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體源流气体源流(上下册)米晶子济世良方 八部金刚功(附光盘)米晶子长寿功中医养生保健书 米晶子济世良方

炁體源流气体源流(上下册)米晶子济世良方 八部金刚功(附光盘)米晶子长寿功中医养生保健书 米晶子济世良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晶子 著
图书标签:
  • 炁功
  • 养生
  • 中医
  • 保健
  • 武术
  • 气血
  • 经络
  • 长寿
  • 米晶子
  • 八部金刚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优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体出版社
ISBN:9787807095453
商品编码:22716935426

具体描述


米晶子济世良方+炁體源流(上下册)+八部金刚功(附光盘) 共4册

定价  244 元

米晶子济世良方

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194

字 数:66000

印刷时间:2013-1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095453

所属分类:图书>医学>中医>中医临床

编辑推荐

医者父母心,道长行医八十多年点滴积累的验方偏方,用之颇有疗效,现倾囊相授,与中医从业者、爱好者分享。

内容推荐

《米晶子济世良方》系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在修道和学医以济贫苦的过程中,记录摘抄所汇的古今验方偏方集成,多有效验,现感于时世多病,公诸于众,愿助世人疗疾养身,减少病苦。

全书共分五部分,涉及头面、胸腹颈项、手足全身、内外妇儿等各部,验方达五百多个。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道长十七岁于陕西华州半截山碧云庵出家,随师父陕西山阳大天竺山刘明苍道长修行悟道。刘明苍道长得师太王圆吉道长真传。

一九五五年,道长出山参访,任陕西八仙宫知客;

六十至七十年代,入陕西终南山清修十载;

一九八零年,任陕西楼观台监院;

一九八七年,修建宝鸡烽火台万圣宫;

一九九零年,任湖南慈利县道教协会会长;

一九九八年,再入终南山清修;

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在陕西终南山八卦顶及海南省玉蟾宫等处清修。

 

目录

头面部

头部 三

面部 八

眼眉部             九

鼻部             一三

耳部 一五

口舌部            一七

牙部 一九

胸腹颈项部

喉部 二九

项部 三〇

胸部 三二

胁部 四三

胃腹噎食部         四四

少腹部            五二

小便部            五五

大便部            六二

全身部

手足部            七三

腰背部            七七

全身部            七九

内外妇儿

内科 九三

外科            一一二

妇科(经带类)    一二八

妇科(妇产类)    一三九

儿科             一四四

癫疯部           一五一

虫咬部           一五五

其 他

经典效方         一六三

单附单方         一六五

脉诊             一八五

附 录

别名索引         一九一

剂量换算         一九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米晶子济世良方》为米晶子(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数十年习医的医方笔记整理,原手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失窃,幸有弟子许理慧道长手抄稿一份,得以留存。

师常言,富人害病是害财,穷人害病是害命。

师因幼年家破,财尽人散。一日,母病腹痛甚急,无钱延医。师与弟兄三人跪叩乡医门前,医婆自顾卧榻吸烟,不予理会,三人从旦至夕跪求终日,后得医婆之子劝促乃行。婆乃以锋针取尺

泽、委中,血出而痛止。

师感之亦痛之,誓愿学医,救济贫苦。

时年十三,家贫无以为学,唯此愿心感应,乃得机缘,渐入医门。学习诸家针灸、按摩、本草、脉法,及内、外、妇、儿各科医理,制备丸散膏丹,施治周济于内外,多有效验。

师尝言,医之为学,理从内难,方从千金,药本纲目,脉从濒湖,兼以历代诸家医术方论,当以理明效实为取法。

书中所载方药,皆道长八十年行医学医,记录摘抄所汇。有源自《本草纲目》《千金要方》《医林改错》等诸家著述,亦有道门同修、各地乡医,感师之普济而无所取,所赠家传秘方。

而今信息便捷,网络发达,举指之间,可得天下诸方。遥想旧时方书难觅,告求不得,孤灯暗烛,片纸涩墨,一方一药,点滴所汇。保存至今,来之不易。此间颠沛流离,用心良苦,非常人可知。

