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正版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 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新书正版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 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俄罗斯军事
  • 战略战术
  • 民族性格
  • 文化研究
  • 伏龙芝
  • 军事文化
  • 战斗民族
  • 冷战
  • 地缘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童话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5047
商品编码:2500235936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的身经历向广大读者揭开了这所军事院校的神秘面纱。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享誉世界的军事学院。它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统称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与其他三所相比,伏龙芝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培训将校军官的学府,有着辉煌的校史和杰出的毕业生,他们一度决定了俄罗斯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走向。
★1996 年9 月至1999 年6 月,作者与其他11 名校级军官受中央军委选派,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战役战术专业。由此专注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20余年,见解独到而深刻。
★本书军事战略专家罗援、张召忠、彭光谦、陈舟、杜文龙、戴 旭的一致盛情推荐!
★本书以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为材料,对伏龙芝军事学院对学员作战思想与指挥能力进行的“魔鬼式”实战化教学法、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民族性格、中俄关系、世界军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美国、德国与前苏联的/俄罗斯少将谈车臣问题/容易走极端的俄罗斯人/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大决战 /大国安全战略异同/在新时代如何提升部队战斗力/下一代战争……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中国解放军大校记述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3 年的身经历及其感悟启示、战略思考的书。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中央军委做出了选派军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深造的重大决策。1996 年9 月至1999 年6 月,作者与其他11 名校级军官被派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战役战术专业。
伏龙芝军事学院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统称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但这几所军校的区别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培训将校军官的学府,其他几所军校多是培养连排级尉官的陆军初级指挥学院。
本书以作者的身留学经历,以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为材料,对伏龙芝军事学院对学员作战思想与指挥能力进行的“魔鬼式”实战化教学法、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民族性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这一留学经历还加深了作者对俄罗斯社会转型、战略文化、战争历史、中俄关系和解放军建设改革、国家安全战略等问题的认识思考,这些在书中都有精致的论说。

作者简介

祖籍内蒙赤峰、出生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国家安全战略学教程》(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精彩书评

作者用20年时间写成此书,实属不易。祝贺《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出版,能让读者获得新知和有益启示。
----央视防务观察主持人、国防大学教授、退役海军少将 张召忠

书若其人,乃智慧之结晶。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图谱中传承有苏联红军的基因,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作者将智慧接续,理论弘发,成就此书,相信一定会碰撞出新的智慧之光。
---国家安全战略专家、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退役陆军少将 罗 援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全面、生动、生动记述了中国军事战略学者留学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生活、文化冲击、思想激荡、研究心得。文风朴实,语言隽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无穷回味。作为同事、朋友和曾经的导师,我为他的成就进步而欣慰,相信读者也能从中得出有益的启迪。
---军事战略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退役陆军少将 彭光谦

伏龙芝军事学院培育了以朱可夫为代表的数十位苏军元帅大将,也走出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一批我军(解放军)高级将领,不愧为享誉世界的将帅摇篮。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军(解放军)首批军事留学生,作者以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身经历,生动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军事传统和战略文化,并对未来我军(解放军)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有价值的战略思考。
--历次《中国国防白皮书》拟制专家组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陆军少将 陈 舟


秦始皇时代的军人就认为:伤在背后是耻辱的。在中国军队从大到强的转型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伏龙芝版的珍贵视角,未来战争陌生格局下的“新勇敢”,或许就是我们寻求的正解。
-----央视军事评论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陆军大校 杜文龙

这是中国军事研究机构与俄罗斯军事学府的一次新对视,尽管是通过个人完成的。中俄两国、两军在历史上的联系千丝万缕,现实中又各经沧桑。世界风云剧(巨)变,两军随着两国关系加强而再次走近,到了彼此加深理解、加强交流的时候。作者以诚实的笔触,记录下20年前的一份真实观感,生动而幽远。转型中的中国军队需要镜鉴和他山之石。本书的价值历久弥新。
-----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空军大校 戴 旭

