考我的个人信息和数据,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收割”并转化的。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揭露问题,更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反收割”,如何在这个充满“收割”的世界中,保护好自己的价值和权益。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样的书籍,无疑是对我们读者非常有益的。

评分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探讨方式!《反收割》这本书,在中信出版社出版,让我觉得特别有分量。我之前对“收割”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更多局限于农业或者一些比较直接的经济利益掠夺,但这本书彻底拓宽了我的视野。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讲道理的人,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句句都点在要害上。他用了大量鲜活的例子,把抽象的“收割”概念变得具体而真实。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算法收割”那一章的描述,他细致地分析了如今的互联网平台是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信息茧房等方式,悄无声息地“收割”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让我们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这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每天刷短视频、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那些看似“有趣”的内容,背后是否隐藏着被“收割”的逻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技术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用户心理,这让我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他提出的一些“反收割”的策略,也非常实用,不是让你彻底脱离网络,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如何区分有价值的信息和“收割”你的内容。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问题,而是获得了一种“赋能”,让我更有信心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信出版社选择引进这样一本具有深度和实践意义的书,真的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反收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中信出版社的选书眼光很独到,这次也不例外。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收割”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农作物收割或者金融市场上比较直接的利益获取。但这本书,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把“收割”的概念延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意识到的“收割”现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是用枯燥的理论来轰炸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案例,一步步地引导我们去理解“收割”背后的逻辑。我特别被他关于“注意力收割”的那部分内容所打动。他详细地描述了现代互联网产品是如何设计,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收割”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信息流中。读到这里,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每天刷手机、看视频的时间,那些看似“轻松”的娱乐,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收割”成本。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沉迷,以及这种沉迷对我们个人价值和时间造成的侵蚀。这本书不仅揭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应对策略,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保护自己的价值。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内容之深刻、视角之新颖,绝对是值得每个人阅读的。

评分

这本《反收割》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颠覆了我对许多日常现象的认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觉得“收割”只是一个比较负面的经济术语,主要用在金融市场的投机或者不良商业行为上。但这本书,通过中信出版社的引进,将这个概念延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让我看到了它在信息传播、社交互动、甚至是我们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存在。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回避那些我们可能不太愿意面对的真相,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也非常冷静的方式,一层层地剥开“收割”的外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关于“情感收割”的论述,他描述了一些商业模式是如何利用我们的孤独感、求知欲、甚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收割”我们的信任和忠诚。这种方式,比单纯的物质收割更加隐蔽,也更加令人警醒。当我读到这些内容时,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可能是某些营销广告,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内容,它们恰恰击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然后以一种“收割”的方式来满足(或者说利用)我们的这些需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情感的输出者,而这些,也可能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中信出版社在这个选题上的眼光,再次得到了印证,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

评分

哇,这本《反收割》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对“收割”这个词的概念并没有太深入的理解,总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农业行为,或者是在经济领域里比较模糊的说法。但是,这本书在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立刻就吸引了我。封面设计就很简洁有力,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反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直击要害的笔触吸引了。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来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把“收割”这个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举了一个关于“数据收割”的例子,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看似无伤大雅,但其实正在被悄悄地“收割”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平时刷手机、点外卖、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互动,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贡献了“数据”。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致,他解释了这些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分析,最终又以何种方式转化为价值,而我们作为信息的贡献者,却往往是“被收割”的那一方。他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其中的逻辑。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述,让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经济课,而且是那种真正能够理解并有所启发的课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想知道除了数据收割,还有哪些形式的“收割”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以及我们该如何辨识和应对。中信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引进高质量的社科类图书著称,这次的《反收割》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了新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反收割》这本书之前,我对“收割”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含义上,大概就是一种获得利益的过程,可能有点强势,但没觉得它有多么普遍和深入。然而,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老练,他不是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一些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慢慢地引导我们进入“收割”的逻辑。我特别被他关于“社交媒体上的注意力收割”那一段所震撼。他非常细致地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是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机制,比如“点赞”的奖励机制、信息瀑布流的设计,来“收割”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沉溺其中,不断地滚动屏幕。这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无数个夜晚,在手机上“不知不觉”就刷掉了好几个小时,那些看似无害的社交互动,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强大的“收割”力量。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商业动机和运作模式。他没有把读者当成无知者,而是把我们当成一个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并且尝试去调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被收割”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收割”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保持一份清醒和自主。中信出版社选择引进这样一本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性的书籍,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反收割》,真的是我近来读过的最让我“醒”的书了!中信出版社的选择总是这么有远见。我以前对“收割”的理解,可能就是一种比较浅显的、关于利益的获取,而且觉得这更多是发生在比较大的经济事件里。但是,这本书,通过作者的笔触,把“收割”这个概念,非常细腻地、系统地呈现在了我面前,而且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作者的文风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家,也不是那种只会抱怨的批评家,而更像是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者,用一种非常冷静、非常理性的视角,解构着各种“收割”现象。我尤其被他在分析“情绪收割”时所展现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详细地描述了各种营销手段、内容创作,是如何精准地抓住我们的情绪,利用我们的喜怒哀乐,来达到“收割”我们注意力和购买欲的目的。当我读到这里,我立刻回想起自己曾经被某些广告、某些新闻所触动,然后做出的一些冲动决定,那些情绪的波动,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强大的“收割”力量。作者的分析非常有逻辑性,他不仅仅是指出现象,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者,更是情感和注意力的“贡献者”,而这些,也可能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样一本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和现实意义的书,真的是太值得称赞了。

评分

天哪,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反收割》这本书,经过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简直就像是一把打开了我思维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以前对“收割”的理解,可能就是农业季节大家忙着收获庄稼,或者是在经济上,一些大的机构通过一些手段来获取巨额利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收割”的概念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分析得极其透彻。作者的语言风格特别舒服,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或者故作高深的,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见解,让你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尤其被他关于“知识收割”的那一部分所吸引。他描述了各种信息聚合平台、知识付费课程,是如何在看似“赋能”我们的同时,也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收割”我们的时间和金钱。当我读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自己曾经购买过的各种线上课程,那些曾经让我觉得“学到了很多”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是否也包含着被“收割”的成分?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知识付费,而是教我们如何去辨别,如何去评估,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地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被“收割”了智商税。这本书不仅仅是揭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保护自己,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样一本深刻而又实用的书籍,简直是对我们读者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真的,怎么说呢,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脑海里那些模糊的概念,让我看到了“收割”这个行为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和机制。我不是什么经济学专家,平时对这类话题也只是浅尝辄止,但《反收割》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带入了其中。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也不是那种危言耸听的论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但又极具洞察力的语言,去揭示隐藏在商业模式、社会现象背后的“收割”逻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注意力收割”那一部分的描写,他详细地剖析了现代互联网产品是如何设计得让我们欲罢不能,如何利用我们的心理机制来“收割”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想想看,我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这些时间,到底是被我们有效利用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收割”了?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比如信息过载、算法推荐、即时奖励等等,这些都让我深有体会。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醒了一样,开始反思自己很多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反收割”。它不是教我们变得冷漠或者停止参与,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有辨别力,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商业逻辑无处不在的时代,保护好自己的价值。中信出版社这次的选择,真的是太到位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