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朱之江主编的《*一次世界大战将帅全纪录》全景式记录了*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全书共八章,分战争计划、坦南堡战役、马恩河战役、加里波利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后决战八个阶段对60位将帅的个人背景、在战争中的作为和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细致刻画。
关联推荐
**次世界大战以其总体性、全球性掀开了20世纪现代战争的序幕,百年之后,当我们回顾这场战争时,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脉络及其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次世界大战将帅全纪录》由*深军史专家朱之江倾力打造,用故事性的语言、原汁原味的图片,配以部分学理性的精到点评,全景式展现了一战的人物、战役和全程,并对战争的起因、结局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评判。
目录
前言 *一章 *美计划的设计师 ——战争计划的制订者 1. 德意志*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 2. 德国作战计划的*早思考者老毛奇 3. 德国作战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 4. “施利芬计划”的修订者和执行者、战争爆发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5. 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 6. 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 7. 法军总司令霞飞 *二章 埋葬神话的掘墓人 ——坦南堡战役的指挥者 1. 沙皇尼古拉二世 2. 俄国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前言
*一章 *美计划的设计师
——战争计划的制订者
1. 德意志*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
2. 德国作战计划的*早思考者老毛奇
3. 德国作战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
4. “施利芬计划”的修订者和执行者、战争爆发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5. 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
6. 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
7. 法军总司令霞飞
*二章 埋葬神话的掘墓人
——坦南堡战役的指挥者
1. 沙皇尼古拉二世
2. 俄国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
3. 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
4. 俄国西北方面军司令吉林斯基
5. 俄国*1集团军司令莱宁坎普
6. 俄国*2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夫
7. 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
8. 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
9. 德国第8集团军参谋长鲁登道夫
10. 德国第8集团军作战处副处长霍夫曼
第三章 马恩河奇迹的创造者
——马恩河战役的指挥官
1. 法国陆军部部长米勒兰
2. 法军总司令霞飞
3. 法国巴黎军事长官加利埃尼
4. 法国第5集团军司令朗勒扎克
5. 法国第5集团军新任司令德斯佩雷
6. 法国第6集团军司令莫努里
7. 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
8. 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
9. 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
10. 德国*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
11. 德国*2集团军司令比洛
12. 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
第四章 海峡悲歌的演奏家
——加里波利战役的指挥者
1. 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
2. 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
3. 英国海军*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费希尔
4. 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
5. 英加里波利战役主要指挥官汉密尔顿
6. 土耳其军队德籍指挥官赞德尔斯
第五章 人体磨坊的经销商
——凡尔登战役的指挥者
1. 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
2. 德国第5集团军司令威廉皇储
3. 法军总司令霞飞
4. 法军*2集团军司令贝当
5. 法国*2集团军继任司令尼维尔
第六章 点燃地狱之火的纵火犯
——索姆河战役的指挥者
1.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2. 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
3. 法国总理白里安
4. 法军总司令霞飞
5. 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
第七章 北海怒涛的弄潮儿
——日德兰海战的指挥者
1. 德皇威廉二世
2. 德国“海军之父”蒂尔皮茨
3. 德国公海舰队指挥官舍尔
4. 德国*1侦察舰队指挥官希佩尔
5. 英国主力舰队司令杰利科
6. 英国巡洋舰队司令贝蒂
第八章 *后决战的胜负手
——一战*后决战的指挥者
1. 法国总理兼陆军部长克莱孟梭
2. 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
3. 法军总司令贝当
4. 英国军需大臣丘吉尔
5.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
6. 美国总统威尔逊
7. 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
8. 德军总参谋长兴登堡
9. 德军需总监鲁登道夫
主要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1 德意志*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 20世纪初的德国,*对是欧洲大陆上的闪耀之星。 德意志民族勤劳、严谨、细致、重视秩序而富有创造力,自古就盛产音乐家、空想哲学家和黑森林精灵故事。从中世纪到近代,德意志虽然分裂成无数邦国,但其普鲁士王国一直是活跃在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统一后的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到了1914年,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现代、*有效、*富有创意、*强大的经济体。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的*袖,而且在科学、艺术等方面也是如此。 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国却是一个在政体上实行君主制、保留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这一点真是有讽刺意味! 此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年出生在柏林。 由于出生时母亲发生臀位生产,使他患上了臂丛神经产伤,以致左臂萎缩。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马术。