目录

篇?留学往事 //001
章 将帅的摇篮: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 / 003
踏上“新大陆” / 003
“世上没有救世主” / 005
没有围墙的学府 / 008
开学天 / 011
辉煌的伏龙芝校史 / 012
杰出的伏龙芝毕业生 / 018
中国将领在伏龙芝 / 020
第二章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 024
“外语高杆”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 / 024
终生难忘的女外教 / 03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035
异国他乡庆新年 / 042
第三章 “轮番轰炸”:当好一个指挥员太难了! / 047
敲开军事学习的大门 / 047
从疲于应付到游刃有余 / 054
不准说“大概”“也许”! / 058
第四章 一条主线:学条令、用条令、按条令办事 / 062
为什么战斗条令是红色封皮? / 062
俄军官兵的规矩意识 / 064
第五章 切身感受俄军的保密制度:就是列宁也不能例外 / 067
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被卫兵阻拦 / 067
丢失涉密材料可能被遣返! / 069
第六章 “考试如过节”:别具一格的军官培训机制 / 073
治军先治将,练兵先练将 / 073
考试也能充满节日气氛 / 079
“上刑场”一般的毕业考试 / 086
为中国军人的荣耀而战! / 087
第七章 不到俄罗斯,不知道寒冷的滋味 / 092
超负荷运转也要坚持下去 / 092
“如果你不想打仗,就要准备好打仗” / 096
第八章 崇尚英雄的社会 莫大的人文关怀 / 101
军官证犹如“特别通行证” / 101
毕业典礼隆重而热烈 / 104
短暂而温馨的探之行 / 106
第九章 “谜中之谜”:用常规思维无法理解的俄罗斯人 / 109
双头鹰一般的俄罗斯人 / 109
崇尚艺术的国度 / 111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 114
第十章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美国、德国与前苏联的 / 116
有种感情叫爱恨交加 / 11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119
俄罗斯不相信眼泪 / 121
第十一章 震撼之旅: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的六天五夜 / 124
震撼、绿色的神奇之旅 / 124
犹如绿色海洋的蒙古国 / 125
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 / 128
从西伯利亚到东欧大陆 / 134
第十二章 古战场纪行:拿破仑曾兵败于此 / 138
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大决战 / 138
“俄罗斯士兵勇气和胆量的房屋丰碑” / 141
“博罗季诺”黑面包 / 145
第十三章 拜谒“二战”英雄城市:“我将会死去,但决不投降。” / 147
莫斯科 / 147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 160
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 / 167
库尔斯克 / 174
图拉 / 185
斯摩棱斯克 / 189
明斯克 / 193
布列斯特 / 197
第二篇?战略思考 //203
第十四章 以史为鉴:俄罗斯转型的阵痛 / 205
切身感受俄罗斯转型之痛 / 205
不可小觑的战斗民族 / 207
第十五章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209
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 209
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军队 / 211
打牢机械化建设基础,创新军事教学和科研模式 / 215
突出院校地位,依法从严治军 / 217
第十六章 打赢现代化战争,官兵分管分训势在必行 / 220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基层生活 / 220
在新时代如何提升部队战斗力 / 222
官兵分管分训是大势所趋 / 228
第十七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关键 / 233
俄罗斯少将谈孙子“非战”思想 / 233
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当代 / 237
遇非常之事,用非常之策 / 241
如何应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威胁 / 249
第十八章 旧话重提:“向苏联军队学习” / 254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254
从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说起 / 255
互信互惠 念旧企新 / 258
第十九章 头脑风暴:“中国军事智库说” / 260
跟踪俄、美等大国智库的战略研究 / 260
世界智库关注下的中国军事议题 / 265
从香山论坛看“中国军事智库说” / 266
第二十章 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下一代战争” / 272
从“2015里加会议”说起 / 272
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 / 277
中国的防务政策与军事战略 / 288
“军种战略”概念需慎用 / 293
第二十一章 重返伏龙芝:国家安全战略精要 / 297
二十年后重返莫斯科 / 297
俄罗斯的兴衰沉浮与战略特性 / 302
大国安全战略异同 / 306
国家安全战略是如何制定的 / 308
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理念 / 313
主要参考资料 //318
后 记 //323


