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毛澤東傳+周恩來傳(全2冊)
作者:作者:(英)迪剋·威爾遜 著
定價:87.00元
齣版社: 國際文化齣版公司;
版次:第1版 (2011年7月)
平裝: 448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開
條形碼: 9787512502352,9787512502369
裝幀:平裝
是否套裝:是
作者簡介
迪剋·威爾遜,國外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早年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獲文學、法學碩士,後在研究中國問題的刊物《中國季刊》擔任主編。威爾遜在研究當代中國曆史和人物方麵有一定造詣,其主要著述有:《周恩來傳》、《長徵,1935年》、《亞洲的覺醒》、《人類的四分之一》等。
目 錄
《毛澤東傳》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引弓待發
1 屬蛇的孩子(1893—1910)
2 守規矩的學生(1911—1915)
3 深淵蛟龍(1915—1918)
4 轉變(1918—1921)
5 未來的締造者(1921—1924)
6 三薯飯(1925——1927)
第二部分 奮鬥
7 “山大王”(1927—1928)
8 抗爭(1928—1930)
9 遭貶(1931—1934)
11 延安(1935—1937)
12 藍蘋(1937—1938)
13 惡戰(1938—1941)
14 “抽象的愛”(1942—1945)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
16 兵臨北平(1948—1949)
第三部分 大權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
18 揮鞭(1952—1954)
19 弄潮(1955——1956)
20 夜鷹(1956)
21 百花齊放(1957)
22 東風壓倒西風(1957—1958)
23 大躍進(1958——1959)
24 舊靴(1960—1963)
25 孤軍奮戰(1964—1965)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
27 黑手(1966——1970)
28 和尚打傘(1970—1976)
結論
注釋
譯後記
《周恩來傳》
作者序
譯者新序
1 多次收養(1898~1913)
2 就學津門(1913~1917)
3 東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學法國(1920~1924)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領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義(1927)
9 重獲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籌(1931~1934)
11 長徵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豬變成鴨(1940~1943)
14 贏得勝利(1943~1949)
15 藍色睡衣(1949~1952)
16 國際舞颱(1953~1955)
17 百花齊放(1956~1958)
18 撥亂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睏(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聲
結束語
譯後記
部分內容在綫試讀
作者序
"哎喲,天啊,你還在這裏等呀!記者招待會的地點已經變瞭,我們已在內閣大樓舉行過瞭。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過,我可以肯定,總理將會單獨與你會晤,以此來進行彌補……"
尼泊爾禮賓官身著寬鬆的白衣褲,頭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嚮一簇剛剛來到拉那宮的人群旁。漸漸地,人群閃開瞭,從中顯齣瞭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瘦小而又虛弱的身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
真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計劃,周1960年對尼泊爾的這次訪問將在他的下榻處會見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宮,距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3英裏開外。我到尼泊爾去的原因之一,就是為瞭采訪來訪的中國人。不巧的是,在他們訪問的最後一天,我要替我的雜誌乾些其他事情,所以沒接到記者招待會變更地點的通知。
因此,按照約定的午夜時間,我單獨前往拉那宮去參加記者招待會,結果發現那裏空空蕩蕩、寂靜無人,隻有兩個持槍但卻熟睡瞭的哨兵。我戰戰兢兢地從他們中間跨過去,榖倉般的大廳裏見不到一個人,齣現在眼前的隻是布滿地毯的煙蒂和雞骨。沒有中國的采訪者,沒有尼泊爾的官員。
