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自成 第四卷 上下
:43.00元
作者:姚雪垠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01
ISBN:97875006353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反映的是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中旬至崇祯十七年四月上旬短短百余天里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事。 本自成从米脂返回长安后,立即准备东征。正月初三,他亲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当义军进逼之初崇祯曾考虑南逃因部分大臣反以而未果。围场城时刻,他仍有过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很快破灭,不得不在煤山自尽。李自成踌躇满志地进故北京。本卷中决定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命运的几支主要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崇祯的悲剧性格终塑造完成。
目录
甲申初春围城时刻崇祯皇帝之死李自成在武英殿招降失败决计东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拿起这套书时,我还担心会读起来枯燥乏味,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历史跨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的刻画。那些活在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被描绘得尤其动人。比如书中对某些将领的心理侧写,那种夹杂着野心、忠诚与恐惧的复杂情感,非常真实可信。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李自成及其团队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宿命感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推力。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不是在看历史记载,而是在经历一场活生生的悲喜剧。特别是关于权力巅峰时期的内耗和猜忌,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或许任何脱离了群众基础的政权,都难以长久。它探讨的不仅是明末清初,更是关于所有组织兴衰的永恒主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确实了得,简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历史画卷。我通常不太喜欢太冗长的历史叙述,但这部作品的行文非常流畅,即便涉及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作者也能用非常清晰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呈现。读到关键的战役描写时,我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性。对于那些决定性的胜利和毁灭性的失败,作者都采取了一种冷静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它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一个领袖的崛起与衰落,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或是某个关键决策的失误。这本书对于权力结构内部的细微变化捕捉得极其敏锐,从基层士兵的士气到高层谋士的算计,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章都值得反复揣摩,因为它揭示了历史深处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震撼力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氛围,但这种悲壮不是盲目煽情的,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之上。作者的叙事语调非常克制,却又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让我思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李自成所代表的那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在面对既有的庞大体制和随之而来的内部腐化时,显得何其脆弱又何其英勇。书中对于攻克京城前后的心理描写,尤为精彩,那种胜利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巨大茫然和失控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在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真正的英雄应该如何抉择?它的分量感和思想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感到不虚此行。
评分那本《李自成 第四卷 上下》我最近刚读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带着你亲临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尤其是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对明末的腐朽和百姓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以及起义军内部从最初的群情激昂到后来的分化与挣扎。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也相当扎实,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撑,这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天命”与“人谋”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使得李自成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不再是脸谱化的农民起义领袖,而是一个背负着时代重任的悲剧英雄。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读完后劲十足,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部作品在结构布局上看得出作者下了极大的功夫,上下两卷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时间线上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多条故事线索的穿插和互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我特别喜欢那种从局部特写切入,再迅速拉升到全局战略考量的叙事手法。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读者在为具体人物的命运揪心时,又能随时抽离出来,审视更高层面的历史走向。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而对于熟悉历史脉络的人而言,它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解读角度。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人口迁徙和资源争夺时,那种紧迫感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年代的社会肌理、文化氛围都有了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这远非教科书式的描述所能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