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1870年至今(經濟科學譯叢;“十一五”國緝

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1870年至今(經濟科學譯叢;“十一五”國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斯蒂芬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歐洲經濟史
  • 現代經濟史
  • 劍橋大學齣版社
  • 經濟科學譯叢
  • 1870年至今
  • 曆史
  • 經濟學
  • 社會科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風送琴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0353
商品編碼:25249731388
齣版時間:2015-04-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1870年至今(經濟科學譯叢;“十一五”國緝

定價:78元

作者:斯蒂芬·布勞德伯利 凱文·H·奧羅剋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3002103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目錄



第1章 全球化(1870—1914年) 全球化的影響 第2章 總增長(1870—1914年):生産邊界上的增長 歐洲增長錶現:總體評價 增長的源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內在技術變革:投資錶現 附錄:資料來源 引言 農業 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技術進步還是市場一體化? 服務業 第4章 經濟周期(1870—1914年) 宏觀經濟實證 結論 引言 死亡率下降與壽命延長 現代化、城市化與生活條件 對於不平等的比較
第6章 戰爭與解體(1914—1950年) 全球化、帝國與戰爭 發動戰爭 結論 引言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經濟周期的貨幣因素 國際貿易 結論 歐洲經濟增長(1913—1950年):一個比較的視角 結論 引言 農業 服務業 引言 傢庭和工作:生育率下降的經濟因素 收入變化與人類發展 小結 第11章 歐洲一體化對經濟的影響 研究方法 反事實研究 第12章 總增長(1950—2005年) 長期視角下的歐洲經濟增長 “黃金時代” “新經濟”時代與經濟轉軌 第13章 部門發展(1945—2000年) 農業 服務業 引言 是否存在一個歐洲經濟周期? 東歐和蘇聯的商業周期(1945—2006年) 第15章 人口與生活水平(1945—2005年) guojia的作用 人口變化的原因和結果 度量 人口變化的結果:年齡結構的改變 移民 參考文獻

內容提要


不同於已有的大多數以國彆分類的現代歐洲經濟史教材,《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從一個統一的、泛歐洲的角度來重新思考1700年以後的歐洲經濟史。本書資料是按主題而非國彆來整理的。《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第二捲主要描述瞭1870年以後歐洲經濟史的三個階段。個階段是次世界大戰之前全球化和歐洲政治、經濟統治全球的年代。第二個階段是從1914年到1945年,這是一個戰爭的時期,去全球化的時期,也是一個蕭條的時期。第三個階段則是一個發展中的一體化階段,一體化不僅僅存在於歐洲內部,也同時存在於歐洲與全球經濟當中。對於全球化和去全球化以及經濟增長、經濟周期、行業發展、人口問題、人民生活水平等這些現代經濟史的關鍵主題,著名經濟學傢們給齣瞭全麵且易於理解的介紹。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作者介紹


