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刑法适用总论(上下卷)(第三版)(陈兴良刑法学)
:348.00元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300249780
字数:1258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刑法适用总论》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刑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卷共十个专题,反映了作者在犯罪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十个专题基本上涵括了犯罪论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关于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以及特殊犯罪形态的论述用力颇深。本书下卷的内容相当于刑法学体系中的刑罚论,它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下卷以十个专题对刑罚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是在刑罚制度上颇费笔墨,反映了作者苦心耕耘之心。
目录
目录(上卷)
章 刑法基本原则
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节罪刑平等原则
第三节罪刑均衡原则
第二章 犯罪概说
节犯罪概述
第二节犯罪构成概述
第三节犯罪构成要件
第三章 犯罪类型(上)
节故意犯罪
第二节过失犯罪
第三节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第四章 犯罪类型(下)
节作为犯罪
第二节不作为犯罪
第三节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第五章 正当防卫
节正当防卫概述
第二节正当防卫的构成
第三节防卫过当
第四节防卫不当
第五节无过当之防卫
第六章 未完成罪
节未完成罪概述
第二节犯罪预备
第三节犯罪未遂
第四节犯罪中止
第七章 共同犯罪
节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定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共同犯罪的认定
第五节共同犯罪的处罚
第八章 单位犯罪
节单位犯罪概述
第二节单位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单位犯罪的共犯认定
第四节单位犯罪的处罚
第九章 罪数形态
节罪数概说
第二节继续犯
第三节想象竞合犯
第四节转化犯
第五节结果加重犯
第六节惯犯
第七节结合犯
第八节连续犯
第九节牵连犯
第十节吸收犯
第十章 法条竞合
节法条竞合概述
第二节法条竞合的特征
第三节法条竞合的本质
第四节法条竞合的种类
第五节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第六节法条竞合的立法完善
索引
目录(下卷)
章 刑罚概说
节刑罚的沿革
第二节刑罚的概念
第三节刑罚的功能
第四节刑罚的目的
第五节刑罚的结构
第六节刑事责任
第二章 刑罚种类
节生命刑
第二节自由刑
第三节财产刑
第四节资格刑
第三章 刑罚裁量
节量刑概述
第二节量刑的原则
第三节各种刑罚的裁量
第四节量刑的情节
第五节量刑的因素
第六节量刑的方法
第四章 刑罚执行
节行刑概述
第二节行刑的原则
第三节生命刑的执行
第四节自由刑的执行
第五节财产刑的执行
第六节资格刑的执行
第五章 累犯
节累犯概述
第二节普通累犯的条件
第三节特殊累犯的条件
第四节累犯的认定
第五节累犯的处罚
第六章 自首
节自首概述
第二节一般自首的条件
第三节特殊自首的条件
第四节自首的认定
第五节自首的处罚
第七章 数罪并罚
节数罪并罚概述
第二节数罪并罚的原则
第三节数罪并罚的适用
第八章 缓刑
节缓刑概述
第二节一般缓刑的条件
第三节战时缓刑的条件
第四节缓刑的适用
第九章 减刑
节减刑概述
第二节减刑的条件
第三节减刑的适用
第十章 假释
节假释概述
第二节假释的条件
第三节假释的适用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陈兴良,男,1957年3月21日出生,浙江义乌人。1977年12月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1981年12月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他先后任助教(1985年)、讲师(1987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3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
1998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和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文摘
序言
这套《刑法适用总论(第三版)》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陈兴良老师对于刑法原理的“解构与重塑”。他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简单重复,而是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见解。比如,在论述“犯罪的定义”时,他并没有拘泥于旧有的“构成要件符合说”,而是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提出了更加科学、更符合实际的理解。在讲到“违法性”时,他深入探讨了违法性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违法性事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准确判断行为的违法性。陈老师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并不失生动,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学概念解释清楚。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他一些独到的观点所启发,从而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这套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标准答案”,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希望在刑法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和实践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智力财富。
评分陈兴良老师的《刑法适用总论(第三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体系化”和“前沿性”。整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总纲到各论,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在总论部分,他系统梳理了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罪刑均衡等,并对每个原则的内涵、外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阐释。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责任构成”的讲解,不仅涵盖了主观罪过,还进一步拓展到其他责任要素,例如行为能力、期待可能性等,这些都是判断行为人能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关键。此外,本书还紧跟刑法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融入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发展。比如,在涉及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兴领域的论述时,陈老师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新的立法变化和司法解释,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这使得本书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更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刑法体系,并跟上时代步伐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翻开陈兴良老师这套《刑法适用总论(第三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刑法智慧殿堂的大门。陈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本应枯燥抽象的刑法理论,阐释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他在阐述“犯罪构成”时的处理方式。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构成要件各部分割裂开来讲解,而是着重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如,在分析“行为”时,他会追溯到人的意志自由,探讨自由意志与刑法责任的关系;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他会结合哲学和逻辑学的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责任原因与责任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追根溯源”的探究方式,使得我对每一个犯罪构成要素的理解都更加深刻。而且,陈老师在论述中,常常引用大量的国内外法学家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让我受益匪浅。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接受一种严谨的学术训练,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
评分不得不说,陈兴良老师的这套《刑法适用总论(第三版)》在条文的解读上,真是做到了“精雕细琢”。尤其是在对犯罪构成的要素进行剖析时,陈老师的论述总是能够直击要害,让你恍然大悟。例如,在谈到“行为”这一构成要件时,他不仅仅局限于积极的作为,还深入探讨了不作为的构成要件,以及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界限模糊地带,并辅以大量经典案例进行说明。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恰恰是刑法适用中最容易产生争议也最考验功力的地方。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因果关系”的论证,既有学理上的严谨分析,也结合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最终落脚于司法实践中最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唯一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权衡与取舍,以及司法解释和判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在面对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有条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判断。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不仅仅教会我“是什么”,更教会我“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刚拿到陈兴良老师这套《刑法适用总论(第三版)》,光是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意。作为法律人,总会面临着将抽象的法条与纷繁复杂的现实案情相结合的挑战,而这套书恰恰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宝典。尤其是在总论部分,陈老师将刑法的基本原理、适用原则、犯罪构成以及责任构成等 foundational concepts 阐释得淋漓尽致。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剖析每一项原则背后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意义,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复杂的机械部件一一拆解,再以清晰明了的方式重新组装,让你在理解每一个螺丝钉的作用时,也能洞悉整个机器的运行逻辑。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陈老师对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阐述所吸引。他不仅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这一原则对于实现刑罚公正的重要性,更在微观层面,通过对不同犯罪构成要件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如何在个案中具体衡量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以及罪过形式,从而做出公正的量刑。这种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完美结合,使得这套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思考的启迪。对于我这样还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法律从业者而言,这本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刑法学理更深层次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