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册毛泽东传+周恩来传 插图全译本 迪克威尔逊著 西方学术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人物传记

全2册毛泽东传+周恩来传 插图全译本 迪克威尔逊著 西方学术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人物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迪克·威尔逊 著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周恩来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迪克威尔逊
  • 中国近现代史
  • 西方学术
  • 插图本
  • 全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235201
商品编码:25793529884
包装:平装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全2册)

作者:作者:(英)迪克·威尔逊 著

定价:87.00元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版次:第1版 (2011年7月)

平装: 44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开

条形码: 9787512502352,9787512502369

装帧:平装

是否套装:是


作者简介

 迪克·威尔逊,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目   录

《毛泽东传》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3 深渊蛟龙(1915—1918)

4 转变(1918—1921)

5 未来的缔造者(1921—1924)

6 三薯饭(1925——1927)

第二部分 奋斗

7 “山大王”(1927—1928)

8 抗争(1928—1930)

9 遭贬(1931—1934)

11 延安(1935—1937)

12 蓝苹(1937—1938)

13 恶战(1938—1941)

14 “抽象的爱”(1942—1945)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

16 兵临北平(1948—1949)

第三部分 大权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

18 挥鞭(1952—1954)

19 弄潮(1955——1956)

20 夜鹰(1956)

21 百花齐放(1957)

22 东风压倒西风(1957—1958)

23 大跃进(1958——1959)

24 旧靴(1960—1963)

25 孤军奋战(1964—1965)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

27 黑手(1966——1970)

28 和尚打伞(1970—1976)

结论

注释

译后记


《周恩来传》

作者序

译者新序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译后记


部分内容在线试读

作者序

"哎哟,天啊,你还在这里等呀!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已经变了,我们已在内阁大楼举行过了。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过,我可以肯定,总理将会单独与你会晤,以此来进行弥补……"

尼泊尔礼宾官身着宽松的白衣裤,头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向一簇刚刚来到拉那宫的人群旁。渐渐地,人群闪开了,从中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瘦小而又虚弱的身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计划,周1960年对尼泊尔的这次访问将在他的下榻处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宫,距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3英里开外。我到尼泊尔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采访来访的中国人。不巧的是,在他们访问的最后一天,我要替我的杂志干些其他事情,所以没接到记者招待会变更地点的通知。

因此,按照约定的午夜时间,我单独前往拉那宫去参加记者招待会,结果发现那里空空荡荡、寂静无人,只有两个持枪但却熟睡了的哨兵。我战战兢兢地从他们中间跨过去,谷仓般的大厅里见不到一个人,出现在眼前的只是布满地毯的烟蒂和鸡骨。没有中国的采访者,没有尼泊尔的官员。

而此时此刻,我却面对着62岁的中国总理。尽管是由于尼泊尔人的过错而不是周的过错使我失去了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但周却欣然接受了单独会见我以示补偿的建议。当时已过午夜许久,中国方面的随行人员已到各地访问了几个星期,预定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起飞回国。他们人人都感到疲倦了,然而周的随行人员中的十几名官员,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陈毅,却站在那里等待着这个未被列入计划的会晤的结束,然后他们才能去睡觉并为他们的启程做准备。他们中的一些人眼睛盯着我,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愤懑感。

但是,周却不是这样。他跟我谈了40分钟,却显得谦恭耐心。我感到有点尴尬,便把提问限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如周的这次访问如何改善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并希望得到简单的回答。但是,周却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一个一个地讲到了他这次所访问的国家。这又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其中包括翻译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正如我后来发现的那样,他所讲的话与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因此,我的单独会晤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周一个人在场的话,我将借他这次邀请的机会多提些问题。但是,由于陈毅不停地交换着左右腿来支撑他那相对而言较为肥胖的身体,再加上那些年轻些的随行人员斜着眼睛望着我,所以我便决定到此结束。然而,周却还没讲完。他继续往下讲,好像时间还很多似的。他问我是否去过中国,是否知道蒙哥马利*将访问中国,以及我是否也愿意去中国,等等。