而此時此刻,我卻麵對著62歲的中國總理。盡管是由於尼泊爾人的過錯而不是周的過錯使我失去瞭參加記者招待會的機會,但周卻欣然接受瞭單獨會見我以示補償的建議。當時已過午夜許久,中國方麵的隨行人員已到各地訪問瞭幾個星期,預定第二天清晨黎明時分起飛迴國。他們人人都感到疲倦瞭,然而周的隨行人員中的十幾名官員,其中包括外交部長陳毅,卻站在那裏等待著這個未被列入計劃的會晤的結束,然後他們纔能去睡覺並為他們的啓程做準備。他們中的一些人眼睛盯著我,帶著一種不露聲色的憤懣感。
但是,周卻不是這樣。他跟我談瞭40分鍾,卻顯得謙恭耐心。我感到有點尷尬,便把提問限製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如周的這次訪問如何改善瞭中國與該地區國傢的關係,並希望得到簡單的迴答。但是,周卻進行瞭極為詳盡的闡述,一個一個地講到瞭他這次所訪問的國傢。這又持續瞭大約半個小時,其中包括翻譯占用的時間。實際上,正如我後來發現的那樣,他所講的話與記者招待會上發布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因此,我的單獨會晤並沒有獲得很大的價值。
如果隻是周一個人在場的話,我將藉他這次邀請的機會多提些問題。但是,由於陳毅不停地交換著左右腿來支撐他那相對而言較為肥胖的身體,再加上那些年輕些的隨行人員斜著眼睛望著我,所以我便決定到此結束。然而,周卻還沒講完。他繼續往下講,好像時間還很多似的。他問我是否去過中國,是否知道濛哥馬利*將訪問中國,以及我是否也願意去中國,等等。
我的心情激動起來瞭。一年多來,我一直在設法進入中國,但卻未獲成功。
"歡迎你。"總理突然用學生式的英語說道,並揚起他的雙臂做瞭個錶示歡迎的姿勢。
中國官員們互相看瞭看對方,好像在說,"終於結束瞭!"我激動地走齣拉那宮,闖入瞭喜馬拉雅山那寒冷的夜空之中。這簡直是一場夢。周善於使事情看起來像夢一般,但卻不大善於把這些夢變為現實。我後來給他寫瞭幾封信,但卻從未收到過有關邀請方麵的信函。隻是過瞭數年,在濛哥馬利訪問瞭中國之後,他注意盡可能全麵地滿足我的要求,毫無傲氣和任何架子。他的行為近乎卑微,但他的助手們對他的恭敬態度卻反映瞭他所具有的政治權力的強烈影響力。
在那個特殊的歲月裏,相當多的中國人在挨餓,俄國人從中國撤走瞭他們的經濟專傢,中國統治階層兩個權力大於周的人物之間難以緩和的矛盾似乎在加劇發展,中國又感到自己正被敵對的美國軍事力量所包圍,並且尼赫魯在中印邊界爭論問題上不願進行妥協。然而,40分鍾的時間內,在繁忙地工作瞭一天後即將結束時,周卻令人覺得他好像什麼都不在乎似的,隻注意傾聽並迴答我的提問。而這些問題是彆的記者們曾嚮他多次提齣過的。這一天是他們離開舒適的傢庭,在外麵連續工作瞭許多天後的最後一天。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這種感覺偶爾也因像尼赫魯、肯尼迪等權勢人物的影響而齣現過,但卻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周幾乎給每個見到過他的人都留下瞭同樣的印象。周體現瞭舊時中國那些文雅、禮貌和謙遜的品質,然而他也用這些品質來為某種政治意識形態服務,而這種政治意識形態把引起暴力作為自己政綱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這些,纔使人們都對這位溫文爾雅的總理感到睏惑不解。他的言行舉止溫柔和藹,然而,為瞭使他的國傢能迅速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封建主義進入到現代社會,他的一些所作所為卻顯得冷酷、好鬥甚至是不可理解。這個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曾錶現齣良好理智的人,為瞭殺一儆百,也曾下令處決過叛徒。
周瞭解不同國傢的不同文化。大陸歐洲對他的纔華和智慧有著一緻的印象。《世界報》《革命者》等報刊均用大標題把這些錶麵印象歸納成文。亨利·基辛格發現周是他所見到過的"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兩三個人物之一",稱他"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極為聰慧、機敏"。哈馬捨爾德*說周是"目前為止我在對外政治領域中所見過的最優秀的人物"。在法國外交部長E.馬納剋看來,中國的這位總理是"一個完人"。
盎格魯-撒剋遜人的心理錶現雖然略顯不同,但他們卻都有同樣的感受。白修德**發現周是他遇見過的3個偉人之一,"在他們麵前,我的不信任感幾乎完全沒有瞭。"但後來,白修德卻改變瞭他的看法,把周與1949年後共産黨機構所實施的統治等同起來。因此,在白修德的腦子裏便齣現瞭另一種看法。用丹尼斯·布拉德沃裏的話來講,周"或許是他們當中最好的共産主義者","一個比毛主席本人更富有彈性的革命者,以及一個對資本主義世界來講更為危險的長期的敵人。"
這種人最初是如何獲得瞭改造自己的祖國並使之民主化的動力的呢?而他如何漸漸地選擇瞭馬剋思主義作為這種改造的媒介則是第二個大問題;第三個大問題是為什麼在半個多世紀的對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使他人身居最高的位置,而自己卻拒絕這種地位;第四個謎則是,他為什麼繼續支持自己過去的對手毛澤東並跟隨其後參加狂熱的、毀滅性的1958年"大躍進"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與毛及其他中國共産黨領導人相比,周顯得更為開明,更加信任人民,對世界曆史瞭解得更廣泛,齣訪過更多的國傢並會見過更多的訪問者。但是,在這個麵帶笑容的領導人和頗具魅力的外交官形象之後,一個真正的周卻有待於人們去進一步深刻認識。
在加德滿都的那個4月之夜,當我離開拉那宮時,內心懷有一種良好的感受,即周恩來令我感到更加具體一些瞭。我羨慕他的魅力與技巧,後來我繼而對他的機智、敏捷和遠見感到驚訝。這種好奇心導緻瞭20年後我對這個人及其一生工作的刻畫與描寫。
......
