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2182609
所属分类:
图书>建筑>建筑科学>建筑材料
快速直达
内容简介
目 录
前 言
下载免费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当前普遍采用的建筑防水材料的实用性科技著作。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在本书中重点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防水材料从原材料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指标、标准、试验设备和仪器;第二,本书以防水卷材为重点,着重阐述防水材料生产用原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艺质量控制、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防水卷材执行生产*的要求为依据,为企业全面达到防水卷材生产*的要求做了全面介绍;第三,本书是以*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依托,反映了该行业内*标准、科技成果及政府的导向性政策。
本书可用作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人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岗位培训教材,建筑工程检测单位的检验员岗位培训教材,也可用于生产企业、大专院校从事相关研发、生产、设计、监理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目 录
第1章绪论
1.1防水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防水材料定义和范围
1.2.1防水卷材
1.2.2防水涂料
1.2.3刚性防水涂料
1.2.4防水灌浆材料
1.2.5防水密封材料
1.3防水材料分类和命名
1.3.1密封材料
1.3.2防水卷材
1.3.3防水涂料
1.3.4灌浆材料
1.3.5堵漏材料
1.3.6建筑防水密封材料
1.4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1.5防水材料发展动向
1.6防水材料工程应用
第2章原材料
2.1沥青
2.1.1沥青的分类
2.1.2石油沥青的组成
2.1.3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2.1.4石油沥青的检验方法
2.2沥青类防水卷材用胎体材料
2.2.1沥青类防水卷材用胎体材料的分类
2.2.2胎体的性能
2.2.3胎体的检验
2.3沥青卷材用撒布料与隔离(膜)防护材料
2.3.1撒布料与隔离(膜)防护材料的分类
2.3.2撒布料与隔离(膜)防护材料的质量要求
2.3.3撒布料与隔离(膜)防护材料的检验
2.4填充料
2.4.1填充料的作用及用量
2.4.2填充料的质量要求
2.4.3填充料的试验方法
2.5沥青瓦用彩砂
2.5.1沥青瓦用彩砂的质量要求
2.5.2沥青瓦用彩砂的检验
2.6改性材料
2.6.1改性材料的分类
2.6.2改性材料的质量要求
第3章沥青类防水制品
3.1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设备
3.1.1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主要生产设备
3.1.2聚合物改性沥青无胎卷材主要生产设备
3.1.3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主要生产设备
3.1.4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主要生产设备
3.1.5沥青油毡瓦主要生产设备
3.1.6玻纤胎沥青瓦主要生产设备
3.2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3.2.1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3.2.2聚合物改性沥青无胎卷材生产工艺
3.2.3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3.2.4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3.2.5沥青油毡瓦主要生产工艺
3.2.6玻纤胎沥青瓦主要生产工艺
3.3沥青类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控制
3.3.1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质量控制
3.3.2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质量控制
3.3.3沥青油毡瓦的生产控制
3.4沥青类防水卷材产品质量要求
3.4.1一般要求
3.4.2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性能指标
3.4.3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性能指标
3.4.4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性能指标
3.4.5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指标
3.4.6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指标
3.4.7胶粉改性沥青聚酯毡胎与玻纤网格布增强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指标
3.4.8胶粉改性沥青玻纤毡与玻纤网格布增强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指标
3.4.9胶粉改性沥青玻纤毡聚乙烯膜增强防水卷材质量指标
3.4.10沥青基防水卷材用基层处理剂物理性能指标
3.4.11坡屋面用防水材料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垫层物理性能指标
3.4.12坡屋面用防水材料自粘聚合物沥青防水垫层质量要求
3.4.13沥青瓦的物理性能指标
3.5沥青类防水制品检验方法
3.5.1可溶物含量检验
3.5.2不透水性检测
3.5.3拉伸性能
3.5.4低温柔性
3.5.5撕裂性能(钉杆法)
3.5.6耐热性
第4章高分子防水卷(片)材
4.1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设备
4.1.1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4.1.2吹塑法聚乙烯防水卷材
4.1.3平挤法聚乙烯防水卷材
4.2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工艺
4.2.1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4.2.2树脂类高分子防水卷材
4.3高分子防水卷材质量控制
4.3.1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4.3.2吹塑法聚乙烯防水卷材
4.3.3平挤法聚乙烯防水卷材
4.4高分子防水卷材质量要求
4.4.1高分子防水材料(片材)
4.4.2分类与标记
4.4.3卷材规格尺寸和允许偏差
4.4.4防水卷(片)材的外观质量
4.4.5防水卷(片)材的物理性能
4.5高分子防水卷材检验方法
4.5.1防水卷(片)材尺寸的检验
4.5.2防水卷(片)材的外观质量用目测方法及量具检查
4.5.3防水卷(片)材物理力学性能的测定
4.5.4检验规则
第5章防水涂料
5.1防水涂料生产设备与施工设备
5.1.1分散机
5.1.2研磨机
5.1.3乳化机
5.1.4搅拌机
5.1.5反应釜
5.1.6粉料干燥和粉碎设备
5.1.7粉料混合设备
5.1.8防水涂料施工设备
5.2防水涂料生产工艺
5.2.1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5.2.2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
5.2.3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
5.2.4聚氨酯防水涂料
5.2.5聚脲防水涂料
5.3防水涂料产品质量控制
5.3.1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5.3.2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
5.3.3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
5.3.4聚氨酯防水涂料
5.3.5聚脲防水涂料
5.3.6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5.4防水涂料产品质量要求
5.4.1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5.4.2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
5.4.3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
5.4.4聚氨酯防水涂料
5.4.5聚脲防水涂料
5.5防水涂料检验方法
5.5.1标准试验条件
5.5.2涂膜制备
5.5.3固体含量
5.5.4耐热性
5.5.5黏结强度
5.5.6潮湿基面黏结强度
5.5.7拉伸性能
5.5.8撕裂强度
5.5.9定伸时老化
5.5.10加热伸缩率
5.5.11低温柔性
5.5.12低温弯折性
5.5.13不透水性
5.5.14干燥时间
第6章刚性防水材料
6.1刚性防水材料生产设备
