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

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华谷廖文波黄志海吴林芳叶育石著作 著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用植物
  • 中医药
  • 图谱
  • 本草
  • 植物图鉴
  • 药材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370
商品编码:24789549988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 作  者:叶华谷 等 编 定  价:199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470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122303370 一、藻类及菌类植物
马勃科
杯形秃马勃1
麦角菌科
冬虫草菌1
蝉花1
多孔菌科
灵芝1
紫芝2
红栓菌2
雷丸菌2
猪苓2
茯苓2
石耳科
石耳2
石莼科
广昆布3
马尾藻科
海藻3
海带科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草药鉴别类图书,共收集各种靠前常用的中草药约2800余种,以系统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各种中草药的中文名称、别称、拉丁名称、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信息,并给出典型特征生境彩色照片,书后附有中文与拉丁名索引。本书图文并茂,排版紧凑,内容信息去粗取精,关注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图片关注中草药鉴别重点特征,排版页面利用率高,信息量大。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制药领域中药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叶华谷 等 编 叶华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植物分类出身,从事野外植物调查近30年,采集标本20多万份。先后出版了《乐昌植物志》、《乐昌植物》、《广州风水林》、《华南药用植物》、《中国药植物》等十几部专业著作。从事植物分类和标本鉴定工作30年,对药用植物有多年研究经验,是白云山制药厂的药用植物顾问。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典籍所载已达三千种药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这些药用资源一直是我国防治疾病的主要依靠,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文化交流,中医、中药广泛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为全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自古以来医药界把药学叫做“本草学”,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创建和发展医药学的卓越智慧和贡献,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华本草》的数千年间,我国历朝历代均有本草佳作问世,所载药物的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集当时药学、医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之大成,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广义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复方及其制剂,了解和普及中药知识是继承祖国药学文化遗产等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其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在世界医药史上都享有盛誉。这本书的问世,不仅是医学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者与成书背景: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字东璧,生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出身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受到医学熏陶,对草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李时珍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深刻认识到当时本草书籍存在着许多错误和不足,比如药物的名称混乱、归类不当、效用记载不清,甚至存在一些虚妄之说。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编纂一部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本草著作,李时珍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他怀揣着“穷搜搜访,不避寒暑”的决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跋山涉水,深入民间,向药农、樵夫、渔民、猎户等各阶层人士请教,实地观察、采集、品尝、比较各种药物的形态、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以及临床疗效。他亲自走访了数不清的药材市场,与经验丰富的药师交流,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前人的记载。李时珍还广泛阅读了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在内的数十种本草古籍,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 经过长达27年的艰苦卓绝的实践和研究,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这部约190万字的巨著。全书共计16部、60卷,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在药物的分类上,李时珍突破了以往按功效分类的模式,首创了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如矿物、植物、动物)作为纲,再根据药物的形态、产地、性能等作为目来分类的科学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清晰明了,便于检索,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内容概要与结构: 《本草纲目》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分为“序例”和“正文”两大部分。“序例”部分,李时珍阐述了撰写此书的缘由、体例、药物的来源、炮制方法、用药原则等,为全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正文”部分,则按“十六部”进行分类,每一部又细分为若干“目”。 一曰水部(1卷): 收集了水、雨、露、霜、雪、冰、泉、河、海等与水相关的药物,主要用于解释水的性质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二曰火部(1卷): 收集了火、符、灰等与火相关的药物。 三曰土部(1卷): 收集了土、石、金、玉等矿物类药物。 四曰金部(1卷): 详细记载了金、银、铜、铁等金属类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五曰石部(4卷): 记载了各种石类药物,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矿物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曰草部(17卷): 这是《本草纲目》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门,收录了大量的植物类药物,包括各种草本、木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李时珍对这些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描述。 七曰谷部(2卷): 记载了稻、麦、黍、稷等各种谷物及其加工品,强调了谷物的药用价值。 八曰菜部(2卷): 记载了各种蔬菜及其药用功效。 九曰果部(3卷): 记载了各种水果及其药用价值。 十曰木部(4卷): 记载了各种木本植物的药用价值,如树皮、木材、枝条等。 十一曰虫部(3卷): 记载了各种昆虫及其药用价值。 十二曰鱼部(4卷): 记载了各种鱼类及其药用价值。 十三曰兽部(4卷): 记载了各种兽类及其药用价值。 十四曰人部(1卷): 记载了与人体相关的药物,例如乳汁、指甲、头发等。 十五曰器用部(2卷): 记载了各种器物、用具及其药用价值,如陶器、瓦、镜子等。 十六曰燡部(1卷): 记载了各种燃料及其药用价值。 在每味药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遵循固定的格式进行记载,通常包括:释名(解释药物的名称来源或别名)、集解(汇集前人的记载,并加以辨析)、辨疑正误(指出前人记载的错误,加以纠正)、附方(收录与该药相关的方剂)、主治(说明该药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症)、发明(阐述该药的药理特点、配伍禁忌、炮制要点等)。这种详尽的描述,使得《本草纲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 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系创新: 李时珍打破了以往以功效为主的本草分类法,开创了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的科学体系,便于检索和研究,奠定了现代植物学和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2. 考证严谨: 李时珍对每一种药物都进行了反复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纠正了大量前人记载的错误,例如,他否定了“雷公”对药物炮制的许多不准确说法,对一些虚妄的药物进行了剔除。 3. 内容丰富: 《本草纲目》收录药物种类之多,是当时任何本草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其中新增的374种药物,很多都是民间常用而未被收录的。 4. 应用广泛: 除了药物学,书中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 5. 促进医学发展: 《本草纲目》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药物库,提高了用药的科学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草纲目》的历史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1. 中华医药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医药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 2. 世界医药学宝库: 《本草纲目》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医药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对欧洲的植物学和药学研究也起到了启示作用。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带到欧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促进了欧洲对植物学的研究。 3. 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杰出代表。 深远影响与现代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价值在现代依然熠熠生辉。 现代医学参考: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及其疗效,仍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参考。许多现代药物的开发,也从中药的经验中汲取灵感。 文化传承: 《本草纲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传承《本草纲目》的精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保护意识: 书中对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的详细记载,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对我们现代人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前人经验之大成,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医学著作。它不仅是古代中国医药学辉煌成就的象征,更是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李时珍以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留下了这座医药学的丰碑,其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将永载史册。

