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游记 | 穷忙 | 熬 极地求生700天 | 深暗 | 寻路中国 |
正义的代价 | 血疫 | 的熊猫 | 汤姆斯河 | 慕尼黑的清真寺 |
与荒原同行 | 再会 老北京 | 大灭绝时代 | 末日巨塔 | 两个故宫的离合 |
打工女孩 | 少林很忙 | 无缘社会 | 江城 | 奇石 |
.
|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东北游记 |
| 作 者: | 迈克尔 麦尔 |
| 定价: | 48.00 |
| ISBN号: | 9787532773107 |
| 出版社: | 上海世纪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2-1 |
| 印刷日期: | 2016-12-1 |
| 编辑推荐 |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节气、农事、土地, 记忆、家庭、爱人, 从北京到东北,从胡同到乡村, 《再会,老北京》作者非虚构新作! |
| 内容介绍 |
| 本书是《再会,老北京》的作者的新作,主要以其在东北荒地村的经历为主,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角度,记叙了他对于荒地村发展和村民生活的观察,辅以东北地区近现代变迁的历史背景故事。迈克尔跟随她的中国媳妇,来到东北老家一个小村庄中定居三年的真实记录。迈克尔通过回顾东北的历史,从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细节中,准确地抓住了中国农村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飞速而深刻的变化。 |
| 作者介绍 |
| 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 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廷奖(Whiting)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 |
| 目录 |
| 章冬至1 第二章你来我往16 第三章血浓于水33 第四章去日留痕50 第五章惊蛰68 第六章谷雨84 第七章朝圣之路97 第八章火车开往满洲站!109 第九章隧道与岔路上的旧时空135 第十章夏至153 第十一章三姨的歌谣159 第十二章伪满洲国的傀儡174 第十三章占后余波192 第十四章大暑219 第十五章通往工人村的断桥237 第十六章立秋250 第十七章大连的展示柜261 第十八章霜降269 第十九章大雪283 致谢290 注释293 参考资料340 译后记358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章冬至 冬日的土地,冰冻三尺,无声无息。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照在白雪覆盖的稻田上,反射着明晃晃的光,刺得人情不自禁地蒙上眼睛。刺骨的寒风中,我倾斜着身子,步履艰难地从红旗路北上,去一个叫做“荒地”的村庄。 放眼四下,一马平川,了无生机,清冽冷峻。两车道的水泥路从稻田中横穿而过,令我想起故乡明尼苏达冰冻的湖面上凿出的小路。不过,这里可没有暂供栖身的冰屋。我在第二十二中学做志愿者教英语,那里的冬天还算好过,整个校园烧煤取暖。十分钟前我就是从那里出发的,喏,现在我的胡子上已经结起了冰碴子。 皑皑白雪中不时冒出一簇簇干枯的植物,挺像耙子和扫帚一类的东西。我的左边,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下降。这是12月末的下午3点22分。对了,这个日子,中国的农民管它叫冬至。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中国古人定下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大概持续两周,冬至就是其中一个。冬至之前的节气叫做大雪,那,雪花如期而至,把整个荒地村笼罩在洁白的茫茫雪野之中。过了冬至,1月份就要迎来小寒。…… 红旗路只有一个交通标志,限速每小时四十公里。工作日都从没见过有谁超速。自行车,三轮车,人人都不紧不慢,吱吱呀呀地来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农业银行、种子店、面馆和火车站。火车站的墙壁被刷成一种亮晃晃的粉色,尖尖的顶是锡制的,鲜亮的蓝色和荒地村平时的天空很是相配。要找个词来形容这个火车站,老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来往吉林与长春之间,横贯约一百十三公里的新高速列车不会在这里停靠。对于列车上卧铺车厢里的乘客来说,荒地村就是短短三四秒间以模糊影像迅速掠过眼前的一个地方,和中国东北的任何乡村没有两样。 当局者清。走近了看,红旗路边一字排开,散落着很多垃圾: 熊猫牌香烟的空盒子,这个牌子还不算便宜;茅台酒的空瓶子;印着股票咨询的大张废纸;房地产广告传单;命理学的书刊,上面列出了买宅安家的吉利日子;还有些不知何人出版的小报,报名都是《奇闻异事》之类。上面有高级官员的私生活,各种谣言被写得神乎其神;还有一些问答环节,比如,会从北京迁都吗?(不会)。“文化大革命”死了多少人?(很多)。 ,红旗路上静悄悄的。……卷展之间,我看到了几个字眼,种植、种子、记录和出产。