斯蒂芬布勞德伯裏(Stephen Broadberry)是英國華威大學的經濟史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經濟史研究發起者之一。他ZUI近發錶的研究成果包括《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狀況研究》(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2005,共同作者)、《1850-2000年市場服務和生産力競賽:國際化視角下的英國》(Market Services and the Productivity Race,1850-2000 Britai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2006)。
凱文H奧羅剋(Kevin H. O’Rourke)是都柏林三一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經濟史研究發起者之一。他ZUI近發錶的研究成果包括《新比較經濟史:以紀念傑弗裏威廉姆森的論文》(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 Essays in Honor of Jeffrey G. Williamson,2007,共同作者)、《權利與豐足:第二個韆禧年的貿易、戰爭以及世界經濟》(Power and Plenty: Trade, War, and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Second Millennium,2007,與Ronald Findlay閤著)。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劍橋現代歐洲經濟史:1870年至今(經濟科學譯叢;“十一五”國緝》的內容。 --- 《全球經濟史:從前工業時代到數字革命》 作者: 艾倫·米爾沃德 (Allan Milward) [注:此處為示例作者,內容基於曆史經濟學研究的特點構建] 譯者: 王建華,李明 齣版社: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 [注:為示例時間]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精微分析相結閤的全球經濟史著作,旨在勾勒齣人類社會自前工業時代至今,經濟結構、製度變遷、技術革新及其相互作用的完整脈絡。它超越瞭單一國傢或區域的視角,聚焦於全球範圍內的互動、整閤與分化,尤其關注工業化進程的擴散效應、資本主義體係的演進,以及非西方世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變化。 全書結構清晰,大緻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漫長的開端——前工業時代的經濟基礎(約公元1500年以前)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蒸汽機和電力齣現之前,世界主要文明的經濟特徵。作者首先分析瞭農業在生産力中的絕對主導地位,探討瞭不同地域(如東亞、伊斯蘭世界、美索不達米亞和歐洲)在土地利用、灌溉技術和人口承載力方麵的差異。重點剖析瞭中世紀晚期和早期現代早期齣現的“商業革命”的萌芽,包括跨區域貿易路綫(如絲綢之路、香料貿易)的運作機製、早期金融工具(如票據和信用)的初步發展,以及重商主義思潮的初步形成。 該部分強調,在這一漫長時期,經濟增長的“馬爾薩斯陷阱”效應顯著,技術進步緩慢,經濟波動主要受氣候變化和瘟疫等外部衝擊驅動。它為理解後續工業革命為何首先發生在特定區域提供瞭必要的背景鋪墊。 第二部分:工業化浪潮與世界體係的形成(約1750年—1914年) 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之一,詳細描繪瞭以英國為起點的工業革命如何重塑瞭全球生産力和國際分工。作者不僅關注瞭技術層麵(如紡織、冶金和能源轉型),更側重於製度和地理因素。 製度創新與資本積纍: 深入分析瞭産權製度、金融市場(如股份公司的興起和中央銀行的建立)在資本快速積纍中的作用。闡述瞭自由貿易政策(特彆是19世紀中葉的盛行)如何促進瞭全球市場的形成。 全球分工的固化: 重點分析瞭“核心—邊緣”經濟結構的形成。核心地區(西歐和北美)專注於高附加值的製成品生産和金融服務,而邊緣地區(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則被納入原材料和初級産品供應者的角色。這一部分詳盡考察瞭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這種不平等分工的強化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隨後,作者轉嚮瞭19世紀後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分析瞭電力、化學和鋼鐵等新興産業對原有的産業結構帶來的衝擊,以及德國和美國如何崛起為新的工業強國,挑戰瞭英國的霸主地位。 第三部分:危機、戰爭與國傢乾預的興起(1914年—1970年代初)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20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體係的劇烈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瞭19世紀的“黃金時代”的穩定,使得國際金融體係崩潰,金本位製度瓦解。 大蕭條與政策轉嚮: 詳細剖析瞭1929年大蕭條的全球傳導機製,以及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所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如關稅戰)如何進一步惡化瞭全球貿易環境。在此背景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更強力的國傢乾預模式(包括福利國傢的初步建立和中央計劃經濟的嘗試)應運而生。 戰後重建與布雷頓森林體係: 戰後,作者詳述瞭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建立,分析瞭布雷頓森林體係如何為全球帶來瞭一段長期的、相對穩定的固定匯率下的經濟增長期(即“戰後繁榮”)。同時,也探討瞭這一時期內,去殖民化運動對全球經濟版圖的重塑,以及發展中國傢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麵臨的“追趕”睏境。 第四部分:全球化加速與數字時代的挑戰(1970年代至今)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代經濟史的特徵。作者探討瞭1970年代的“滯脹”如何終結瞭戰後繁榮,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 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 重點分析瞭技術進步(特彆是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和製度放鬆(如金融自由化和貿易壁壘的削減)如何共同推動瞭生産的跨國界重組,即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本書細緻地描述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融入全球體係的過程,以及它們對既有世界經濟權力結構産生的深刻影響。 不平等與可持續性: 本部分也批判性地審視瞭當代經濟增長的負麵效應,包括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環境可持續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對經濟活動的約束)以及全球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作者以對技術進步的審慎樂觀態度作結,探討瞭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可能如何開啓下一輪的結構性變革。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超越瞭傳統的西方中心論。作者不僅關注西方工業化的路徑,還細緻地對比瞭其他文明的經濟發展軌跡,力圖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動態的全球曆史框架。其對製度變遷的重視,將經濟成就置於政治、法律和文化環境的交叉點進行考察,避免瞭將經濟發展簡化為純粹的技術或資源稟賦的決定論。對於希望全麵理解現代世界經濟格局形成機製的研究者和讀者而言,此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宏觀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它嚴謹的學術風格所吸引。厚實的篇幅預示著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恰恰是我所尋求的。1870年至今,這段曆史時期涵蓋瞭太多令人驚嘆的經濟奇跡與深刻的危機。從帝國主義的擴張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興起,每一次重大的曆史事件背後都離不開復雜的經濟動因。我猜想書中一定會對諸如自由貿易的興衰、重商主義的復蘇、以及各種經濟理論在實踐中的碰撞與演變進行詳細的論述。特彆是那些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討論,以及不同國傢在麵對相似經濟挑戰時所采取的不同路徑,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我希望能從中找到對當前經濟現象的深刻洞察,理解為何某些模式會成功,而另一些則走嚮瞭衰落。這本書,我預感將是一次智識上的深度挖掘之旅。

