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 泰勒】助推 新版 中信出版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 泰勒】助推 新版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学
  • 心理学
  • 诺贝尔奖
  • 理查德·泰勒
  • 助推
  • 新版
  • 中信出版社
  • 经济学
  • 行为金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4918
商品编码:2601684641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作品,解读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佳决策


书名:助推
定价:59.00元
作者:理查德塞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3
页码:35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4918


什么事情我们做起来既耗时又费心?是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但是,我们往往深陷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谬的判断。通过本书,你将了解什么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智慧,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凝聚了塞勒和桑斯坦的研究成果,塞勒也不愧诺奖的肯定——“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  《助推》是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塞勒在这本书中,指出政府需要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的决策,对社会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选择。同时,该书关于助推的理论对全球的养老制度起到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


"推荐序一/ III
推荐序二/ XIII
引 言 / 001
部分 社会人和经济人 / 019
第1章 偏差和谬误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 / 021
第2章 如何抵制诱惑? / 046
第3章 如何控制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 062
第4章 我们何时需要助推? / 086
第5章 如何优化选择体系? / 096
第二部分 钱 / 121
第6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 / 123
第7章 幼稚的投资 / 140第8 章 信用市场 / 157
第9 章 社会保障私有化 / 172
第三部分 医疗健康 / 185
第10 章 “处方药” / 187
第11 章 如何促进器官捐献? / 206
第12 章 如何拯救我们的星球? / 215
第四部分 自由选择 / 231
第13 章 我们该如何为孩子挑选学校? / 233
第14 章 如何现有医疗体系? / 242
第15 章 婚姻有没有可能私人化? / 250
第五部分 支持还是反对? / 263
第16 章 欢迎来到助推的世界! / 265
第17 章 谁会反对助推? / 273
第18 章 助推:真正的第三条道路 / 291
后 记 / 295
致 谢 / 301
注 释 / 303
参考文献 / 311"


"(美国)理查德•塞勒(Richard H.Thaler) 

  生于1945 年,1974 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执教,任金融和行为科学及行为决策研究主任。此外,他还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持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塞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他被公认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先驱。
  2015年,理查德·塞勒当选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
  2017 年,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主要著作还有《赢家的诅咒》和《“错误”的行为》。

(美国)卡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
  曾任职于美国司法部、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和马萨诸塞州法
院。桑斯坦的研究领域包括政策管理、宪法、环境法、经济法、行
为经济学等。他的各项研究成果已成为包括美国情报局在
内的各类公共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对象。著有《为什么助推》《简
化》等。"


行为经济学的热潮即将以席卷之势来临……丹·艾瑞里所著的《怪诞行为学》和这本书的出版充分显露了它的热度……这一次,经济学家们不再只是关注理论本身,而是将新的智慧用于改进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帮助人们更多地做出更好的选择。   ——《商业周刊》


"后记
写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如何用助推避免金融危机的噩梦再次发生?

本书第1版完稿于2007年夏,并于2008年2月出版。本版写于2008年夏,而本后记写于2008年11月末,正值多事之秋。美国刚刚选举巴拉克·奥巴马为总统。奥巴马睿智过人,几乎全世界都在庆贺他当选美国总统。然而,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殷切期待,奥巴马总统将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一道面对艰巨的挑战。
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经济大萧条以来严重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很少有决策者或经济学家能够预见这场危机的到来。在美国,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也承认,他没有事先预见到这场危机的到来,在危机到来时只有“目瞪口呆”。我们不禁要问,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正确理解能否帮助我们解释目前发生的一切,助推能否帮助我们避免此类噩梦再度发生?
总而言之,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从次级抵押贷款投资中找到答案。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指的是向那些没有资格享受市场利率的人发放的贷款。美国房价的激增态势在2004 年便缓缓趋向停顿。2008 年年初,许多借款者便出现了违约行为,并面临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结果,次级抵押贷款投资便成了一场灾难。投资公司和抵押贷款公司的失败引发了美国信贷市场流动性的严重降低并逐渐波及世界。反过来,流动性的降低使得股价大跌,造成了一系列其他形式的经济危害(包括许多商业失败),并使得全世界各国政府意识到,采取救市措施已迫在眉睫。
尽管这场危机令经济界措手不及,但有些行为经济学家(以罗伯特·席勒为首)却早已预见到这场危机。其实,有眼光的观察家们很早就发现,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因为在1997—2006 年年间房价的增长幅度与历史发展趋势严重不相符。美国处于一种投机泡沫中,这一泡沫终注定要破灭。本书中所探讨的社会人的三个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解释2008 年发生的这一切。这三个特性就是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制以及从众效应。

