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二十篇。《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记载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学说,尤其是记载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内容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是儒学主要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BD书。
通览全书,可以体会到语录体著作的D特魅力。《论语》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常常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都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更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撰形式,也从多方位、多视觉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品行、才识、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上讲,《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J”。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 、较全面地了解、品鉴、领悟《论语》中的精神,本书整理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师谢中山,将《论语注译》、《ZJZ讲论语》、《孔子家语选编》、《近现代名家论孔》汇编整理,再辅以《论语处世智典》,文白相配,以飨读者。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J效用。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中庸处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方得《论语》之要。
作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三岁时丧父,十七岁时丧母。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他生活于春秋晚期大变革时代,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的道德规范。D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而在D时,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十四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用自己晚年时间,集中整理出了古籍——“六经”。
...........
这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词句的意境和典故难以完全领会。这本词典的编排非常人性化,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和赏析部分做得极为深入和细致。 尤其是对于那些用典复杂、时代背景鲜明的诗篇,编者们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词条罗列,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方式来解释。比如解析李清照的某首词时,不仅会详细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还会结合她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情感基调。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身边娓娓道来。而且它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用纸质量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对苏轼豪放词的解读,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真的让人感慨万千。对于想要系统提升自己古典文学素养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器,物超所值,强烈推荐!
评分我最近开始钻研《中国哲学史纲要》,这本书的体例设置非常新颖,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哲学史著作的刻板印象。通常这类书籍都倾向于按时间线索,简单罗列各家学派的主张,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感觉知识点像散落的珍珠。但这一本厉害之处在于,它采取了“核心概念贯穿始终”的思路。 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朝代的更迭,而是将“道”、“仁”、“气”、“理”这些贯穿中国哲学史的核心范畴作为主轴,去梳理不同时期思想家们对这些概念的阐释和演变。这样一来,历史的脉络一下子就清晰立体起来了。比如,它对比了儒家和道家在“自然”概念上的差异,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无为而治”和“存天理,灭人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行文流畅又不失严谨,很多复杂的思辨被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阐述清楚。对于非专业出身,但又渴望深度了解中国思想源流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绝对是建构系统性知识框架的利器。
评分最近在啃《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成功学心灵鸡汤,无非就是教人多微笑、少抱怨之类的空泛理论。结果大错特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基础”的操作手册。 卡耐基的文字风格极其接地气,他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全部采用真实案例来阐述观点。那些案例都是他通过自己的咨询实践积累下来的,涉及到职场冲突、家庭矛盾、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棘手情况。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如何批评而不引起反感”的章节,他提出了“先肯定后引导”的技巧,并用企业高管如何纠正下属错误的实例来佐证。这个方法论非常具体,拿来就能用。而且,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真诚理解他人需求”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单纯的权术或操纵。它教我们如何换位思考,如何真诚地欣赏他人,从而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在处理一些日常摩擦时,思路清晰多了,内心也更加平和,确实是久经考验的经典。
评分我刚刚读完了《万古江河:中国历史的极大值与极小值》。这本书的切入角度太绝妙了!很多历史书喜欢做全景式的描绘,或者集中精力讲某个朝代,但这本书选择了“极值点”的分析方法来审视中华文明的进程,一下子就抓住了历史的核心矛盾和关键转折。 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聚焦于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高峰时刻”和“低谷时刻”。比如,他深入探讨了秦朝的“大一统”是如何在制度上达到一个极高点,奠定了此后两千年政治结构的基础;而其快速崩溃又恰恰是制度僵化达到一个极小值的体现。这种“高点-低点”的辩证分析法,让历史充满了张力和逻辑感。阅读过程中,你会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会出现最辉煌的成就,以及为什么这种辉煌会迅速滑向低谷。行文流畅,逻辑推演严密,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对具体历史细节的精妙把握。对于想跳出传统叙事框架,用更具批判性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历史脉络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评分不得不说,《世界艺术史:从史前到当代》这本书的影像资料和分析深度,简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我之前看过好几本类似的艺术通史,但很多都停留在“名作罗列+简单介绍”的层面,缺乏对艺术运动背后社会思潮的挖掘。 这本不同,它把艺术创作放置在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比如,它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发展时,不仅仅是展示了诸如马萨乔等人的作品,更是详细分析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是如何共同推动了对“人”和“空间”的科学再现。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现代艺术的阐述。对于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这些我以前觉得“看不懂”的流派,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准的文化解读,解释了它们如何对二战后的消费主义、媒体泛滥进行反思和回应。印刷质量极佳,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看着那些高清的画作细节,简直就像在博物馆亲临现场一样。这是一套真正能培养你“看画”眼光的书,不仅仅是认识作品,更是理解时代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