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的是總書記在2014 年8 月18 日至2017 年9 月29 日期間的重要著作,共有講話、談話、演講、批示、賀電等99 篇。全書分為17 個專題,每個專題內容按時間順序編排。為瞭便於讀者閱讀,編輯時作瞭必要的注釋,附在篇末。本書還收入總書記這段時間內的圖片29 幅。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捲(中文平裝)》: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2016年7月1日)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們迴顧曆史,不是為瞭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瞭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麵臨的睏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瞭總結曆史經驗、把握曆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黨的十八大指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曆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這就告誡全黨,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使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傢、我們的人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曆史總是要前進的,曆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隻有與曆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纔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我們黨已經走過瞭95年的曆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嚮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齣發。麵嚮未來,麵對挑戰,全黨同誌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閤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推嚮前進。
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95年來,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這使我們黨得以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領導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從未動搖對馬剋思主義的信仰。
馬剋思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瞭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指導,為增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統一提供瞭堅實思想基礎。
馬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嚮。在堅持馬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同時,麵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剋思主義也麵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馬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瞭通嚮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說過:“馬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齣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進行理論創新就永無止境。今天,時代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齣瞭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當時的想象。同時,我國社會主義隻有幾十年實踐、還處在初級階段,事業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
理論上不徹底,就難以服人。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嚮,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閤,不斷開闢21世紀馬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放射齣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産主義、社會主義而奮鬥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鬥的偉大實踐推嚮前進。
革命理想高於天。中國共産黨之所以叫共産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産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摺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z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z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95年來,共産主義遠大理想激勵瞭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英勇奮鬥,成韆上萬的烈士為瞭這個理想獻齣瞭寶貴生命。“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生動錶達瞭共産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願,永誌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纔能堅定。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黨要深入學習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提高馬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保持對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的清醒認知和執著追求。我們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乾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提升黨性修養、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營養,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睏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牢牢占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製高點。
……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概論》 作者: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知名園林學專傢姓名,例如:張文博,王思遠等)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中華園林文化齣版社,皇傢園林研究會齣版)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概論》一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園林在數韆年曆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藝術魅力、美學原則、造園技藝及其哲學思想淵源。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名園,而是試圖構建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認知框架,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中國園林從萌芽、發展、繁榮到演變的壯麗畫捲。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力求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地展現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園林之源——自然美學的萌芽與哲學思辨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園林藝術的起源,探討其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特彆是道傢、儒傢、佛教思想的深刻聯係。我們將審視早期人類對自然景物的模仿與改造,從中探尋園林最初的雛形。從《詩經》中對田園風光的描摹,到《莊子》中“逍遙遊”的意境,再到《周易》中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念,都為中國古代園林奠定瞭深厚的思想基礎。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天人閤一”在中國園林中的體現,即園林並非對自然的簡單復製,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化錶達。我們還將探討“寄情山水”、“寓情於景”等美學觀念的形成,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影響瞭後世園林的整體設計理念。 第二部分:秦漢至唐宋——園林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本部分將重點梳理秦漢時期皇傢園林的宏偉氣魄,以及士大夫階層開始齣現的私傢園林雛形。我們將分析宮苑的布局特點,以及狩獵、祭祀等功能如何影響其形態。進入唐宋時期,中國園林藝術迎來瞭第一個高峰。唐代園林以其大氣磅礴、富麗堂皇的風格著稱,代錶作如長安的興慶宮、大明宮等,展現瞭盛世的輝煌。而宋代則將園林藝術推嚮瞭精緻、寫意的新高度。文人園林開始興盛,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之趣。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疊石理水技藝的精進,以及文人墨客在園林創作中的核心地位。園林空間的處理、意境的營造,以及對詩詞、書畫藝術的融閤,在宋代園林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我們將重點介紹園林中的亭、颱、樓、閣、榭、橋、廊等建築元素的藝術特徵及其在空間構成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明清——古典園林的集大成與地域性特色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鼎盛時期,尤其是以蘇州園林為代錶的江南私傢園林,更是達到瞭藝術的巔峰。本部分將詳細介紹明清園林在造園技藝上的創新與發展,如精巧的布局、寫意的山水、靈動的水係、典雅的建築以及豐富的植物配置。我們將深入剖析江南園林“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的空間藝術手法,以及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創造齣無限的意境。同時,本部分還將探討中國園林在不同地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鮮明特色,如北京皇傢園林的恢弘大氣,嶺南園林的疏朗明快,以及北方私傢園林的古樸典雅。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如蘇州拙政園、留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展現不同地域園林在風格、布局、材料、植物選擇等方麵的差異與融閤。 第四部分:園林要素的藝術解析——山、水、石、木、建築與意境 本部分將對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核心構成要素進行深入的藝術解析。我們將探討“山”的疊砌藝術,即如何通過假山石的堆疊,模擬自然山巒的形態,營造齣高低起伏、氣勢磅礴的景觀。同時,也將分析“水”在園林中的多種處理手法,如跌水、瀑布、溪流、池塘等,以及它們如何起到調節氣候、增加趣味、烘托意境的作用。“石”的選擇與運用,尤其是太湖石、英石等名石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也將是本部分的重點。我們還將審視“木”的配置藝術,即如何通過喬木、灌木、花卉的搭配,營造四季變化的景觀,增加園林的生機與活力。“建築”作為園林的點睛之筆,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亭、颱、樓、閣、榭等不同類型建築的功能與美學意義,都將得到詳細的闡述。最終,本部分將重點討論這些要素如何有機結閤,共同營造齣中國園林獨特的“意境”——一種超越物質形態的情感與精神的共鳴。 第五部分:中國園林的文化內涵與哲學精神 本部分將進一步挖掘中國古代園林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與哲學精神。我們將探討園林作為中國文人雅士精神寄托的場所,如何成為他們讀書、寫詩、品茗、賞景的理想之地。園林中的“靜”與“雅”,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寜靜緻遠、淡泊明誌的生活態度。“趣”與“味”,則反映瞭中國人在自然中尋求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慰藉。本書還將深入分析園林作為一種“活的哲學”,如何通過對自然的模仿與升華,傳遞著“道法自然”、“順應天時”的宇宙觀。我們還將討論園林中蘊含的“情”與“理”,即如何在追求藝術美感的同時,遵循自然規律和人文需求。園林的空間布局,常常暗含著“藏”與“露”、“虛”與“實”的辯證關係,這些都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息息相關。 第六部分:當代視野下的中國園林傳承與創新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部分將對中國古代園林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行總結與升華。我們將審視當代中國園林設計在傳承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如何藉鑒西方園林藝術的優點,進行創新與發展。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更好地保護和修復珍貴的古典園林遺址,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將分析當代園林設計如何在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園林的審美理念和哲學精神。我們還將關注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如何在國際交流中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本書鼓勵讀者以曆史的眼光和發展的思維,去理解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中國園林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概論》一書,圖文並茂,語言生動,力求以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相結閤,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窗口。無論是園林專業的學生、研究者,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本書旨在喚起讀者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欣賞之情,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並從中汲取智慧,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