人生于天地间,气运所感,心性体质各异。常有外症相似,而内之气机虚实错杂,病机顺逆异于常者,是书所载之方药,需医者明辨,未可按病索方,轻率使用。书内或一症有验方多个,或一药医不同病症,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当因人因病辨证制宜。

师言,医之功可谓大矣哉,可以疗疾、养生、利人、济世;于修行者,亦入世之门径,积功累德,利益苍生。

……

八部金刚功 

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148

字 数:53000

印刷时间:2013-1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095460

所属分类:图书>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编辑推荐

八部金刚功是我国道教文化中祛病强身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历代单传口授,无文字留下,知者甚少。

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从当年流浪乞讨、清苦出家到今日修养有度、气质非凡,现虽百岁有余,但体格硬朗,耳聪目明。他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道长有感于传承的需要,本着“济世度人”的宗旨和传统,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功法结合自己八十多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之于世。

 

内容推荐

金刚功应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通过八套动作运用刚性内劲之气来疏通全身的经脉,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畅通,调整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同时协调五脏六腑的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实为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作者简介

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道长十七岁于陕西华州半截山碧云庵出家,随师父陕西山阳大天竺山刘明苍道长修行悟道。刘明苍道长得师太王圆吉道长真传。

一九五五年,道长出山参访,任陕西八仙宫知客;

六十至七十年代,入陕西终南山清修十载;

一九八零年,任陕西楼观台监院;

一九八七年,修建宝鸡烽火台万圣宫;

一九九零年,任湖南慈利县道教协会会长;

一九九八年,再入终南山清修;

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在陕西终南山八卦顶及海南省玉蟾宫等处清修。

 

目录

【养浩然之气,炼金刚之体】

【功法简介】 

【预备式】

【第一部 双手插顶利三焦】 

【第二部 手足前后固肾腰】 

【第三部 调理脾肤需单举】 

【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 

【第五部 回头望足去心疾】 

【第六部 五劳七伤向后瞧】 

【第七部 凤凰展翅周身力】 

【第八部 两足顿顿饮嗜消】 

【收功式】

【答疑】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学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生死之道,重“炁”“体”二字。“炁”生万物,“体”包万物。“炁”为“体”之本,“体”为“炁”之寓。无“炁”不成“体”,无“体”“炁”不存。故讲道不离体,离体不为道。“炁”“体”即道德,即性命,即内外,即阴阳。《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炼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金刚功练外功,练形体,练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的直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能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

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养,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老幼均宜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皆可习练。少壮练之,长智长力;老人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入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字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无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百岁有余,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授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期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微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米晶子

【功法简介】

八部金刚功历史悠久。据师传,早在唐代已有雏形。到宋代,许多宫观已在推广。经元、明至清代早期,已普及到民间,有的历名为“八段锦”。随着各门派、各人之修炼,心法与动作有所变化。

我们现传的这部功法按内部师承称为八部金刚功(又称外八部),在心法、顺序、招式动作上,与八段锦都有很大的不同。现抄录比较如下:

..八段锦.....金刚功

两手托天理三焦   双手插顶利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手足前后固肾腰

调理脾胃臂单举   调理脾肤需单举

五劳七伤向手瞧   左肝右肺如射雕

攒拳怒目增气力   回头望足去心疾

两手攀足固肾腰   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风凰展翅周身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足顿顿饮嗜消

八部金刚功功法的排列顺序,深含妙理。首先从“通利三焦”、发动全身的气机开始。然后,逐个脏腑锻炼。以哪一脏腑为先呢?《黄帝内经》说:“肾为心之主,脾为肾之主,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心为肺之主。”按照《黄帝内经》的原理,先固肾腰。“肾为先天之本”,是人生命的根基。其顺用于外,可以生人;其逆用于己,可以自生。根深叶茂,欲枝叶繁茂,必须先培根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固肾腰”之后,接之以“调理脾肤”(肤指皮肤与肌肉之间的膈膜细胞组织),继而是“左肝右肺”,然后对最主要的“君主之官”的心脏,用“回头望足去心疾”来调理。这个顺序正是《黄帝内经》五脏所示的顺序,具有练了一脏、巩固一脏之功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一些潜伏的“五劳七伤”身疾,以“神光向后瞧”来扫除它。这样就可以祛病强身,使身体更加健壮。又通过“凤凰展翅周身力”和“两足顿顿饮嗜消”的功法锻炼,使全身经络血脉畅通,消除饮食阻滞与不良嗜好,预防各种疾病,从而达到圆满之功效。

