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酒鬼旅行指南 |
| 作者 | 江泽香织;彭之洵 |
| 定价 | 39.8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05738188 |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235000 |
| 页码 | 16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以日本酒为经,酒器菜肴为纬,向读者们介绍了日本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n全书聚焦于日本关西地区及新潟、岛根、青森等地,以县市为单位解说各具特色的地方酿酒厂、小酒馆及特色餐馆、店铺等。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将领略一场场美味而有趣的饮食盛宴。 n |
| 作者简介 | |
| 江泽香织,作家、美食家。以探访美食、民间工艺品及旅游为平生之志。主持以走访各地酿酒厂为中心的社交网站“不健康生活节”。她也是一位清酒专家,拥有日本品酒师资格。 著有《山阴旅行:民间工艺与美食巡礼》等。 n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从“阪急松尾大社”地铁站下车后徒步数分钟,即可抵达被称为京都古老神社的“松尾大社”。从远古时期开始,居住在这一带的居民便在山顶上祭祀松尾山的神祇,并将其当成日常生活的守护神来看待。后来,治理这一带的秦①一族便将松尾山的其当成主祀的土地神。到了大宝元年 (701),又在松尾大社现址上建造神殿,将松尾山的神祇请入神殿,并安排神官执掌相关事务。秦一族造水路、开发农耕土地,致力于当地的开发。相传他们对酿酒也有独到的心得,因此,据传这一氏族的族人多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酒”字。这个“酒”字,除了指秦氏为酿酒一族以外,大概也意味着他们同时也是好酒一族吧。也因为这个缘故,从室町时代 (1336—1573) 末期开始,松尾大神所供奉的神祇被视为“日本酿酒神”而受到信奉。直到今日,每年仍有为数众多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酿酒业者前来朝圣。作为献祭用的桶装酒被成排成列地展示在收纳保存神轿的仓库外墙展示着,气势震撼人心,夺人眼目。在此想与献祭的酒桶一块儿蒙福的民 n众络绎不绝地前来拍照。 n若稍往神社后方走去,则能看到被称为灵泉的“龟之井”。据说酿酒业者多会取些“龟之井”的井水,以便在酿酒时加入一起酿造,据传此灵泉有长寿回春之效,因此也常能见到附近居民前来排队取水。我也试着喝了些“龟之井”的泉水,饮用后确实颇感神清气爽。在松尾大社,除了建筑物和“龟之井”外,这里的庭园造景也颇有可观之处。昭和时代(1926—1989) 日本庭园造景的一把手重森三玲 (1896—1975) 便为松尾大社造景四处,从中也传达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其中,“曲水之庭”是以奈良时代 (710—794) 到平安时代(794—1185) 的皇宫传统活动“曲水之宴”②为设计灵感。所谓“曲水之宴”,即众人围坐河道两旁,从河道上游放置酒杯使之顺流而下,众人吟咏诗歌,待酒杯漂流至面前便取下酒杯一饮而尽,是个极富乐趣极其风雅的游戏。若造访此处,不妨以闲适之姿观庭园之景,佐以抹茶和酒酿豆包 (此处不可饮酒),遥想举止优雅的平安时代贵族们,享用美味的茶点,稍事休息片刻。 n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跳跃了,读起来感觉像是在看一个喝醉了的朋友给我讲他上一次旅行的片段,有高潮,有莫名其妙的停顿,还有大量我完全get不到的隐喻。它的语言是华丽的,充满了各种我不认识的形容词堆砌,试图营造一种“颓废美学”的氛围,但最终给我的感觉是故作高深,反而冲淡了旅行本身的乐趣。举个例子,它用足足半页纸来描绘一次日出时分某处海边小酒馆的“光影哲学”,但对于那个酒馆招牌的啤酒究竟是什么味道,或者老板是否健谈,却一笔带过。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究竟是为了记录旅行体验,还是为了展示他高超的文字技巧?如果是一个对酒精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资深行家来写,那必然是带着一种亲身体验的真诚在里面,让人心悦诚服。但这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刻意的“摆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服务于某种预设的文艺形象,而不是真实记录下那些值得被记住的微小瞬间。我更倾向于那种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粗糙的文字,里面藏着真诚的推荐和独家的秘籍,而不是这种过度雕琢的辞藻,让人读完后除了记住几个生僻的词汇外,脑子里一片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范围也显得相当的局限和偏颇。它似乎只青睐于那些已经被媒体过度报道过的、带有一些“光环”的地点,对于那些真正隐藏在街头巷尾、需要靠当地人带着才能找到的“宝藏小店”,它几乎是避而不谈。我期待的是那种“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的秘密基地,是那种只有在凌晨三点才会升起人间烟火气的角落。然而,书里推荐的大部分地方,我已经能想象到那里挤满了拿着这本书拍照的游客,空气中弥漫的将是游客的喧哗而非当地的醇厚气息。