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 盛承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正版

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 盛承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承懋 著
图书标签:
  • 盛宣怀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人物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盛承懋
  • 历史
  • 传记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纸中城邦旗舰店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591179
商品编码:240136384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

定价:68.00元

作者:盛承懋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60591179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盛承懋为盛宣怀之曾孙——盛承懋,此书讲述了他的曾祖父盛宣怀的一生功勋,包括盛宣怀的思想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学等。全书共12章,分别从不同时期、不从方面讲述了盛宣怀先生的贡献。在其逝世100周年,盛宣怀先生作为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创业、创新者!我们深切地怀念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
  1.1盛宣怀何许人也盛宣怀,字杏荪,一字幼勖,号次沂、又号补楼、别号愚斋、晚号止叟,另有思惠斋、东海、孤山居士等字号。1844年11月4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于常州青果巷盛氏祖居。他是中国近代一位的实业家,靠创办洋务实业起家,并且很长时间内掌控着晚清时期的重要实业,如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华盛织布厂、中国铁路总公司、汉冶萍煤铁总公司、中国通商银行等,这些开创性经济实体的创办和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基础。这些企业的生命延续了100多年,至今仍有的巨大影响。盛宣怀不仅是一位实业家,在他探索经济实体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深感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先后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即现在的天津大学)与南洋公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宣怀在中国近代实业发展史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作用,已被历史所公认。
  盛宣怀的祖父盛隆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正月初四,字树堂、号惺予、另号龙溪主人,晚号拙园叟。嘉庆庚午年(1810年)科举乡试中举。先后任浙江安吉知心县、浙江海宁知州。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盛隆的二儿子,他以父亲为榜样,于道光庚子年(1840年)中举,不仅如此,盛康更一鼓作气于道光甲辰年(1844年)中了进士,获得封建社会的高学历,先后当上了湖北粮道、武昌盐法道(相当于分管粮食、食盐等物资产供销的副省长),又候补浙江道,成为朝廷外派地方官员中的实力派。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却十分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深深影响了盛宣怀。尤为重要的是,盛康在湖北任职期间,正好是李鸿章在湖北奉命围剿太平军的时候,盛康为其操办后勤军务,李鸿章对其擅长理财、办理军饷的能力大加赞赏,这实际上为盛宣怀日后进入李鸿章的幕府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盛宣怀兴办中国实业奠定了基础。
  1.2童年、青少年时代酌盛宣怀盛宣怀的童年、青少年时代是在常州度过的,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便在常州入塾读书,前后十余年读孔孟经书,他从小聪慧好学,言谈举止十分得体,深受长辈及亲朋好友的喜爱,曾被长辈誉为“颖悟洞彻,好深湛之思”,众人都认为其将来必成大器。
  盛宣怀在年少的时候,对穷苦人就很有同情心。
  那时候,临近年三十,住在家附近的穷人家里,揭不开锅,没钱过年,在家中哭哭啼啼,盛宣怀得知后,就拿了家里的钱和米送过去,并安慰他们以救他们的燃眉之急。
  1860年太平军进军苏、常、沪、杭,当时盛宣怀16岁,他随祖父盛隆避居盐城,由于他父亲盛康时任湖北粮道,他便随祖父母由南通航海至宁波,经浙江、安徽、江西,辗转半年到达湖北他父亲盛康的任处。由于旅途十分艰辛,祖父母年岁大了,16岁的盛宣怀挑起了大梁,一路上肩扛手提地侍奉着祖父母,每到一处首先想方设法为祖父母安排好吃住。1862年常州的大族——董氏家族的董婉贞嫁给曾祖父后,也在湖北与盛家合族生活。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对锤炼盛宣怀的意志是十分有益的,养成了他在日后的人生与事业发展中百折不饶的品格!盛宣怀十分孝敬长辈,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时,他因不在身边,而为之十分难过,祖父的棺木运回常州后,他立即赶回家乡,并在家中耐心地侍奉着祖母。
  1.3青年时代注重经世致用、善于观察研究盛宣怀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湖北。湖北处于天下之中,武汉又地处长江中段,扼东西南北之咽喉,是当时太平军和清的必争之地。双方经过反复较量,湘军占了上风。湖北相继两任巡抚胡林翼、严树森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掌控了湖北的局面。当时年轻而颇有思想的盛宣怀,处于“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于各行省”(见《愚稿》卷首,《行述》)的湖北,凭借父亲盛康同官场多方面的关系,他接触到了许多人和事,接触到了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善于思考、研究问题的盛宣怀来说,这对他早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序言