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进入中国,但却未获成功。

"欢迎你。"总理突然用学生式的英语说道,并扬起他的双臂做了个表示欢迎的姿势。

中国官员们互相看了看对方,好像在说,"终于结束了!"我激动地走出拉那宫,闯入了喜马拉雅山那寒冷的夜空之中。这简直是一场梦。周善于使事情看起来像梦一般,但却不大善于把这些梦变为现实。我后来给他写了几封信,但却从未收到过有关邀请方面的信函。只是过了数年,在蒙哥马利访问了中国之后,他注意尽可能全面地满足我的要求,毫无傲气和任何架子。他的行为近乎卑微,但他的助手们对他的恭敬态度却反映了他所具有的政治权力的强烈影响力。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相当多的中国人在挨饿,俄国人从中国撤走了他们的经济专家,中国统治阶层两个权力大于周的人物之间难以缓和的矛盾似乎在加剧发展,中国又感到自己正被敌对的美国军事力量所包围,并且尼赫鲁在中印边界争论问题上不愿进行妥协。然而,40分钟的时间内,在繁忙地工作了一天后即将结束时,周却令人觉得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似的,只注意倾听并回答我的提问。而这些问题是别的记者们曾向他多次提出过的。这一天是他们离开舒适的家庭,在外面连续工作了许多天后的最后一天。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这种感觉偶尔也因像尼赫鲁、肯尼迪等权势人物的影响而出现过,但却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周几乎给每个见到过他的人都留下了同样的印象。周体现了旧时中国那些文雅、礼貌和谦逊的品质,然而他也用这些品质来为某种政治意识形态服务,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把引起暴力作为自己政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些,才使人们都对这位温文尔雅的总理感到困惑不解。他的言行举止温柔和蔼,然而,为了使他的国家能迅速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封建主义进入到现代社会,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却显得冷酷、好斗甚至是不可理解。这个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曾表现出良好理智的人,为了杀一儆百,也曾下令处决过叛徒。

周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大陆欧洲对他的才华和智慧有着一致的印象。《世界报》《革命者》等报刊均用大标题把这些表面印象归纳成文。亨利·基辛格发现周是他所见到过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三个人物之一",称他"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极为聪慧、机敏"。哈马舍尔德*说周是"目前为止我在对外政治领域中所见过的最优秀的人物"。在法国外交部长E.马纳克看来,中国的这位总理是"一个完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心理表现虽然略显不同,但他们却都有同样的感受。白修德**发现周是他遇见过的3个伟人之一,"在他们面前,我的不信任感几乎完全没有了。"但后来,白修德却改变了他的看法,把周与1949年后共产党机构所实施的统治等同起来。因此,在白修德的脑子里便出现了另一种看法。用丹尼斯·布拉德沃里的话来讲,周"或许是他们当中最好的共产主义者","一个比毛主席本人更富有弹性的革命者,以及一个对资本主义世界来讲更为危险的长期的敌人。"

这种人最初是如何获得了改造自己的祖国并使之民主化的动力的呢?而他如何渐渐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改造的媒介则是第二个大问题;第三个大问题是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的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使他人身居最高的位置,而自己却拒绝这种地位;第四个谜则是,他为什么继续支持自己过去的对手毛泽东并跟随其后参加狂热的、毁灭性的1958年"大跃进"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与毛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相比,周显得更为开明,更加信任人民,对世界历史了解得更广泛,出访过更多的国家并会见过更多的访问者。但是,在这个面带笑容的领导人和颇具魅力的外交官形象之后,一个真正的周却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深刻认识。

在加德满都的那个4月之夜,当我离开拉那宫时,内心怀有一种良好的感受,即周恩来令我感到更加具体一些了。我羡慕他的魅力与技巧,后来我继而对他的机智、敏捷和远见感到惊讶。这种好奇心导致了20年后我对这个人及其一生工作的刻画与描写。

......


