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基本信息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 开本: | 4 |
| 作者: | (美)黄仁宇 | 页数: | |
| 定价: | 36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 ISBN号: | 7101052037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出版说明
......
精 彩 页: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不免。只要小事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货论语译注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译注(简体字版)
:26.00元
作者:杨伯峻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7101054194
字数:140000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内容提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目录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
我尝试将两本书的内容进行对比着阅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书在描绘“事”的运作和衰败时,其根源的探讨,往往能在我阅读哲学书时找到某种隐晦的对应。比如,当历史叙事中提到官员士大夫的道德滑坡和视野局限时,我立刻会联想到先贤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警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深度。历史告诉我们“人会犯错”,而哲学则试图探究“人为何会犯错”以及“如何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相互印证,让阅读体验从单向的知识吸收,升级成了双向的、螺旋上升的认知建构过程。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或道德说教,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人性与社会课题下的不同侧面展示。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近期阅读体验的巅峰之作,尤其是那本历史著作,读完后感觉对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肌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没有沉湎于那些宏大叙事和帝王将相的陈年旧闻,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海瑞的正直、申时行的圆滑、戚继光的困境——来勾勒出一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那些关于税收、官员考核、乃至技术革新的细节,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冷静克制的笔调,不带强烈的褒贬,而是让你自己去体味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读完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看待历史进程的一些固有偏见,认识到任何一个“盛世”的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你学会用更立体、更具动态性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停滞”与“变化”。
评分这两本书的装帧和出版质量,也绝对值得称赞。中华书局的出品一向是有口皆碑,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样的实体书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与那些快速消费的电子阅读体验截然不同。特别是那种厚重感,仿佛握住了历史的重量。我通常习惯将书放在书桌的一角,偶尔拿起翻阅时,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质感,总能瞬间把我从当下的琐事中抽离出来。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更加珍惜书中的每一句话,不敢有丝毫的轻慢。可以说,从内到外,这套书都展现出一种对知识应有的敬畏态度。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历史人物传记式的梳理不太感冒,总觉得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沼而看不见整体。但这次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他懂得如何平衡细节的丰富性与主题的穿透力。他并非只是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揣摩,将那些冷冰冰的制度与法令,注入了鲜活的人性挣扎。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复杂利益集团之间的无声博弈,那是一种令人心悸的张力。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机器在运转,而是无数有着复杂动机和有限认知的人们,在特定的时空限制下做出的选择的总和。这种对“选择”的深刻洞察,远比记住几个帝号和年号来得更有价值和震撼。
评分另一本书的阅读感受,则完全是另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气息。那本经典的哲学阐释,用现代汉语重新疏解了古代先贤的教诲,使得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却又丝毫没有流于浅薄。译注者的工作做得极为扎实,每一次对原文的解读,都考虑到历史语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意义漂移,注释详尽却不冗余,恰到好处地将读者引导向文本的核心意旨。我发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焦虑弥漫的时代,重温这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老智慧,反而成了一种极有效的精神“锚定”。它没有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教你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如何与他人和世界建立一种更健康、更符合天理人性的关系。特别是关于“仁”与“礼”的论述,读起来让人心神俱宁,仿佛被一股温润的力量拂过尘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