炁體源流(上下册)

基本信息

书名:炁體源流

原价:118.00元

作者:晶子 编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807094753

字数:140000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上册
太清元道真经注解 二
太清元道真经序 二
太清元道真经注解 二
元道上篇 三
元道中篇 八
住气兼行气法 一三
元道下篇 一五
讃曰 一八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一九
老子传节录 一九
太上老君清静经叙 二〇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二一
清净经图注 二四
无 二四
皇第二 二六
太第三 二八
三才品第四 三〇
道心品第五 三三
人心品第六 三五
六贼品第七 三七
三尸品第八 三九
气质品第九 四二
虚无品第十 四四
虚空品第十一 四六
真常品第十二 四九
真道品第十三 五一
妙有品第十四 五四
至道品第十五 五六
消长品第十六 五八
道德品第十七 六〇
妄心品第十八 六二
人神品第十九 六四
物品第二十 六六
贪求品第二十一 六九
烦恼品第二十二 七一
生死品第二十三 七三
超脱品第二十四 七六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七九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八〇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序 八〇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八一
操真章上 八一
入圣章中 八三
住世章下 八四
太上大通经注 八七
真空章 八七
玄理章 八八
玄妙章 八九
老子说五厨经注 九一
老子说五厨经序 九一
老子说五厨经注 九二
太上老君著日用妙经 九八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一〇〇
序 一〇〇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一〇〇
真一秘要 一〇〇
橐籥秘要 一〇一
三五一枢要 一〇二
三一机要 一〇三
日魂月魄真要 一〇四
日用五行的要 一〇五
七返还丹简要 一〇六
八卦朝元统要 一〇六
九还一气总要 一〇七
胎息经注 一一〇
崔公入镜注解 一一三
序 一一三
崔公入镜注解 一一四
挂金索 一二八
入镜 一三〇
入镜上篇 一三〇
入镜中篇 一四四
金华宗旨 一四九
孚佑帝君太乙金华宗旨自序 一四九
谭长真真人原序 一五〇
张三丰真人原序 一五一
王天君原序 一五二
金华宗旨 一五三
天心 一五三
元神识神第二 一五五
回光守中第三 一五七
回光调息第四 一六〇
回光差谬第五 一六四
回光证验第六 一六五
回光活法第七 一六七
逍遥诀第八 一六七
日立基第九 一七三
性光识光第十 一七四
坎离交媾第十一 一七六
周天第十二 一七七
劝世歌第十三 一七九
太乙金华源流 一八一
吕祖先天字碑 一八二
王重阳祖师授七真五篇灵文 一八四
玉液章 一八五
产章第二 一八五
采章第三 一八六
得章第四 一八八
温养章第五 一八八
邱长春祖师语录 一九〇
清静元君坤元真经 二〇〇
三乘丹法 二〇五
傍门九品 二〇六
下三品 二〇六
中三品 二〇七
上三品 二〇八
渐法三乘 二〇九
上一乘 二一〇
下册
南宗圣典选录 二一三
悟真篇序 二一三
丹房宝鉴之图 二一三
挨排四象生真土诗 二一六
錬铅火候 二一六
火记六篇 二一六
沐浴 二一七
抱一 二一七
七言四韵 二一七
西江月 二二七
七言四韵诗一十六首 二二八
丹基归一论 二二八
内三要 二二九
外三要 二三〇
体道章 二三一
钩锁连环经 二三一
谷神不死论 二三五
金丹物直指图 二三七
内丹三要 二四二
玄牝 二四五
物 二五〇
火候 二五四
后序 二五七
太上修真玄章 二五八
一炁化生章 二五八
性命根蒂章第二 二五九
先天后天章第三 二六〇
形神玄用章第四 二六一
金丹作为章第五 二六一
虚无生化章第六 二六二
修錬三治章第七 二六三
神气交媾章第八 二六三
动静升降章第九 二六四
錬?成神章第十 二六五
悟玄篇序 二六六
悟玄篇 二六七
形化 二六八
气化 二六九
坐工口诀 二七一
火燥水滥 二七一
沐浴 二七二
玄关一窍 二七二
物 二七三
火候 二七三
中宫 二七三
抱一 二七四
出神名曰解胎 二七四
玄关一窍 二七四
初下手 二七六
注吕祖字碑 二八〇
三丰全集选摘 二八五
道情歌 二八五
打坐歌 二八六
铅火歌 二八八
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 二八八
返还证验说 二九五
一粒黍说 三〇〇
登天指迷说 三〇三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三〇六
直论九章 三〇六
先天后天二炁直论 三〇六
物直论第二 三一五
鼎器直论第三 三二四
火候经第四 三三〇
炼己直论第五 三六六
筑基直论第六 三七四
炼直论第七 三七七
伏气直论第八 三八四
胎息直论第九 三九〇
直论起由 三九六
后跋 四〇三
七日采大天机 四一四
张紫阳八脉经 四一七
李涵虚真人后天串述 四一九
正道禅机直论 四二二
短摘汇宗 四二七
伍冲虚子自序 四二七
有为无为 四二八
大服食 四二九
炼己直论 四三〇
成道初迹 四三〇
天心真意 四三〇
集说慧命 四三一
北斗藏身 四三二
性命动静 四三三
正道功夫 四三四
大道 四三五
止火 四三五
金丹之道 四三七
运动坤火 四三九
欲色天 四四〇
守中之理 四四一
神胎 四四二
五龙捧圣 四四三
沐浴 四四三
炁归元海 四四五
漏尽图 四四五
任督二脉图 四四七
命窍之炁 四四九
真炁 四五二
炉鼎 四五四
元神 四五四
和合凝集 四五四
秘密 四五六
产 四五六
意炁 四五七
乾坤 四五八
四五九
元神 四五九
丹田 四六〇
火候 四六一
元机 四六一
真阳神 四六二
元中有元 四六二
护念久住 四六三
心性命 四六四
元神?心神 四六五
生身之道 四六六
心悟偈七首 四六八
亳州老君碑 四七一
附录 四七二
太虚循环图 四七二
字表(来源:新华字典) 四七三
校编说明 四七八
校编相关书目 四七八

