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硃之江主編的《*一次世界大戰將帥全紀錄》全景式記錄瞭*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人物。全書共八章,分戰爭計劃、坦南堡戰役、馬恩河戰役、加裏波利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後決戰八個階段對60位將帥的個人背景、在戰爭中的作為和對戰爭進程的影響等進行瞭深入淺齣的細緻刻畫。
關聯推薦
**次世界大戰以其總體性、全球性掀開瞭20世紀現代戰爭的序幕,百年之後,當我們迴顧這場戰爭時,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戰爭背後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和文化脈絡及其對世界曆史的重大影響。《**次世界大戰將帥全紀錄》由*深軍史專傢硃之江傾力打造,用故事性的語言、原汁原味的圖片,配以部分學理性的精到點評,全景式展現瞭一戰的人物、戰役和全程,並對戰爭的起因、結局等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評判。
目錄
前言 *一章 *美計劃的設計師 ——戰爭計劃的製訂者 1. 德意誌*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 2. 德國作戰計劃的*早思考者老毛奇 3. 德國作戰計劃的製訂者施利芬 4. “施利芬計劃”的修訂者和執行者、戰爭爆發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 5. 法國總統雷濛·普恩加萊 6. 法國陸軍部長梅西米 7. 法軍總司令霞飛 *二章 埋葬神話的掘墓人 ——坦南堡戰役的指揮者 1. 沙皇尼古拉二世 2. 俄國陸軍大臣蘇剋霍姆利諾夫前言
*一章 *美計劃的設計師
——戰爭計劃的製訂者
1. 德意誌*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
2. 德國作戰計劃的*早思考者老毛奇
3. 德國作戰計劃的製訂者施利芬
4. “施利芬計劃”的修訂者和執行者、戰爭爆發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
5. 法國總統雷濛·普恩加萊
6. 法國陸軍部長梅西米
7. 法軍總司令霞飛
*二章 埋葬神話的掘墓人
——坦南堡戰役的指揮者
1. 沙皇尼古拉二世
2. 俄國陸軍大臣蘇剋霍姆利諾夫
3. 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
4. 俄國西北方麵軍司令吉林斯基
5. 俄國*1集團軍司令萊寜坎普
6. 俄國*2集團軍司令薩姆索諾夫
7. 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
8. 德國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
9. 德國第8集團軍參謀長魯登道夫
10. 德國第8集團軍作戰處副處長霍夫曼
第三章 馬恩河奇跡的創造者
——馬恩河戰役的指揮官
1. 法國陸軍部部長米勒蘭
2. 法軍總司令霞飛
3. 法國巴黎軍事長官加利埃尼
4. 法國第5集團軍司令朗勒紮剋
5. 法國第5集團軍新任司令德斯佩雷
6. 法國第6集團軍司令莫努裏
7. 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
8. 英國遠徵軍司令弗倫奇
9. 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
10. 德國*1集團軍司令剋盧剋
11. 德國*2集團軍司令比洛
12. 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魯普雷希特
第四章 海峽悲歌的演奏傢
——加裏波利戰役的指揮者
1.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
2. 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
3. 英國海軍*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費希爾
4. 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登
5. 英加裏波利戰役主要指揮官漢密爾頓
6. 土耳其軍隊德籍指揮官贊德爾斯
第五章 人體磨坊的經銷商
——凡爾登戰役的指揮者
1. 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
2. 德國第5集團軍司令威廉皇儲
3. 法軍總司令霞飛
4. 法軍*2集團軍司令貝當
5. 法國*2集團軍繼任司令尼維爾
第六章 點燃地獄之火的縱火犯
——索姆河戰役的指揮者
1. 英國首相勞閤·喬治
2. 英國遠徵軍司令黑格
3. 法國總理白裏安
4. 法軍總司令霞飛
5. 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
第七章 北海怒濤的弄潮兒
——日德蘭海戰的指揮者
1. 德皇威廉二世
2. 德國“海軍之父”蒂爾皮茨
3. 德國公海艦隊指揮官捨爾
4. 德國*1偵察艦隊指揮官希佩爾
5. 英國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
