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宏观上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中观上涉及行业格局演变、产业技术进步、上下游产业链变迁,微观上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管理层素质、财务状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我们是否可以化繁为简、直接追问什么才是投资的本质?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法则和工具能够让我们直接触及投资的本质?既然投资有太多复杂的因素难以把握,我们能不能只试着去把握那些能够把握的简单的事,把那些不能把握的复杂因素留给运气和概率?
从作者邱国鹭多年投资的自身经验出发,剖析了“便宜才是硬道理”“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等简单易行的投资原则,阐明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真正可学、可用、可掌握的”这一观点,分享了易于普通投资者学习、操作的投资方法。
在对“投资中简单的事”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作者用生动晓畅的语言分享了自己投资生涯中的丰富投资实例,使本书兼具了易读性与实操性。
邱国鹭,CFA,曾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普林瑟斯资本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奥泰尔领航者对冲基金合伙人、美国韦奇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等职,在基金业15年的履历中包含了小型对冲基金创始人、60亿美元中型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2800亿大型基金公司投研负责人等从业经验。
推荐序
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天下武林,林林总总。名门正宗如少林武当,诚然名扬天下,而武林之大,但凡修得暗镖神剑者,亦可独步江湖。所以门派无尊贵,只有适合不适合。本序开宗明义:即使Z成功的投资人,也要心胸坦荡,认识到自我局限,不可以名门正宗自居,须认识到获得真理是一个学无止境、永远追求的过程。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仅出现在武侠传说中。对一个普通理性投资者来说,如何走一个心灵宁静( peace of mind)、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国鹭这本《投资中Z简单的事》呈现了一个Z直白、Z真实、Z给力的阐述。
我对国鹭的景仰,除了他追求真理的真性情以外,便是其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发自内心的受托人( fiduciary)责任感。记得看过一个研究报告,发现成功与智商等等关系都不大,但与儿时就展现的自我控制力有极大的关系。实验中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一个糖果,并被告知如果现在不吃,等到几个小时后大人回来,可以拿到更多的糖果。结果有的忍不住,就先吃了眼前的一个,后来再也没有糖果吃。而能够忍住眼前诱惑,等到Z后的,则得到了几倍的收获。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儿时就展现出自我约束力的小朋友后期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世界里,懂得用“滞后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去做交易的人,已先胜一筹了。
“我宁愿丢掉客户,也不愿丢掉客户的钱。”这种**的受托人理念不是每个投资人都有勇气践行的,但是路遥知马力,坚持下去,必会得到投资人的长期支持和信赖。正如国鹭所言,“理性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高瓴资本的成立初衷就是选择一群有意思的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我们所坚持的“守正用奇”在书中得到了Z好的印证: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但同时对主流观点保持质疑和求证的精神;清醒的认识到能力圈的边界,但同时不断地挑战自我,去开拓新的未知世界。所以我们提出了投资团队的好奇、独立、诚实。在热点纷呈的中国一二级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定力,不能保持智力上的独立与诚实,很难不随波逐流。同时,如果不始终保持和发掘好奇心,很难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青春与活力。
“The **.1 rule of the game is to stay in the game”。投资这个游戏的第1条规则就是得能够玩下去。再好的投资理念都要放到实践中去验证。长期投资、逆向投资Z大的敌人是价值陷阱。即使再伟大的投资人,犯错误都是必然的。能否把犯错误的代价控制到一定风险范围内,是甄选出一个成熟投资人的关键。“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虽然各种投资方法都有可能产生好的投资回报,但其中隐含的风险是大不相同的。大多数情况下,国鹭书中所阐述的价值投资和逆向投资理念都是减少风险( derisk)的好方法。
Z后,还是要有个好心境、好家庭、好身体。投资到Z后,反映的是你个人的真实性情和价值观。健康的环境和心情是长期修行的结果。成功诚然需要运气和际遇的配合,但能否幸福地去做投资则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如果有机会的话,这本书希望孩子们也来读。
张磊
于加州
Lake Tahoe, 2014年夏
自序
我投身股市已经 22年,进入基金行业担任职业投资人也已经 15年了,见证过 1992年排队买认购证时一本万利的疯狂,经历过 1999年纳斯达克鸡犬升天的科技股狂潮以及泡沫破裂后狂跌 90%的大崩盘,也参与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对冲基金对华尔街投行的挤兑。在市场的风风雨雨中,我时常会有感而发,产生提笔写些什么的想法,却总是没能实现。
三年前开始写微博时,本来只想为自己散乱的投资思考留下只言片语,却意外地得到了各方朋友的支持和认可。几篇即兴写就的长微博,居然也都有三四千次转发和三四百万次阅读,着实让我惊讶。许多良师益友也一直劝我出本书,把近年写下的文章和随笔汇集成册,便于各方朋友阅读和指正。
这本书起名为《投资中Z简单的事》,字面上看是对于霍华德 ·马克斯的《投资Z重要的事》的东施效颦之举,但也有背后的深义。投资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宏观上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中观上涉及行业格局演变、产业技术进步、上下游产业链变迁,微观上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管理层素质、财务状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我们固然可以通过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社会学、企业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来应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是否可以化繁为简、直接追问什么才是投资的本质?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法则和工具能够让我们直接触及投资的本质?既然投资有太多复杂的因素难以把握,我们能不能只试着去把握那些能够把握的Z简单的事,把那些不能把握的复杂因素留给运气和概率?