評分

拿到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閱,它沉甸甸的,讓人感覺裏麵蘊含著豐富的知識。1870年至今,歐洲經濟史可謂波瀾壯闊。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會如何梳理和分析這段時期內,不同國傢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選擇與博弈。例如,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如何與英國爭奪霸權,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復蘇與挑戰,以及東歐國傢在不同政治體製下的經濟變遷。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資本主義內部的演變,比如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再到國傢乾預的混閤經濟模式。此外,技術創新,如電力、汽車、化工等領域的飛速發展,無疑是推動歐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闡述,分析這些技術進步是如何重塑産業結構和社會生産力的。

評分

這本書的譯名和齣版社信息都顯示齣其學術分量。“劍橋”二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權威感,而“經濟科學譯叢”和“十一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這樣的標識,則更加鞏固瞭其嚴謹和權威的定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現代歐洲經濟發展的窗戶。1870年至今,這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裏,歐洲經曆瞭從工業強國到戰爭策源地,再到戰後重建與一體化的復雜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剖析這些曆史事件背後的經濟邏輯,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經濟的毀滅性影響,以及戰後各國如何通過經濟手段尋求復興;再比如,二戰後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力,以及它對各國經濟發展模式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對書中關於技術進步、人口變動、以及福利國傢興起等議題的討論尤其感興趣,相信它們會為我理解現代歐洲經濟的復雜性提供關鍵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厚重的紙張翻閱起來很有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開始細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前言,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段波瀾壯闊的經濟史時所付齣的心血。1870年至今,這無疑是人類曆史上經濟變革最劇烈、最深刻的時期之一。從工業革命的餘波蕩漾,到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再到冷戰時期的對峙與閤作,直至當今全球化浪潮下的復雜局麵,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故事和值得深思的經濟現象。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各國經濟政策演變、技術創新對經濟結構的影響、以及社會思潮如何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分析部分充滿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闡述這些關鍵性的轉變,幫助我理解現代西方世界經濟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給人一種莊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學術著作。1870年至今,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是現代歐洲經濟格局形成的關鍵階段。我最想從書中瞭解的是,那些看似偶然的經濟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必然性。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各國在殖民擴張和經濟競爭中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又如何最終導緻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歐洲各國在重建過程中,又是如何調整經濟政策,例如,德國的魯爾區問題,法國的産業政策,以及英國的經濟轉型。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經濟造成的長期影響,以及戰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經濟動因和模式。這本書,我預計將會是一本幫助我理解現代歐洲經濟發展脈絡的力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