精彩书摘

第九章 “谜中之谜”:用常规思维无法理解的俄罗斯人
双头鹰一般的俄罗斯人
我们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俄罗斯的国徽与美国、德国的单头鹰国徽不一样,它是一只金色双头鹰,一头朝西,一头朝东。鹰头上是彼得一世的三顶皇冠,左边鹰爪抓着象征财富的金球,右边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胸部是一位白马勇士。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小的国徽是俄罗斯历史和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彼得一世及其后继者在前人侵略扩张的基础上,东西出击,南征北战,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就把莫斯科公国变成了一个世界上版图大、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国家,成为世界上能够找到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几乎所有元素的国家。
俄罗斯人性格也像双头鹰一样,具有揣测不定的双重性、多重性。俄罗斯人评价自己民族特性、文化传统时喜欢引用19世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一句名言:“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称俄罗斯为“谜中之谜”,这个说法在世界上流行很广,因为它简洁又鲜明地概括出外界对俄罗斯的总体印象。

俄罗斯人不像我们中国人讲究个“言必信,行必果”“事不过三”,他们说话经常不算数。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事情总结出一条:对俄国人口头上的许诺、保证之类的话,可别都当真。我们留学生活保障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俄方总是先满口答应给予解决,不亮底牌,不告诉你实情。到时候又以种种借口推迟,而且一拖再拖,但始终答应尽快给予解决,直到不了了之。搞得我们哭也不是,骂也不是,也许人家就这个脾气。他们出尔反尔是常事,联想到当年苏联答应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出国作战提供空中掩护、装备多少个师的事到时变卦、推迟,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俄政府承诺某一时候发放拖欠工资、退休金而到时不发,期限一推再推,更加深了我们这一印象。
俄罗斯人说话不能全信,但他们做事却可放一百个心。他们对白纸黑字的协议规定还是很重视的,办起事来极为认真,可谓一丝不苟。我在留学期间遇到一些具体事,俄方均以协议中有没有规定,用的是什么词、具有什么含义,按章办事。如果不了解人家的习俗、用词之差异,工作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后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了。俄军教员都是职业军人,部队实践经验、理论素质、个人修养比较高。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都把教学当成职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准确性、讲究规矩,看不惯在作业中用拳头、手拃量距离而不用尺子画图表、上讲座课时不用保密本等现象。我们所住的留学生公寓楼里电工、水工、清洁工等为人做事,也是认真负责,从不对付人。记得一次我想往房间墙上挂一幅油画,请来木工帮忙钉个钉子,这位木工先要量一量尺寸高低,打个眼,塞上木楔,然后再打钉子。我说用不着那么复杂,差不多就行,人家说那不行,历来都是这么干的。在他们看来,为人做事应该诚实,讲究信誉,一是一,二是二,严格按规矩办事。我们留学3年,若在美国完全可以凭学分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国内也可在原有的学位基础上拿到更高一等的学位,因为我和几位同学本身就是战略学或战役战术学硕士研究生,但在俄罗斯一切按年头算、按学科课程数量和论文答辩等规矩来,不符合条件就是不给学位。后,经中国驻俄大使馆教育(文化)处审查确认,我们领取了使馆出具的“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并在回国后得到军队政治部门的认可。随着俄罗斯教育改革发展,2003年与国际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培训体的“博洛尼亚进程”接轨,根据俄国防部的军事教育体系的调整变化,从2016年开始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军事留学生毕业时撰写论文、通过答辩都能获得正式的硕士学位证书。在俄罗斯办事,往往行就行,不行怎么说也不会有结果。在停车场停车哪怕超过几分钟,看车人也非要按整个小时收费;商店、图书馆、车站售票处一到午休吃饭或下班时间,一分钟也不愿拖延,通常立即停止工作。他们真是不做则已,做就按规定来,做得明明白白。