6. 英國巡洋艦隊司令貝蒂
第八章 *後決戰的勝負手
——一戰*後決戰的指揮者
1. 法國總理兼陸軍部長剋萊孟梭
2. 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
3. 法軍總司令貝當
4. 英國軍需大臣丘吉爾
5. 英國遠徵軍總司令黑格
6. 美國總統威爾遜
7. 美國遠徵軍司令潘興
8. 德軍總參謀長興登堡
9. 德軍需總監魯登道夫
主要參考文獻
顯示全部信息
在綫試讀
1 德意誌*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 20世紀初的德國,*對是歐洲大陸上的閃耀之星。 德意誌民族勤勞、嚴謹、細緻、重視秩序而富有創造力,自古就盛産音樂傢、空想哲學傢和黑森林精靈故事。從中世紀到近代,德意誌雖然分裂成無數邦國,但其普魯士王國一直是活躍在歐洲政治、軍事舞颱上的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統一後的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國勢蒸蒸日上。到瞭1914年,德國已經成為歐洲*現代、*有效、*富有創意、*強大的經濟體。不僅在工業生産方麵*抄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傢成為歐洲的*袖,而且在科學、藝術等方麵也是如此。 與此相對應的是,德國卻是一個在政體上實行君主製、保留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傢。這一點真是有諷刺意味! 此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年齣生在柏林。 由於齣生時母親發生臀位生産,使他患上瞭臂叢神經産傷,以緻左臂萎縮。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馬術。少年時期,他的母親維多利亞公主對兒子的管教十分嚴格,讓公婆威廉一世夫婦有機會在孫子威廉二世麵前挑撥離間,加之他母親基於對兒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惡感,不斷要求威廉二世勤加運動,導緻他與母親關係非常惡劣。維多利亞齣生於英國*室(英國長公主,是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姐姐。也就是說,威廉二世是英國國王的外甥),常常嚮兒子灌輸英國地位到上的概念,使威廉二世從小就對英國有種極為復雜的感覺,也可能因此改變他對於英國的外交政策。 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傢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29 歲那年,也就是 1888年,爺爺威廉一世去世,他的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但 3個多月後即死於癌癥。腓特烈三世的死與庸醫誤診有很大關係,當時威廉二世曾經憤怒地說過:“英國醫生殺瞭我的父親!”同年6月,他繼位成為德國皇帝。 繼位後的威廉二世性格讓人捉摸不定,成為一個野心勃勃、魯莽衝動而又愛冒險的人,與人相處時傲慢自負,且經常口無遮攔。這種性格的形成,可能是由於生理上的缺陷導緻心理障礙。近年來披露的宮廷文獻中有關他齣生的記錄,錶明威廉可能因罹患嚴重疾病而腦部功能有問題。如果這一結論成立的話,那不但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德國的不幸,更是世界的不幸! 從現存他的照片中可以看齣,威廉二世在拍照時往往刻意側著半身,這樣就可以巧妙地凸顯齣功能正常的右手,遮掩有缺陷的左手。他還經常給左手戴上手套,以便讓左手看起來比較修長,他也喜歡用左手倚著佩劍或是拐杖,從而顯得更加自然體麵。 1890年,為瞭全麵掌握帝國的*高權力,威廉二世辭退瞭功勛宿臣俾斯麥。此舉宣告瞭德國一個時代的結束,也使德國的外交政策從此陷入搖擺不定的境地。 俾斯麥“歐陸政策”的核心,是在孤立法國的同時,防止齣現一個反對德國的大同盟,為此他殫精竭慮地編織一個大陸聯盟國傢外交體係。 1 德意誌*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 20世紀初的德國,*對是歐洲大陸上的閃耀之星。
德意誌民族勤勞、嚴謹、細緻、重視秩序而富有創造力,自古就盛産音樂傢、空想哲學傢和黑森林精靈故事。從中世紀到近代,德意誌雖然分裂成無數邦國,但其普魯士王國一直是活躍在歐洲政治、軍事舞颱上的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統一後的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國勢蒸蒸日上。到瞭1914年,德國已經成為歐洲*現代、*有效、*富有創意、*強大的經濟體。不僅在工業生産方麵*抄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傢成為歐洲的*袖,而且在科學、藝術等方麵也是如此。
與此相對應的是,德國卻是一個在政體上實行君主製、保留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傢。這一點真是有諷刺意味! 此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年齣生在柏林。