在从业余炒股者成长为职业投资人的过程中,我在不同的阶段钻研过各式各样的投资方法:从打探消息、跟庄炒作,到定量投资、程序化交易;从看 K线图的技术分析,到看财务报表的基本面分析;从精选个股的集中投资,到行业配置的组合投资;从寻找未来收入爆发的成长投资,到专注现有资产低估的价值投资。这期间我也认识了投资风格各异的成功人士,意识到每个人的性格、经验、学识和能力决定了Z适合他的投资方式,不论哪种投资方法,只要做到精、做到深、做到专,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在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真正可学、可用、可掌握的,因此它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使用的投资方式。
诚然,对于一个真正的投资者而言,价值和成长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没有成长的公司很难说有很高的价值,一个估值过高的成长公司也很难说是好的投资标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区分狭义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的话,我会把价值投资表述为 P0<
比如,我把选股的要素简化为估值、品质和时机,并且淡化了时机的重要性(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难把握),于是选股的复杂问题就变成了寻找“便宜的好公司”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行业特性,利用波特五力、杜邦分析、估值分析等简单工具,弄清这个行业里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算“好公司”、什么样的价格是“便宜”。举例来说,对于餐饮业而言,回头客多、翻台率高、坪效高的就是“好公司”;对于连锁零售业而言,同店增长高、开店速度快、应收账款低的就是“好公司”;对于制造业而言,规模大、成本低、存货少的就是“好公司”。
另外,我还努力奉行一些简单的原则,例如:
第1,便宜才是硬道理。即使是普通公司,只要足够便宜,也会有丰厚的回报。 A股市场鱼龙混杂,发现“价格合理的伟大公司”的难度远远超过寻找“价格被低估的普通公司”。
第二,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做的是自己可以不断复制的事情,比如麦当劳和星巴克可以不断地跨区域开新店,在全世界成功复制;二是做的是别人不可能复制的事情,具备独占资源、品牌美誉度、专利、技术、寡头垄断地位、牌照准入限制等特征,Z终体现为企业的定价权。
第三,胜而后求战,不要战而后求胜。百舸争流的行业,增长再快也很难找投资标的,不妨等待行业“内战”结束、赢家产生后再做投资。许多人担心在胜负已分的行业中买赢家会太迟,其实腾讯、百度、格力、茅台等企业在十年前就已经是各自行业里的赢家了,但是十年来它们的涨幅依然惊人。
第四,人弃我取,逆向投资。不论是巴菲特、索罗斯,还是邓普顿、卡尔 ·伊坎,投资领域的集大成者大多数都具有超强的逆向思维能力。 A股的情绪波动容易走极端,任何概念和主题,无论真假,只要够新够炫,都能在短期内炒翻天,但是爆炒之后常是暴跌,因此对于如我这般手脚不快的人来说,“人多的地方不去”更是至理名言。
以上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法则和工具,所以不可能“总是对”、也不一定“马上对”,但是这些法则和工具都是经过许多成功投资人长期验证的、触及投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是投资中Z简单的事,却也是投资中Z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产生大的差异——虽然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段时间,市场的狂热让人觉得“这次不同了”。15年来,我亲身经历过两次市场对价值投资的广泛质疑,一次是 1999年纳斯达克泡沫的**,另一次是 2013年 A股的创业板热潮。虽然两次质疑相隔了 14年,但是其中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感叹人性的亘古不变。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中不变的贪婪和恐惧,总能让那些认为“这次不同了”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证明只不过是对历史的健忘。
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邱华炳。父亲是位大学教师,一生潜心学术、著作等身,学生遍布金融、财税、经济的各个领域。因为父亲,我在成长之初就近距离地接触到许多之后的业界精英并向他们学习。不论是在专业还是生活上,父亲都是我不折不扣的启蒙老师,他总是教育我做事先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多读书,不在于积累知识而在于培养能力。父亲去世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每次遇到他以前的学生,许多人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和言谈举止的细节,他们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和深切怀念,总令我感动不已。本书的稿酬将全部捐给父亲生前从事的教育事业和关心的家乡公益事业。
Z后,要特别感谢高瓴资本的张磊先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张磊先生是我Z钦佩的投资人,他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企业品质的深入剖析、对格局变化的前瞻性把握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的序言无疑为本书增色许多。同时,我也衷心感谢巴曙松、詹余引、陈鸿桥、裘国根和赵丹阳等良师益友们拨冗为本书所写的推荐语。韩海峰做了许多协助文字整理的细致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另外,要特别感谢湛庐文化的精心编辑,使原本杂乱无章的众多文章升华成一本脉络清晰的书。
谨以此书与所有的投资人共勉。由于本书由不同时间点所写的文章、随笔和演讲实录汇集而成,所作的一些判断和评论都带有鲜明的时间烙印和特定背景,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甄别。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欢迎各方朋友们批评指正。
邱国鹭
2014年7月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人生感悟。在讲解一些投资原则的时候,作者经常会引用一些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阐释深奥的道理。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在谈到“情绪管理”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投资者的情绪比作潮汐,有涨有落,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驾驭住这股潮汐,而不是被它吞没。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让我记住了知识点,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投资道路上的智慧和修为。而且,作者在分析一些失败案例的时候,也毫不避讳,深入剖析了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和摸索的投资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投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探讨,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论证,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实例来支持。例如,在谈到“能力圈”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要求投资者要了解自己,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识别自己的能力圈,以及如何在这个能力圈内进行投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投资行为,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本书让我明白,投资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总结。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在金融投资领域展现出的“跨界思维”。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金融理论,而是广泛地借鉴了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他会从人性、社会心理等角度去解读投资者的行为,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去审视经济周期的变迁。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整个分析过程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更容易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讨论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影响时,作者会引用一些心理学上的概念,来解释群体性恐慌或狂热是如何形成的。又例如,在分析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时,他会结合历史上的类似案例,来推断其未来的走向。这种融会贯通的智慧,让我觉得阅读过程非常开阔眼界,也让我对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倡导的“长期主义”的投资哲学。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回报的时代,很多人都急功近利,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收益。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耐心和远见。它并没有回避市场的短期波动,但却强调了在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增长。书中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不仅仅关注其当下的盈利能力,更会深入研究其核心竞争力、行业地位、管理团队的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这种长远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目标和策略。我开始思考,我投资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短期的账面利润,还是为了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这本书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框架,也让我坚定了走长期投资道路的决心。
