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老版本 原版 刘少奇选集 上下卷

[正版二手]老版本 原版 刘少奇选集 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刘少奇
  • 选集
  • 红色经典
  • 政治
  • 历史
  • 传记
  • 毛泽东时代
  • 原版书
  • 二手书
  • 收藏
  • 老版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宝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39619
商品编码:22488922701

具体描述

本书为正版二手旧书,8成新左右,比较干净整洁。 无破损不缺页,不影响使用,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名:选集 上下册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人民出版社

定价:98.00元

作者: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010039619

字数:661000

页码:5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目录


选集(上卷)
1、 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与职工运动方针 (一九二年五月) 
2、 廖仲恺先生与工农政策 (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3、 工会工作中的两个问题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4、 论口号的转变 (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5、 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 (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 
6、 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日) 
7、 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日) 
8、 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 (一九三六年四月) 
9、 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五日) 
10、领导权问题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11、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一九三七年五月) 
12、争取全国民主统一与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一九三七年五月) 
13、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 
14、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一九三七年十月)
为筹建晋察冀边区给聂荣臻电(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日) 
15、给贺龙、关向应及华北各地党组织电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16、独立自主地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17、论党员的修养 (一九三九年七月) 
18、坚决粉碎顽固派的进攻 (一九四○年五月) 
19、论抗日民主政权 (一九四○年十二月) 
20、论党内斗争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 
21、答宋亮同志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三日) 
22、克服困难,准备反攻,为后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
23、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九日) 
24、华北对敌斗争的经验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 
25、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一九四三年三月) 
26、对华中工作的意见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 
27、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 (一九四三年七月) 
28、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
29、对中央妇委同志的讲话 (一九四五年四月) 
30、论党 (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 
31、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 
32、以主要力量建立东、北、西满根据地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月) 
33、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 
34、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三日) 
35、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日) 
36、对马列学院班学员的讲话(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37、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二日) 
38、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一九四九年六月) 
39、加强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选集(下卷)


《思想的航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脉络探析》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张力。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政治叙事,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多元、立体、充满内在矛盾的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的探索与挣扎(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一部分首先描摹了在传统儒学体系面临崩溃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对“中体西用”的最初尝试,这种思想上的保守与技术引进之间的内在矛盾如何成为早期现代化的思想桎梏。随后,焦点转向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的“托古改制”思想,试图在儒家经典中寻找变革的合法性基础,反映了当时寻求渐进式变革的社会心理。 然而,历史的车轮没有停下。戊戌政变的失败,促使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反思温和改良的局限性。紧接着,本书详细梳理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派的思想演进。从早期的“三民主义”的初步构建,到对西方共和理念的本土化解读,特别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如何在具体的反清斗争中被赋予了鲜活的政治实践意义。我们着重分析了三民主义与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知识界初步接触时的思想碰撞,这为后来的路线选择埋下了伏笔。 此外,本部分还关注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努力探索的思想群体,例如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一些试图以文化保守主义来抵抗西方冲击的思潮,展现了彼时思想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处于激烈的辩论与拉锯之中。 第二部分:新文化的风暴与主义的选择(五四运动前后) 五四运动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它不仅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口号背后所蕴含的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力度。 本章细致考察了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分化。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主张借鉴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渐进的文化改造。而以鲁迅为代表的,则带着更深沉的“铁屋子”的绝望感,对国民的麻木进行更为尖锐的批判,其思想带有强烈的文化悲剧色彩。 随后,重点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面对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开始将目光投向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本书详细梳理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知识界被翻译、理解和改造的具体路径,探讨了这一外来思想如何开始嵌入中国解决民族危机的框架之中。 第三部分:革命的逻辑与思想的统一(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阶段是中国思想界经历剧烈洗礼和最终定型的关键时期。国民革命的兴起,使得思想理论必须迅速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动员力量。本书着重分析了国共两党在革命路线上的分歧,特别是在土地问题、民族主义阐释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策略上的,更是思想根基上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痛苦的反思。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对革命前途的迷茫与再定位。同时,抗日战争的爆发,极大地统一了国内的政治思想焦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在战争环境的特殊性下,关于“为谁写作”、“如何宣传”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如何被实践解决的。这包括对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构建,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理内核的重新审视,以期用更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语言和逻辑来阐释革命理论。 第四部分:建设的构想与历史的交汇(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 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了战后思想界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在战后试图巩固其统治合法性所做的理论努力,包括对“三民主义”的再阐释以及对西方民主模式的引入尝试;另一方面,是解放区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成熟的建党建国思想体系。 本书细致比较了两者在国家建构、社会组织、特别是经济发展路径上的根本差异。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在“两个阵营”之间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这些选择往往是基于他们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最深切的思考。 最终,本书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从对西方多元学说的引进、批判、吸收,到最终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全过程。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以及它们至今仍在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国家、社会与个人价值的复杂遗产。本书避免了对任何特定历史人物或理论的过度拔高,而是力求还原思想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生长的艰辛与必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老版本 原版 刘少奇选集 上下卷》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微泛黄的油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它不像现在许多装帧精美的书籍那样轻薄,而是沉甸甸的,有一种历史的重量感。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看起来非常朴素,但却有一种独特的历史质感。对于我们这些研究那个时期历史的人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氛围,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文字背后的时代脉搏。我特别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经过现代印刷技术的过度美化,保留了文献本来的面貌,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它的“老版本”和“原版”身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经过重新编辑、注释甚至“优化”过的版本,但这些修改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入后世的解读,使得原有的语境和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然而,这本选集则像一个时间胶囊,忠实地保存了那些文字在特定时间点被记录下来的原始状态。这对于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某个词汇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的确切含义,只有通过阅读原版才能得到最准确的把握。它迫使读者必须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和还原当时的思考背景,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学术体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它所收录的内容本身,那些文字的逻辑和思想的深度,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翻阅这些选集,我能清晰地看到刘少奇同志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建设、理论探索以及干部培养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论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记得有几篇文章,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阅读这些文献,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人物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去体会他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对我个人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复杂局面,提供了许多启发。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由于时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确实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一目了然。但正是这种“不顺畅”,反而要求读者更加专注和投入。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某个句子的确切含义,甚至会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来佐证自己的理解。这种主动学习和深度挖掘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乐趣。它不是那种可以走马观花的读物,它要求你放慢脚步,像对待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那样去审视和消化。最终,当你真正理解了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时,那种满足感是巨大的,它带来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上的提升,远非快速浏览可以比拟的。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上下卷的品相维护得相当不错,这对于一本“二手”的老版本书籍来说,实属难得。书脊的磨损痕迹很轻微,内页的装订也十分牢固,没有出现散页的现象。要知道,这种早期的印刷书籍在纸张和工艺上不如现在耐用,能保存到今天且品相如此完好,可见前几位持有者都非常爱惜。这种爱惜不仅是对书籍实体的保护,也是对其中所载思想的一种尊重。对于一个将阅读视为一种仪式感的读者来说,手持这样一本保存完好的旧书,阅读的体验是全新的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它带着一种时间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