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作者: 塗豐恩 齣版社:三民
齣版地:颱灣 齣版日期:2012/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56812
叢書係列:文明叢書
規格:平裝 / 168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分類:醫療保健> 常識/概論> 醫療常識
內容簡介
兩位醫生,和兩個不同的生命。一個他,隻能想著科舉及第,獲取功名;另一個他,早已在文人圈中聲譽崇隆,備受敬重。兩個看似悖反的生命故事,卻一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時空裡,複雜而多樣的醫療情境。
這是三百年前的世界,人們同樣遭受著生老病死的摺磨。不同的是,在那裡,醫生這個職業缺乏専業,病人對自己的身體與疾病,卻是充滿意見;在那裡,醫生不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診療室中,等待病人上門掛號,反而得巡迴各地,為瞭看病而四處奔波;也是在那裡,醫生麵對著各種挑戰與詰問,他們透過各種手段,贏得病人及其傢人的信賴。這是由一群醫生與病人共同交織齣的歷史,關於他們之間的信任或不信任,他們彼此的互動、協商與衝突。
作者簡介
塗豐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職於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目前就讀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係博士班,主要研究興趣是不同文化對身體、醫療與衛生的認識和想像,及其演變的軌跡;對感官、自然與動物的歷史也充滿好奇。不讀書的時候,喜歡旅行。喜歡五月天、村上春樹和駱以軍。
這本書在展現曆史細節的深度上,確實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地方誌和私人檔案的挖掘和運用,這些一手資料的引入,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靠性和生動性。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宏大曆史敘事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診療場景中去,探討瞭不同階層在麵對疾病時的差異和互動。這種微觀視角的切入,為我們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倫理觀念和醫療實踐提供瞭全新的、多維度的視角。讀完後,我對明清社會下層民眾的生存狀態和他們對“救命”這件事的理解,有瞭遠比以往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周密的思考。從引言部分對研究背景的鋪陳,到主體章節對不同醫療實踐的細緻剖析,再到結論部分對曆史影響的總結,整個閱讀路徑是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每一章之間既有獨立的價值,又能相互印證,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和曆史現象的因果鏈條分析,做得非常透徹,避免瞭含糊不清的論斷。這種嚴謹的結構安排,讓讀者可以穩步地吸收和消化這些復雜的信息,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質量。
評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的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醫療史,更是在解剖一種特定的文化心理——即在那個技術和知識都相對有限的時代,人們如何理解“死亡”與“生存”之間的界限,以及他們如何構建起自己的信仰和應對機製來對抗未知的風險。作者對民間信仰、巫術與正統醫學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揭示瞭當時社會文化光譜的廣闊性。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本書的討論超越瞭傳統的醫學史範疇,上升到瞭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文化建構的深刻反思層麵,極具思想的穿透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學術的嚴謹性與故事的可讀性完美結閤。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具體的案例,將明清時期的社會百態徐徐展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能聽到藥鋪裏郎中的問診聲,看到街頭巷尾的民間療法。這種敘事上的張力使得原本可能顯得疏離的曆史題材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作者高超的筆法,讓復雜的曆史事件和醫學觀念得以清晰地呈現,每一個轉摺都恰到好處,讓人在思考曆史的同時,也獲得瞭閱讀的愉悅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手感和油墨的質感都透露著一種復古的韻味,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絡。封麵圖的選擇也很巧妙,那種略顯斑駁的筆觸,一下子就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中。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考究,綫裝的設計不僅美觀,也方便瞭閱讀和翻閱,每一次打開都像是一種儀式感。尤其是字體排版的選擇,既有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這對於一本曆史題材的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在視覺上就完成瞭與讀者的初步溝通,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內容。這種對實體書的重視,讓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