用户评价

评分

送礼佳品,自用亦欢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份有意义又实用的礼物送给一位热爱健康生活的朋友,最终选择了《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这本书的品质和内容都让我非常满意,我相信我的朋友收到后一定会非常惊喜。精美的包装,厚重的分量,再加上里面丰富且高质量的内容,都显得非常大气。而且,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无论是想要了解养生保健,还是对中草药本身感兴趣,都能从中获益。我个人也收藏了一本,平时闲来无事就翻阅一下,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放松心情。书中的图片非常精美,有时候只是看看图片,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治愈。我喜欢它在药用价值之外,还偶尔提及一些关于植物的美丽传说或民间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既有科普性,又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果作为礼物,它显得既有品味又有心意;如果自己收藏,它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大百科”。

评分

入门首选,实用至上 作为一名对传统医学略有涉猎的朋友,我一直想拥有一本能够随时查阅、内容翔实的中草药图谱。《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的出现,无疑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而且远超预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它收录的2700种中草药,涵盖了临床上最常用、最基础的药材,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的学习和使用。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我在辨识药材时事半功倍。过去,我常常因为形状相似而混淆一些药材,但有了这本书,我可以对照图片,仔细比对,大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而且,它对每一种药材的药性和功效都有清晰的阐述,对于我理解中医方剂的配伍原理非常有帮助。我尤其看重它在炮制方面的介绍,这对于保证药材的疗效至关重要。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环节,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我曾经尝试过自己炮制一些简单的药材,这本书提供的指导非常具体,让我能够安心地进行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指南,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它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的基石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但我觉得,挖掘和传承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同样重要。而《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这本书,无疑就是我心中的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它以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将中医药学中博大精深的草药知识呈现在我们面前。看着书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植物图片,我仿佛能感受到历代中医在山野田间辛勤采药、辨识药性的身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我尤其欣赏它在传承方面的价值,它为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中草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门古老的技艺。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去深入了解身边的植物,去发现它们的药用价值,去体会自然的神奇。

评分

细节控的福音,严谨治学的体现 说实话,我对书籍的品质要求一直很高,尤其是在图谱类书籍上,我更是挑剔。但《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再到图片质量和文字内容的严谨程度,都让我找不出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首先,这2700种中草药的图片,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高清的像素,细腻的纹理,准确的色彩还原,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药材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花、叶、茎、根、果实,还是炮制后的形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文字说明部分,字斟句酌,用词专业且准确,没有一丝马虎。我特意查阅了几种我比较熟悉的药材,发现书中对它们的描述与我已知的信息高度吻合,甚至还补充了一些我之前不了解的细节。这体现了编者严谨治学的态度,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注重细节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见惊艳,相见恨晚 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那高清的彩图瞬间把我带入了一个奇妙的草药世界。每一味药材都配有清晰的实物照片,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仿佛能闻到药材的淡淡清香。文字说明部分也同样详尽,不仅有准确的学名、别名,还有详细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炮制方法,甚至连药效和临床应用都一一列举,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对中草药充满好奇,但苦于资料零散,难以系统学习。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植物。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常见药材的详细介绍,比如金银花,不仅有花朵的照片,还有叶子和茎的特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它的样子。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按科属或者药用部位来分类,方便查找,也便于我形成整体的认知框架。之前担心图谱类书籍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用生动的图像和精炼的文字,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学习中草药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