评分这套书的逻辑性非常强,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很顺畅。从宏观的经济环境分析,到微观的企业价值评估,再到具体的投资策略制定,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条理清晰。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先给出明确的定义,然后进行详细的解释,并配以相应的案例。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跟得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茫。而且,书中在分析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也善于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在解释“复利效应”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即使年化收益率不高,最终也能带来惊人的财富增长。
评分读这套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思辨性”。很多时候,我们在投资领域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认为某个方法就是绝对正确的,或者某个股票就是绝对错误的。但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思维。它会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又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剖析,去质疑,去补充。例如,在谈到短期波动的时候,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其重要性,而是分析了短期波动可能带来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如何在这种波动中保持理性。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市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能够适应变化、不断调整的策略。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示了这种思辨是如何在实际投资中应用的,例如,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公司,在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的驱动下,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作者也正是从这种角度去挖掘潜在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很多投资书籍在讲收益的时候滔滔不绝,但在讲风险的时候却轻描淡写。而这套书则不然,它把风险控制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例如,在分散投资方面,它不仅仅停留在“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口号上,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资产类别、行业、地域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散,以及如何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分散的程度。另外,书中在分析“黑天鹅事件”的时候,也提出了很多警示,提醒投资者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要有充分的预判,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这种对风险的审慎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机会,更要善于规避风险。
评分我一直对价值投资这个理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讲价值投资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教条化,很难找到真正贴近实战,又能触及灵魂的书。这套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并没有把价值投资神化,也没有承诺什么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非常实在地从“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投资”、“如何估值”、“如何规避风险”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入手。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分析一家企业的时候,会非常细致地考察它的护城河,比如品牌、专利、网络效应等等,并且会深入探讨这些护城河的稳固程度和可持续性。这比那些只看财务报表就下结论的书要深入得多。而且,作者在讲解估值方法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估值工具,并强调了估值是动态的,需要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种实操性和落地性,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看到的,也让我对价值投资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投资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教会了我一些具体的投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投资心态。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告诫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被市场情绪所裹挟。他鼓励读者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原则,并且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强调个体能动性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噪音所干扰,但这本书就像一个定海神针,帮助我沉淀下来,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开始更加注重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研究,更加关注其长期价值,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左右。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投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智慧、关于人生、关于独立思考的启迪之书。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让我意外的,虽然书名听起来是那种比较严肃的投资类读物,但拿到手的时候,它的纸张触感和封面配色却显得格外用心。翻开来,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比较舒服,阅读起来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处理上,会用一些小插图或者强调的色块来区分,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这对于我这种不算特别资深的投资者来说,真的是一个福音。而且,书中在介绍一些宏观经济背景的时候,并没有枯燥地堆砌数据,而是用了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将历史事件、政策变动与投资逻辑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很多信息。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投资书,要么是纯粹的公式推导,要么是案例罗列,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套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它在理论讲解和实际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让我不仅理解了“为什么”,也明白了“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