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为后世医方之祖”。《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1956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934年至1935年,医学家黄竹斋偶识罗哲初,将其收藏的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手抄保存。1939年,张伯英将黄本捐资木刻,藏板于南阳医圣祠,称为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黄竹斋晚年在白云阁本的基础上,采集历代医家注释之精华,著成《伤寒杂病论会通》,并于1948年出版。
本次整理出版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以1939年木刻版为底本,以1960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1948年《伤寒杂病论会通》为参校本。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当今读者阅读。
目 录伤寒杂病论 卷一伤寒杂病论 卷二伤寒杂病论 卷三伤寒杂病论 卷四伤寒杂病论 卷五伤寒杂病论 卷六伤寒杂病论 卷七伤寒杂病论 卷八伤寒杂病论 卷九伤寒杂病论 卷十伤寒杂病论 卷十一伤寒杂病论 卷十二伤寒杂病论 卷十三伤寒杂病论 卷十四伤寒杂病论 卷十五伤寒杂病论 卷十六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只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古籍类的书籍,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生怕晦涩难懂,难以消化。但这本书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伤寒杂病论》中的文字,虽然古朴,却自有其韵味。张仲景先生的文笔,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意。他用非常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剂。读起来,仿佛能看到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在向我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杂病”的论述,它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医治疗的广泛性和整体性。比如,对于“咳而上气”的论述,书中就详细分析了不同的病因,如风寒、风热、痰湿等,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剂,比如“射干麻黄汤”用于风寒束肺,咳嗽气喘,胸满,不得平卧;“麦门冬汤”用于肺热阴虚,虚热燥咳,咽干不利。这种对症施治的精妙,让我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是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学习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古籍,但事实证明,它的内容是如此地实用和深刻。张仲景先生的《伤寒杂病论》,不愧为中医界的泰斗之作。书中对各种疾病的描述,不仅准确,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感受和整体的康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太阴病”的论述,它描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呕饮”,以及“理中丸”的治疗。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张仲景先生对患者痛苦的体恤,以及他希望通过精湛医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良苦用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它不仅仅是科学的,更是充满人情味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医的认识从“听闻”变成了“理解”,从“敬畏”变成了“喜爱”。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受益终身的医学经典。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一直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太过玄乎,难以理解。直到我读了这本《伤寒杂病论》,我才发现,原来中医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之上。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让我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理解书中的理论。例如,书中对于“阳明病”的论述,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发热、汗出、脉洪大”等症状,以及“白虎汤”的功效。读到这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生活中发高烧、大汗淋漓的场景,瞬间就能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这让我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超前的健康观念,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真的非常宝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积极的管理意识。
评分这本《伤寒杂病论》简直就是打开了我对中医认知的一扇新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印象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方歌和药材的功效上,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又有些神秘。但读了这本白云阁藏本,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严谨和逻辑性。张仲景先生的论述,不仅仅是罗列病症和方剂,更重要的是他系统地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比如,书中对“太阳病”的论述,从提纲契领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开始,层层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太阳病的各种证型,以及不同证型下,太阳病如何循序渐进地向里传变,最终影响到其他的脏腑。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方式,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何同样的“感冒”症状,在中医看来会有如此多的不同治疗方法。而且,书中对“辨证”的强调,更是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对症下药”的简单想法。它教会我,不能只看表面的症状,更要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份珍贵的医学知识,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中医学习者的“圣经”!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之前一直被各种理论知识搞得头昏脑涨,总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伤寒杂病论-中医典籍丛刊白云阁藏本》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扫清了障碍。张仲景先生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将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疾病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少阳病”的论述,它详细阐述了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而目眩”等症状,以及“柴胡汤”在治疗少阳病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对柴胡汤的方义解析,让我明白了为何柴胡能够“和解少阳”,为何能针对“胸胁苦满”。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不仅记住了方剂,更理解了方剂背后的道理。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中医的理解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