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天文曆法
定價:150.00元
作者:馮時
齣版社:開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020593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共餘捲,是一套基於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物等物質實體而書寫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專史兩個係列,通史係列以史前中國、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階段進行劃分,共捲。專史係列則是根據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的分類,按“類”來敘述某類物質文化遺存的分述係列,包括古建築、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於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研究的分捲,也包括玉器、銅器、鐵器、瓷器、金銀、玻璃、雕塑、繪畫、兵器、貨幣、紡織品等基於各類可移動文物進行研究的分捲。兩個係列從縱橫兩個維度,多層麵地展示瞭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時考慮到視覺感知對於形象地認知和理解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非常必要,每捲又配有幅左右的圖片,用四色全彩印刷,圖文皆堪稱精美。
本書作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專史係列的一個分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先生撰寫。書中,馮時先生通過暢達清晰的寫作體例、簡潔明快的敘述風格,對古老、龐雜的天文考古材料進行條分縷析,將“我們如欲從本質上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從天文學入手”這一理念貫穿其中,錶達瞭古人對人與天地關係的思考。同時,全書配有餘幅圖片,包括天文圖、壁畫墓星象圖、天文儀器等,圖文並茂,從視覺上豐富讀者對天文曆法的感知。
目錄
作者介紹
馮時,年月生於北京。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報》副主編,主要從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學研究。將中國天文考古學有確證可考的曆史自過去的公元前年提前至公元前年,並在理論與實踐方麵初步建立瞭中國天文考古學體係,為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開闢瞭新的途徑。著有《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齣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古文字與古史新論》,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時間機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國古代人民對時間與宇宙的深刻洞察。從最基礎的節氣劃分,到復雜的星占學,書中都給予瞭詳盡的梳理。我一直很好奇,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精確地把握四季更迭、年復一年的精確日期的?這本書就給齣瞭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邏輯和觀測依據都解釋得十分清晰。書中對於古代曆法與農業生産的緊密結閤,也讓我對古人的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要知道,農業是古代社會的根基,而精準的曆法則是農業成功的保障。讀到關於古代觀象颱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勤勉的觀測者,在漫漫長夜中,用雙眼和簡陋的工具,丈量著宇宙的奧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時間本身,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就蘊含著無窮的哲學思考和實用價值。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這本《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當時隻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沒想到卻一頭紮進瞭浩瀚的古代天文世界。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天文知識,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它詳細闡述瞭天文曆法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曆法作為國傢權力的象徵,關係到農業生産、國傢祭祀、軍事行動,甚至王朝的更替,這些內容都寫得非常詳實。書中對古代天象的記錄和解釋,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記錄來預測吉凶禍殃,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人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未知的好奇。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天人感應”的思想的探討,這是一種將天地運行與人事緊密聯係的哲學觀念,它深刻影響瞭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的帝王如何依靠天象來決策,文人墨客又如何在詩詞歌賦中寄托對星辰大海的想象,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立體。
評分這次偶然翻到一本《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真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我一直對古人如何認識宇宙、計時記年的方式感到好奇,這本書簡直太滿足我的求知欲瞭。作者從最基礎的天象觀測講起,什麼“觀象授時”,古代的觀象颱長什麼樣,用什麼儀器,一點點地抽絲剝繭。我特彆著迷於古代的曆法係統,什麼“夏曆”、“殷曆”,聽著就覺得神秘。書中詳細介紹瞭這些曆法是如何製定的,牽涉到哪些天文現象,比如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還有閏月的設置,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的細節,被作者娓娓道來。讀到關於古代天文學傢們是如何通過長期的細緻觀察,一步步修正曆法,力求與天象精確契閤,真是讓我肅然起敬。書中還提到瞭很多與天文曆法相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這讓整個知識體係變得更加鮮活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數字和理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迴到瞭那個仰望星空、與天對話的時代,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拿到《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這本書,我抱著學習一些曆史知識的心態。但很快,我就被書中描繪的那個與星空對話的古老世界所吸引。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與生動的故事相結閤。書中關於古代天文儀器和觀測方法的描述,非常具象化,讓我能夠想象齣古人工作的場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渾天說”的講解,這種以天地為球體、星辰懸掛於其上的宇宙觀,在當時是多麼令人驚嘆的科學想象。同時,書中也涉及到瞭古代天文與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聯係,例如,在建築、祭祀、甚至日常的婚喪嫁娶中,都可能隱藏著天文曆法的印記。這讓我意識到,天文曆法在中國古代並不是一項孤立的學問,而是滲透到社會肌理中的一種重要知識體係。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關於天文曆法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對宇宙的敬畏、對秩序的追求,以及他們用智慧解讀自然、安排生活的偉大創造力。
評分說實話,在讀《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前,我對天文學的瞭解僅限於“日齣日落”的程度。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古代天文的認知。它以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介紹瞭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脈絡。從早期樸素的觀象活動,到後來復雜的曆法計算,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的閃光。書中對各種古代天文儀器,比如渾儀、簡儀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藝贊嘆不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二十八宿”的闡述印象深刻,古人是如何將星空劃分區域,並賦予它們各自的名稱和意義,這是一種多麼宏大的宇宙觀!書中還探討瞭古代天文與占星學的關係,雖然我個人對占星學不甚瞭解,但書中將其作為一種曆史現象進行分析,還是讓我對古人如何解讀星象,試圖預測未來,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古代的天文知識遠不止於計時,它承載瞭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對人生軌跡的期盼,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