内容提要

《炁體源流》辑录道藏及其他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精准实用的注解,是编者云游参访毕生所集,且都是自己身心实证的真实体验,对真修实证的同道人特别具有参阅和印证的价值。
编者分享的本怀是那么温暖博大:望同道侣友藉此省却数十年参访功夫,早日成就。


《炁体源流:气体源流(上下册)》 《炁体源流:气体源流(上下册)》是一部深度探讨中国传统医学核心概念“炁”的著作。本书以上下两册的宏大篇幅,系统地梳理了“炁”的起源、演变、在不同医学流派中的理解,以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养生和治疗中的具体体现。作者深入挖掘古代医籍,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视角,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全面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炁”学体系。 上册:溯源与辨析 上册内容聚焦于“炁”概念的理论溯源与哲学基础。 第一章:炁的古老根源与早期认知 追溯“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最早的出现,探讨其原始含义,如“气”、“生发之机”等。 分析《道德经》、《庄子》等先秦哲学著作中关于“道”、“气”、“生”的论述,阐释“炁”在哲学本体论中的地位,以及“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生成论中,“炁”作为物质载体和能量源泉的作用。 考察《易经》中阴阳五行学说与“炁”的关联,理解“炁”如何在阴阳的相生相克、五行的运转变化中体现其动态性。 第二章:中医典籍中的“炁”:内涵与演变 系统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炁”的论述。《黄帝内经》将“炁”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区分了“先天之炁”与“后天之炁”,阐述了“营炁”、“卫炁”、“宗炁”、“元炁”等不同形式的“炁”,及其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中的作用。 分析《难经》对“炁”的精辟解读,特别是其对“命门之火”与“元炁”的强调,以及对“肺主治节”、“脾胃化生气”等功能的阐释。 考察《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与“辨证论治”体系下,疾病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炁”的动态变化,以及“邪气”、“正气”的对抗。 研究历代医家对“炁”的深化理解,如张景岳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李时珍对“禀赋之炁”与“后天水谷之炁”的区分,以及温病学派对“疫疠之炁”的认识。 第三章:“炁”的物质性与能量观 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探讨“炁”的物质基础。本书不局限于古代的抽象概念,尝试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角度寻找“炁”的可能对应物,例如细胞能量代谢、生物电信号、量子纠缠等。 分析“炁”在人体内如何体现为一种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机制。例如,经络学说中“炁”的运行如何与神经传导、血液循环、淋巴流动等生理过程相互印证。 探讨“炁”作为生命活动的总动能,如何维系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修复等各项功能。 第四章:脏腑与“炁”:功能与病理 详细阐述“五脏六腑”各自所秉持的“炁”的特性。 心之炁:主血脉,藏神明,其炁充盈则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炁不足则可见心悸,失眠。 肺之炁: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其炁充足则呼吸调畅,声音洪亮;肺炁虚则易感冒,咳嗽。 脾之炁:主运化,统血。其炁健旺则食欲佳,消化好,四肢有力;脾炁虚则食少,腹胀,便溏。 肝之炁:主疏泄,藏血。其炁调畅则情绪舒展,肢体活动自如;肝炁郁结则可见胸胁胀痛,情志抑郁。 肾之炁:藏精,主水,主纳气。其炁充沛则精力旺盛,骨骼强健,生殖功能正常;肾炁亏虚则腰膝酸软,乏力,易衰老。 分析“六腑之炁”的功能,如胃之受纳腐熟,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传导糟粕,膀胱之贮尿排尿,胆之贮藏和排泄胆汁,三焦之通行元炁、输布水谷。 探讨“炁”在脏腑功能失调时的病理表现,如“气滞”、“气郁”、“气虚”、“气陷”、“气逆”等。 下册:实践与应用 下册内容侧重于“炁”的养生、调治与临床应用。 第五章:经络与“炁”:通道与调控 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走向、功能及其与“炁”的密切关系。 阐述“经络者,请脉之总司,贯通上下,敷布营卫,注于四旁”的理论,理解经络是“炁”运行的通路,也是调节“炁”的重要系统。 探讨不同经络阻塞或异常对“炁”的影响,以及经络学说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第六章:调“炁”养生:食饮、起居与情志 食饮调炁: 介绍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对人体“炁”的影响。例如,温热性食物补阳炁,寒凉性食物清虚火。 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以充养后天之炁。 介绍一些传统药膳、食疗方,如粥、汤、饮品等,如何通过食物的精微物质滋养人体“炁”。 起居调炁: 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炁”的休养生息。 