6.1.1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6.1.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6.1.3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6.1.4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6.2刚性防水材料生产工艺
6.2.1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6.2.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6.2.3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6.2.4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6.3刚性防水材料产品质量控制
6.3.1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6.3.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6.3.3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6.3.4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6.4刚性防水材料质量要求
6.4.1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6.4.2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6.4.3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6.4.4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6.5刚性防水材料检验方法
6.5.1凝结时间
6.5.2抗压、抗折强度
6.5.3抗渗压力
6.5.4冻融试验
6.5.5标志和包装
6.5.6检验规则
第7章建筑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
7.1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生产设备
7.2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生产工艺
7.2.1聚氨酯类堵漏灌浆材料
7.2.2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7.2.3丙烯酸盐类灌浆材料
7.2.4水泥基灌浆材料
7.2.5建筑防水密封材料
7.3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产品质量控制
7.3.1聚氨酯类堵漏灌浆材料
7.3.2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7.3.3丙烯酸盐类灌浆材料
7.3.4水泥基灌浆材料
7.3.5建筑防水密封材料
7.4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主要产品质量要求
7.4.1聚氨酯类堵漏灌浆材料
7.4.2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7.4.3常用建筑密封胶
7.5防水灌浆及密封材料的检验方法
第8章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简介
8.1建筑防水工程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8.1.1屋面工程
8.1.2地下工程
8.2屋面防水设计方案
8.2.1卷材防水屋面设计
8.2.2涂膜防水屋面设计
8.2.3刚性防水屋面设计
8.2.4保温隔热屋面设计
8.2.5排气屋面设计
8.2.6倒置式屋面设计
8.2.7架空屋面设计
8.2.8蓄水屋面设计
8.2.9种植屋面设计
8.2.10瓦屋面设计
8.2.11屋面防水工程细部构造设计
8.3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8.3.1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内容
8.3.2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
8.4屋面防水工程施工
8.4.1 施工前的准备
8.4.2卷材防水屋面施工
8.4.3涂膜防水屋面施工
8.5常见防水施工机具
附录
附录A现行建筑防水材料标准
附录B GB/T328―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摘要
附录C GB/T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附录D GB/T13477―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目录
附录E 沥青防水卷材低温柔性试验仪简介
附录F 《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摘录)
参考文献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防水材料是建筑、工业、水利、铁路、公路及国防建设等工程不可或缺的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防水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上述工程的质量,与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
本书结合当前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从原材料到施工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防水材料是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筑防水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又是保证建筑防水材料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其成为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目的就是确保防水材料的质量和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本书从防水材料及质量控制的角度进行编写,介绍的防水材料范围有:防水卷材(沥青基类、高分子材料类);防水涂料(水性、溶剂型、无溶剂型);防水堵漏材料;灌浆材料;刚性防水材料(混凝土、砂浆、外加剂),以及各类密封材料。
201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防水卷材公布了生产防水材料企业准入条件,并对其生产管理、生产条件和环境、生产主要设备以及生产规模提出了明确规定,将防水材料生产引到一条高效、高质、低污染,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将会有更好性能的防水材料不断登上防水工程舞台。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本书修订再版时补充更多新的内容,共同为防水材料发展做出贡献,为“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作用。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承蒙很多企业和专家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编著者
2013年9月
于北京
我一直对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之间的配合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工程耐久性的细节。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当我翻到关于防水层“搭接”处理的章节时,我立刻来了兴趣。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防水卷材在搭接部位的施工要点,比如热熔卷材在加热温度和搭接宽度上的控制,以及自粘卷材在粘结层的清洁和压实要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搭接处理失败可能导致的几种常见防水缺陷,并追溯到了材料本身的性能限制,比如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的柔韧性不足,导致搭接处容易开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常常听到“施工不当”的说法,但很少有人深入分析施工问题背后材料自身的局限性。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部位”的处理方法,例如阴阳角、管道穿墙等,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裁剪、附加层等方式来确保这些薄弱环节的防水效果。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施工步骤,但它所揭示的“设计思维”——即在设计阶段就预见到施工中的难点,并为材料的选择和后续处理提供指导——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论述,虽然有些泛泛而谈,但在防水工程这样一个对细节要求极高的领域,这句话却显得格外有分量。