少年时期,他的母亲维多利亚公主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孙子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加之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威廉二世勤加运动,导致他与母亲关系非常恶劣。维多利亚出生于英国*室(英国长公主,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姐姐。也就是说,威廉二世是英国国王的外甥),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到上的概念,使威廉二世从小就对英国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 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1881年获学士学位。29 岁那年,也就是 1888年,爷爷威廉一世去世,他的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但 3个多月后即死于癌症。腓特烈三世的死与庸医误诊有很大关系,当时威廉二世曾经愤怒地说过:“英国医生杀了我的父亲!”同年6月,他继位成为德国皇帝。 继位后的威廉二世性格让人捉摸不定,成为一个野心勃勃、鲁莽冲动而又爱冒险的人,与人相处时傲慢自负,且经常口无遮拦。这种性格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披露的宫廷文献中有关他出生的记录,表明威廉可能因罹患严重疾病而脑部功能有问题。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的话,那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德国的不幸,更是世界的不幸! 从现存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威廉二世在拍照时往往刻意侧着半身,这样就可以巧妙地凸显出功能正常的右手,遮掩有缺陷的左手。他还经常给左手戴上手套,以便让左手看起来比较修长,他也喜欢用左手倚着佩剑或是拐杖,从而显得更加自然体面。 1890年,为了全面掌握帝国的*高权力,威廉二世辞退了功勋宿臣俾斯麦。此举宣告了德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使德国的外交政策从此陷入摇摆不定的境地。 俾斯麦“欧陆政策”的核心,是在孤立法国的同时,防止出现一个反对德国的大同盟,为此他殚精竭虑地编织一个大陆联盟国家外交体系。 1 德意志*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 20世纪初的德国,*对是欧洲大陆上的闪耀之星。
德意志民族勤劳、严谨、细致、重视秩序而富有创造力,自古就盛产音乐家、空想哲学家和黑森林精灵故事。从中世纪到近代,德意志虽然分裂成无数邦国,但其普鲁士王国一直是活跃在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统一后的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到了1914年,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现代、*有效、*富有创意、*强大的经济体。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的*袖,而且在科学、艺术等方面也是如此。
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国却是一个在政体上实行君主制、保留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这一点真是有讽刺意味! 此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年出生在柏林。
由于出生时母亲发生臀位生产,使他患上了臂丛神经产伤,以致左臂萎缩。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马术。少年时期,他的母亲维多利亚公主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孙子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加之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威廉二世勤加运动,导致他与母亲关系非常恶劣。维多利亚出生于英国*室(英国长公主,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姐姐。也就是说,威廉二世是英国国王的外甥),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到上的概念,使威廉二世从小就对英国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
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1881年获学士学位。29 岁那年,也就是 1888年,爷爷威廉一世去世,他的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但 3个多月后即死于癌症。腓特烈三世的死与庸医误诊有很大关系,当时威廉二世曾经愤怒地说过:“英国医生杀了我的父亲!”同年6月,他继位成为德国皇帝。
继位后的威廉二世性格让人捉摸不定,成为一个野心勃勃、鲁莽冲动而又爱冒险的人,与人相处时傲慢自负,且经常口无遮拦。这种性格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披露的宫廷文献中有关他出生的记录,表明威廉可能因罹患严重疾病而脑部功能有问题。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的话,那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德国的不幸,更是世界的不幸! 从现存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威廉二世在拍照时往往刻意侧着半身,这样就可以巧妙地凸显出功能正常的右手,遮掩有缺陷的左手。他还经常给左手戴上手套,以便让左手看起来比较修长,他也喜欢用左手倚着佩剑或是拐杖,从而显得更加自然体面。
1890年,为了全面掌握帝国的*高权力,威廉二世辞退了功勋宿臣俾斯麦。此举宣告了德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使德国的外交政策从此陷入摇摆不定的境地。
俾斯麦“欧陆政策”的核心,是在孤立法国的同时,防止出现一个反对德国的大同盟,为此他殚精竭虑地编织一个大陆联盟国家外交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德国既维持着与俄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又与奥匈帝国建立密切的联盟关系。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防止奥匈帝国跑到法国的阵营中,更是为了对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享有否决权,因为奥匈帝国离开了德国的支持便一事无成。为防止俄奥擦枪走火,俾斯麦先后通过1873年“德俄奥三皇同盟”与1879年“德奥秘密军事条约”和“ 俄德再保险条约” 加以约束,防止俄国和奥匈两国脱离德国的外交轨道而自行其是。如果让俄奥两国自行其是,这两国马上就会为了争夺巴尔干地区而大打出手,而德国势必不能置身事外。为转移法国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注意力,俾斯麦刻意推动法国积极开展海外殖民活动,为的是让法国和英国去争个你死我活。果然,法国在东南亚和非洲与英国争夺得不可开交,在突尼斯又和意大利剑拔弩张。这正中俾斯麦的下怀。
威廉二世主政后,抛弃了俾斯麦稳健自制的外交政策,开始积极推行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为此他大力发展公海舰队,与海上霸主英国发生直接碰撞。
P15-18
显示全部信息