崇尚艺术的国度
说俄罗斯是一个文化艺术大国,一点都不夸张。人们善歌善舞,酷爱音乐、绘画、歌剧、芭蕾舞和文学作品,参加晚会、观看演出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人们的兴趣爱好也丝毫未减,真是喝凉水、吃面包、看大戏。当然,这是中国人的概括。其实,人家的文化娱乐消费很低,克里姆林宫剧场一场音乐伴奏的芭蕾舞“天鹅湖”或“胡桃夹子”门票就相当于10元左右人民币,有乐队伴奏的门票则要100元人民币左右。就连乞丐、卖艺的,多数也是靠拉小提琴、手风琴和吉他弹唱为主。大城市都有地铁,莫斯科地铁是世界公认的漂亮地铁建筑,150多个车站风格迥异,许多车站都由建筑师设计,美不胜收。尤其是环线上的十几个换乘地铁站,地上建筑典雅多姿,地下建筑三四层,每层都是用各种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斑斓玻璃作为装饰材料,建筑造型、人物塑像、浮雕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别致灯具的照明下,犹如“地下艺术宫殿”一般,令人惊叹不已。初来咋到的人们常常留恋于四周墙上、天花板、脚下的美妙图案和精巧造型,目不暇接,而忘记搭乘驶进车站的列车。圣彼得堡的地铁站也是美轮美奂,60多个地铁站妙不可言,大多是雕塑、绘画博物馆。地铁车厢里,多数人在看书、看报,给长辈、孕妇、残疾人和带小孩乘客让坐的现象比较普遍。地铁电梯上的乘客都是自觉地站在右侧,左侧作为应急通道以供那些办急事、赶时间的乘客临时使用,无论乘客多少,既使空无一人,人们都自觉留出左侧通道。
俄罗斯人酷爱文化艺术,过节放假在城市就是逛街、聚会、看戏,人们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普遍很高。我们每次去观看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大人小孩一般都着正装,个个兴致浓厚,也挺会欣赏节目的。同时,观众自觉排队购票、入场、存衣,从不大声说话,在演出期间极少议论、出入。晚到的观众在幕间休息时才入场,经过在坐的观众时多是面对座者通过并连声说“请原谅”或“对不起”。不仅在影剧院,可以说在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很少发现俄罗斯人吵架、喧哗、打闹、指手画脚、抢座、抽烟、插队等不文明现象。在户外,无论大热天还是冰天雪地,人们购物买票通常都是自觉排队,没有嘈杂、拥挤、哄抢场面的出现。俄罗斯人喜欢开快车,市内时速多在百八十公里,但闯红灯、逆行、与行人抢道现象极少见到,行人穿行马路也很遵守交通规则,没见过跨越护栏、路障现象。
在俄罗斯,人们无论收入如何,无论年龄大小,都十分注重仪表,讲究衣着整洁、端庄和谐。给我们上课的教员们总是军装笔挺,发型整齐,仪表端正。不少教员上课前都有从上衣口袋拿出小梳子理理头发的习惯,反聘教员全是西装革履,职工上下班都是衣冠楚楚,连公寓的男女清洁工也不例外。妇女爱打扮,讲究穿戴,大冬天穿裙子是常事,真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但话说回来,俄罗斯冬季时节的地铁站、商店超市、办公场所、公寓楼内暖气都很好,法律规定不低于18℃,真正在户外行走也就5~10分钟,等人感觉冷了也就到达目的地了。在莫斯科,只有酒鬼、吉普赛人衣冠不整,不修边幅。
有时感觉俄罗斯人直来直去、大大咧咧的,但实际上他们多数人很有些绅士风度,礼数不少,粗中有细,女士优先、遇事送花、见面握手、爱护动物、语言文明等现象较为普遍。在机场、车站、码头,能够随处看到人们手持鲜花迎来送往的离别或团聚场面,多数人都会紧紧拥抱、深深一吻,情景既浪漫又感人。俄罗斯人喜欢开玩笑、说笑话,颇能苦中寻乐。我去过教员家、到俄罗斯人家过年、祝贺生日和乔迁之喜等,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热情好客、家家都有书柜、养狗养猫之外,就是谈笑多幽默。讲笑话一个接一个,说段子一套一套的,祝酒词既多又长,也许是民族性格使然,也许是从小受过家庭熏陶,比较熟悉的俄罗斯人都喜欢逗乐、好讲各种趣事。但他们的谈资很少涉及俄罗斯人,多是嘲笑乌克兰人、犹太人、高加索人等如何如何,中国人也常常背黑锅。