有限的理性

我们已经强调,当情况变得复杂时,人们便会出现错误。这使我们看到了金融危机中本应引起我们注意的一面:在过去20 年时间里,金融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久前,多数的抵押贷款还仅仅是30 年期固定利率,人们也只在乎能够以低的月供还款。但是,目前的抵押贷款却形式多样,即便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不同形式的贷款也难以权衡出利弊。还款初期较低的月供可能会误导人们,从而使他们终不得不面对高额的还款总额和高风险。
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灾难的关键原因是大量的借款人并不理解他们的贷款条件。即便有人竭力要去读懂这些条款,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头晕目眩,但抵押贷款经纪人却一再向他们保证这一交易“稳赚不赔”。然而,相对于提供的投资者,借款者的复杂程度就不值一提了。不久之前,抵押贷款全部由发放贷款的银行所控制。而现在,这些抵押贷款被打包成扑朔迷离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证券化的抵押贷款,这是一种新型的、晦涩的衍生产品,比如记账违约交换和流动性认沽期权(liquidity puts)等。
读者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流动性认沽期权,这很正常,因为即便是花旗银行的高管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公司终只能遭受巨大损失,被迫接受数以千亿的纳税人的钱以自救。
实际上,花旗银行的失败从2007 年起就初露端倪了,这本应为华尔街及其他国际机构敲响警钟,然而它们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公平地讲,许多世界大的金融公司(不管现在是深陷困境还是已经破产)的高层并没有看到他们所发行或交易的复杂的新型证券存在着风险。

缺乏自我控制

经济人不存在自我控制方面的问题,因此经济人的词典中并没有“诱惑”一词。然而,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诱惑”的问题。每当有甜点送上门时,他们便立刻会忍不住多吃一点儿,终只能落得一身肥肉。目前的危机就是由这种看上去难以抗拒的抵押贷款再融资(而不是偿付抵押贷款)的诱惑而引起的。
不久前,购房人在获得传统抵押贷款后,只会一门心思地在退休之前将其还清。当时,即便再融资能够带来好处,很多人也不会去关注它,原因是人们并不喜欢它。
  然而,后来便出现了抵押贷款经纪人,这些人使再融资变得轻而易举。进入21 世纪,随着利率的降低、房价的飙升、较低的诱惑利率以及积极活跃的抵押贷款经纪人的出现,再融资(和第二抵押贷款)看上去就像是伊甸园里的苹果那样诱人。然而,一旦房价下跌、利率上升,好日子便宣告结束了。