介绍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如何促进“炁”的流通。 警示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炁”的损耗。 情志调炁: 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炁”的影响。例如,“怒则气上”、“喜则气散”、“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介绍疏导情志、保持内心宁静的方法,如冥想、正念、音乐疗法等,以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 第七章:导引与“炁”:形体与能量的互动 介绍中国传统导引术的历史渊源,如“八段锦”、“五禽戏”等。 详细解析这些功法中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如何通过形体的舒展、脏腑的按摩、气息的调整来调和“炁”的运行。 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身助气”,说明导引术是调动和增强人体“炁”的有效途径。 结合光盘资源,提供详细的动作示范与讲解,帮助读者实践。 第八章:针灸、推拿与“炁”:穴位与疏导 介绍针灸疗法如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炁”的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析不同穴位的功效,如“关元”补肾炁,“足三里”健脾胃,“合谷”疏通肺经之炁等。 介绍推拿疗法在调整“炁”方面的作用,如按揉、推抚等手法如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筋骨,调畅“炁”的淤滞。 探讨针灸与推拿在治疗“气滞”、“气虚”等病症时的具体应用。 第九章:临床辨证与“炁”:个体化治疗 强调“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识其“炁”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举例说明不同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慢性疼痛等)的“炁”的表现,以及如何运用上述养生与调治方法进行干预。 介绍“培元固本”的理念,即通过调整“炁”的根本,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炁体源流:气体源流(上下册)》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指南。它融合了深厚的传统智慧与前沿的科学探索,致力于帮助读者理解生命最根本的动力——“炁”,并学会运用科学而古老的方法,调和自身“炁”的平衡,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本书的出版,将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自身,认识生命,认识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于传统养生观念的刷新力度,简直是颠覆性的。市面上那些养生书籍往往停留在食疗、运动的层面,而米晶子先生的这部作品,则直接切入了生命的底层逻辑——“体”的构建与维护。上下册的编排堪称精妙,上册重在理论奠基和对人体“气”场的整体认知,下册则专注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长期调理的路径。书中提到的那些看似古奥的功法名称,在作者的逐层解析下,变得清晰可行。我尝试着跟随书中的指引,调整了几个日常的微习惯,仅仅几周时间,原先困扰已久的睡眠质量便有了显著的改善,那种精、气、神三者合一的微妙感受,确实不是简单的“睡饱了”可以概括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隐世高人,通过文字,耐心地将他的生命智慧倾囊相授,没有丝毫保留。对于那些真正渴望从根本上重塑自身健康结构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这部关于生命能量与宇宙本源的著作,阅读起来简直是一场心神探索的奇妙旅程。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炁”这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力量,如何构建了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乃至精神领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观察的融合,它并非生硬地嫁接,而是通过流畅的叙事,构建了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比如,书中对呼吸与意识状态关系的论述,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指导,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吐纳之间,能量的流动与转化。特别是关于“源流”的探讨,作者似乎为我们揭示了万物生发的最初动力,那种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常常让我沉浸其中,仿佛触及到了某种宇宙的底层代码。读完第一部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气功或道家经典,它给予的不是迷信的解答,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的理解框架,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印证和实践。

