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舌诊
  • 临床
  • 图解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诊断
  • 中医书籍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5527
商品编码:25643285595

具体描述

适读人群 :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临床中医师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非专业读者,通过学习可以借助本书观察比较自身的舌象,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察舌验苔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看病的方法,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那么,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中医又是怎么通过望舌来诊病的?专业医生如何通过舌诊提高临床诊疗技能?普通老百姓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舌诊来进行体质养生和健康养护? 
本书将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中医舌诊名家深入浅出的讲解,400余幅典型舌象图像和代表性临床病例,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对中医舌诊给予全面解读。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门和提高之书。
许家佗,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技术信息化研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后,2013.6-2014.8美国密苏里大学 Bond Life Sciences center高级访问学者。科技部863计划课题组长、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负责人。近年来负责国家科研项目6项、部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学术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费兆馥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
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第一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第一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14.糖尿病——阴虚火旺证 /92 
15.冠心病——心阴亏虚证 /93 
16.冠心病——心阳不振证 /93 
17.高血压——脾虚气滞证 /94 
18.心律失常——心虚痰阻证 /94 
19.心律失常——心肾阴虚证 /95 
20.心律失常——心气亏虚证 /95 
21.乳腺癌——脾虚痰浊证 /96 
22.肺癌——心肝火旺证 /96 
23.肺癌——肺脾气虚证 /97 
24.肺癌——肾阳亏虚证 /97 
25.肺癌——痰热壅肺证 /98 
26.肺癌——脾虚痰瘀证 /98 
27.肺癌——心肺阳虚血瘀证 /99 
28.肺癌——肺肾阴虚证 /99 
29.肺癌——肝火犯胃证 /100 
30.肺癌——脾肾阳虚证 /100 
31.肺癌——肺脾气虚湿热证 /101 
32.口腔溃疡——心火上炎证 /101 
33.淋巴结炎——湿热壅阻证 /102 
34.抑郁症——肝气郁结证 /102 
35.抑郁症——痰浊内蕴证 /103 
36.下肢浮肿——水湿内停证 /103 
37.痤疮——冲任不调证 /104 
38.前列腺肥大——下焦血瘀证 /104 
39.儿童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证 /105 
40.舌麻——肝肾亏虚证 /105 
41.月经失调——心肝火旺证 /106 
42.慢性疲劳综合征——寒湿困脾证 /106 
43.慢性疲劳综合征——阳虚阴浮证 /107 
二、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 /108 
1.脾胃病证候与舌象 /108 
2.心脑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 /116 
3.内分泌疾病证候与舌象 /124 
4.妇科病证候与舌象 /127 
5.肿瘤病证候与舌象 /132 
6.呼吸系统疾病证候与舌象 /143 
7.其他杂病证候与舌象 /145 
第四章 
体质与舌象 /162 
第一节 体质及其分类 /162 
一、体质的概念 /162 
二、体质的分类方法 /163 
第二节 九种典型体质的舌象及其干预 /163 
一、平和质 /165 
二、气虚质 /167 
三、阳虚质 /170 
四、阴虚质 /172 
五、痰湿质 /174 
六、湿热质 /177 
七、瘀血质 /179 
八、气郁质 /181 
九、特禀质 /182