每天我都会经过这条横幅,但和熟视无睹的农民们不一样,我总爱抱着好奇心去研究它。在这几乎没有报刊亭和街道标志的中国农村,宣传标语就是我的中文初级读本,虽说其政治鼓吹的企图昭然若揭。这条大红色的横幅教会我几个字,总算凑成了一句话: 种植高质量种子,创造出产记录。 ……。从我任教的教室看出去,能看到村里所有的农舍,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仿佛或密或疏的海岛。现在,我正朝一块大广告牌走去,大概两公里开外就能看到上面的大字: 打造东北村。立牌子的是东福米业,荒地村的一家民营农业公司。我只是认了认这上面的字,心想和其他标语一样又是闹嚷嚷的大话,没往心里去。直到东福米业开始让这话成真。 传言说,红旗路也要像铁路一样翻修升级了。当地人心想,是不是一切都要变成新的,只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要过时了。甚至还有人说,村子的名字也要改。 没人能确切地解释这个村子为什么叫荒地。这里明明地处一片肥沃的河滩,从松花江的西岸一直延伸到草木丛生的丘陵地带。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早先的农民们给村子取了这个名字,想迷惑外人,别移居过来跟他们抢地方。周边也是一些小村庄,一马平川的稻田上点缀着十几间平房。这些村庄的名字五花八门: 孤店子、张家沟、东岗子、土城子…… 在电影《疯狂高尔夫》当中,罗德尼?丹泽菲尔德扮演的角色吹嘘,他和一个姓王的合作伙伴刚刚在长城边买了些土地:“在好的那边买的哦!”荒地村恰好就在他所说的相反方向。越过长城,就是中国的东北(和英文的wrong way还挺押韵)。中国人经常把自己国家的地图形状比作一只雄鸡,而东北就是鸡头,被挤在蒙古的草原和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之间,高傲地昂了起来,直逼西伯利亚。 过去四百年来,这里似乎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地区了。历史上,西方人将东北称为满洲,满族人本是以部落为单位的游牧民族,经过多年历史变迁,从独立的少数民族到各朝帝国的附庸,再到1644年铁骑冲过长城,悍然入关,坐上北京的王座。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纷纷被纳入版图,形成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国界线。然而,这个政权的中心却渐渐心力不支,摇摇欲坠。1908年,慈禧太后弥留之际,指了名叫溥仪的两岁小孩做皇帝。登基时,孩子坐不住,不停地哭闹。带他登基的父安慰道:“别哭,快完了,快完了。”结果一语成谶,四年后,越来越腐败的清朝终于分崩离析,溥仪成了中国的末代皇帝。1912年,领导起义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溥仪被迫逊位。 那时候,国家的进步对很多满族人来说意味着不幸。他们早就远离故土,在长城以南安居乐业。文化上也已经被自己统治的汉族人完全同化了。直到,大多数满族人看起来和其他的东北人别无二致。尽管清朝使用两种官方语言,但普通话一直是通用语。一位清朝皇帝甚至给天安门命了名。大多数满族人都不会说满语了。这种和普通话相比简直就是天书、写起来有点像蒙古语的语言,开始衰败,并走向灭绝。 同样失守的还有满族人在东北的优势。本来,历任的皇帝们都想把这里作为一块满族文化的自留地。然而,随着持续数百年限制往满洲迁移的法令被撤销,汉族农民潮水般迅速涌向这个地区。…… 来这里扎根的“新人”,不叫这里满洲或是东北,也不叫关东,甚至不照地图上标示的那样,叫东北三省。他们只是按照所见所闻,用眼前的情形来称呼这里: 北大荒。 “尽管不知道上帝到底将人间天堂选址何处,”这个时期,有一位法国神父旅经东北,下笔成文,“但我们可以确定,他没有选这里。” 然而,我眼中的北大荒美丽而独特,当得起这个引起无限回忆与共鸣的名字。北风从雪野之上呼啸而过,又穿透我厚厚的四层衣服。我神游天外,啊,这阵狂风,应该有两个管不了孩子的父母,一个叫戈壁霜雪,一个叫西伯利亚冻土。我的邻居们管这种感觉叫刺骨,不管你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多严实,这风还是能吹到你骨头里去。 然而,天空是那样辽远广阔。湛蓝与清新就这样蔓延到无边无际。在中国的城市,少有人会停下来抬头看天,那上面早已雾霾笼罩。其他农村地区也常常阴云密布,给人压抑沉闷之感。然而,在这中国的东北边关,天空蓝得发白,纯粹的颜色正如天空下蔓延的土地。这里的农民只把真正的土叫土,尘是不能称之为土的。中国很多地方的土地已经被耕种、翻犁了上千年。东北则不同,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较少开垦的黑土地,用“甜水”去灌溉。等到气候回暖,地面解冻,抓一把黏土在手里,那湿润肥沃的感觉,还以为抓的是咖啡渣。 就算土地异常新鲜和肥沃,荒地还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乡村。不过这里的农民不会在山坡开垦的梯田上辛苦劳作一整年。三面都环绕着延伸到远处丘陵地区的稻田,大家每年只收成一次。 往西南方坐十二个小时的火车,就能到北京。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从缅因州中部到华盛顿特区,将近一千公里。抛开交通运输情况和文化上的牵绊,荒地离海参崴和平壤还要近一些,距离只有一半。我经常在教室的黑板上画出简易“地图”,表明村子的位置: |
........