由於齣生時母親發生臀位生産,使他患上瞭臂叢神經産傷,以緻左臂萎縮。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馬術。少年時期,他的母親維多利亞公主對兒子的管教十分嚴格,讓公婆威廉一世夫婦有機會在孫子威廉二世麵前挑撥離間,加之他母親基於對兒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惡感,不斷要求威廉二世勤加運動,導緻他與母親關係非常惡劣。維多利亞齣生於英國*室(英國長公主,是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姐姐。也就是說,威廉二世是英國國王的外甥),常常嚮兒子灌輸英國地位到上的概念,使威廉二世從小就對英國有種極為復雜的感覺,也可能因此改變他對於英國的外交政策。
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傢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29 歲那年,也就是 1888年,爺爺威廉一世去世,他的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但 3個多月後即死於癌癥。腓特烈三世的死與庸醫誤診有很大關係,當時威廉二世曾經憤怒地說過:“英國醫生殺瞭我的父親!”同年6月,他繼位成為德國皇帝。
繼位後的威廉二世性格讓人捉摸不定,成為一個野心勃勃、魯莽衝動而又愛冒險的人,與人相處時傲慢自負,且經常口無遮攔。這種性格的形成,可能是由於生理上的缺陷導緻心理障礙。近年來披露的宮廷文獻中有關他齣生的記錄,錶明威廉可能因罹患嚴重疾病而腦部功能有問題。如果這一結論成立的話,那不但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德國的不幸,更是世界的不幸! 從現存他的照片中可以看齣,威廉二世在拍照時往往刻意側著半身,這樣就可以巧妙地凸顯齣功能正常的右手,遮掩有缺陷的左手。他還經常給左手戴上手套,以便讓左手看起來比較修長,他也喜歡用左手倚著佩劍或是拐杖,從而顯得更加自然體麵。
1890年,為瞭全麵掌握帝國的*高權力,威廉二世辭退瞭功勛宿臣俾斯麥。此舉宣告瞭德國一個時代的結束,也使德國的外交政策從此陷入搖擺不定的境地。
俾斯麥“歐陸政策”的核心,是在孤立法國的同時,防止齣現一個反對德國的大同盟,為此他殫精竭慮地編織一個大陸聯盟國傢外交體係。
在這個體係中,德國既維持著與俄國的傳統友好關係,又與奧匈帝國建立密切的聯盟關係。這樣做不僅是為瞭防止奧匈帝國跑到法國的陣營中,更是為瞭對奧匈帝國的外交政策享有否決權,因為奧匈帝國離開瞭德國的支持便一事無成。為防止俄奧擦槍走火,俾斯麥先後通過1873年“德俄奧三皇同盟”與1879年“德奧秘密軍事條約”和“ 俄德再保險條約” 加以約束,防止俄國和奧匈兩國脫離德國的外交軌道而自行其是。如果讓俄奧兩國自行其是,這兩國馬上就會為瞭爭奪巴爾乾地區而大打齣手,而德國勢必不能置身事外。為轉移法國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注意力,俾斯麥刻意推動法國積極開展海外殖民活動,為的是讓法國和英國去爭個你死我活。果然,法國在東南亞和非洲與英國爭奪得不可開交,在突尼斯又和意大利劍拔弩張。這正中俾斯麥的下懷。
威廉二世主政後,拋棄瞭俾斯麥穩健自製的外交政策,開始積極推行爭霸全球的“世界政策”。為此他大力發展公海艦隊,與海上霸主英國發生直接碰撞。
P15-18
顯示全部信息
《曆史的長河:戰爭的軌跡與文明的演進》 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戰爭無疑是激蕩起最深遠漣漪的巨浪之一。每一次大規模的衝突,不僅是地圖上疆域的改變,更是社會結構、政治思想、科技發展乃至人類心靈深處烙印的重塑。本書《曆史的長河:戰爭的軌跡與文明的演進》並非專注於某一場具體戰役的英雄譜係,也不是對某一次軍事對抗的戰術細節進行窮盡式的剖析。相反,它旨在以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戰爭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探討其作為一種曆史現象的普遍規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麵貌。 我們將追溯人類文明的早期,從部落間的衝突,到城邦的崛起,再到帝國間的徵伐。在這些漫長的歲月中,戰爭的形態是如何隨著生産力的發展、武器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組織的演變而發生變化的?冷兵器時代的近身搏殺,如何孕育瞭騎士精神與方陣戰術?火藥的齣現,又如何顛覆瞭傳統的戰爭模式,將戰場推嚮瞭更為遼闊的距離?本書將以此為起點,勾勒齣一幅戰爭技術演進的恢弘畫捲。 然而,戰爭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武器的鋒利與人數的多少。它更是意識形態、政治理念與國傢利益的較量。從古代的宗教戰爭,到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再到現代的意識形態對抗,戰爭往往是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碰撞的極端體現。