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 盛承懋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正版 本书并非关于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的传记或历史研究。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特定群体与技术官僚群体互动的深度社会经济史著作。它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旨在剖析一个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群体——那些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先驱”的技术、管理人才与民族资本家。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的“技术精英”与治理的张力 本书的开篇,着眼于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社会在面临空前内忧外患时,如何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来重塑国家治理能力。我们关注的并非高层政治决策,而是中层管理和技术应用层面的精英群体。 第一章:洋务遗绪与新式人才的培养路径 本章细致梳理了从江南制造局到北洋水师学堂,再到清末兴办的各类专业学堂(如邮传、矿务、铁路学堂)所培养出的第一代技术官僚的成长轨迹。重点探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具体工业实践中的转化过程。分析了这些精英如何在一个传统儒家士大夫体系与新兴的现代工业管理需求之间进行艰难的身份协调。他们既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又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忠诚与审慎。 第二章:官督商办模式下的权力边界与资源分配 “官督商办”是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本书通过对数个关键性实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的内部档案和商业信函的挖掘,揭示了“官”与“商”之间权力的微妙平衡。我们探讨了技术精英在其中扮演的“技术中介”角色——他们既是技术的引进者,也是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制定者。这种模式下,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技术决策如何被政治干预?“商办”力量的崛起,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传统官僚体系对实业的绝对控制权的?本章尤其关注了地方权力结构对中央政策执行的影响,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非均衡性。 第三章:铁路网络构建中的国家意志与地方利益 铁路是中国近代化最具象征意义的工程。本书选取了数条重要的干线修建过程作为案例,分析了技术决策(如线路走向、技术标准)与国家战略、地方士绅利益、外资渗透之间的复杂博弈。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叙事,本书侧重于工程师、测量师、承包商之间的专业冲突与合作。例如,在修建过程中,如何平衡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与本土材料、劳动力利用的经济性,是技术精英日常面临的难题。这些工程实践,无形中塑造了后来的国家地理与经济版图。 第二部分: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网络与知识传播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治理结构”转向“社会网络”和“知识生态”,探讨技术与商业知识如何在近代中国进行跨地域、跨阶层的传播与实践。 第四章:技术社区的形成与职业认同的构建 近代中国的技术人才,最初缺乏一个成熟的职业共同体。本书研究了近代以来出现的各类学会、协会(如中国工程师学会、矿冶工程师学会等)的早期活动。分析了这些组织如何通过定期会议、出版专业期刊,逐步确立了技术人员的职业标准、伦理规范和知识权威。他们如何对抗传统文人的轻视?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精英”叙事?这种职业认同的构建,对于中国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至关重要。 第五章:从“学徒制”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 本书详细考察了近代工业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到引入西方的分级培训和薪酬制度,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特定工厂(如兵工厂或大型纺织厂)的人事记录和规章制度,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企业在管理哲学上所经历的剧烈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的,更是管理文化的重塑。 第六章:资本的流动、技术的移植与地方经济的辐射效应 近代工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本和技术的地域性聚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以长江流域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工业带。分析了特定技术(如电力、水泥生产)在不同区域被采用的速度、方式和影响。探讨了技术移植中,“本土化”的努力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技术专家如何在不同的区域经济环境中,扮演“技术推广者”和“地方顾问”的双重角色,从而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差异化发展。 结语:未竟的现代化之路 全书最后,本书将视角拉回整体,总结了在军阀混战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这些技术与管理精英所面对的宏大历史困境。他们的专业能力在国家政治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下,其效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书试图描绘的,是一幅充满专业能力、却受制于宏观政治变局的近代中国现代化图景。它关注的是那些在具体操作层面推动历史前行的人群,以及他们所构建的、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技术与管理实体。 本书适合对象: 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技术社会史、精英群体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及对中国现代化历程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解构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和人力资本的动态。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从这本书的作者是盛承懋,以及出版方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来看,这很可能是一部经过潜心研究、论证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盛宣怀及其时代的新视角,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动因、影响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错综复杂、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去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思考方式,去感受历史洪流的冲击与塑造。我更希望它能够引发我对于当下中国发展的一些思考,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复古又带着现代感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之后,就被这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仔细翻阅,内页纸张的质量也属上乘,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极佳。这本书的出版方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文献出版方面一直享有盛誉,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设计,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都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实体书,它的整体呈现就已经足够令人满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书中所讲述的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人物传记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这本书的出现感到非常兴奋。盛宣怀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身上凝聚了太多关于实业救国、官商勾结、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崛起的复杂叙事。而“中国的十一个”这个表述,则极具吸引力,它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为广阔的图景,或许是某种系统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又或许是那个时代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十一个关键性挑战或机遇。我期待作者盛承懋能够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揭示盛宣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参与塑造的“中国的十一个”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抱有浓厚的兴趣。盛宣怀这个名字,无疑是那个时代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转折点,充满了变革、冲突与创新。这本书的书名“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十一个”究竟代表着什么?是一种经济上的成就?一种社会制度的探索?还是一种文化上的融合?我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作者盛承懋一定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研究,才能将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和如此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深处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它,去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下的中国。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是因为“盛宣怀”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解读空间。他作为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和决策影响,无疑是理解那个变革时代的关键。而“中国的十一个”这个说法,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宏大的叙事,一种关乎国家命运、民族走向的深刻洞察。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或许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或许是关于政治格局的变迁,又或者是某个时代下关键的十一个节点,每一处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对作者盛承懋的名字也很好奇,一位学者能够深入研究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其功力可见一斑,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那个时代的新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