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一个更宏观、更注重“原因”的角度来审视防水工程,而非仅仅停留在“怎么做”,这对于提升从业者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我从事的是建筑设计领域,虽然不直接负责材料的研发和施工,但对防水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当我翻阅到关于“防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时,我才意识到其价值所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材料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防水系统”框架下进行讨论。它强调了防水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基层、保护层、排水层等多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水效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多道设防”理念的阐述,以及针对不同建筑部位(如屋顶、地下室、外墙)提出相应的防水构造建议。这些建议不仅考虑了材料自身的性能,还充分考虑了结构的受力、变形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常见防水失败案例分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让我更直观地认识到,材料选择不当、设计缺陷或者施工不规范,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促使我在设计时,更加谨慎地考虑材料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虽然书中在材料的具体性能指标方面没有过于深入,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帮助我理解防水材料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建筑防水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我在设计阶段做出更明智的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
评分我是一名材料检验员,日常工作主要围绕着对建筑防水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和判定。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尤其是“质量控制”这几个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先进、更科学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书中关于“原材料检验”的部分,提到了一些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检测手段,比如对沥青、聚合物、填料等进行成分分析和性能测试。虽然这些方法我日常工作中也有接触,但书中对这些检测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从检测结果反推出材料性能的关联性,解释得更为清晰。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还讨论了“成品检验”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如何通过抽样检测来代表整体质量。它提到了一些不常见的检测项目,比如对某些新型防水材料的“疲劳寿命”和“耐久性”评估方法,这些是我之前接触较少的。虽然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仪器型号和操作步骤,但它对检测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场景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检测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失效模式分析”,即通过分析材料失效的原因,来反过来指导质量控制的重点。这一点对我非常有启发,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判断材料是否合格,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质量控制视野,让我认识到,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做了什么检测”,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检测”,以及如何将检测结果与材料的设计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长了,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无数个问号,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还是买来翻了翻。我主要关注的是建筑防水材料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应用,毕竟理论讲得再好,落地才是关键。书中提到的几种新型防水涂料的配方设计思路,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聚合物种类和填料比例来优化涂膜的柔韧性和粘结强度,这部分内容我看得格外仔细。作者在阐述配方时,似乎强调了“一步到位”的思维,也就是说,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因素,而不是事后补救。这一点和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谋而合。举个例子,书中讲到一种沥青基防水卷材的改性方案,通过添加特定的弹性体,不仅提升了低温下的抗脆性,还改善了高温下的蠕变性能。虽然具体配方细节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百分比,但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原理非常清晰,让我对材料性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关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部分,书中也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这些信息对于项目现场的质量监督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我比较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质量控制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仪器检测,而是将其与材料的设计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总的来说,对于希望从源头上掌握防水材料“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实现高性能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虽然还有些地方需要结合更具体的实践经验来消化。
评分我是一名材料研发工程师,日常工作就是围绕着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本书中的“材料配方设计”部分,对我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性能导向”配方设计的解读,比如针对某一种特定应用场景,如何通过分子结构的设计来赋予材料所需的弹性、耐候性、阻燃性等。书中以几种典型的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为例,详细分析了增塑剂、抗氧化剂、填料等助剂在配方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配方时,不仅仅罗列成分,更强调了“协同效应”和“权衡取舍”。例如,为了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低温的柔韧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是配方工程师需要面对的挑战。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绿色环保”的防水材料设计理念,比如如何使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或者降低配方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这一点与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契合。此外,书中对“制备工艺”的探讨也颇为细致,涉及了混合、挤出、涂布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和工艺参数的控制。虽然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但其对工艺原理的解释,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设计框架,有助于我更系统地思考材料的配方和制备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