本書將深入探究這些非物質因素在戰爭爆發、進程以及結局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我們將分析國傢機器是如何動員民眾,如何塑造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如何通過宣傳和鼓動來激發戰爭的閤理性與必要性。 當我們將目光投嚮更近代的曆史,戰爭的規模與破壞力呈現齣驚人的增長。工業革命不僅帶來瞭生産力的飛躍,也為戰爭機器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動力。大規模的軍隊集結、高效的後勤保障、以及毀滅性的新型武器,使得戰爭的波及範圍與毀滅程度遠超以往。本書將重點探討工業化時代戰爭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影響。工廠的機器轟鳴,不再僅僅是生産商品,更是在為前綫的炮火提供彈藥。農田的豐收,不再僅僅是為瞭喂飽民眾,更是為瞭支撐龐大的軍隊。經濟的戰爭化,以及戰爭對經濟的重塑,是近代曆史中不可迴避的議題。 同時,戰爭也是政治變革的催化劑。許多重大的政治製度改革,往往是在戰爭的壓力或戰敗的教訓下發生的。王朝的更迭、帝國的瓦解、新國傢的誕生,這些曆史性的時刻,無不與戰爭的烽火息息相關。本書將梳理這些戰爭與政治轉型之間的深刻聯係,分析戰爭如何打破舊有的權力格局,又如何催生齣新的政治秩序。例如,拿破侖戰爭如何將革命的火種散播至整個歐洲,又如何最終促使歐洲各國走嚮新的政治重塑。 然而,戰爭的代價是極其沉重的。它不僅僅是士兵的血肉橫飛,更是無數普通民眾的苦難。流離失所的難民、被摧毀的傢園、中斷的生計,這些都是戰爭留下的傷痕。本書將盡可能地從普通人的視角,去描繪戰爭對社會生活造成的衝擊。我們將關注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傢庭,那些在後方為戰爭付齣辛勞的人們,以及那些在戰爭結束後,如何重建生活、療愈創傷的故事。曆史的長河,也承載著無數個人的悲歡離閤。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的形態又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無人化作戰,這些新的要素正在重塑未來的戰爭圖景。本書將在此基礎上,展望戰爭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科技進步對戰爭倫理、戰爭規則以及國際安全格局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是否能夠通過科技的進步,實現更有效、更人道的衝突解決?抑或是,科技的飛躍將帶來更為可怕的毀滅? 《曆史的長河:戰爭的軌跡與文明的演進》並非一味地歌頌戰爭的“輝煌”,也不是簡單地控訴戰爭的“罪惡”。它試圖以一種冷靜、客觀、史料嚴謹的態度,去還原戰爭的真實麵貌,去理解戰爭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我們希望通過對戰爭的深入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曆史的邏輯,把握文明演進的脈絡,並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審慎地選擇和平的道路,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本書的敘事將跳脫齣單純的軍事史框架,而是將其融入更廣闊的曆史、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背景之中。我們將考察不同文明對戰爭的態度,以及戰爭如何塑造瞭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基因。從古希臘的城邦民主與軍事體製,到羅馬帝國的擴張與和平,再到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戰爭與宗教紛爭,以及近代中國經曆的對外戰爭與民族覺醒,這些豐富的案例將共同構建齣一幅多元而立體的戰爭圖景。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戰爭的“戰後”議題。戰爭結束後,勝利者如何處置戰敗國?如何進行戰後重建?如何處理戰爭遺留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比戰爭本身更為復雜和棘手,並且對未來的世界格局産生著長遠的影響。例如,凡爾賽條約如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瞭伏筆?聯閤國的成立,又是否能夠真正實現永久的和平? 通過對這些曆史事件和現象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曆史的長河:戰爭的軌跡與文明的演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全麵、深刻的視角,去理解戰爭作為人類曆史中一種持續存在的現象,它如何與文明的進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我們並非鼓勵對戰爭的任何形式的崇拜,而是希望通過對曆史的反思,激發我們對和平的珍視,以及對構建一個更加穩定、繁榮、和諧世界的共同努力。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而戰爭的印記,則永遠是其中值得我們深刻銘記和反思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