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先生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微言大义重新加以阐释,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与历史。《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丙子年的初秋,也就是1996年的8月底,有 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访,他是刚从美国到湖南,参加岳麓书院孔子会议返美,路过香港,事先经人约好时间,所以才有见面 谈的机会。不是这样,我实在没有剩余的时间,可以与宾客应酬。平常有人问我,你那么大的年纪,还忙些什么呢?我只有对之苦笑,实在说不清楚。因为 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 须把 生 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有冲破时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这种境界,实在无法和 般人说,说了别人也不易明白。自幼诵读益处多
话说回来,这位名教授来访,谈到在哈佛大学的 次汉学(中国文化)会议上,中外学者到了不少,大家共同研究读“四书”之首的《大学》。当大家研究开宗明义 章,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发挥自己的观点,很久还没有 致的结论。有 位来自国内某名大学的学者便抢着发言说:我看这个问题,何 浪费精神,花很多时间去讨论,只需把“明明德”的 个“明”字去掉就好了!全场的人听了,为之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这位教授说完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们在座的人,也只有为之 笑。我便问:后来怎么办呢?他说:后来我就私下对他说,你太狂妄了……。这个人zui后才向大家道歉。我听完了说:我几十年,在国外,甚至在国内,听过这样的妄人妙(谬)论太多了,所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心里不但震惊万分,同时也惭愧自责,感慨不已。
因为我在童年正式读家塾(就是请先生到家里来家教),开始就是先读《大学》,并认真背诵《大学》。长大以后,转到民国初年所谓的洋学堂读书,对于《大学》、《中庸》,早已置之不理。但因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诵的根底,所以在记忆的影子里,始终并未完全去掉。后来在中央军校教习政治课,又碰到要讲《大学》、《中庸》,因此,驾轻就熟,至少我自己认为讲得挥洒自如。接着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四川五通桥,为了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讲过 次《大学》、《中庸》。每次所讲的,大要原理不变,但因教和学互相增长的关系,加上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了。但开风气不为师
到了台湾以后,步入中年,再经过历史时代的大转变,对人对事的了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钱谦益的诗所说:“枥中马老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颇有感慨。所谓“枥中马老空知道”,钱诗是感叹自己虽是 匹识途的老马,但马老了,毕竟是无用了,把它豢养在马厩里,当做 匹千里马的活标本罢了。“爨下车劳枉作薪”,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用的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这种木头的轮子,在长年累月的旋转奔走之下,外表已被磨得损坏不堪了。乡下人把它换掉来当柴烧。当柴烧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叫它做“车劳”。“爨下”,就是指烧饭的灶下。你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诗,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了!
因此,当时对校长蒋先生所著的《科学的学庸》,虽然并不认同其见地,而且我对学问的态度,也决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请我去讲,如果拒 ,在当时的人情面子上,也是势所不能。这中间微妙关系的自处之道,正如《大学》后文所讲“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完全在于操之 心了。
回想起来,我也真的有过很多次冲动,希望有 二个后起之秀,能够立志研习原始儒家的学问,我将为之先驱,如清人龚定盦所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然而,我也毕竟失望了。我也曾经对 般成年的学者同学们讲过几次,希望记录成编,但每次的记录,我都不满意,又加舍弃。不是同学们记不好,实在是我讲得不透彻,讲得不好。古人说:“百无 用是书生。”不过,要真正做到百无 用的书生,确也不是 件很容易的事,成本代价太高太大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层次感和递进性,这在传统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先为你展示一棵参天大树的宏伟轮廓,然后才带领你,从树根、树干,到枝叶、花果,一步步细致考察其生长脉络和内在机理。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山间清泉,平缓流畅,适宜初学者领悟大意;时而又如惊雷乍现,掷地有声,直击要害,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他展现出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批判性的吸收能力,令人折服。他既不泥古不化地抱守旧论,也绝不轻易否定前人的智慧。这种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的姿态,让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生命力和现代意义,读起来丝毫没有老学问的暮气,反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思辨活力。
评分初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艰深”与“豁然开朗”的交织。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解读国学经典的通俗读物,上来就用大白话把所有精髓都嚼碎了喂到你嘴边。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引导读者自己去“体悟”。开篇几章,文字古奥,句子结构也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初读时真有种“对牛弹琴”的挫败感,感觉自己被那些深藏的门槛挡在了外面。但随着耐下心,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拗口的词句,尤其是在结合了作者在其他篇章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哲思后,那些被厚重历史尘埃覆盖的智慧之光才一点点被擦亮。那种感觉就像是雾中行路,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但突然间,眼前的迷雾散开,辽阔的天地豁然展现,之前的每一点困惑都在那一瞬间找到了合理的逻辑归宿。这是一种主动学习、自我发现的成就感,远胜于被动接受的知识灌输。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套书是一场漫长的“朝圣之旅”,而非轻松的周末消遣。它要求的不只是时间,更需要一种心境上的沉淀和准备。我曾尝试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结果发现效果甚微,那些重要的“微言”总是稍纵即逝。只有当我完全抽离于日常的喧嚣,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心无旁骛地去品读时,那些深藏的智慧才真正开始渗透到思维结构中。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构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有德性的人的蓝图。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根源抱有好奇心,并愿意为之投入心力去探索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其价值远超其定价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皮搭配着典雅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深邃的气息。初次翻开,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心神安定下来,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智慧馈赠。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古朴的插图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既不显得拥挤,又能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的哲理时,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概念旁做的注释和解读,那些加粗的重点文字,就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在你快要迷失方向时,轻轻地将你引回正轨。这使得即便是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新手,也能初步窥见其中奥妙,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厚重感。可以说,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这本书都体现出了一种对“道”的敬畏与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个体生命如何安顿”这一终极命题的处理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着向外追逐,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多的占有。然而,在这些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却将目光引向了最核心的内在世界——那个被我们忽略太久的“本心”。他没有空谈那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学,而是落脚于日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导向“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读完关于“修身”的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挫折和得失的态度。那些曾经困扰我的“不平事”,在宏大的哲学框架下,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和不可承受。它提供了一套稳定、自洽的生命秩序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外部世界,而是首先驯服和理解自己的内心荒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