這套《毛澤東傳》與《周恩來傳》的閤集,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對於這兩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充斥著各種解讀,良莠不齊。迪剋·威爾遜的這部作品,從書名上看,便透著一股嚴謹和學術的氣息。插圖全譯本的設定,更是讓人期待,畢竟曆史人物的傳記,配以珍貴的曆史照片,能極大地增強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好奇的是,西方學者的視角,會如何解讀這兩位中國革命的巨匠?他們是否能跳齣固有的意識形態窠臼,以一種更加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呈現他們的生平、思想以及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學術”這幾個字,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高的期許,希望能從中讀到一些我未曾接觸過的分析和見解,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這套書之前,我對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國內齣版的傳記和曆史資料。因此,當拿到迪剋·威爾遜的這部“西方學術”著作時,我懷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許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能否從中獲得一些新的視角和解讀,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忐忑的是,西方學者是否會帶著某種預設的立場,或者對中國國情缺乏深入的理解。然而,讀過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威爾遜先生的敘述是相當冷靜和剋製的。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試圖從更宏觀、更全球化的視野來審視毛澤東和周恩來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中的地位。他對兩位領導人的功過是非,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並且引用的史料來源也相當廣泛,讓人感覺其論證過程是有根有據的,而非憑空臆測。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那個時代和那些重要人物的優秀讀物。這套《毛澤東傳》+《周恩來傳》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迪剋·威爾遜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呈現瞭兩部極具價值的人物傳記。書中不僅詳盡地迴顧瞭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人生經曆,更重要的是,他試圖剖析他們思想的形成、演變過程,以及這些思想對中國曆史走嚮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某些曆史事件時,能夠兼顧國內外的不同觀點,並給齣自己相對客觀的評價。這種處理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考的樂趣,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毛澤東傳》與《周恩來傳》這兩本書,在敘事風格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毛澤東的部分,仿佛是一部史詩般的畫捲,描繪瞭他從一個青年革命傢崛起,到成為國傢最高領導人的波瀾壯闊的一生。威爾遜筆下的毛澤東,既有其雄纔大略、運籌帷幄的一麵,也有其作為普通人的情感波動和內心掙紮。而周恩來的傳記,則更像是一部精緻的藝術品,細節豐富,情感細膩。周總理的形象,在書中被描繪得更加豐滿和人性化,他的智慧、他的堅韌、他的犧牲,都通過文字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兩位人物之間的關係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描寫,既有政治上的閤作,也有人生中的互補,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評分拿到這套書,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絨布的封麵,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翻開來,裏麵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排版閤理。最讓我驚喜的是其中穿插的大量珍貴曆史圖片,每一張都仿佛將人帶迴瞭那個時代的現場。有毛澤東同誌在窯洞裏工作的照片,有周恩來總理在國際舞颱上揮灑風采的瞬間,還有許多那個年代的老物件、老場景,這些視覺化的元素,極大地豐富瞭文字的錶達,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也讓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溫度和色彩。我一直認為,好的傳記,不僅僅是記錄事實,更重要的是能夠捕捉人物的靈魂,而這套書的插圖,無疑在這方麵做到瞭極佳的輔助作用,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他們的人生軌跡和時代印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