从众效应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相信房地产价格会永远上升?从历史数据来看,房地产价格在1997—2004 年迅速飙升。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人都认为,房价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这成了他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但是很明显,这一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1960—1997 年房价是相对稳定的,从1997 年才开始飙升。
正如席勒所指出的,对房地产泡沫好的解释与对20 世纪90 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的解释如出一辙:在两种情况下,人们都是被一种社会风传的论调所影响。这会使人们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在他们购置房产和抵押贷款选择方面产生明显的负面结果。
2005 年,席勒和卡尔·卡斯对圣弗朗西斯科的购房者进行了调查。很多人都认为,在未来10 年时间内,房价每年会增长9 !另外,有1/3 的人认为,这一数字要远远超过9。他们的这一没有根据的乐观观点来自两个方面:近几年房价的明显提高以及来自其他人的富有感染力的乐观情绪。
当然,公众的这些知识不仅来自道听途说和他们所看到的疯狂销售,媒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 世纪90 年代末和21 世纪初,媒体大量报道说,目前房价正在快速上升(的确如此),并且价格将继续不断上扬(错误)。后,如果专家也认可了这一“共识”,那么即便是看上去再有风险甚至可能会使许多人面临灾难的交易,也会令人难以拒绝。
认为合理应对经济危机便完全意味着要通过助推来解决的想法是愚蠢的。由于金融公司对全球经济所造成影响的代价巨大,并且由于许多脆弱的工人和房屋拥有者面临着风险,加强监督和直接监管便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对于未来,类似于助推的措施同样应该成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掌权者需要采取措施帮助人们合理面对复杂的食物供给、抵挡诱惑,并且避免被社会影响所误导。
关于复杂事物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追求简单,比如只允许标准的30 年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但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拒绝复杂性便意味着扼杀创新。更好的方法是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掌权者可以通过向所有相关方施压的方法降低未来失败的可能,从而使得人们对复杂产品的风险有更清醒的认识。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本书中提出的RECAP。对于抵押贷款,现有的公开资料应当附带可机读资料,这能够使得第三方网站解读并消化这些条款的详细细节。对投资银行业务和对冲基金来讲,强制性的透明度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便执行官意识不到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投资者也将对问题进行分析。
政府和市场应当全力合作,共同抵制诱惑。我们希望借款者存下一些积蓄,从而更具备买房的资格。具备良知的贷款者可以使用助推帮助人们摆脱再融资的困扰,比如建议对再融资条款进行简化。如果有可能的话,私人和公共机构也可以尽力引入一种旧的社会风尚,即尽早归还抵押贷款,而不是越晚越好,甚至等到人们退休以后。
对于避免从众效应可能带来的破坏性,信息的通畅也是一个重要的做法。即便你认识的所有人都说某家饭店的菜有多么美味,你已有的认知也可能会阻止你去那里吃饭,因为你对那里的菜并不感兴趣。(同理,如果2003 年所有人都告诉你应当去购置房产,你也有可能拒绝,因为你看过相关的统计数字。)决策者应当在帮助消费者看到各类投资中存在的风险方面狠下功夫。法学伊丽莎白·瓦伦认为,美国应当设立一个金融产品委员会,其目标之一便应当是通过建立大型统计数据库和及时发布风险和趋势信息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很难说目前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政府是否应当创立一种新的官僚系统,但是现在的政府机构应当全力地尽到信息公开的义务。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超市中食品的营养标签。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去看这些标签,但总有人会去看,这些标签的存在便足以使得市场更好地运转下去。
为了向有限的理性、诱惑和从众效应发起挑战,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启用简单易行的默认条件来控制抵押贷款及其他一些金融工具,除非消费者明确表明其倾向于选择其他的选项。我们推荐的方法应当是自愿和针对个人的。至少,对多数借款人来讲,一个“好的惯例”标准的出台会达到下面的效果:对于情况像你一样的人来讲,这就是我们所推荐的方案。对于那些想偏离默认做法并且甘愿冒更大风险的人来讲,我们也应当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并提醒他们慎重决策。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一种类似于助推的干预方式,比如建立一套默认条件系统。相比那些强制措施和禁令,这种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贪婪与腐败助长了这次危机,且人性的固有弱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谴责人性的贪婪和腐败,而不去进行自我反思并理解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制和从众效应所带来的潜在危害,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避免未来再次出现危机。
"


