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ISBN 978-7-5174-0479-8 定价:68.00元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作者:彭阳春 编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党纪处理工作问答,主要以党的十九da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依据,以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所规定的内容为主线,结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等党内法规的规定,以问答的形式对党纪处理工作有关问题进行阐释或说明。下编为政纪处理工作问答,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基本依据,以《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所规定的内容为主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问答的形式对政纪处理工作有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说明。此外,为便于读者对照使用,本书附录了上述有关法规。
本书着力突出知识性、针对性、实用性,既可以作为党政机关领导人员依纪依规依法开展党纪政纪处理工作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党纪政纪处理工作具体工作人员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基本工具书。
这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无疑是那些身处纪律前沿,每天都要面对复杂人事和规章制度交叉点的工作人员。因此,我对它在“程序正义”的论述深度非常看重。处理工作,不仅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和“程序”。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在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申辩、举证等关键环节中,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和程序步骤,尤其是在涉及敏感信息的保密和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方面。一个好的问答,不应该只是给出“应该做什么”,更要清晰指出“绝对不能做什么”,即对程序上的红线进行明确标注。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执行的操作步骤,并在多个层面上强调程序合规性对最终决定的约束力,那么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参考资料,成为了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战手册。这种对细节和程序严苛要求的体现,正是一个成熟纪律体系的标志。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案头读物,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严谨,书名的选择直击当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议题。我个人对这类内容一直抱有极大的探求欲,尤其是希望了解在具体执行层面,那些抽象的原则是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和明确的问答指引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从违纪行为的初步认定到最终处理决定的全过程,并对其中涉及的法律条文和党内法规进行精准的对照解读。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的“问答”手册,应当能够预判到一线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灰色地带和棘手情形,并给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参考答案,而非仅仅是条文的简单罗列。如果这本书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成为基层纪检干部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那它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非常关注它在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上是否足够贴近现实,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去剖析不同情境下量纪尺度的拿捏艺术,毕竟,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的精准与公正。
评分初读此书,我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干货”气息,它似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直奔主题,这很符合纪律工作对效率和准确性的要求。我特别留意了它在“量纪幅度”上的探讨。如何确保对同类错误给予相似的处理,如何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始终是衡量执纪水平的关键标尺。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量纪参考矩阵,比如针对不同情节严重程度,对应的处理建议范围,那将极大地提升工作的一致性。此外,对于如何做好“事实调查”这一基础工作,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有效固定证据、保证程序合法性的技巧,那更是意外之喜。毕竟,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建立在不扎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也容易在后续的复核中站不住脚。我关注的不是惩处的力度,而是程序的严谨性与最终裁决的公正性,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两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务支撑。
评分坦率地说,拿到这本书时,我主要是被它的“实用性”所吸引。在现今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对纪律规矩的掌握不仅是政治要求,更是职业素养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告知“是什么”的层面,更要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细节。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出不同类型违纪行为的处理路径图谱的书籍。比如,对于那些性质相对轻微但影响面广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挽救,而非一概采取严厉处罚;又比如,在复杂的经济问题面前,如何精准界定“公私不分”和“利益输送”之间的界限。一个好的问答集,必须要有足够的案例支撑,用鲜活的例子来印证冰冷的条文,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场景联想到自身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多角度的视角,比如既有上级纪委的宏观指导,也有基层单位的经验分享,那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关注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更加科学、更加人文化的执纪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和“可信赖”。从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将内容划分得井井有条,这对于处理复杂纪律事务至关重要。我更感兴趣的是,在处理流程的叙述中,作者是如何平衡“依规依纪”与“坚持实事求是”这两个核心原则的。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一些新出现的模糊地带或技术性难题,传统的问答模式往往显得有些僵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些“疑难杂症”上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解析。例如,对于跨部门或涉及多个责任主体的联合调查,责任划分和处理权限的衔接问题,这本书是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再者,对于当事人申诉、复议等后续程序,其操作细节是否也得到了充分的覆盖?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指导书,需要像一张精密的地图,引导读者在复杂的行政和纪律丛林中,找到最安全、最合规的路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份经得起推敲的、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标准作业程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