这种“打卡式”的推荐,完全背离了“探索”与“发现”的旅行精神。一个真正的酒鬼旅行指南,应该更像一本秘密结社的内部手册,分享的是那些鲜为人知、尚未被商业化侵蚀的地方。如果我只是想去那些人人都知道的网红酒吧,我何必费力买一本所谓的“指南”?我更希望看到作者为了找到某一个偏僻小酒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才是旅行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对热门景点的重复介绍,用更文艺的方式包装了一下而已。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指南”功能几乎为零。我打开一本旅行指南,最基本的需求是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地址、营业时间、大致的消费水平,以及如何到达的信息。这本书里,这些关键信息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或者需要读者自行去搜索引擎上再核实一遍。它似乎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了超强的地理定位能力和无限的空闲时间,可以随意在世界各地漫无目的的游荡。比如,它会提到“在那个老城区尽头,转过第三个被常春藤覆盖的巷口”,但究竟是哪个老城区?哪个城市?巷口有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物?统统没有。这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过书里描述的大部分地方,或者说,他去过,但那次经历对他来说更像一场梦游,醒来后只记得一些模糊的意境,却丧失了所有具体的坐标。对于一个真正计划着下一次“酒鬼之旅”的读者来说,这种缺乏实操性的内容是最大的障碍。我需要的是地图上的红点,是具体的联系方式,是那种“照着这本书走,我就能喝到好酒”的信心。很遗憾,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意淫”地图,而非物理层面的导航工具。
评分啊,这本《酒鬼旅行指南》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的,想着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小众的饮酒圣地,能避开那些人山人海的游客陷阱。书的装帧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仿旧的皮革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年代感,仿佛真的带着一本老旧的探险手册出门。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目录,开始细读里面的内容时,那种强烈的“货不对板”的感觉就冒出来了。它似乎更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介绍,对那些真正能让人“沉醉”的细节描述却轻描淡写。比如,介绍某地著名的酒吧时,更像是引用了一篇维基百科的条目,缺少了那种身临其境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我希望看到的是老板娘的八卦,是角落里那张斑驳桌子的故事,是特定酒水在当地的酿造秘闻,而不是大段大段关于某个城市地理变迁的学术性论述。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仿佛我买到的是一本“关于酒鬼可能会去哪里”的地理教材,而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地酒鬼”的实战手册。如果我想要了解历史,我有很多更好的渠道,但如果我想要的是那种微醺中带着冒险精神的指南,这本书显然没有完全满足我的期待。整体而言,排版尚可,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我预想中“指南”二字的关联性,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评分在整体的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差,像是被生硬地拼凑起来的文稿集。有的章节写得飞快,寥寥数语就带过了一个重要城市的核心饮酒文化;而有的地方,又会突然放慢速度,用极慢的笔速去描绘一次偶然喝到的某款酒的外观感受,仿佛时间在那一刻静止了。这种不均衡的叙事节奏,让读者很难沉浸其中。特别是当我们期待从一个区域性主题切换到另一个主题时,过渡往往是突兀的,缺乏逻辑上的引导,让人不得不时常停下来,重新整理思绪。它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笔记的集合,被编辑强行要求装订成册,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有清晰脉络的成品。一本好的指南,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深入,节奏由缓至急,张弛有度,让你的阅读体验也是一次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遗憾的是,《酒鬼旅行指南》给我的感觉是,我拿到的是一堆散落的地图碎片,需要我自己去费力拼凑出完整的路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指南的有效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