在寒风凛冽的隆冬,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东北游记》。书名就带着一种古朴而辽阔的气息,让人联想到广袤的黑土地,以及那些在严寒中坚韧生长的人们。作者笔下的东北,不是刻板印象里单一的白雪皑皑,而是充满了四季分明的韵味。我想象着,当“立冬”的号角吹响,村庄便披上了沉寂的银装,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炖菜和烤红薯的香气。作者一定在这样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土地的脉搏,以及它沉睡中蕴藏的生机。那些散落在村庄里的老宅,经历过多少个“小雪”的寒冷,又迎接着多少个“大雪”的丰饶?我仿佛能听到风雪拍打窗棂的声音,闻到柴火燃烧的烟味,看到人们围炉夜话,分享着一年的收获与期盼。作者对时节的细腻捕捉,让我对东北的自然和人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笔下的“冬至”,不仅仅是日照最短的一天,更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这种将节气融入生活体验的叙述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着寒来暑往,岁时更迭的自然规律。我相信,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仅能读到一段旅行,更能读懂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东北游记》带我进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捕捉“霜降”时节的微妙变化感到好奇。我想象着,当一层薄霜悄然降临,田野里的作物告别了秋日的金黄,开始显露出一种更深的、沉静的色彩。作者或许是在清晨,顶着微凉的空气,看到露珠在草叶上凝结成晶莹的冰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种万物由盛转衰,却又孕育着来年希望的 transitional period,一定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而“立秋”时节,我猜测书里一定描绘了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那种辛勤耕耘后的满足感,那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质朴情感,一定在作者的笔下流淌。我期待着,在“处暑”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时,作者记录下那些夏末的宁静,那些瓜果飘香,稻谷饱满的景象。而当“白露”悄然而至,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丝凉意,我猜测作者一定捕捉到了那种秋高气爽,万物逐渐沉静的氛围,或许还记录了人们开始为过冬做准备的点滴细节。他对于每一个节气的体察,都让我感觉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才是一个真正的旅行者所能留下的宝贵印记。
评分《东北游记》让我领略到了东北别样的风情。作者在“大寒”时节的记录,一定充满了对生命顽强意志的赞颂。我想象着,当寒冷达到极致,大地仿佛被冰封,但在这严酷的环境下,生命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或许是躲藏在雪层下的种子,或许是瑟缩在屋檐下的生灵,都蕴含着不屈的生命力。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一定让作者深受触动。而“小寒”时节,虽然寒意依然浓重,但春天已经悄悄地在不远处孕育,那种希望的萌动,或许在作者的观察中,已经有所显现。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惊蛰”时的景象,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那种土地苏醒的力量,那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一定让读者感到震撼。而“春分”,我想象着日夜均等,阴阳平衡,或许作者会描绘出人们开始忙碌于春耕的场景,那种充满活力的景象,一定令人心生向往。他将节气与他对东北的观察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记录者,一个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美的智者,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翻开《东北游记》,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久远的故事。作者在“芒种”时节的笔触,一定充满了对辛勤劳作的赞美。我想象着,当阳光逐渐炙热,人们忙碌于播种和收割,那种挥洒汗水,收获希望的景象,一定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夏至”的炎热,或许会伴随着雨季的到来,那种生机勃勃,万物生长,充满了生命力的景象,一定让读者感受到东北夏季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描绘“小暑”时节的感受,那种暑热中带着一丝清凉,那种在烈日下依然保持的宁静,一定充满了哲思。而“大暑”,我想象着那种酷热的顶点,或许人们会选择在树荫下乘凉,或是在夜晚仰望星空,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一定被作者细腻地记录下来。他对于中国传统节气的运用,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对东北人民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以及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观察者,一个善于在平凡中捕捉诗意的记录者,也让我更加期待书中关于荒地村的点点滴滴。
评分读《东北游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片承载着历史与温度的土地。作者对于“清明”的描绘,一定充满了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命的感悟。我想象着,在那个草长莺飞的季节,人们或许会回到祖先的墓前,扫墓祭拜,寄托哀思。那种关于生命轮回,关于根脉传承的思考,一定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了笔端。而“谷雨”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捕捉到了雨水滋润大地,万物生长的景象。或许是泥土的芬芳,或许是新生的嫩芽,都成为他笔下的生动素材。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对自然的眷恋,透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心生向往。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立夏”之后,东北大地展现出的勃勃生机。那种绿意盎然,万物竞长的景象,一定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小满”,我知道那意味着收获的前奏,或许是油菜花盛开的金色海洋,或许是麦穗初露的青涩模样,都将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他对于节气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标记时间,更是为了串联起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体悟,以及他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表达,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