评分

对于那些对“长寿”抱有终极探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它避开了浮夸的“百岁秘籍”的套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与时间和谐共处”这一哲学命题上。米晶子先生的论述中,充满了对生命周期、衰老机制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心念对形体的塑形作用”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将心理学的前沿发现与古老的内丹术思想完美结合,让人明白,形体的衰败往往是意识失序的表象。书中详述的那些调息与静坐的法门,并非为了追求短暂的飘飘欲仙,而是为了训练一种强大的内在定力,从而让生命能量的消耗速率趋于平稳。那种沉稳、务实的态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学问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反而会油然而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踏实感。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套“济世良方”的精髓,那就是“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大势”。它不是教你如何对抗衰老,而是教你如何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维持能量的充盈和循环。书中对“病”的定义,也超越了单纯的器官功能失调,将其视为生命能量流转受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健康的认知边界。我发现,许多日常的小病痛,在应用了书中的一些基础调理法门后,都不药而愈,并非因为神奇的药物作用,而是因为身体的自愈系统被重新激活了。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自身生命潜能的重新认识和激发,它鼓励读者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用一种更智慧、更符合天地运行之道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盲目地依赖外力救治。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随书附赠的光盘内容抱有疑虑,毕竟印刷品与动态演示之间总有信息传递的损耗。然而,事实证明,这套“八部金刚功”的演示光盘是理解整套功法的关键“钥匙”。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关于手势的精准度、身体的特定角度,常常需要反复揣摩,但有了光盘中演示者的清晰示范,一切都变得直观而易于掌握。光盘的制作质量也很高,画面的稳定性和解说的清晰度都达到了专业水准。我发现,只有将书中的理论(如“气行路径”)与光盘中的实际操作(如“特定姿势下的意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功法设计的精妙之处。它确保了读者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误入歧途而事倍功半,这种软硬件结合的配套模式,是现代养生书籍中少有的良心之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