在俄罗斯人的性格中,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性情急躁、片面激进的一面。在历史上,扩展疆域、夺取出海口、抗击拿破仑军队、抗击法西斯德国,都是俄罗斯人宁死不屈、意志顽强的写照。在留学期间,我们发现同是俄罗斯人,对别人的事不紧不慢、这规定那协议的,而对俄罗斯人自己的事却急于求成,总想“在这里、现在、立刻”就要解决问题。叶利钦总统自己说过:“我觉得,我天生不能忍受耐心的等待。”教员多次告诉我们:俄罗斯人像熊一样,有一时的耐心,但没有持久的忍耐。俄罗斯人喜欢开快车、喜欢与快人快语的外国学员交往、好以武力解决内外问题、政府官员频繁换人,都反映了他们性情急躁、为人直率的性格。这一倾向大概与俄罗斯人的直线式思维有关,看问题、做事情比较,经常不讲究方法而好走极端。说否定斯大林,就全面否定,甚至“掘墓”;要搞市场经济,就把原有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并想通过“休克疗法”一步到位,追求私有化的速度和规模;军事上过分强调战略进攻,忽视或根本否定战略防御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试图以战役迅速达成战争目的;一度突出核武器的决定性作用,贬低常规兵力兵器的地位;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全面化、化。苏联解体后,俄军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调整了战略思想和作战理论,更加重视遵循战争规律。但好走极端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一度重视防御而轻视进攻,取消军队的对内职能,陆军总部建了撤、再建再撤,在“试错法”中徘徊前进,等等。也许因为如此,美国人、欧洲人、亚洲人一提俄罗斯,都有三分惧怕,担心看不透的俄罗斯东山再起,担心俄罗斯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担心与俄罗斯深度冲突或战争升级会遭到俄的核打击。俄罗斯人不可测,他们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跟俄罗斯人打交道,不难发现他们多数人的民族优越感很强,大国强国心态浓重,自尊心特强,不愿认错。学院的领导、教员、工作人员以及我们接触过的俄罗斯人,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点自命不凡。他们对我们中国军官还好些,但对来自独联体、安哥拉、阿尔及利亚、蒙古、波兰等国学员的态度,就根本说不上尊重、平等。教员说过,鸟不是鸡,到蒙古不算出国。
历史上俄国与列强争霸称雄,在宗教上有别其他欧洲国家,在世界上建立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座核电站、实现次地球人进入太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北约空袭南联盟中出奇兵抢占科索沃首府与“二战”临近结束时夺占柏林、北朝鲜同出一辙,都反映了俄罗斯这个民族果敢、血性一面。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关系国家存亡与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表现出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打败任何敌人。说通俗点,就是具有真正男子汉的阳刚血性之气。
俄罗斯人爱走自己的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这当然是一种好的品质,但他们有时也过于自信,盲目骄傲,不顾客观事实,不愿承认过失。苏联以“老大哥”自居,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兄弟党和国家”,不容忍别国搞改革,粗暴干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内政,引起所在国人民的普遍不满。至今,这些国家的多数民众还耿耿于怀,常常拿当年的事说事,讨厌讲俄语的人,反感俄罗斯人,全面推进“去俄化”进程。教我们的军事技术保障教员说过,我们能制造出世界上好的航天飞船、飞机、坦克,也能制造出很好的电视机、计算机,只是我们不爱干就是了。外语教员说,我为自己的国家不断向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借贷款一事而感到羞耻。我们战胜过法西斯,国家很富有、很广大,怎么能靠别人的钱来过日子、搞建设呢?
有一事令我十分不解,我的家乡大连市旅顺口区在俄罗斯的知名度与北京、上海齐名,明明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在好多俄罗斯人看来却是原苏联的领土,旅顺海军基地是当年赫鲁晓夫赠给中国的,就像把克里木半岛赠给乌克兰一样。也许是因为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与日本在旅顺口进行的那场失败战争、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苏联军队在旅顺口驻扎,总的感觉是俄罗斯人缺乏一些历史常识。
我曾婉转地询问教员有关“俄罗斯人比较懒”这一话题,教员们都很反感,说他们建大楼工厂、造飞机大炮,还曾帮助过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非拉国家进行民族革命和发展建设,怎能说懒惰呢?我们地广人少,有些事情不想做,有些商品不想生产罢了。在多数俄罗斯人看来,无论搞什么,他们都会搞得很出色,且有别于他人的模式。