《历史的长河:战争的轨迹与文明的演进》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无疑是激荡起最深远涟漪的巨浪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不仅是地图上疆域的改变,更是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科技发展乃至人类心灵深处烙印的重塑。本书《历史的长河:战争的轨迹与文明的演进》并非专注于某一场具体战役的英雄谱系,也不是对某一次军事对抗的战术细节进行穷尽式的剖析。相反,它旨在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探讨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普遍规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面貌。 我们将追溯人类文明的早期,从部落间的冲突,到城邦的崛起,再到帝国间的征伐。在这些漫长的岁月中,战争的形态是如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武器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组织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的?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搏杀,如何孕育了骑士精神与方阵战术?火药的出现,又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将战场推向了更为辽阔的距离?本书将以此为起点,勾勒出一幅战争技术演进的恢弘画卷。 然而,战争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武器的锋利与人数的多少。它更是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与国家利益的较量。从古代的宗教战争,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再到现代的意识形态对抗,战争往往是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极端体现。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非物质因素在战争爆发、进程以及结局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分析国家机器是如何动员民众,如何塑造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如何通过宣传和鼓动来激发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近代的历史,战争的规模与破坏力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也为战争机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大规模的军队集结、高效的后勤保障、以及毁灭性的新型武器,使得战争的波及范围与毁灭程度远超以往。本书将重点探讨工业化时代战争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工厂的机器轰鸣,不再仅仅是生产商品,更是在为前线的炮火提供弹药。农田的丰收,不再仅仅是为了喂饱民众,更是为了支撑庞大的军队。经济的战争化,以及战争对经济的重塑,是近代历史中不可回避的议题。 同时,战争也是政治变革的催化剂。许多重大的政治制度改革,往往是在战争的压力或战败的教训下发生的。王朝的更迭、帝国的瓦解、新国家的诞生,这些历史性的时刻,无不与战争的烽火息息相关。本书将梳理这些战争与政治转型之间的深刻联系,分析战争如何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又如何催生出新的政治秩序。例如,拿破仑战争如何将革命的火种散播至整个欧洲,又如何最终促使欧洲各国走向新的政治重塑。 然而,战争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它不仅仅是士兵的血肉横飞,更是无数普通民众的苦难。流离失所的难民、被摧毁的家园、中断的生计,这些都是战争留下的伤痕。本书将尽可能地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描绘战争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我们将关注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家庭,那些在后方为战争付出辛劳的人们,以及那些在战争结束后,如何重建生活、疗愈创伤的故事。历史的长河,也承载着无数个人的悲欢离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的形态又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无人化作战,这些新的要素正在重塑未来的战争图景。本书将在此基础上,展望战争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科技进步对战争伦理、战争规则以及国际安全格局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科技的进步,实现更有效、更人道的冲突解决?抑或是,科技的飞跃将带来更为可怕的毁灭? 《历史的长河:战争的轨迹与文明的演进》并非一味地歌颂战争的“辉煌”,也不是简单地控诉战争的“罪恶”。它试图以一种冷静、客观、史料严谨的态度,去还原战争的真实面貌,去理解战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们希望通过对战争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逻辑,把握文明演进的脉络,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审慎地选择和平的道路,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本书的叙事将跳脱出单纯的军事史框架,而是将其融入更广阔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背景之中。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战争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基因。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与军事体制,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和平,再到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战争与宗教纷争,以及近代中国经历的对外战争与民族觉醒,这些丰富的案例将共同构建出一幅多元而立体的战争图景。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战争的“战后”议题。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如何处置战败国?如何进行战后重建?如何处理战争遗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战争本身更为复杂和棘手,并且对未来的世界格局产生着长远的影响。例如,凡尔赛条约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联合国的成立,又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永久的和平?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历史的长河:战争的轨迹与文明的演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中一种持续存在的现象,它如何与文明的进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并非鼓励对战争的任何形式的崇拜,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激发我们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繁荣、和谐世界的共同努力。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战争的印记,则永远是其中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反思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