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是总书记在2014 年8 月18 日至2017 年9 月29 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 篇。全书分为17 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编辑时作了必要的注释,附在篇末。本书还收入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29 幅。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中文平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年7月1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z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z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概论》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知名园林学专家姓名,例如:张文博,王思远等)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园林文化出版社,皇家园林研究会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概论》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园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美学原则、造园技艺及其哲学思想渊源。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园,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认知框架,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中国园林从萌芽、发展、繁荣到演变的壮丽画卷。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地展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园林之源——自然美学的萌芽与哲学思辨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的深刻联系。我们将审视早期人类对自然景物的模仿与改造,从中探寻园林最初的雏形。从《诗经》中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到《庄子》中“逍遥游”的意境,再到《周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都为中国古代园林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即园林并非对自然的简单复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化表达。我们还将探讨“寄情山水”、“寓情于景”等美学观念的形成,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后世园林的整体设计理念。 第二部分:秦汉至唐宋——园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部分将重点梳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宏伟气魄,以及士大夫阶层开始出现的私家园林雏形。我们将分析宫苑的布局特点,以及狩猎、祭祀等功能如何影响其形态。进入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唐代园林以其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如长安的兴庆宫、大明宫等,展现了盛世的辉煌。而宋代则将园林艺术推向了精致、写意的新高度。文人园林开始兴盛,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趣。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叠石理水技艺的精进,以及文人墨客在园林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园林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营造,以及对诗词、书画艺术的融合,在宋代园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将重点介绍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榭、桥、廊等建筑元素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空间构成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明清——古典园林的集大成与地域性特色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明清园林在造园技艺上的创新与发展,如精巧的布局、写意的山水、灵动的水系、典雅的建筑以及丰富的植物配置。我们将深入剖析江南园林“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空间艺术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同时,本部分还将探讨中国园林在不同地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特色,如北京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岭南园林的疏朗明快,以及北方私家园林的古朴典雅。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展现不同地域园林在风格、布局、材料、植物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与融合。 第四部分:园林要素的艺术解析——山、水、石、木、建筑与意境 本部分将对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艺术解析。我们将探讨“山”的叠砌艺术,即如何通过假山石的堆叠,模拟自然山峦的形态,营造出高低起伏、气势磅礴的景观。同时,也将分析“水”在园林中的多种处理手法,如跌水、瀑布、溪流、池塘等,以及它们如何起到调节气候、增加趣味、烘托意境的作用。“石”的选择与运用,尤其是太湖石、英石等名石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也将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还将审视“木”的配置艺术,即如何通过乔木、灌木、花卉的搭配,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观,增加园林的生机与活力。“建筑”作为园林的点睛之笔,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亭、台、楼、阁、榭等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与美学意义,都将得到详细的阐述。最终,本部分将重点讨论这些要素如何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情感与精神的共鸣。 第五部分: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精神 本部分将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园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哲学精神。我们将探讨园林作为中国文人雅士精神寄托的场所,如何成为他们读书、写诗、品茗、赏景的理想之地。园林中的“静”与“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趣”与“味”,则反映了中国人在自然中寻求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本书还将深入分析园林作为一种“活的哲学”,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模仿与升华,传递着“道法自然”、“顺应天时”的宇宙观。我们还将讨论园林中蕴含的“情”与“理”,即如何在追求艺术美感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人文需求。园林的空间布局,常常暗含着“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这些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第六部分: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园林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部分将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总结与升华。我们将审视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在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如何借鉴西方园林艺术的优点,进行创新与发展。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珍贵的古典园林遗址,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将分析当代园林设计如何在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和哲学精神。我们还将关注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如何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本书鼓励读者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去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中国园林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概论》一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力求以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相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窗口。无论是园林专业的学生、研究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之情,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从中汲取智慧,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