历史的侧影: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群像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那些举足轻重的人物群像,并非专注于某两位特定领导人的完整传记,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描绘了那个风云激荡时代中,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人士的命运轨迹与思想变迁。全书以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挽歌与新思想的萌芽(约1840-1911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社会结构面临的剧烈冲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章:帝国的黄昏与改革的阵痛 本章选取了晚清朝廷中的关键改革派人物,如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戊戌变法中的核心人物。重点分析了他们的教育背景、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深度,以及在保守势力掣肘下,改革方案的“半吊子”性质。详细考察了甲午战争后,士大夫阶层在军事失败面前的集体心理崩溃与随之而来的思想转向。特别关注了他们如何试图在维护“祖制”与引入“西学”之间寻求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点。 第二章:知识分子的觉醒与革命的酝酿 本章着墨于早期留学归国人员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剖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接触西方哲学、政治学说,逐步认识到体制性变革的必要性。书中选取了数位在海外进行反清宣传、组织秘密结社的先驱人物作为案例,分析了他们的组织模式、资金来源以及意识形态的初步构建过程。对孙中山先生早期活动在不同地域(如檀香山、香港、日本)的侧面描写,聚焦于其早期社会动员策略的特点。 第三章:社会底层与边缘群体的呐喊 历史不只是庙堂之上的角力。本章转向关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幸存者的口述记录,以及义和团运动中底层民众的宗教狂热与反抗逻辑。通过分析这些非精英阶层的行动,揭示了传统社会矛盾在现代化冲击下如何被极端化地爆发出来。本章旨在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审视清末的社会危机。 第二部分:民国初建与军阀割据的迷局(约1912-1927年) 民国建立后的十年,是中国政治实验最为活跃也最为混乱的时期。本书聚焦于那些试图塑造现代国家的政治家与文化精英。 第四章:宪政的探索与权力的角逐 本章详述了宋教仁、黄兴等人在议会政治实践中的努力与挫折。深入分析了袁世凯崛起过程中,对旧式权力结构(如北洋系统)的继承与改造。重点对比了国民党内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联俄联共”方针的形成背景,以及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元老之间的路线分歧。通过档案资料,还原了二次革命及护法运动中,地方实力派介入中央政治的复杂博弈。 第五章:文化革命的先声与“新青年”群像 本章将视角转向思想文化领域。选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在《新青年》时期的核心论点进行辨析。探讨了他们如何系统性地批判传统儒家伦理,并介绍白话文运动对社会舆论的深远影响。书中还专题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不同阐释路径及其在知识界的不同追随者群体。 第六章:地方军阀的生态图谱 本章摒弃对单一军阀的过度关注,转而分析军阀集团的地域性特征与权力基础。例如,皖系、直系、奉系的财政来源、主要社会支持基础(如士绅、工商业者、乡村武装)的区别。通过对如冯玉祥、阎锡山等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军事人物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民国早期中央权威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力量的制度性根源。 第三部分:革命与建设的交织(约1927-1949年) 本部分关注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采取的战略选择,以及知识分子在左右两极化政治光谱中的摇摆与归属。 第七章:十年建设的侧影 聚焦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蒋介石领导下所推行的经济建设与社会改造。重点考察了如孔、宋家族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角色,以及实业家群体(如张謇、虞洽卿的后继者)在沿海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与限制。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基层治理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及其最终受政治环境影响的局限。 第八章:革命道路的选择与理论的成熟 本章细致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层在城市暴动策略向农村包围策略转变的关键节点。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探索过程,特别关注了对农民问题的理论构建。通过对中共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李立三)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的分析,展现了早期中共思想路线的多元探索。 第九章:抗战烽火下的文化坚守与流亡 抗日战争是检验所有政治力量和文化主张的熔炉。本章侧重于战时大后方(重庆、昆明等地)的文化生态。研究了文学家、艺术家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危亡时刻,对“民族性”与“阶级性”的再思考。分析了不同派系知识分子在西南联大这一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思想碰撞与传承。 结语:历史叙事的重构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提供一个单一的、定论式的历史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非核心但关键人物的命运描摹,引导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它旨在展示,那段历史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妥协、牺牲与坚持共同编织而成的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缺憾的群像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毛泽东传》与《周恩来传》的合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对于这两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解读,良莠不齐。迪克·威尔逊的这部作品,从书名上看,便透着一股严谨和学术的气息。插图全译本的设定,更是让人期待,毕竟历史人物的传记,配以珍贵的历史照片,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好奇的是,西方学者的视角,会如何解读这两位中国革命的巨匠?他们是否能跳出固有的意识形态窠臼,以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呈现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学术”这几个字,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许,希望能从中读到一些我未曾接触过的分析和见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毛泽东传》与《周恩来传》这两本书,在叙事风格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部分,仿佛是一部史诗般的画卷,描绘了他从一个青年革命家崛起,到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威尔逊笔下的毛泽东,既有其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一面,也有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而周恩来的传记,则更像是一部精致的艺术品,细节丰富,情感细腻。周总理的形象,在书中被描绘得更加丰满和人性化,他的智慧、他的坚韧、他的牺牲,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两位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有政治上的合作,也有人生中的互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套书之前,我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出版的传记和历史资料。因此,当拿到迪克·威尔逊的这部“西方学术”著作时,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能否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和解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忐忑的是,西方学者是否会带着某种预设的立场,或者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的理解。然而,读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威尔逊先生的叙述是相当冷静和克制的。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他对两位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引用的史料来源也相当广泛,让人感觉其论证过程是有根有据的,而非凭空臆测。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绒布的封面,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翻开来,里面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合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每一张都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时代的现场。有毛泽东同志在窑洞里工作的照片,有周恩来总理在国际舞台上挥洒风采的瞬间,还有许多那个年代的老物件、老场景,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色彩。我一直认为,好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人物的灵魂,而这套书的插图,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佳的辅助作用,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时代印记。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重要人物的优秀读物。这套《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迪克·威尔逊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两部极具价值的人物传记。书中不仅详尽地回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剖析他们思想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历史事件时,能够兼顾国内外的不同观点,并给出自己相对客观的评价。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