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被视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在汉地流传广泛。此经自译出后,凡解经注疏者不下百数,其中不乏慧解独特、阐发精到这。迨民国大善知识江味农居士本讲义出,教内各宗派,则无不啧啧赞叹,咸推上乘。讲义深器般若精神,广援诸大乘要典,释经申义,见解卓尔。如以此经为至圆至顿教,俨然有别于历**天台、贤首诸宗的教判。高屋建瓴,进而对禅宗、净土的点评,也无不切中肯綮,要言不繁。至于就经中字句的解读、点断的处理等,在在可见出其身后的功力与灵动的心智。*难得的是,作者有解有修,观照的妙用与义理的发扬双管齐下,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无所保留地和盘托出,使人时时处处有受益匪浅之感。诚如民国另一位大居士夏古农所谓,展斯卷,“不啻读余经十百部边”。 《金刚经讲义(上中下)(精)/民国佛学讲记系列》由江味农编著。
非“依他起”的民国佛教(代出版前言)
蒋叙
范叙
例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卷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卷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卷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卷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卷五
金刚经校勘记
金刚经校正本跋
附:江味农居士传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印度佛教史纲(卷二):部派兴衰与部派哲学》简直是史学爱好者的盛宴。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的佛教发展进行了宏观而精细的梳理。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只关注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师,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部派的学说分歧,比如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的论战细节。书中对不同部派在“四谛”和“缘起”理解上的微妙差异,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早期佛教思想是如何在不断争论、修正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阅读过程虽然需要时常对照附录的年代表和人名录,但那种重建历史图景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佛教的教义发展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展示了思想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不是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对于理解大乘佛教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逻辑支撑。
评分我最近读的这本《唯识学导论:心识的八大功能》实在是一部耗费心力的学术巨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甚至可以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作者对“八识”的阐述细致入微,他不仅仅停留在对阿赖耶识的定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与其他七识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心识结构如何对应于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书中引用了大量印度和唐代高僧的论述,逻辑推演极其严密,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种子现行”和“薰习”的概念,初读时确实有些绕口。不过,一旦攻克了这些概念的难关,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无比宏大且自洽的心灵宇宙模型。它让我对“自我”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那个我以为坚实不变的“我”,在唯识学的架构下,被解构为一系列不断生灭变化的能量集合。对于有志于深入探究佛教哲学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它展示了古代思想家在认知科学上的惊人成就。
评分谈谈这本《净土宗的信愿行:现代人如何安顿心性》的感受吧。这本书的温暖感,是其他任何佛学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没有谈玄说妙,更没有复杂的理论辩证,全文洋溢着一种对众生深切的悲悯和对“他力”的全然信赖。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特别是他对“信愿”的诠释,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一种基于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后,主动选择的依靠。书中穿插了许多近代高僧的往生事迹,那些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读来让人热泪盈眶。对于那些在生活中遭受巨大痛苦、感到无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来说,净土法门提供了一种最直接、最温柔的安顿之所。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修行”,不是非要苦修苦行到山顶,而是可以在日常的忙碌和苦难中,保持对阿弥陀佛的向往与专注。它像一盏在黑暗中坚定的灯塔,指引着疲惫的旅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充满希望的解脱之道。
评分《禅宗心法:从公案到开悟之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禅宗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禅宗就是那种冷峻、充满机锋的公案对答,充满了“不立文字”的玄妙,让人捉摸不透。然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他没有急于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禅师,引导我们一步步走入公案的语境。他不仅仅是解释了那些看似荒谬的对话,更是还原了当时的环境、提问者的心境,甚至连公案背后的那个“未解之谜”,作者也坦诚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去体验那种“悬而未决”的张力。特别是关于“吃茶吃饭”的章节,作者用几十页的篇幅来剖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让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禅意,恰恰就潜藏在最不经意的瞬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润人心;时而又如霹雳一声,直击要害,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开悟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通过对当下每一个瞬间的全然投入而达成的必然结果。
评分这部《人间佛教的关键思想》读完,简直像是被一把无形的手,轻轻拂去了心头的尘埃,露出了本应有的清明。作者以极其平实的语言,却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佛教徒面临的种种困境与迷思。它不像那些堆砌着艰深术语的佛学著作,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将“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贯彻到底。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正念”的探讨,它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抽离尘世去打坐冥想,而是教我们如何在通勤的地铁上、在繁杂的工作邮件中,保持那份片刻的觉知。这种务实性,对于我这种身处都市洪流中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书中许多案例都来源于现代社会,比如如何处理职场中的嫉妒心,如何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虚荣感,这些都让人觉得作者是真正活在当下的智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教条,而是一套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行动指南,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这种内在的重塑,远比单纯的知识积累要来得珍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