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 |
| 作者: | |
| 定价: | 288.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ISBN: | 9787121286049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小8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以这位备受赞誉的美国华人艺术家与建筑师为主题的综合专著,本书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30年来的作品,突显她创作的广度。 林璎的图和手绘图是本书亮点,贯穿其中的线索是林璎为每一个体在景观中营造一处地方的理想。 不同寻常的跨界职业生涯中,林璎创作了大量有力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包括基于场地的大型艺术装置、尺度适宜的工作室作品、建筑和纪念碑。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进入公众视线那一刻开始,林璎一直提出各种思考与想象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 从《场中折痕》(2013年)和《风暴国王波场》(2009年)等基于场地的装置,追溯至划时代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82年),她一直在探索我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关联的方式,建立与历史、记忆、时间和语言密不可分的系统化大地秩序。她的工作室作品常常在的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引发观者与自然之间更深刻的联系。而林璎的建筑则聚焦可持续的设计方案、城区重建,以及与环境的强烈联系。 身为一名坚定的环境主义者,林璎目前正在创作她期望的*后一座纪念碑——《什么正在消失?》。作品聚焦目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机,她要我们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刻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
| 目录 | |
自?序 2 ? 林璎的拓扑变换 4 俞孔坚 序?言 11 约翰·麦克菲 ? 内部、外部和中间 15 林璎 ? 记忆之作 Ⅰ 18 ? 出自大地 31 波场 32 迈克尔·布兰森 ? 阅读大地 83 扭转潮流 85 莉萨·菲利普斯 ? 绘制地图 141 林璎的时间 143 达娃·索贝尔 记忆之作 Ⅱ 211 ? 语言花园 225 界限之间 227 菲利普·朱迪狄欧 ? 设计空间 285 勇于省略 287 保罗·戈德伯格 ? 记忆之作 Ⅲ 355 林璎的尾迹 357 威廉·L·福克斯 ? 什么正在消失? 388 ? 译后记 405 |
| 编辑 | |
| 她21岁(大学三年级)就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从27000多位参赛者的1421件应征作品中胜出);她被评为“20世纪*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50位美国未来的”;她和希拉里·克林顿在2005年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她荣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荣誉,总统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反映她事迹成就的纪录片夺得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纪录长片奖;她是耶鲁大学的校董;她是《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的侄孙女;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俞孔坚教授为《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作序。 |
| 媒体评论 | |
林璎的拓扑变换? 俞孔坚
|
老实说,我起初对一本关于“地理景观”和“艺术”的书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枯燥的学术论述。然而,《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林璎这位杰出艺术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和自然语境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林璎作品中“时间”维度的解读。她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件作品的形态,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感——从地质变迁的漫长,到个人记忆的短暂,再到历史事件的沉淀。例如,作者在探讨林璎利用自然材料创作时的细致描写,让我深刻理解到,那些看似静态的雕塑,实则是在与时间进行对话。每一道刻痕,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存在与消逝的故事。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林璎那些作品的画面,它们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林璎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比如她如何倾听风声、感受地脉、观察水的流淌,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工作室,与她一同感受创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艺术家对世界、对生命最本真的理解和回应。
评分坦白说,一本关于艺术家生平的传记,我通常会预设它会充满专业术语和学术分析。《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却以一种温柔而有力的力量,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她将林璎的艺术创作与她的人生经历、哲学思考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林璎对“记忆”的处理方式的阐释。她不是简单地记录过去,而是试图通过艺术来唤醒、重塑和理解那些关于个人、关于集体的记忆。当我读到她对林璎那些利用特殊材料,例如书籍、纸张,来创作的作品的描述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些曾经承载着文字和故事的物件,在林璎的手中,仿佛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们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载体,而是成为了对过去情感和思想的鲜活呈现。我开始思考,我们的记忆是如何被塑造的,又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播。这本书让我对“记忆”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感知,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在保存和传承人类精神财富方面的独特力量。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地图,指引我深入探索林璎这位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并在这条轨迹上发现了无数令人惊喜的“地理景观”。作者对林璎作品中“尺度”的处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她并非简单地描述作品的大小,而是分析林璎是如何通过改变作品的尺度,来影响观众的感知、情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林璎那些宏伟而又内敛的公共艺术项目时,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艺术家如何平衡作品的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她不是要用作品征服空间,而是要让作品成为空间的一部分,与大地、与人群融为一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巨大的装置艺术带来的压迫感,又能体会到它们所传递出的宁静与力量。这种对“尺度”的精妙运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存在的建筑和艺术品,并思考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情感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视觉呈现,更在于它如何巧妙地与我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对话。
