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天文历法
定价:150.00元
作者:冯时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020593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有幅左右的图片,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的一个分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撰写。书中,冯时先生通过畅达清晰的写作体例、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对古老、庞杂的天文考古材料进行条分缕析,将“我们如欲从本质上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天文学入手”这一理念贯穿其中,表达了古人对人与天地关系的思考。同时,全书配有余幅图片,包括天文图、壁画墓星象图、天文仪器等,图文并茂,从视觉上丰富读者对天文历法的感知。
目录
作者介绍
冯时,年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将中国天文考古学有确证可考的历史自过去的公元前年提前至公元前年,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在读《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之前,我对天文学的了解仅限于“日出日落”的程度。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天文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从早期朴素的观象活动,到后来复杂的历法计算,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书中对各种古代天文仪器,比如浑仪、简仪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赞叹不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二十八宿”的阐述印象深刻,古人是如何将星空划分区域,并赋予它们各自的名称和意义,这是一种多么宏大的宇宙观!书中还探讨了古代天文与占星学的关系,虽然我个人对占星学不甚了解,但书中将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还是让我对古人如何解读星象,试图预测未来,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古代的天文知识远不止于计时,它承载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对人生轨迹的期盼,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时间机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时间与宇宙的深刻洞察。从最基础的节气划分,到复杂的星占学,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梳理。我一直很好奇,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精确地把握四季更迭、年复一年的精确日期的?这本书就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和观测依据都解释得十分清晰。书中对于古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也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要知道,农业是古代社会的根基,而精准的历法则是农业成功的保障。读到关于古代观象台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勤勉的观测者,在漫漫长夜中,用双眼和简陋的工具,丈量着宇宙的奥秘。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间本身,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就蕴含着无穷的哲学思考和实用价值。
评分拿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这本书,我抱着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的心态。但很快,我就被书中描绘的那个与星空对话的古老世界所吸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书中关于古代天文仪器和观测方法的描述,非常具象化,让我能够想象出古人工作的场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浑天说”的讲解,这种以天地为球体、星辰悬挂于其上的宇宙观,在当时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科学想象。同时,书中也涉及到了古代天文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例如,在建筑、祭祀、甚至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都可能隐藏着天文历法的印记。这让我意识到,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项孤立的学问,而是渗透到社会肌理中的一种重要知识体系。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的敬畏、对秩序的追求,以及他们用智慧解读自然、安排生活的伟大创造力。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这本《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当时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古代天文世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天文知识,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它详细阐述了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历法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到农业生产、国家祭祀、军事行动,甚至王朝的更替,这些内容都写得非常详实。书中对古代天象的记录和解释,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记录来预测吉凶祸殃,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的探讨,这是一种将天地运行与人事紧密联系的哲学观念,它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帝王如何依靠天象来决策,文人墨客又如何在诗词歌赋中寄托对星辰大海的想象,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立体。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真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一直对古人如何认识宇宙、计时记年的方式感到好奇,这本书简直太满足我的求知欲了。作者从最基础的天象观测讲起,什么“观象授时”,古代的观象台长什么样,用什么仪器,一点点地抽丝剥茧。我特别着迷于古代的历法系统,什么“夏历”、“殷历”,听着就觉得神秘。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历法是如何制定的,牵涉到哪些天文现象,比如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还有闰月的设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细节,被作者娓娓道来。读到关于古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一步步修正历法,力求与天象精确契合,真是让我肃然起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天文历法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这让整个知识体系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理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仰望星空、与天对话的时代,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