《俄狄浦斯王》:命运的囚笼与人性的悲歌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不仅仅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古希腊悲剧,更是一面映照着人类共同命运与挣扎的镜子。这部作品以其精妙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命运、自由意志、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无情拷问,至今仍能引发读者最深层次的震撼与思考。 故事的核心,是忒拜城国王俄狄浦斯,一个被预言笼罩,却又竭力挣脱命运枷锁的悲剧英雄。他的诞生便带有宿命的阴影:被预言将弑父娶母。尽管他的父母,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试图通过遗弃婴儿来规避这一诅咒,但命运的罗网却早已张开,将年轻的俄狄浦斯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不可避免的深渊。被柯林斯国王收养后,俄狄浦斯虽享有尊荣,却也无法摆脱心中那挥之不去的预言阴影。为了“逃离”那个他以为的“父母”,他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却在无意中,走向了真正将他引入绝境的命运。 俄狄浦斯的悲剧,并非源于邪恶或愚蠢,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责任感的统治者。他以非凡的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濒临灭亡的忒拜城,赢得了王位和美丽的王后伊俄卡斯忒。他勤政爱民,为解决城中的瘟疫危机,不遗余力地寻求真相。然而,正是这份执着于真理的决心,以及他那颗渴望为民请命的仁心,最终将他引向了最不堪的真相。 剧本的张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认知”的悖论。俄狄浦斯所做的每一项决定,都出于他最真诚的善意和最理性的判断,但他对自身真实身份的无知,使得他的所有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实现了那个他极力想逃避的预言。他杀死陌生的旅人,是为了自卫;他娶了自己的母亲,是因为他相信她不是;他调查瘟疫的根源,是为了拯救人民。每一个看似正常的行为,在真相揭晓的那一刻,都染上了残酷的宿命色彩。 索福克勒斯在此构建了一个精巧的戏剧结构。全剧围绕着对瘟疫根源的调查展开。俄狄浦斯的固执追问,层层剥茧,如同一个外科医生解剖病灶,却最终发现,病灶就在自己的身体里。忒瑞西阿斯先知的指责,克瑞翁的劝告,牧人的证词,伊俄卡斯忒的惊恐,以及最终从柯林斯传来的消息,环环相扣,将俄狄浦斯逼入了绝境。每一个信息,都像一根钉子,将他钉在命运的十字架上。 “命运”在《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既是强大的外力,也是内在的驱动。它预设了结果,但却将实现的过程交给了人物的选择。俄狄浦斯并非一个被动傀儡,他的抗争,他的挣扎,他的努力,都是他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体现。然而,这种主体性,在绝对的命运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种“自由意志”与“宿命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永恒的主题,也触及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根本追问。 《俄狄浦斯王》的震撼之处,还在于其对“净化”(Katharsis)的深刻体现。当俄狄浦斯最终认清了自己的罪孽——他不仅是杀父娶母的罪魁,更是自己一手将真相挖掘出来的“罪人”——他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剥夺了自己的视力。这并非简单的惩罚,而是一种象征。他认为,既然眼睛看到了如此可怕的真相,便不应再承受光明;既然他以“看”的方式揭露了罪恶,也便要以“不看”的方式承担罪责。他的自盲,是对自身认知的审判,是对罪恶的赎罪,也是对人性的最后一次残酷拷问。 剧中的其他人物,如悲伤而绝望的伊俄卡斯忒,作为俄狄浦斯的母亲和妻子,她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她试图阻止俄狄浦斯探寻真相,却在最终的绝望中,选择自尽。她的悲剧,同样是命运无情玩弄的牺牲品。而克瑞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俄狄浦斯的对立面,却也并非全然的恶人,他在灾难之后,承担起管理城邦的责任,表现出了一种理性与秩序。 《俄狄浦斯王》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它探讨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真相的恐惧,对自己真实身份的恐惧。俄狄浦斯所经历的,可以看作是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面对现实与理想、已知与未知、以及自身局限性时的缩影。剧中的“罪”,并非简单的道德过错,而是“疏忽”与“无知”所带来的后果,这使得悲剧更加具有普遍性,也引发了关于“人是否应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负责”的深刻讨论。 索福克勒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对于语言的运用。诗意的语言,配合着紧凑的剧情,将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和绝望,以及命运的冰冷与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合唱队,不仅起到了叙事和评论的作用,更烘托了悲剧的宏大氛围,传递着对命运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时至今日,《俄狄浦斯王》仍然是理解西方文学、哲学乃至心理学的重要基石。它所揭示的“俄狄浦斯情结”,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成为理解个体发展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概念。这部作品,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持续地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拷问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看到人类共同的脆弱与伟大,以及那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的魅影。它是一首关于认知的悲歌,一曲关于命运的挽歌,更是对人性 deepest 黑暗与光辉的永恒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在伏龙芝学军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韧性”这个词的定义。我过去对俄罗斯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强硬、甚至有些粗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俄罗斯人民的“战斗性”并非简单地等于暴力,而更多地体现在他们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顽强生命力。书中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介绍,不仅仅是关于军事训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就是如何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并且找到突破口。俄罗斯的战略思维,在我看来,就是这种韧性在军事领域的极致体现。它不是那种追求速胜的闪电战,而是能够承受住压力,以一种近乎“拖”的方式,最终消耗对手,取得胜利。书中的一些历史案例分析,都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俄罗斯民族如何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下,凭借着深厚的战略智慧和不屈的意志,最终扭转乾坤。这本书的叙事流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学府,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精神。