评分我承认,在翻开《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之前,我对林璎的了解仅限于她的几件代表性作品。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她的艺术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她的精神世界。作者在书中对林璎作品中“声音”的处理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她并非将声音作为一个独立元素来谈论,而是将其与视觉、触觉、乃至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多感官的沉浸式感受。我特别被书中描述林璎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水声、甚至土壤的细微摩擦声,来构建她的艺术作品的段落所打动。这让我意识到,声音在艺术中并非仅仅是背景,它本身就可以是叙事的一部分,是情绪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的媒介。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无形的声响在脑海中回荡,与林璎的作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听觉景观。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聆听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细微的声音,并意识到它们对于理解艺术和我们自身都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看不见的景观”的指南,它引导我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林璎的艺术。《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以一种极其精炼而又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了林璎如何将那些无形的概念,如“时间”、“记忆”、“声音”,转化为可触可及的艺术作品。作者在书中对林璎作品中“情感”的表达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她并非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材料、形式、以及空间的处理,间接地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被书中描述林璎如何通过对光影的运用,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冥思的氛围的段落所深深打动。这种对“光影”的驾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艺术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光影斑驳的空间中,感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最柔软的内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对“地理景观”这个词感到有些陌生,以为这本书会是关于地理学和自然风光的枯燥描述。《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林璎的艺术创作与大地、历史、以及人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被书中对林璎如何通过她的作品来“倾听”大地之声的描绘深深吸引。她不是在描绘眼前的景色,而是在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被人类遗忘的关于大地的故事和记忆。作者在书中对林璎利用不同颜色的土壤和岩石来创作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大地的纹理和色彩是如何被艺术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语言。我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土壤所蕴含的独特能量,也能体会到艺术家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敬意。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和感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并意识到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在阅读《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对话,对话的对象不仅是艺术家林璎,更是她所对话的大地和历史。作者在书中对林璎作品中“边界”的探索进行了极富见地的分析。她并非将边界理解为简单的分隔,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连接、一种转化,甚至是一种新生的可能。我尤其被书中描述林璎如何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界”来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的段落所吸引。她不拘泥于固有的艺术形式和地域限制,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对“边界”的超越,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普适性和力量。我开始思考,我们自身是否也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并从中找到连接和共同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在于打破藩篱,促进理解与交流。
评分这本《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简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更像是一次对大地、记忆与身份的深刻探索。我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林璎那若有所思的眼神所吸引。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所俘获,她笔下的林璎,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一个行走在世界各地,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土地脉搏的旅者。书中对林璎早期作品的描述,比如那件令人震撼的“越南战争纪念碑”,不仅仅是钢板的组合,更仿佛是倾泻而出的悲伤、失落与和解的共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名字在眼前闪烁,听到沉默的呐喊,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而作者对林璎如何从纪念碑式的宏大叙事转向更具个人化、更贴近大地肌理的作品的阐释,则让我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不断深化和拓展自己的创作边界。那些关于她在美国内陆收集土壤,用不同颜色的泥土绘制出大地地图的作品,简直是诗意的具象化。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那些看似朴素的泥土,在林璎的手中如何变成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敬意和最细腻的观察。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土地的关系,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平凡的泥土,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更多地聚焦于林璎作品的视觉美学,但《地理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极其人文关怀的视角,将林璎的艺术创作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我非常赞赏作者在书中对林璎如何处理“材料”的细致描写。她不仅仅是列举林璎使用了哪些材料,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材料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艺术家思想的契合度。我特别被书中描述林璎如何利用废弃的金属、建筑材料,甚至是那些被遗忘的工业遗迹来创作的作品所打动。这让我看到,艺术不仅仅是创造,更是对现有资源的再利用和对被忽视事物的关注。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和赋予新生命的举动,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的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亲手触摸一块温润的玉石,每一页都散发着沉静而悠远的光泽。《地理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视角。作者并非直接评判林璎的作品,而是通过梳理她的人生轨迹、思想脉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深层动因。我被书中对林璎如何看待“地方感”的阐释深深吸引。她不是在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空间,而是试图在作品中唤醒人们对特定地点的记忆、情感和文化认同。我开始反思,我们对“家”的定义,对“根”的追寻,究竟与我们脚下的土地有多么深的联系。作者描绘林璎在创作时,如何深入到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地方,去倾听它们的故事,去感受它们的情感,这种对“在地性”的尊重和挖掘,让我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到她对林璎那些利用本地材料创作的作品的分析时,我仿佛看到了不同地域的灵魂被注入到雕塑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它更是连接人与地方、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