《中医舌诊精要与鉴别》 一、 望舌而知百病:中医舌诊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中医,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治疗方法,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中,“望舌”无疑是极其重要且独具特色的一个环节。舌头,作为人体的一面镜子,不仅承载着味觉、语言等生理功能,更与体内的脏腑经络息息相关,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细致地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厚薄、色泽、润燥,中医医生能够洞察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寒热虚实,从而辨证施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线索。 《中医舌诊精要与鉴别》一书,正是基于对中医舌诊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旨在系统地阐释舌诊的原理、方法,并重点突出常见舌象的鉴别要点。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更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而是希望带领读者循序渐进地走入中医舌诊的殿堂,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二、 舌象的奥秘:舌质与舌苔的全面解析 本书将首先从舌的基本解剖结构入手,介绍舌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舌质”的观察要点。舌质,即舌的肌肉本身,其色泽、形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 舌质的色泽: 淡白舌: 通常提示气血不足,脾胃虚寒,或有失血、营养不良等情况。我们将详细分析淡白舌在不同病症下的表现,例如,血虚导致的淡白舌与脾虚导致的淡白舌在伴随症状上的细微差异。 红舌: 舌色红润,是健康的标志。但若舌色过红,如深红、绛红,则往往提示体内有热。我们将区分热邪的性质,如实热、虚热,以及它们在舌色深浅和舌尖、舌边等部位的体现。例如,湿热壅盛引起的红舌,其舌苔往往黏腻厚重,而阴虚火旺引起的绛红舌,则可能舌体瘦瘦,苔少而干。 紫舌/晦暗舌: 舌色紫暗,提示血行瘀滞,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程度的紫暗舌所代表的病机,以及如何通过舌下络脉的形态来辅助判断。例如,久病重病,气血瘀滞严重的患者,舌色可能呈深紫色,舌下静脉曲张明显。 舌质的形态: 胖大舌/齿痕舌: 舌体胖大,边缘有牙齿痕迹,多与脾虚湿盛有关。我们将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区分脾虚与肾虚导致的胖大舌,以及湿邪偏重还是痰浊偏重所致的齿痕舌。 瘦舌: 舌体瘦小,提示气血不足,或阴虚津伤。我们将探讨消瘦舌与耗伤营血的疾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津液亏乏导致的瘦舌,其舌质往往显得干瘪。 裂纹舌: 舌面出现裂纹,如深浅不一的裂痕。裂纹舌的成因复杂,可与脾胃虚弱、阴虚内热、血虚等多种因素相关。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形状、深浅的裂纹舌所代表的病机,以及其在特定病症中的意义。 点刺舌: 舌面上出现红点或红刺,通常提示体内热盛,或阴液亏损。我们将区分舌面刺点的大小、数量,以及舌尖、舌边刺点的分布,来判断热的深浅和虚实。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舌苔”的观察要点。舌苔,是附着在舌面上的薄垢,它由胃气所生,胃气越足,舌苔就越正常。舌苔的性质变化,同样是辨别疾病的重要依据。 舌苔的厚薄: 薄苔: 苔薄白而干燥,或薄白而湿润,一般提示病情尚轻,或属正常生理状态。但若薄苔而干,且舌质红,则可能提示津液已伤。 厚苔: 舌苔厚腻,是体内有痰湿、食积、湿热等邪气的表现。我们将区分食积、痰湿、湿热等不同原因造成的厚苔,以及它们的相应舌象。例如,食积导致的厚苔,往往舌根部尤甚,伴有口气酸臭;湿热导致的厚苔,颜色可能偏黄,质地黏腻。 舌苔的色泽: 白苔: 正常舌苔应为白苔。病理性的白苔,若苔白而干燥,或干燥兼有裂纹,提示阳虚失语,或内有郁热;若苔白而湿润,则多属寒湿内盛。 黄苔: 舌苔黄腻或黄厚,是体内有热的标志,多属实热证。我们将区分黄苔的深浅、厚薄、润燥,以判断热的性质。例如,黄腻苔多见于湿热互结;薄黄苔可能提示外感风热。 灰黑苔: 舌苔呈灰黑色,是体内寒、热、虚、实错杂的表现,病情多较重。我们将详细分析灰黑苔的形成机理,以及其在不同病症下的预后判断。 舌苔的润燥: 润苔: 舌苔湿润,不干,多属寒证或湿证,或津液未伤。 燥苔: 舌苔干燥,无津液,多属热证伤津,或阴虚。我们将区分实热伤津和阴虚内热导致的燥苔,以及其伴随症状。 三、 舌象的鉴别:辨证施治的关键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常见舌象的鉴别分析。许多舌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细微的差异往往是区分病症、指导治疗的关键。 寒热舌象的辨别: 寒证舌象: 通常表现为淡白舌、胖大舌、齿痕舌、舌苔白腻或白滑。例如,脾胃虚寒引起的淡白胖大舌,舌苔白滑;外感风寒引起的白苔薄而润。 热证舌象: 通常表现为红舌、绛舌、黄苔、灰黑苔。例如,实热证可见舌红苔黄厚腻;虚热证可见舌红苔少或无苔。 虚实舌象的辨别: 虚证舌象: 通常表现为淡白舌、胖大舌、齿痕舌、舌体瘦小,或舌质淡而苔少。例如,气血两虚可见淡白胖大舌;阴虚可见舌红少苔。 实证舌象: 通常表现为舌质红、绛,舌苔厚腻、黄腻、灰黑。例如,痰湿内阻可见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湿热壅盛可见舌红苔黄腻。 湿痰舌象的辨别: 湿证舌象: 多见胖大舌、齿痕舌、舌苔厚腻或白腻。 痰证舌象: 痰的性质不同,舌象亦有差异。例如,湿痰内阻可能表现为舌苔厚腻,舌体胖大;热痰可能表现为黄腻苔,舌质红。 瘀血舌象的辨别: 瘀血舌象: 舌色紫暗,或舌上出现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程度的紫暗舌所代表的病机,以及瘀点、瘀斑的形态与位置所提示的意义。 四、 常见疾病的舌象解析 为了更直观地帮助读者理解舌诊在临床上的应用,本书将针对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病、泄泻、黄疸、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详细分析其典型的舌象表现,并结合其他诊法,说明如何综合判断。例如,对于普通感冒,风寒感冒的舌苔多为白苔,风热感冒的舌苔则多为黄苔。对于胃病,胃脘疼痛,食积内停者,舌苔往往厚腻,甚至有腐臭味。 五、 舌诊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除了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本书还将强调舌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将指出,舌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本书也将提醒读者,舌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舌象,进食某些食物后舌色也会暂时改变。因此,在观察舌象时,需要注意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六、 总结与展望 《中医舌诊精要与鉴别》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生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实用、权威的舌诊学习指南。本书力求内容详实,语言生动,便于理解。通过深入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辨别舌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守护生命健康贡献力量。中医舌诊,是一门需要细心观察、反复揣摩的学问,更是体现中医“以人为本,整体观念”核心思想的生动体现。