评分

不得不说,《我在伏龙芝学军事》这本书让我对“战略”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战略就是排兵布阵,就是地图上的兵棋推演,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战略的根基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得多。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更是国家意志、民族性格、历史传承,甚至是对自然环境深刻理解的综合体现。书中在描述俄罗斯的军事传统时,反复强调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艺术,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其痛苦但又无比有效的生存智慧。想想历史上那些侵略者,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最终都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铩羽而归,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后勤补给问题,而是俄罗斯人民骨子里那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抵抗意志。作者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剖析也十分到位,他们那种在严酷环境下形成的坚韧、乐观,甚至有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冲劲,都成为了他们军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引人入胜,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战略概念具象化,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从“知道”到“理解”的跨越。《我在伏龙芝学军事》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俄罗斯“战斗民族”标签的表面认识,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个标签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我一直对俄罗斯的历史感到好奇,尤其是他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抵御外敌,并且最终发展壮大的。这本书通过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描绘,揭示了俄罗斯军事思想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军事理论的学习,更是一种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书中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分析,非常到位,比如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坚韧不拔,以及对土地深深的热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战略选择和作战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俄罗斯“战略思维”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学习,而是根植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地理条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民族印记的思维模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开一个个俄罗斯的“密码”,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终于读完这本《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了,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比预期的还要大。我一直对军事历史和国家性格的联系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好奇心。书中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描述,让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充满历史积淀的学府,感受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军事底蕴。虽然我对具体的军事理论和战术策略了解不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甚至让我对战争的本质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书中提到的俄罗斯人的战略思维,不是那种冰冷的、纯粹的军事计算,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之中。那种不屈不挠、即便身处绝境也能找到出路的韧性,以及对国土的深沉热爱,都让我印象深刻。读完这本书,我对“战斗民族”这个标签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暴力和侵略的代名词,更包含了顽强的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一种独特的、或许有些悲壮的浪漫主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的读物,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俄罗斯民族,理解其历史和未来走向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并不是一个军事迷,平日里接触的军事书籍也少之又少,但《我在伏龙芝学军事》这本书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单纯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动作,而是深入挖掘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内在特质,并将其与他们的军事成就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伏龙芝军事学院里那些严谨的治学氛围,感受到了俄罗斯士兵身上那种特有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盲目的狂热,而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和生存压力的复杂情感。书中对俄罗斯人“战略思维”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力量,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民族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俄罗斯人民与自然环境互动方式的描述,让我对他们如何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和作战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朴实,但却充满力量,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战斗民族”这个标签,不再仅仅看到其表面的凶悍,而是理解了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