行为经济学的里程碑:理查德·泰勒的智慧遗产 导言:经济学想象力的拓宽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核心假设之上:理性人(Homo Economicus) 模型。这个理想化的个体被假定拥有完美的信息处理能力、稳定的偏好,并总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现实世界的观察,从日常的冲动消费到重大的投资决策失误,无不指向这个模型的局限性。 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这位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毕生致力于挑战这一范式。他的工作并非旨在推翻经济学,而是以一种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这座宏伟大厦增添了至关重要的、基于真实人类行为的基石。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泰勒的学术脉络,理解他如何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影响力深远的领域,并最终重塑了我们对个人选择、市场效率乃至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解。 第一部分:人类的有限理性与认知偏差 泰勒的早期研究,与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开创性工作紧密相连。他将心理学的发现系统性地整合进经济分析框架中,揭示了人类决策中系统性的、可预测的“非理性”偏差。 1.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是可替代的、无差别的。然而,泰勒指出,人们在心理上会为不同的资金来源或用途设置不同的“账户”。例如,我们会将一笔意外之财与辛苦赚来的工资区别对待,导致对风险和效用的评估出现偏差。这种分类思维,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一边高息借贷,一边却将闲置资金放在低息储蓄账户中。 2.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与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这是行为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发现之一。泰勒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赋予的价值,往往高于他们愿意为之支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对损失的感知痛苦程度,远大于获得同等收益的快乐程度。这种不对称性,深刻影响了交易意愿、保险购买行为和资产定价。理解损失厌恶,是理解市场过度反应和投资者保守倾向的关键。 3. 参照点依赖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泰勒的工作强调,决策并非在绝对财富水平上进行评估,而是在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盈亏变化中进行的。前景理论模型精确地描述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如何权衡可能的结果,这种权衡并非是基于最终状态的效用,而是基于损失和收益的心理价值。 第二部分:跨越时间与储蓄的难题 经济学对时间偏好的假设通常是稳定的,即人们对“现在”的满足感与“未来”的满足感之间存在一个恒定的贴现率。泰勒对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挑战了这一观念,并提供了更贴近现实的解释。 1. 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与自我控制问题: 泰勒揭示了“计划者”(Planner)与“行动者”(Doer)之间的内在冲突。我们知道长期健康和财务规划的重要性,但在当下,行动者往往屈服于即时满足的诱惑。这种前后不一的偏好,是储蓄不足、拖延症和成瘾行为背后的核心机制。 2. 承诺设备(Commitment Devices): 针对时间不一致性,泰勒倡导使用“承诺设备”——即预先设置的机制来约束未来自己的行为。从提前锁定退休金到使用手机应用来限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这些工具利用了我们对未来自我不信任的现实,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长期目标。 第三部分:公平、市场与“不公平”的定价 传统经济学视价格为效率的终极体现。泰勒的研究则展示了社会规范和公平感如何在市场交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 公平感与“可接受的溢价”: 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并非仅基于成本或供需,还基于“公平”的标准。如果供应商在垄断地位下大幅提价(例如在短缺时期),即使消费者“理性上”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心理上也会感到被剥削,并可能因此抵制购买或选择替代品。泰勒的研究使得企业开始严肃对待“价格公平性”这一非量化因素。 2. 激励相容性设计: 泰勒将行为洞察力应用于政策设计,强调了“助推”(Nudge)的概念。助推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而是通过巧妙地设计选择的“默认设置”或呈现方式,来引导人们做出更符合自身长期利益的选择,而又不剥夺他们的自由选择权。例如,将退休金计划的默认选项设置为自动加入(Opt-out)而非需要主动选择加入(Opt-in),极大地提高了参与率。 结论:从理性人到真实人 理查德·泰勒的贡献在于,他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描述真实人类决策的工具箱。他没有让经济学变得“不科学”,而是使其更加“真实”。通过接纳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情绪的影响以及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行为经济学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何偏离理性轨道,更重要的是,它为设计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公共政策和商业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泰勒的思想,就是阅读我们自己决策过程的精妙剖析,理解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模式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观察到人们在做各种决定时,似乎受到一些不易察觉的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显著影响最终的结果。理查德·泰勒的名字,对我来说,就代表着对这些“不易察觉”因素的深刻洞察。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助推”这个概念所吸引。我理解中的“助推”,并非强制或操纵,而是一种巧妙地引导,让人们在不损失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更容易做出更优的选择。这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研究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泰勒教授的核心观点,例如他对“有限理性”的解读,以及如何利用“助推”来改善公共政策和商业策略。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影响人类决策的各种“软力量”,并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识别和运用它们,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的名字,加上“助推”这个充满动力的词语,以及中信出版社的金字招牌,瞬间就燃起了我对阅读的渴望。我一直对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突破性理论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影响我们决策的学说。泰勒教授的名字,在我印象中就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巨匠,他提出的“助推理论”更是让我好奇不已。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经济学奥秘的大门。我期待着它能用一种既深刻又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泰勒教授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在“助推”这个概念上,我希望能够看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案例分析。这本书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不像太薄的书那样一眼望之,又不会厚重到让人望而却步,仿佛预示着一场充实而又不失趣味的阅读之旅即将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理查德·泰勒这位经济学巨匠思想的魅力,看看他如何“助推”我们的认知,又将如何引领我们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

评分

读这本书的契机,其实源于最近的一次工作上的挑战。我所在的团队在尝试一项新的推广活动,但效果一直不如预期,我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尤其是“助推”这个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想,泰勒教授的理论,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甚至找到解决方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但我相信好的科普读物,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作者和核心概念,让我对它抱有极大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助推”究竟是什么,它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它如何在实际中被应用,尤其是在商业推广、政策制定乃至于个人生活决策等方方面面。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实例,能够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并可能借鉴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行为经济学”这个词。理查德·泰勒的名字,自然与这个领域紧密相连。我一直对人类决策过程中非理性的一面感到着迷,而泰勒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这本书的“助推”概念,听起来就充满智慧和启发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以及这些选择是如何受到环境和情境的微妙影响的。我希望书中能解释“助推”的科学原理,比如如何利用我们固有的认知偏差,在不改变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引导人们做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决策。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人类行为秘密的钥匙。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决策模式,从而在个人生活、工作乃至社会参与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出更有效、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应该能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查德·泰勒作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理论必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书名《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 泰勒】助推 新版 中信出版社》直接点出了作者和核心概念,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助推”的系统性阐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践方法。我特别好奇,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选择过多的背景下,“助推”理论如何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在健康领域,如何“助推”人们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金融领域,如何“助推”人们进行更理性的投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并且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看似微小的改变,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刚收到,还没有看。

评分

产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正品书籍,质量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刚收到,还没有看。

评分

不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