希望本书能点燃您对中医舌诊的热情,开启您在中医智慧的海洋中探索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相当朴实,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翻开扉页,简洁的字体和排版立刻传达出一种专业感,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沉甸甸的内容。目录清晰地罗列了各个章节,看得出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了很多心思,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病症的舌象变化,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不同舌苔颜色的章节,虽然我目前对中医的理解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书中对淡白舌、红舌、紫舌等细节的描述,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让我对舌头的细微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下意识地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头,尝试去理解那些细微的颜色和形状差异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信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大门的钥匙,虽然门内的世界还有待我慢慢探索,但它已经点燃了我深入学习中医的火花。我期待着未来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并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舌诊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缺乏实际的临床对照。而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书中大量的临床真实舌象图片,以及作者对这些舌象的精准解读,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料。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在舌象上表现出的细微差异,比如舌质的红赤程度、舌苔的薄厚干湿、舌体是否有裂纹或瘀点等等。作者在描述舌象的同时,还结合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舌象背后的病理变化。例如,在讲解心脏病患者的舌象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典型的舌象特征,还解释了这些特征与心血瘀阻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本书对于提升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望”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以前总觉得中医就是把把脉、开点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望”不仅仅是看面色,舌头的变化更是身体内部状况的直接反映。书中的图片和文字配合得非常好,当我看到某个舌象描述时,立刻就能在图片中找到对应的范例,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舌苔厚腻和地图舌的讲解印象深刻。对于舌苔厚腻,作者不仅描述了它的外观,还详细解释了可能对应的身体病机,比如痰湿内阻、食积等,这让我对“痰湿”这样的概念有了更具象的认识。而地图舌,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看到书中解释它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紊乱有关时,我联想到身边一些小孩可能就有类似的情况,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并非神秘莫测,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观察和逻辑体系之上,而舌诊,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易于入门的切入点。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养生保健比较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养生常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医学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舌诊理论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病症在舌象上的细致分析。例如,书中关于感冒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在舌苔上的区别,这让我以后在出现感冒症状时,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或者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而且,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彩色舌象图片,每张图片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能够直接对应到文字的描述,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识舌”的书,更是一本“辨病”的启蒙读物,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身体的健康信号。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在面对面交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没有空泛的理论,每一句话都指向了具体的舌象表现和临床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望舌知病”的逻辑梳理,它一步步引导读者如何从舌头的整体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入手,最终得出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判断。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这些医案,我得以窥见舌诊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以及中医是如何通过舌象的变化来指导用药和调理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教会我认识舌头,更是教会我如何“读懂”舌头传递的健康信息。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定价,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参考的医学书籍,对于任何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很不错 ,是正版

评分

作者的对舌诊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图片什么的拍的都不错,也算得益于“大数据”吧。但是,作者的中医功底确实不够深厚,辨证论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不少片面的、误导性的描述,需要大家仔细斟酌

评分

印刷质量良好!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印刷质量良好!不错!

评分

很不错 ,是正版

评分

印刷质量良好!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良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